任伯年人物画中的“写真”和“写意”
许琦
摘 要:“写真”和“写意”是写意人物画的重要特征及艺术表现形式,“海派四杰”之一的任伯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多面手。他的绘画发轫于民间,继承了中国画意象造型的表现并结合西画的水彩、速写及透视,形成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的内涵。任伯年的人物畫的立意由“雅”转“俗”,由“写真”变“写意”,体现出画家独具匠心的艺术思想,任伯年用“写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写真”的目的,对我们今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任伯年;人物画;写真;写意
任颐在“三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其绘画风格在当时极具影响,被认为是“仇十洲(仇英)后中国画家第一人”。任伯年人物画题材多来源于生活,把民间趣事绘于纸上,融汇诸家之所长,结合西方画法,体现出艺术形式的丰富多样性,绘画风格独具特色。下文我们将通过具体作品来对任伯年人物画中“写真”和“写意”的表现作详细探讨。
一、“写真”性在人物画中的表现
所谓“写真”是指在绘画中追求人物真实的形态,具体表现在任伯年的画中体现了人物结构突出、线条连绵有力、设色明朗、人物神态生动传神。
(一)结构突出
任伯年在人物画创作上已运用了新的因素,他写生能力强、人物突出结构,和他受到西方绘画影响是密切相关的,他在绘画中曾用“3B”铅笔画过素描,其还画过裸体模特儿。其代表作《葛仲华二十七岁小像》(图1),画中人物写实,造型逼真,结构突出,人物头像转折点明确,画家有意突出眉弓骨、鼻梁、颧骨、下颌骨等结构。画家在《赵啸云像》(图2)中,淡墨勾勒面部轮廓,层层渲染形成体块。人物头发的发际线沿头骨结构的形体转折而变化,由于颧骨结构的突出表现,使其一路向下延伸至口轮匝肌,正、侧面形成强烈的体积感。
由此可见,任伯年人物画与传统肖像画风格迥异,传统肖像画采用平面化的方式来表现对象的形貌、注重神情的表达。任伯年的人物画在“写真”的基础上,突出结构转折、明暗、凹凸,并且注重“体积感”和“凹凸感”,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二)线条传神
早年,其画受西方影响,多表现在素描线条运用,人物画线条与双勾设色法结合。任伯年在人物画探索阶段对人物其面部的刻画,借鉴了西方绘画技法,用线条表现明暗与色调,艺术语言富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1868年冬,任伯年早期人物画代表作《沙馥三十九岁小像》,画中人物面带微笑,目光有神,嘴唇微张,双背微躬,做礼贤相让状。画中人物形神兼备、传情达意,线条圆润,富有弹力。五官刻画精细,衣纹采用钉头鼠尾描法,依身体结构走势,线条韵律感极强,在前襟、下摆衣纹平滑处和褶皱较多的拱手部位,线条疏密有致。线条的动感永远是画面要表现出的重要特征之一,流畅舒展的线条及笔触是表现画面形象美感的重要标准。任伯年通过流动的线条及笔触来增强画面的动感,使作品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及生命力。
任伯年借鉴西方素描,非按部就班照抄,而通过点线造型传统、结合结构组织关系、突出细节、舍去次要等外因。其大量素描运用于画,不同类型素描线条的使用,形成了其写意人物画“线条传神”的特点。
(三)设色明朗
任伯年在清代末年形成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设色上,设色明朗,画面淡雅,轻松活泼,颇有水彩画的味道。其人物画在设色上进行创新,打破传统,引用强烈明暗对比,融合多种技法。在以水墨为主的中国画中,任伯年推陈出新,巧用色彩,作品清新淡雅而又层次多样,使中国人物画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其在人物画设色创新的同时,将工笔重彩上的朱砂墨色勾金及西洋绘画设色运用到中国绘画中,用不同的绘画技法将其表现出来。《群仙祝寿图》(图3)是任伯年绘画中较为精美的一组大型作品。任伯年对颜色进行了巧妙地运用,没有按照传统观念的颜色去构建和搭配。他突出主题内容,造型运用得也较为合理,构图简洁,关系明确,以浓墨重彩为基础,颜色对比鲜明。
纵观任伯年作品,人物写实、设色明朗、对比强烈、技法多样、独具创新。难怪小写意花鸟画家王雪涛先生曾说过:“任伯年用色非常讲究……”
二、“写意”性在人物画中的表现
“写意”是指在追求人物像的同时又有其写意的意蕴,在任伯年的画中主要表现为气韵生动、笔法写意和工写结合这三方面。
(一)气韵生动
“气韵”指风度与韵致,在绘画上指绘画的风格韵味。任伯年秉持着“所传者在人不在貌”,把描绘人物精神放在首位,注重人物气韵的塑造。其画作背景无过多雕饰,追求自然、淳朴的画风,旨在揭示客体的真性情。他画中的人物气韵不尽相同,各尽其妙。神话人物气度非凡,风格迥异,超凡脱俗;文人则是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历史人物则是玉树临风,器宇轩昂,浩然正气;现实生活人物则真诚善良,朴实无华;仕女则隽秀柔美、端庄大气。其中《蕉阴纳凉图》(图4)描绘的是,画中吴昌硕坐于竹榻之上,双目凝视,嘴微张而唇厚,袒背露胸,大腹便便,悠然自得。画家着重用简洁的笔墨描绘人物形体结构,绘以淡彩,画面具有强烈的整体感,背景简洁明了,虚实得当,巧妙地衬托出主体人物形象。任伯年在其扎实的写生功底基础上,把挚友神态描绘得酣畅淋漓。相比于任伯年之前的作品而言,此时人物画“气韵”的追求才是最高境界。
任伯年画作传神、写形融于画内,“意”是情之所动,心之所想。而任伯年则说:“每见其人,必观其行为、动作。”这也是作者先实际观察,后描绘人物本质的“气韵”。
(二)笔法写意
任伯年的写意人物画落笔露锋入纸,行笔劲挺有力,以勒势收笔,人物神形跃于纸上。在他的人物画作品中,如《钟馗斩狐图》《苏武牧羊图》《风尘三侠图》等,其线条不论是方折、圆转,还是长扬、短促,都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形式的美感。《以诚肖像》(图5)绘于1877年,此画面部以没骨法勾勒,淡墨微染,浓墨点须、眉,人物面部表情生动,凝视前方,仿佛思索。人物衣着采用大写意笔法,潇洒随意/苍劲有力,中、侧锋并用,起承转合步步到位,写意味浓烈。任伯年还运用钉头鼠尾描画法,线条排列有序,层次分明,以线描画人物形象,别是一番韵味,其在《沈芦汀读画图》中线条表现尤为突出。
这一时期,任伯年领悟到“写”字的重要性,此后画中线条笔笔讲究个性、新意、韵律、节奏和装饰性。线条不仅是形体的邊缘,而更多的是代表一种独立的审美而存在。
(三)工写结合
任伯年的工笔人物画用线遒劲极富质感,变铁线为游丝,设色丰富艳丽,具有装饰趣味,一改陈洪绶古拙怪诞的绘画风格。其后,他从工笔中汲取经验,将其运用到独特的写意人物画中,深厚造型能力,娴熟笔墨技巧,大写意勾勒,结合泼墨技法,达到了色墨相融的境界。任伯年人物画中面部施以精工细描法,达“肖似”目的;狂放大写意笔写衣饰,表现画面整体氛围。如《葛仲华像》(图1)画中人物面部采用工笔画技法,细笔勾勒,线条流畅,设色上层层渲染,结构突出,体积感较强。大写意笔法绘人物衣饰,采用钉头鼠尾描法,抑扬顿挫,线条灵动,工写结合。
“工”是“收”,“写”是“放”,有紧有松,“收”“放”自如,两者兼顾方可相得益彰。任伯年人物画为突出人物面部的基本特征,对其进行精细刻画,突出结构,惟妙惟肖。为了增加画面的艺术性,制造轻松氛围,以大写意泼墨技法绘人物衣饰,淋漓尽致,“工写结合”是任伯年人物画的显著特色。
三、结语
任伯年作为晚清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画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绘画风格在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现代人物画因素,具有强烈的“写真性”和“写意性”意味,是近代最著名的人物画家之一。
关于任伯年的研究著作、文献浩如烟海,大多集中在对其生平、影响、绘画风格与画风转变上。而本文通过其“写真”与“写意”性这两方面进行切入,依次从他人物画中“写真性”的结构、线条与设色三方面和他人物画中所表现出的气韵生动、笔法写意、工写结合的写意性进行论述。其鲜明的绘画艺术性,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色。他独具创新的绘画风格,为中国画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在中国人物画上重要的艺术成就,为我们今后研究人物画提供了重要的学习蓝本。
参考文献:
[1]徐文生.中西绘画语言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35).
[2]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33-135.
[3]王婷.浅谈任伯年人物画创作的艺术特色[J].金田,2014,(07):170.
[4]黎冰颖.论清末任伯年的人物画[J].兰台世界,2013,(34):119.
[5]毛建波.从任伯年反思当代人物画[J].美术观察,2002,(10):56.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