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重要性判断相关问题分析
李飞 李美亭
摘 要:重要性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之一,与可靠性、相关性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会计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运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会计重要性判断缺乏规范统一的执行标准,实务中,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判断结果与客观事实的接近程度。
关键词:重要性;会计;审计;影响因素
一、重要性与可靠性、相关性的关系分析
重要性和可靠性以及相关性都是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无须赘述,这里仅论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差异分析来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1.重要性与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重要性与可靠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性质上,可靠性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核性,但是,符合可靠性的信息并不一定都是重要的;重要性则强调应充分披露重要的信息,次要的信息可以忽略或简化,以突出重点。当然,会计人员提供的重要会计信息必须是可靠的,也就是说,重要性是建立在可靠性的前提条件之下的。
2.重要性与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性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密切相关的,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性与重要性的区别也同样体现在性质上,相关性的核心是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感不感兴趣(与决策相不相关),而重要性的核心是该信息对使用者起不起作用(对决策来说是否重要)。一般来说,相关性的信息范围要比重要性的信息范围更广泛一些,换言之,符合重要性的会计信息必定都符合相关性要求,但符合相关性要求的会计信息却未必都是重要的。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和审计中的差异分析
“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均有运用,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似之处,如审计中一般直接沿用会计上对“重要性”的定义,两者运用动机都是出于“成本效益原则”,两者在运用时都需要借助于职业判断,等等。但由于会计和审计属于两类内容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在运用“重要性”概念时还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1.“重要性”概念的内涵存在差异
(1)会计中“重要性”概念的内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FASB)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是:“根据其周围所处的环境,财务报告中遗漏或错报的项目很可能会改变或影响依赖这一信息的理性人的判断时,则该项目就是重要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做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综合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如下内涵:①概念的核心是会计人员不能遗漏或错报重要的会计信息;②概念是会计人员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来的;③重要性运用需要会计职业判断,并且不能脱离企业所处的环境。
(2)审计中“重要性”概念的内涵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该定义包含如下内涵:①概念强调“重要性水平”即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②概念是审计人员为规避审计风险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来的;③重要性运用需要审计职业判断并考虑特定的审计环境。
2.运用主体存在差异
在会计中,重要性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主体是会计人员。针对不同的会计主体,会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所处的周边环境不同,其出发点和立场都会有所差异,但其运用包含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整个会计信息加工过程。
在审计中,重要性是指“重要性水平”,运用主体是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过程中,必须对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从而将重要的审计项目在审计方案中详细展示,以确定审计的方法、范围、分工以及时间安排等。此外,审计人员还必须考虑会计报表层次和账户、交易层次的重要性。
3.运用意图存在差异
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有用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是为了满足包含企业投资者在内的所有利害相关者的需要。会计人员运用重要性原则加工会计信息、编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
审计的服务对象是特定的审计委托人,提供符合审计质量特征的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的职责所在。审计人员运用重要性原则是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减轻审计责任,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
4.运营作用存在差异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除了重要性以外,还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及时性等,重要性原则属于起补充、修正作用的原则,并非起主导作用。
审计中,无论是编制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还是评估审计风险、形成审计意见,重要性原则的运用都为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的终极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会计中的重要性判断会影响到会计报表的质量,而审计的对象就是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会计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重要性的判断。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鉴证时,先考察被审计单位对重要性的把握与运用后再选择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成本、风险、效益最佳效果。
三、会计重要性判断影响因素分析
会计重要性是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提出来,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公司管理层、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如工商、税务、证监会等)、社会公众等,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重要性的要求不尽相同。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特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不同信息使用者对重要性要求的差异性,在会计实务中,制定通用的重要性准则并不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处理会计事务时就无章可循,可以所心所欲了。综合分析近几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影响重要性判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事项的性质和数量
随着新的经济事项的不断涌现以及经济工具的不断创新,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事项不断增多。在判断某种经济事项是否具有重要性时,必须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对于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即使从数量上看金额很小,也必须作为重要事项反映;反之,对于信息使用者决策影响程度较小的,即使金额很大,也可以作为非重要事项反映。
2.有关法规、经典判例及实证研究
会计准则虽然没有制定重要性的具体判断标准,但也在相关的条文里作出了许多原则性的规定,如会计账户设置时重要性的运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时重要性的运用以及会计信息披露时重要性的运用等。此外,《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法律规范也都有关于重要性的一些规定说明。在国外,关于重要性原则的一些经典判断也经常被用来指导重要性的判断。当规范研究无法解决重要性判断通用标准制定这一难题时,会计实务界应当充分考虑实证研究的作用,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有关重要性判断的具体案例,得出相应的标准指南,以供日后参考。
3.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作为会计信息的加工者和提供者,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直接决定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应用水平和效果。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高低受多方因素的制约,如受教育水平、知识储备、更新及拓展、以往经验的总结等。更重要的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直接影响到重要性判断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4.企业所处的特定经济环境
重要性从本质上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样的会计信息对不同使用者来说,其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同样,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对同一使用者来说,其重要性也有差异。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即使是在同一时期,不同企业由于所处行业不同,其周边经济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经济事项,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应具有灵活性。
5.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
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同,经济事项的重要性程度也会不同。例如,应收账款中发生的一笔坏账损失,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看成是不重要的,但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则可能是灭顶之灾,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
6.会计信息精确度的要求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精确度的要求也会影响到重要性的判断。会计信息的内容决定着会计信息的性质,不同性质的会计信息对精确程度的要求是有差别的。例如,有关企业现金管理的会计信息对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至关重要,因此,与现金收付内容有关的凭证、账簿、报表记录数据的精确程度就要求非常高。再如,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低值易耗品由于其价值较低且易损耗,相关会计记录数据的精确程度则相对要求较低。因此,对不同的经济事项,会计人员应结合其对相关数据精确程度要求的不同来判断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