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及实现路径
代涛
【摘 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出发,认为文艺能够使人们在审美实践中,自觉地认识、了解生态思想,并最终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因此,文艺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笔者具体地分析了这种支持的原因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203-04
19世纪,欧洲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已经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发现,自然界的破坏,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动植物,就连人类本身也面临着生存危机,人们不禁开始反思自然界的“生态规则”是否也对人类同样适用。1789年,英国乡村牧师吉尔伯特·怀特用文学的形式写成了《塞耳彭自然史》,表达了对自己家乡的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变化的担忧,由此从文学方面开启了近代生态文明思想的萌发历程。紧随其后,梭罗、利奥波德、罗尔斯顿、卡逊等学者,以及20世纪后期西方国家成立各种“绿党”和罗马俱乐部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从多个角度,企图揭开生态问题的谜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然而,虽然他们几乎都认识到工业文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地破坏的现实情况,也提出了具体解决生态问题的各种意见,但是对生态文明的实质内涵却没能认识清楚。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1843年,25岁的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说:“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托马斯·闵采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下述情况是不能容忍的:一切生灵,水里的鱼,天空的鸟,地上的植物,都成了财产;但是,生灵也应该获得自由。”然而,马克思并不是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思考生态问题,而是用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把握住了生态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从实践的关系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对“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唯心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有其客观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包括生态学中的“动态平衡关系”,人类要在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开发自然。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创造的工业文明通过利用自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但是他们只是把自然界当做纯粹的工具的对象,在追求财富的狂热中,把一切“田园诗般的关系”,一切“神圣的东西”都“斩断”和“亵渎”了,并且指出这种狂热情绪势必导致“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文明发展出发,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和唯物史观,回答了生态文明的两个重要问题。第一,生态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要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实践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生态问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问题,现代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近代资产阶级创造的工业文明的工具理性造成的。正是因为工业文明的固有缺陷——工具理性——将导致“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主张走一条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当然,笔者也不同意将生态文明当成是工业文明的替代,而是对工业文明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方面进行扬弃。即工业文明中发展现代工业的部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应当以牺牲人类未来发展的生态为代价,要改变工业文明的这个方面,就要用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在工业文明的社会当中走一条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关键要从思想上认识、了解生态文明,其中发挥文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将极大推动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文艺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文艺指广义上的文学和艺术,包括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绘画、雕刻等,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具有两个重要性质,一方面,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同时反映社会存在;另一方面,文艺又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具有“美”的特性。笔者把第一个性质称为文艺的意识性,第二性质称为文艺的美学性。
(一)文艺的意识性承载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能够反映“一定社会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的“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当工业文明发展破坏生态环境的时候,社会上对这种破坏的反思就可能以文艺的形式反映出来。事实上,当代西方的生态思想正是肇始于一部生态文学作品——《塞耳彭自然史》,这是吉尔伯特.怀特在1789年写下的怀念自己家乡自然风景的书信。随后,其它的文学作品,如《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守望家园》《长江传》《怀念狼》《狼图腾》等等都相继问世。进入20世纪之后,各种反映生态思想的影视作品也陆续出现,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如《海洋》《鸟的迁徙》《海豚湾》《话说长江》《河殇》《森林之歌》《水问》等等。任何艺术家都是具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当中,属于一定的阶级,“超阶级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内容,都能够通过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通过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文艺作品,能够从中了解、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思考这种关系的科学内涵。文艺的意识性能够承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这是文艺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原因。
(二)文艺的美学性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审美实践
同时,文艺的美学性能够恰当地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之美,使得人们在自觉的审美实践中,更加深刻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生态文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是“物质实在性与精神实践性的统一,而又以精神实践性为其本质特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讲到“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的美学思想避免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极端,即要么自然奴役人,要么人奴役自然,人与自然理想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这种和谐关系体现在实践中自然作为对象性和人作为主体性的按照美的规律的统一。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的“美”的实践状态,而文艺本身的“美学性”特性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更多的群众能够通过接触反映生态文明的文艺作品进行审美实践,通过审美实践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文艺的美学性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审美实践,这是文艺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因。
(三)文艺的创作对象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历史继承性
另外,从历史上看,自然始终是文艺创作的主要对象之一,这就使得通过文艺形式表现生态文明思想的文艺作品,人们从文化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同时也能够使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的生态思想纳入到现代生态文明思想当中,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助力。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深远,它的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仅仅将其当做工具性的对象。因此荀子说天是“生之本”,虽然“天行有常”,但人可“制天命而用之”。其他著名的哲学作品如《尚书》《周易》《管子》《老子》《吕氏春秋》《列子》等都有广泛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内容。另外,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如《诗经》《楚辞》,乐府诗、唐诗宋词、散文等都有大量的以自然景观为创作对象的作品,我国的国画更是以山水画为代表,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不重写实而重写意,相信“山水以形媚道”,追求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会发现,自然作为文艺创作对象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自然作为创作对象的同时更深深地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文化精神流传至今。因此,文艺的创作对象与生态文明有历史继承性,也是文艺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因。总之,文艺作为一种“按照美的规律”构造的社会意识,能够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存在,并且这种美的反映同时继承了传统的文化精神,使得生态文明的思想能够通过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们能够自觉地通过审美实践的方式认识、了解、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问题。
三、文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如上所述,我国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文艺发挥着启发、引导人们认识生态文明、了解生态文明,并最终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来的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那么如何让这种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在广度和深度上最大地发挥出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第一,以生态文明为创作内容的文艺创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保证文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的理论科学性;第二,要发挥党的文艺政策对以生态文明为创作内容的文艺创作的政策指导,从政策制度上保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最后,要大力发展健康的文化产业,极大拓展以生态文明为创作内容的文艺创作影响范围。这三个方面的措施相辅相成,保障了文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从思想上脱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工具理性的思想窠臼,又从政策上保证了这种支持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最后利用市场经济繁荣文化产业,最大限度扩大这种支持的影响范围。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现代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创造的工业文明的反思而产生的,因此,要从思想上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就不能用工业文明的旧的思想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以来,产生了各色各样的的理论来支持生态文明,但这些理论大多落入唯心主义的窠臼,因此不能够科学地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比如以辛格、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他们认为物种歧视违反了平等原则,就像种族歧视或性别歧视一样是不容许的,正是因为动物和人一样具有平等权利,因此人类应该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自然;以史怀泽、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论者则认为人和生物(动物和植物)是“具有其自身的善”的生命体,因此“根据万物都加入了共同的大自然大家庭……这一宇宙理想,人们必须承认,人类与其他创造物亲如一家”;另外,以莱奥波德、纳斯、罗尔斯顿为代表的生态中心论者认为整个生态系统,除了动物、植物外,甚至连土地本身也应当作为道德的客体,主张“自然系统的创造性是价值之母,只有在它们是自然创造性的实现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凡存在自发创造的地方,就存在着价值。”马克思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具有客观必然性,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把握这种客观必然性。而且,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工业文明下资产阶级的狂妄自大的自私性,他讲到:“你们的利己观念使你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利己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并且指出,这种利己观念势必导致资产阶级对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和破坏,他讲到:“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马克思与其他生态文明思想家不同,他不仅仅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批评,而且坚持唯物史观,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出发,指出工业文明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的根本特性。他引用一位英国作家的话说:“象自然据说惧怕真空一样,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告诉我们,在进行以生态文明为创作内容的文艺创作的时候,要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样才能够保证文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的理论的科学性。
(二)发挥党的文艺政策的引导作用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就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思想具有本质区别。然而文艺创作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在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文艺创作者们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其中有非马克思主义的,甚至有反马克思主义的。在以生态文明为创作内容的文艺创作中,宣传一些不正确的生态思想,不仅不能够起到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的作用,还有可能会阻碍生态文明的建设。比如,一些文艺作品宣扬唯心主义的生态观,主张动植物甚至土地本身也有“天赋”的权利,这就有可能造成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只保护,不开发”的消极环境保护理念。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变为“生态建设”,最终等同于动物保护和植树造林。因此,我们要发挥党的文艺政策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文艺创作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党的文艺政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为”的观点,即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要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同时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因此,在以生态文明为创作内容的文艺创作中,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理念,要使文艺作品更多宣传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而不是单纯的主张动植物或土地的权利。在生态文明中,“文明”是根本目的,“生态”是最有利于实现这种人类文明的人与自然的最佳状态,在宣传生态思想时,脱离了文明来讲生态最终会偏离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方向。通过党的文艺政策指导文艺创作,能够保证文艺在宣传生态文明思想时,把握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方面,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了不正确的生态思想通过文艺作品来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性的可能。
(三)利用文化产业扩大文艺作品的影响
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文艺政策的引导,保证了生态文艺创作内容的科学性,但是要最大程度地使这些包含正确生态思想的文艺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就需要通过繁荣的文化产业,利用市场经济几何倍地放大这些文艺作品的影响。我们经常讲要发展“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那么什么样的文化形式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呢?那就是人民群众接触的最多的,最频繁的那些文化形式。比如,现代社会的人们很少会去读《高唐赋》来感受三峡地区的美丽风景,但是却有很多人通过《三峡情思》这部电影萌生了对“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的意境地向往。这表明了在现代社会,文艺形式呈现多样性的发展,并且日益市场经济化,除了传统的诗词、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之外,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新的文艺形式也成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化形式。而且市场经济体制地建立,使得文艺创作者获得真实的收益,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这就使得文艺创作本身也繁荣起来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2014年公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25本。根据某互联网公司统计,2014年我国观看电影的人次达到了8.33亿。可以说市场经济对推动文艺作品的影响是巨大的,比起传统的依靠“口碑”和“人气”的方式呈现出几何倍的增长。生态文明思想文艺作品依靠市场经济制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最大限度扩大这些文艺作品的影响力。然而,虽然利用市场经济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扩大生态文艺作品的影响,但市场经济具有自发、盲目和滞后性等缺陷,因此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时候,就要着力避免这些市场缺陷带来的不好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就强调好的文艺作品“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与经济效益统一”。所谓社会效益就是强调文艺作品弘扬了正能量,有利于社会风气和人民精神境界的提高,经济效益则强调文艺作品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这两个方面要统一,而且首先要强调社会效益。这就是说一部好的生态文艺作品,既能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又能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生态文艺作品不能够仅仅因为宣传其他低俗的生态思想甚至错误的生态思想能够取得很好经济效益,就违背创作的意图,迎合社会低俗文化或错误思想需求创作这样一些生态文艺作品。
文艺作为按照美的规律构造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的一种,一定社会意识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文艺,同样的,有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存在,就一定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文艺。笔者通过具体分析文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和实现路径,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文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巨大作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6]陆建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7][英]怀特.塞尔彭自然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8][美]梭罗.瓦尔登湖[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
[9]于文杰,毛杰.论西方生态思想演进的历史形态[J].史学月刊,2010(1).
[10]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
[11]王建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特征及其中国化——接着董学文、朱立元先生讲[D].西北师范大学报(科学版),2010(1).
[12]新华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EB/OL].http://money.163.com/15/0505/20/AOSL43VA00253B0H.html,2015-05-5/2015-5-07.
作者简介:
代 涛(1984-),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法学硕士,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