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治理的反思与构建

【摘 要】 为了应对互联网给我国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构建网络社会的综合防控体系成为必然。《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研究》一书,在理论上,研究特点鲜明,方法合理,逻辑清晰,实现了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创新;在实践上,总结了国外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剖析了我国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的现实不足,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
【关 键 词】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
【作者单位】张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6.028
网络的兴起,一方面改变甚至革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也给国家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时空界定的主权、边界,互联网在国家—社会秩序和全球秩序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使得互联网和社会治理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密切,呈现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公共安全治理社会环境,保障公共安全治理社会秩序。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化多元协同社会治理体制建设。因此,为了应对网络给我国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建立网络社会的综合防控体系既是现实倒逼的结果,也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基于此,加大网络社会综合防控的相关研究,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拓展网络社会治理的学术领地,完善相关的学术成果体系;二是为更好实现网络社会良法善治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参考。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并不丰硕。学术文章方面,笔者在中国知网主题输入“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仅检索出2篇论文成果,且发表时间较早;笔者扩大主题范围,输入“网络社会综合治理”,检索出的论文成果也不算多。学术著作方面有一些相关成果,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7——中国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治理创新》(张建明,2018),《中国网络社会治理研究报告(2017)》(罗昕、支庭荣,2017),《网络与公共事务治理》(赵高辉),《治理的变革:网络空间的意义世界与行动逻辑》(陈潭,2017)等。通观这些著作,它们都从不同角度对网络社会治理进行了研究,但其中关于网络社会综合防控的论述却非常少。令人欣慰的是,本文评述的《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研究》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书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创新,而且通过对国内外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的实践性反思,建构起富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因而,在实践上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一、研究特点与创新价值
1.选题独特,创新性强
关于网絡社会综合治理的研究,正如《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研究》的作者殷竹钧指出,由于网络社会综合治理这一论题提出的时间尚短,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不多;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样也不多,且大多集中在网络空间与网络立法方面,但至今也尚未有普遍认可的理论,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进一步检验。虽然我国已经逐步开展网络社会治理的相关实践,但基本上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从国内目前的研究来看,只有极少的学者尝试构建一个完整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但随着实践不断的深入,亟待学者在现有零散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网络社会综合治理的理论体系[2]。因此,从学术研究的选题角度来看,《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作者选取网络社会治理的全新视角切入,建立起的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研究是前人尚未触及的空白领域,因而使得该研究成果新颖;作者以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尝试构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这是统筹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管理、契合社会管理形态、适应网络社会独特属性、应对社会新挑战新问题的需要而进行的选题,因而使得该研究有必要。
2.方法合理,运用得当
该书在对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的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多样研究方法的合理选择与运用,保证了该研究成果呈现丰满的立体感和强烈的学术性。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对先前文献的搜集、鉴别、整理,再经过一定系统性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一种学术研究方法。通观全书,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有所创新。从全书的注释及参考文献我们便可以直观感受作者对既有成果的尊重和吸收,并且呈现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研究趋势。该书文献涉及学科丰富,既有法学方面的文献,如《美国法律概论》《互联网时代的法律探索》《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下的行政组织立法》等;也有大量行政学、管理学方面的文献,如《国家治理体系应包含五大基本内容》《网络民主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社区治安防控战略研究》等;还有新闻传播学方面的文献,如《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媒体法》《论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等。
(2)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及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进行研究,并给出判断的一种学术研究方法。比较是该研究方法的本质属性、主要特色和基本手段。《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研究》一书重点运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为读者详尽整理和介绍了国外一些典型国家在构建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方面的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在分析每一个代表性国家的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过程中,作者均按照“立法体系”“政府管理机制”“行业自律机制”“技术管理手段”四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从作者的文字,我们既可以看到每个国家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构的历史溯源与未来展望,也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在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构建上的不同样态,作者给读者呈现的是一幅内容丰富的时空画面。
(3)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指在价值中立的基础上,通过对经验事实观察对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学术研究方法的合称。作者在实证调查和分析方面的努力,也是本书能够成为创新之作不可或缺的原因,更是学术研究真实性和实践性的根本要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者充分践行了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通过翔实的实证调查,为读者展示了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与此同时,作者在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时,还特别注意实证分析对象的丰富性和多元面,这体现在该书所呈现的典型范例之上,既有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这四个国家的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也有我国的探索和实践。
3.逻辑顺畅,结构清晰
该书共有六章,作者对网络社会综合治理的相关研究做了基础性介绍,对网络社会综合治理中防控体系的基本功能和模式做了分析,对国外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的实践做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如何建构网络综合防控体系做了反思与畅想。全书理论联系实际,主次分明,逻辑顺畅,结构合理。
第一章是对网络综合治理研究的概述。作者先是对网络社会研究做了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社会综合治理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议题;然后,作者分析了网络社会的基本理念,具体包括其嬗变进程、概念属性、基本特征等,并提出网络社会关系是网络社会研究的起点这一观点;接着,分析了网络社会综合治理的内涵和原则,主要阐述了其内涵、基本原则和适用规则;最后,分析了我国网络社会综合治理的核心内容,作者在我国网络社会综合治理现状基础上阐述了理论基础和核心议题。
第二章是对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功能和模式的分析。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的功能和具体任务是消弭网络法律规范缺失以提升网络法治化程度,打造专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队伍,强化和提升安全管理技术手段,培养理性和睿智的网民,科学高效导控网络舆情。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具体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核心内容是硬件设施的建设,信息和服务管理,网络使用权利的保护与规划,不良信息的整治。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的模式大致分为政府指导行业自律模式、政府与行业共同管理模式、政府主导管理模式、网络实名制管理模式、网络环境净化模式。我国网络社会治理模式经历了Web1.0阶段政府主导模式,到Web2.0阶段政府主导下的行业自律模式,再到尚处于探讨中的Web3.0阶段协同治理模式。
第三章是对国外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实践探索的介绍。该书指出,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社会问题,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网络尽管是虚拟空间,但绝不能成为任意放纵的天堂。就社会治理主体而言,网络社会的治理工作不仅要政府行政管理,还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就治理手段而言,网络社会的治理工作不仅需要严密的调控网络社会秩序的立法,而且需要强化网络技术以应对[3]。作者在本章当中,以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网络社会发达国家为分析对象,详尽梳理了这些国家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尤其是在立法、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归纳出这些国家的有益经验,为我国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对我国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思路和基本架构的思考。作者总结了我国网络社会防控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提醒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的建设仍然是初步的、低层次的,网络安全保卫能力还不足以从容应对目前的问题,仍然存在互联网思维欠缺、网络治理理念落后、网络法律法规滞后、技术组件相对落后、综合管理缺乏联动性等诸多不足。为此,我国可以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完善主体地位、筑牢法治根基、强化国际合作等尝试进行突破。
第六章是对我国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的实证研究。作者在本书的最后部分选取了我国较早开展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研究与建设的J省进行研究,严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证调查分析方法,试图通过解剖麻雀、以点带面地窥探我国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的实践样态。J省信息化发展程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该省的网络安全保卫形势严峻,任务繁重。作者首先介绍了該省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和网络违法犯罪的现状,然后介绍了该省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的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体系建设进行了展望,从推进网络安全基础信息化转型升级、网上斗争深化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就该省在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评介。
二、现实意义与出版价值
1.总结了国外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
该书在详尽介绍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在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方面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些网络发达国家的网络社会治理实践表明,政府在网络社会的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网络社会治理绝不只是政府管理的事情,还需要贯彻综合防控的原则。这一原则既是实践经验,也是对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的启示。一是立法防控与技术防控相结合。通观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它们无一不重视立法对网络社会秩序的调控,但网络社会的发展毕竟是依靠网络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因而,运用技术手段治理网络社会已成为网络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二是政府管控与社会自律相结合。网络社会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政府在维护网络社会治安方面的强力管控并非最好的方式,还需要重视社会自律,以达到治标也治本的效果。三是国内治理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许多网络违法犯罪具有跨国性,网络治理不能仅仅依靠国内力量,还需要谋求国际合作。四是保护言论自由与管控网络失范行为相结合。既要依法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也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立法限制。五是必须有统一规划和专职领导的机构。网络社会是一个新生事物,治理网络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这一工程的实施需要制定统一的规划和设立专职的领导机构。
2.剖析了我国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的现实不足
该书对我国网络社会发展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就我国网络社会防控体系建设进行了剖析,指出其诸多现实不足。一是互联网思维欠缺,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理念创新不足。这具体表现在:管控理念和方式较为落后,网络治理中缺乏信息价值观、伦理观及生态观。二是网络社会安全技术储备不足,缺乏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我国在互联网全局发展的长远规划、设计和布局方面的战略顶层设计较为滞后,技术人才准备亦较为落后,亟待技术升级。三是网络社会法治化建设不足。我国网络法治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网络法治理念滞后,网络法律规范体系化不完善,网络立法规划缺失、位阶低、质量不高,网络法律空白和盲点明显,信息网络缺乏诚信规制。四是网络社会治理联动性、综合性不足。这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各司其政,协调配合不足;政府包办网络安全管控工作,忽略了社会组织及网络企事业单位的协调配合;公安机关系统内各警务要素互动与协调不畅;网络执法存在缺漏,网络权利保护不力;网络社会治理跨区、跨境合作化程度不高;网络行业自律与规制存在较大疏漏,与现代社会要求存在差距。
3.提出了我国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的基本架构
该书坚持开放包容的研究态度,充分总结国外网络社会治理经验,透彻解剖我国网络社会治理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的基本架构。作者指出,必须通过加强理念创新、政府综合治理、立法建设、信息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探索,构建我国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的战略研究。为了实现网络社会综合防控的体系建设,该书指出,应当重点围绕五项工作展开。一是着眼基础性防范,大力加强基础工作,打破信息共享壁垒,破除资源利益之争,建立大网警工作格局。二是着眼动态性防范,切实提高社会面控制的能力。这需要政府对内进行结构重组和业务整合,对外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合作。三是着眼系统性防范,构筑社会治安防范网络。即建立动静结合,专业人员与群众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社会面、居民区和内部单位结合的防范工作模式,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犯罪。四是着眼重点性防范,形成稳固的专项预防系统。即建立防范犯罪分子侵犯而开展重点保护的安全防范工作模式,加强重点目标防护,重点防控主要易犯罪人员,重点规范网络媒体管理。五是着眼主攻性防范,营造打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我们要针对违法犯罪的特点,正确处理打击与防范的关系,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突出工作重点,采取集中整治的办法,以遏制违法犯罪蔓延。
|参考文献|
[1]张化冰. 中国互联网治理的困局与逻辑重构[J]. 学术研究,2017(12):84-89.
[2]殷竹钧. 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研究[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