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森林培育技术的精准化

    董怀萍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对物质需要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品质和环保。这一观念的突出表现便是对于森林的培育上,更加关注生态利益而不是经济利益。但是,对于森林培育技术这一概念我国提出的较晚。本文将具体说明森林培育技术的精准化概念、培育技术精准化实现中遇到的难题以及解决措施,以促进森林培育技术朝着精准化方向不断前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森林培育;培育技术;培育精准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people's material needs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also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precision of forest cultivation technology,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realization of precision of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solutions will be specifically explained,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forest cultivation technology towards precision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Keywords] forest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ster precision

    森林培育技术一直以来都是由经济发展方向和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的,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有了新方向,国家对于科学技术也极为重视,森林培育技术逐步向精准化发展。但是,这一项目的实施却只停留于表面,没有将我国实际情况和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结合起来,精准化的概念没有推广开来,研究人员较少,精准化进程缓慢。

    1? 森林培育技术精准化的概念

    森林培育学是一门以人工林和天然林为研究对象的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主要内容涉及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等,并且主要产生三方面的效益,有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对社会产生的提供就业、改善人们精神面貌的社会效益。就是在森林从产生到生产的全过程都重点进行技术的参与,利用技术的精确化实现培育的精准化。从森林种子的筛选到培育幼苗都力求规范、精细,并在国家政策或相关制度的指导下,建立森林培育技术小组,专门负责这一项目的实施和监督。

    2? 实现森林培育技术精准化的阻碍

    2.1? 森林培育技术起步晚,培育进程缓慢

    森林培育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时,森林培育技术的概念几乎不被重视。但是,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模式有所转变,不以单纯的资源消耗为中心,而是提倡转变发展道路、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与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这一概念提出的较晚,面临广阔的土地和气候、地形复杂多样的森林带,森林培育技术很难实现精准化。发达国家所公布的培育技术往往只是名称上的科普,其核心科技并不会随之公布。培育出来的品种缺乏创新思维,不能适应所有地区,久而久之便导致培育偏离实践,不符合我国森林培育的实情,培育进程偏离精准化,培育进程缓慢。

    2.2? 森林培育重点不明确,缺乏技术支持

    虽然我国的森林培育起步较晚,但是自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来,国家对于森林培育技术的重视程度很高,加大了对森林技术的资金投入。但是森林培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精准化,即规范化,精细化,这是一项对技术要求很高的项目。早期的经济发展依靠资源消耗,通过砍伐森林来获取最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迫于资源的损耗严重,以及经济转型的压力,只有突破技术难关,才能实现长期的发展,谋求长远利益。但是,国家提供资金的支持只能解决基础设施上的问题,对于培育技术上的细节则没有过多帮助。这就会导致相关研究没有重点,将所有涉及内容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这样对资金和人力的使用分散化,偏离了规范化的思路。政府的支持不應仅限于对林农的补贴, 还应为保险人提供财政支持[1]。另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况且,森林培育技术不是一项依靠经验就能突破的任务,必须在一定的技术支持下进行。

    2.3? 培育管理体制落后,缺少专业培育人才

    我国经济较其他而言有自身的发展特色,森林的培育也是如此,在培育过程和培育环境上都有很大不同。因而制定一套具有我国森林培育技术特色的管理体制极为重要,受过去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森林使用的管理体制极其粗放。许多林场的管辖权划分不明,多由较低的行政机构管辖,这就导致了许多不合理的开采和管理。这不仅对森林资源的多样性有极大不利,对于森林的培育也是困难重重。另一重要因素是专业的技术人员。森林培育技术的研发部门主要是林业部门,根据长期的数据调查分析,全国近千所大学中,林业大学仅是少数,对于林业研究有成就的学科更是不多。森林培育技术如果缺失专业培育人员的参与就无法进行,更别提精准化的目标。

    3? 实现森林培育技术精准化的方法

    3.1? 学习先进技术,注重实践经验

    虽然我国的森林面积很大,但是这并不代表在培育技术具有领先地位。在品种调查、生长监控、因素分析以及后期处理方面我国仍有很大漏洞和落后之处,这也是我国森林培育进程缓慢的原因。放眼那些培育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便根据自身的气候、土壤等主客观条件展开了有效的研究,如美国南方在培育针叶林时,对土壤的养分进行24小时监测,以研究土壤养分对于森林培育的影响;日本植被覆盖率极高,因此作为较为丰富的一类资源,其全国上下对待植物的态度都极为认真。尤其在植被生长的过程中,从修剪到护理都极为重视;还有巴西对水质的监测在对人工的培育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大大提高了其森林培育的精准化进程。我国应当借鉴这些优秀的经验,弥补自身短处。但是也同样存在着一些不注重实践,只纠结于理论的先进不先进的错误。我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有许多品种的植物等待归档。但是,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也很大,土地的利用度和酸碱度也有很大差别,不能一概而论,应当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会发现许多不足和特殊情况。

    3.2? 明确培育重点,加大科技投入

    我国森林面積广阔,不能使用统一的培育方案。国家下达相关条例的同时,会从财政中抽播出资金予以支持,但是哪些部分应当重点投入还要培育部门自己制定。正是因为我国森林培育起步较晚、现阶段的经济对这一方面的要求较为迫切。所以,资金最容易盲目消耗,最终应有的效果没有呈现出来,资金也白白消耗了。所以在育种、培苗、修剪、移植等方面要有重有轻,北方生长周期较长,且土质较肥沃,应当注重育种和移植;而南方热量条件丰富,适合室外培苗,加上生长迅速,对于植物的修剪不能忽视。因地制宜,明确培育重点,才能少做无用功,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除此之外,森林培育技术与科技关系更为密切。研究人员应当摆脱落后的种植观念,着眼于先进的培育技术,开拓思维,进行创新。

    3.3? 创新管理体制,培养专业人才

    管理体制的制定是事情进行前的规划和安排,具有统筹全局的作用。因而,想要实现森林培育的精准化,必须废除落后的管理体制,并依据现状进行创新。应当召开大型研讨会议,会议成员应当涉及森林培育的各阶层,如个人、企业、政府机构等。使其明确管理制度中对培育过程和结果的具体要求,端正经营态度,加强对国家政策的响应,大力投入科技,加快精准化进程。另一重要方面是在森林培育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的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培育技术精准化的进程。就目前来看,我国林业工人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在一定范围内, 提高林业工人的专业素质也是十分必要的。从源头上,国家应当提倡对林业的招生和补贴,加大对林业研发的投入金,鼓励更多知识青年从事这一专业,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这一行业,为森林培育的科研工程提供人力支持。

    4? 结语

    经济发展迅速的环境下,对一切事物的要求都是精益求精、规范化、精细化的。森林培育技术是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一大先行事业,虽然还面临许多障碍,但在我国优越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道路支持下,这些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相信新时代下,森林培育技术会在道路、管理体制上创新发展,专业人才也能脱颖而出,推动培育技术精准化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绮娴,周伯煌. 我国森林保险制度的完善[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29(02),35-38.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