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王红梅
摘要: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音乐性最为关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情感贯穿着艺术的始终,情感培养是艺术教学的灵魂。这要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对声乐教学的情感体验,充分体会声乐教学的情感特点,并以此成为学习的前进动力。本文主要叙述了如何在声乐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及其常见的问题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声乐教学 情感培养 措施
艺术是一门感染力和渲染力极强的学科。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表演和学习交流,从而使学习者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艺术还会引起人们对善恶是非、人的本性、社会现状等理性思考,具有思想教育和引导的作用。随着新课改和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普及,声乐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日益突出。音乐是人们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在进行声乐教学和音乐创作中都必须具有情感体现,表达出或悲伤、或喜悦、或离愁、或伤感的情愫,才能发挥出声乐艺术的感染力,取得教学的实质性成功。然而传统的声乐教学只注重演唱技巧、音调音质、音乐背景、音乐常识的教学等等。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在声乐教学中如何从那些方面进行情感培养,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中技巧与情感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声乐教学的技巧教授与训练,而忽略了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殊不知,声乐是一门以情感为核心的,以技巧为存托的表演艺术。没有技巧的声乐表演是缺乏美感的表演,这种表演纯粹的直接抛出自己的内心情绪,忽略了表演艺术上的美好特点,这种表演甚至会使得台下的观众觉得肉麻、无趣。然而,只带有技术性的表演而缺乏情感的表演是怎样的情景?这种只带有技术性的表演是空洞的没有灵气的演出,音乐是通过声音传递感情的艺术,没有感情的歌唱,是不可能使观众被歌曲的意义所打动的,表演者呆滞的表情也不会使得观众有所感触。这样空洞的演唱有的只是华丽的形式而没有实际的内涵。它不足以让观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不会给观众心灵有所触动。音乐艺术就没有使人获得教育意义和感动。由此可见,音乐是一门技巧和情感相结合的艺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声乐、音乐的教学中,应当有效的融入情感因素,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教学中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性格特征没有关注,所有的学生用一种方法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是单一的,没有选择的教学。音乐世界是五彩缤纷的,音乐的美丽正是由于它的绚丽多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找到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向,例如有的学生天性活泼,乐观积极,这样的学生就比较适合轻快舒畅的歌曲,他们天性决定他们在演唱这类明快的歌曲时会更有魅力。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安静,内向。这类学生就比较适合婉转阴柔的曲目,在演唱抒情婉柔的歌曲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具有情感意味。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性格,选择不同类型的曲目,因材施教。这样对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情感的把握大有益处。
三、在有利的教学环节中进行情感培养
发声教学是声乐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发声教学,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发音技巧的关键,也是学生歌曲演唱发展潜力高低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不仅应从理论上进行仔细讲解。比如说,发声练习中要求发音饱满,注重平翘舌的分辨,前鼻后鼻音的区别等等。在发声练习中还要具体根据学生的发声条件和发音水准、状况进行指导。严格的要求学生艰苦训练,为声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注重发声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例如,在学生每一次发声练习中,找出发声时应当所具有的情感表现状态,要求学生极力模仿并表现出来,不断地进行情感练习。比如说,在练习“u”字母的发音时,可以联想到“哭”,甚至表现出痛苦、伤心的表情,还可以模仿哭泣的状态,这样,发声就和情感结合起来了。通过情感的感染,不仅提高发生的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明白发生的方法和途径,还可以增加发声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发声练习的积极性。在发声教学环节中就打下了一定的情感培养的基础,有利于以后的教学成功。
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里过程,情感又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东西。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好学生对曲目的情感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教师得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在解读曲目作品的时候,既要将曲目作品的内涵、创作背景、作者情绪、作品意义一一讲述给学生,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一些学生会经常出现厌倦情绪,他们扰乱课堂纪律、不仔细听讲。出现这种情况,教师的心情往往都会被破坏。音乐这门艺术带有技术性却又很难把握,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情绪的波动将会使得起教师从美好的意境中跌落出来,一旦从美好的意境中丢落出来就很难再进去。因此,声乐教学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良好交流的教学,确保师生关系的融洽的同时,教师也能全面了解学生的音乐观点,及其教学看法。只有从学生的学习心理,音乐教学需求出发,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情感音乐相融合的教学成功。
五、准确的掌握曲目作品的情感内涵
想要成为成功的艺术家,想要自己所演奏的作品红遍大江南北,成为经典传奇是每个艺术家的梦想。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在演奏中要把作品中作者所阐述的情感淋漓精致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展示出来。只有当欣赏者感受到演奏者所流露出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才能将那份内心的震动、或者是对某种事物的感悟,留存心底时,欣赏者才会记住演奏者本人及其作品,从而上升成为了一种艺术。因此,这要求声乐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的音乐教学知识,表达能力,更需要音乐教师对作品具有深入的了解,比如作品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另外,声乐教师还要具有很强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积极帮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并灵活地运用到艺术表现、音乐创作中去。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摘要: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音乐性最为关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情感贯穿着艺术的始终,情感培养是艺术教学的灵魂。这要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对声乐教学的情感体验,充分体会声乐教学的情感特点,并以此成为学习的前进动力。本文主要叙述了如何在声乐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及其常见的问题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声乐教学 情感培养 措施
艺术是一门感染力和渲染力极强的学科。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表演和学习交流,从而使学习者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艺术还会引起人们对善恶是非、人的本性、社会现状等理性思考,具有思想教育和引导的作用。随着新课改和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普及,声乐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日益突出。音乐是人们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在进行声乐教学和音乐创作中都必须具有情感体现,表达出或悲伤、或喜悦、或离愁、或伤感的情愫,才能发挥出声乐艺术的感染力,取得教学的实质性成功。然而传统的声乐教学只注重演唱技巧、音调音质、音乐背景、音乐常识的教学等等。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在声乐教学中如何从那些方面进行情感培养,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中技巧与情感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声乐教学的技巧教授与训练,而忽略了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殊不知,声乐是一门以情感为核心的,以技巧为存托的表演艺术。没有技巧的声乐表演是缺乏美感的表演,这种表演纯粹的直接抛出自己的内心情绪,忽略了表演艺术上的美好特点,这种表演甚至会使得台下的观众觉得肉麻、无趣。然而,只带有技术性的表演而缺乏情感的表演是怎样的情景?这种只带有技术性的表演是空洞的没有灵气的演出,音乐是通过声音传递感情的艺术,没有感情的歌唱,是不可能使观众被歌曲的意义所打动的,表演者呆滞的表情也不会使得观众有所感触。这样空洞的演唱有的只是华丽的形式而没有实际的内涵。它不足以让观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不会给观众心灵有所触动。音乐艺术就没有使人获得教育意义和感动。由此可见,音乐是一门技巧和情感相结合的艺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声乐、音乐的教学中,应当有效的融入情感因素,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教学中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性格特征没有关注,所有的学生用一种方法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是单一的,没有选择的教学。音乐世界是五彩缤纷的,音乐的美丽正是由于它的绚丽多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找到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向,例如有的学生天性活泼,乐观积极,这样的学生就比较适合轻快舒畅的歌曲,他们天性决定他们在演唱这类明快的歌曲时会更有魅力。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安静,内向。这类学生就比较适合婉转阴柔的曲目,在演唱抒情婉柔的歌曲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具有情感意味。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性格,选择不同类型的曲目,因材施教。这样对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情感的把握大有益处。
三、在有利的教学环节中进行情感培养
发声教学是声乐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发声教学,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发音技巧的关键,也是学生歌曲演唱发展潜力高低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不仅应从理论上进行仔细讲解。比如说,发声练习中要求发音饱满,注重平翘舌的分辨,前鼻后鼻音的区别等等。在发声练习中还要具体根据学生的发声条件和发音水准、状况进行指导。严格的要求学生艰苦训练,为声乐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注重发声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例如,在学生每一次发声练习中,找出发声时应当所具有的情感表现状态,要求学生极力模仿并表现出来,不断地进行情感练习。比如说,在练习“u”字母的发音时,可以联想到“哭”,甚至表现出痛苦、伤心的表情,还可以模仿哭泣的状态,这样,发声就和情感结合起来了。通过情感的感染,不仅提高发生的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明白发生的方法和途径,还可以增加发声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发声练习的积极性。在发声教学环节中就打下了一定的情感培养的基础,有利于以后的教学成功。
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里过程,情感又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东西。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好学生对曲目的情感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教师得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在解读曲目作品的时候,既要将曲目作品的内涵、创作背景、作者情绪、作品意义一一讲述给学生,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一些学生会经常出现厌倦情绪,他们扰乱课堂纪律、不仔细听讲。出现这种情况,教师的心情往往都会被破坏。音乐这门艺术带有技术性却又很难把握,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情绪的波动将会使得起教师从美好的意境中跌落出来,一旦从美好的意境中丢落出来就很难再进去。因此,声乐教学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良好交流的教学,确保师生关系的融洽的同时,教师也能全面了解学生的音乐观点,及其教学看法。只有从学生的学习心理,音乐教学需求出发,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情感音乐相融合的教学成功。
五、准确的掌握曲目作品的情感内涵
想要成为成功的艺术家,想要自己所演奏的作品红遍大江南北,成为经典传奇是每个艺术家的梦想。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在演奏中要把作品中作者所阐述的情感淋漓精致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展示出来。只有当欣赏者感受到演奏者所流露出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才能将那份内心的震动、或者是对某种事物的感悟,留存心底时,欣赏者才会记住演奏者本人及其作品,从而上升成为了一种艺术。因此,这要求声乐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的音乐教学知识,表达能力,更需要音乐教师对作品具有深入的了解,比如作品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另外,声乐教师还要具有很强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积极帮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并灵活地运用到艺术表现、音乐创作中去。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