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到艺术:血染的风采

    [提 ?要]根据1934年川陕苏区著名的万源保卫战而拍摄的10集电视连续剧《血战万源》,1997年在中央电视台等处播映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殊荣。如何借助它来实现文化传播意义、构建崭新的万源和川东革命老区的文化形象,就应该更好地选择影视表现的现代传媒载体,做好议程设置的意图引导策略,实现历史再现的形象重塑意义。

    [关键词]《血战万源》;现代传媒;传播效应;文化形象

    作者简介 ?范 藻(1958—),男,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常务副主编,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文化批评和教育发展研究。(四川达州 635000)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题记

    悲壮惨烈的万源保卫战已经胜利八十年了,而今这片红色热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悲情豪迈的《血战万源》播映十七年了,它所产生的传播学效应至今仍有待重新认识。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录制的10集电视连续剧《血战万源》,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红四方面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艰苦、战绩最辉煌”的反“敌六路围”攻及攻防激烈的万源保卫战。1934年夏,在反“六路围攻”的东线战场上,坚守在万源主战场的红四方面军8万多指战员,在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等指挥下,利用万源县城以南进地区的山高林密,积极防御,在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中,粉碎了敌人26万余人的围攻,共歼敌6万多人,俘敌2万多人,取得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最辉煌的胜利,成为红四方面军反击国民党军队进攻川陕苏区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一战。该剧1997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后在中央台各套节目和四川台播出,不论是对红四方面军的征战历史,还是对革命老区万源知名度提升都产生了强烈的传播效应。该剧先后获第九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长篇三等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六届入选作品奖、第十七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三等奖、八一电影制片厂优秀电视剧本奖等。著名影视文化学者尹鸿教授认为中国的电视剧,“不仅仅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化和冲突,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风尚、价值观念、文化潮流产生着复杂和深刻的影响。”[1]他还在俞虹主编的《中国传媒新起点》一书中指出,“主旋律电视剧的出现,是国家意识形态表述的重要现象。”因为这类电视剧在宣示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传播出了地方的文化形象。

    如果说从历史到艺术,《血战万源》展示了老区人民“血染的风采”,那么从历史到现实,《血战万源》又应该给当年的川陕苏区和今天的万源市带来哪些传播学启示呢?

    一、载体:影视表现的现代传媒

    传播的载体,“从古老的口耳相传到当今的互联网络,人类信息的传递从实体的有限性走向了广阔的无限性;从个体的言而说之到大众的广而告之,人类信息的传播从个体的身体性走向了浩瀚的天地间;从写实的资讯报道到写意的文学艺术,人类信息的传达从生活的实用性走向了幽微的审美性。”[2]真可谓传媒世界天地宽,传播载体到处有。不论是再现一段历史,还是表现一种精神,不论是呈现一个风貌,还是体现一种境界,只要是传递信息就离不开媒介和媒体。对于万源市一类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而言,面临脱贫致富的挑战,置身资讯发达的时代,更需要像《血战万源》一类的影视作品,再现曾经悲壮的战役,展现现实奋进的精神。

    八十年前的万源保卫战,已经写入军史、战史和革命史了,已经进入书籍、画册和陈列馆了。因此,这段历史无论过去了多久的时间,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值得浓墨重彩地书写,都应该选用恰当的载体,如出版回忆录的方式、创作电视剧的手段和建立陈列馆的形式予以历史的、审美的和实体的形态呈现。在这些载体中,具有传播效应的是有着审美意义的文学艺术。那么如何用艺术的手法,文学的方式再现这场悲壮英勇的保卫战呢?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直接或间接写的已有不少,尤其是万源本土作家秦川2004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红四方面军万源保卫战纪实:血战大巴山》,蒲正兵2004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巴山血——红四方面军川陕征战纪实》,还有音乐舞台诗剧《血战万源》(又名《红色记忆》)2012年在万源市和达州市等地上 ?,一时反响强烈。但真正能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的还是那两部纪实文学作品。然而,最具有传播效能的还数现代声光一体、音画同步的影视艺术。因为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广为流行,且被人们普遍看好和欣赏的艺术形式,它的传播效能是基于电视独特的构造形态和表现形式而存在的,“电视可谓多元综合体——电视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是再现与表现的融合,也是个体欣赏与大众传媒的结合。”[3]一种载体,不论是文字的,声音的,还是画面的,所具有的传播功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文字是在对能够“读懂”中实现传播作用的,声音是在能够“听懂”中达到传播效果的,而画面呢,由于它的直观形象,视觉正常的人几乎都能够接受的,尤其是作为大众文化形态的电视的传播效能,更是长驱直入人们的生活领域,大举驱散传统的艺术地盘。电视连续剧《血战万源》相比于其他传媒载体,能够获得如此众多的殊荣,就是现代传媒无穷魅力的最好体现。

    以万源市为代表的许多革命老区,不仅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优美独特的地域风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更有着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悲壮的革命历史、难得的革命遗迹、辉煌的革命业绩和杰出的革命先辈。如何将这些红色文化传承下去和传播出去,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局限于文人圈层的文学表现、音乐呈现和美术展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包括影视在内的现代声光一体和视听结合的媒体介入,尤其是大数据和网络化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空间博客等,既传播这里绿色的自然风光,又传播这里红色的革命文化,既传播这里悠久的历史,又传播这里腾飞的现实。

    二、策略:议程设置的意图引导

    信息传播和公众接受二者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上新近发生事情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一致的对应关系,“即大众传播愈是突出某议题或事件,公众愈是关注此议题或事件。”[4]媒介通过传播要人们“如何想”很难,而要人们“想什么”却很容易。说明媒体的“把关人”传播的信息是否“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真实”地实现传播意图,这就是传播学里著名的“议程设置”原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拍摄这部电视连续剧,出品方究竟有哪些显在和潜在的“议程设置”策略呢?

    作为主旋律的电视连续剧《血战万源》,1996年由当时的达川地委宣传部组织,达川地委、达川地区行署、万源市委、万源市政府、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这一年正好是万源保卫战胜利62周年,许多当年参加过这场战役的老将军还健在,见证和支持了这场战役的老区人民仍可如数家珍地回忆当年的战况,他们渴望用电视艺术的方式重现这场“难忘的战斗”。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商品经济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发财致富的欲望如火如荼,“一切向钱看”成为国人普遍的价值标准,“下海”成为那个年代最时髦的追求和最流行的词语。如何在这疾风暴雨般的市场经济时代,校正民族前进的航线,唤回民众失落的价值,安抚社会浮躁的心态,一场随着“红太阳颂歌”一道涌现的红色狂澜迅即席卷中国大地,著名学者孟繁华说道:“1996年的红色经典狂澜同红色歌曲一样,它是由民间策划,经市场启动和包装后形成景观的。”他还借用北京启明 ?出公司总经理、“红色经典”系列 ?出总策划和艺术总监芦黎明的分析,说“从严格意义来说,‘红色经典是在一些通俗作品由于先天贫血而造成‘未老先衰和经典作品寥寥无几的‘真空地带中重新诞生的,应该说,这个‘真空地带正好形成了他们呼唤经典作品问世的一个契机。”[5]1997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五大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在作的《政治报告》中专门强调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血战万源》的拍摄和播放,遵循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体现了重温红色历史坚定崇高信仰的意愿,同时,也是红色文化与市场运作的一次成功合作。从而实现了地方政府与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传播策略,在传播意图引导方面的意义最大化。

    我们要借鉴《血战万源》播映成功案例,更好地发挥传播的正能量。一是,紧扣“红色老区”的优势,利用在全国各地曾在万源战斗过的老红军的后代,设置相关的活动,利用重大的节庆来推介万源,并在各种媒体上广为宣传。二是,围绕“绿色万源”的特色,通过新闻发布会、招商引资会和旅游文化节等,发掘亮点、展示特点,介绍这里的自然风光、地方特产、淳朴风情。从而让这两种色彩给受众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三是,回避“灰色历史”的事件,不可否认川陕苏区与其它苏区一样,曾大抓所谓AB团、第三党、改组派等,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这可以作为历史教训在党史里认真总结和反思,而现代传媒就要尽量回避肃反的惨痛和战争的惨烈。

    三、意义:历史再现的形象重塑

    《血战万源》的推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比较好地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地方看,是借这场著名的战役来提高万源市和川东革命老区的知名度,从“中央”看,是利用这段征战岁月来弘扬伟大的红军精神。它历史地再现了这场不仅关系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生死存亡,而且关系着整个工农红军的命运和中国革命前途的战役,如何在徐向前总指挥的指挥下,8万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在万源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以少胜多,打败了26万敌人对苏区的进攻,成功地战略策应了川西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谱写了一曲英勇悲壮、气贯长虹的壮丽诗篇。它是万源儿女对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从此万源成了中国红色革命历史上璀璨的一页。

    由于影视艺术的可视性,因此那些反映某个地方人物事件的影视作品,最容易给观众形成清晰而印象深刻的文化形象。因为,观众以前是通过阅读文字来想象它的形象,而现在是通过声画一体的方式来直接感知它的面貌。如何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更好地做到扬长避短,形成优势,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区域文化的开发与打造的问题。由于区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格外的突出和重要,对此,国内外已有大量成功和可资借鉴的案例和经验,并在研究方面提供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维,如四川阆中古城的打造、长宁竹海开发、南江红叶文化,还有地震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等,都为我们开发和研究万源市的文化资源提供了开发的案例和研究的触媒。近年来,区域文化的研究呈现出两个新的趋势。一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并重;二是,单一资源与多种资源的并存。在文化传播方面,电视剧是最能给我们带来显著影响和最大效益的,而《血战万源》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播出正好将这个巴山腹地的小县推到了公众面前。人们不仅知道了那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悲壮惨烈和声势浩大的战役,还知道了共和国的元帅将军徐向前、李先念、王树声、许世友等曾在那里浴血疆城,建功立业;看到了那里有着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秀美山川,知道了那里有着勤劳朴实、英勇无畏的老区人民,更感受了那里多姿多彩、自然优美的地方风情。也许在人们的印象中,万源山高林密、闭塞偏远、民风淳朴,适合于工农革命和武装暴动,由此形成了人们心目中万源的历史形象,《血战万源》也可以说是万源历史形象的再现。当然这一辉煌而奇观的历史形象,会使得人们对这个地方为中国革命胜利所做的贡献而肃然起敬,会使得人们对这个地方优美的自然山川由衷地向往,会使得人们对这个地方淳朴自然的风土人情羡慕不已。

    如何将“万源保卫战”的红色资源转变成为今天的现实价值,作为秦巴腹地、川陕苏区重要组成部分和襄渝铁路、达陕高速公路必经地的万源市,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提出了“抢抓机遇,率先发展,奋力开启建设川陕渝结合部经济文化强市新征程”的发展目标,本届市委和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将在未来五年里着力建设“五个万源”的形象重塑,即生态万源、通达万源、红色万源、淳朴万源、平安万源的战略构想。为此,在进行规划与开发之前和研究与制作之时,注重营销策划和宣传推介,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结合的联动,突出绿色生态与红色文化和谐的主调,打造川陕鄂渝结合部的山地文化品牌。

    电视连续剧《血战万源》从中央电视台首播的到地方电视台的重播,从国家级的获奖到行业性的奖励,不论是再现浴血战斗,还是缅怀革命先烈,或是歌颂红军精神等,本质意义上都是传播。著名影视文化传播学专家俞虹认为:“传播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通过信息的传递去实现传播影响力,而传播建构人类共同的价值应该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喉舌也罢,工具也罢,都是有限的功能,真正的功能,终极的功能,应该是提升人类普世的价值观,应该建立一个共享意义的价值场,这是传播的意义。”[6]万源保卫战是国共历史上一场著名的交战,时光荏苒,逝者如斯,但是,“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将激励我们振兴革命老区的雄心壮志,“自由平等,和谐团结,幸福安康,文明进步”的文化理念将引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从1934到2014,万源保卫战胜利八十年周年了,从1997到2014,《血战万源》播映十四年了。今天我们既承担着发扬光荣传统,建设革命老区的政治责任,还被赋予了弘扬红军精神,宣传红色文化的传播义务,又肩负着建设幸福万源,打造崭新形象的文化使命,更期待着“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眠恩仇”的和睦愿景。

    参考文献

    [1]张国涛主编.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范藻,范潇兮.缤纷的风景:文化,审美,产业[M].武汉:武汉大学,2014.

    [3]王杰,廖伟国等.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戴元光.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6]俞虹主编.中国传媒新起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邵猷芬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