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实验室检查及综合防治措施
赵明惠
摘要:肉牛肝片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往往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发展。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往往呈地方性流行。近年来,随着各个地区养牛产业日渐发展,该病的发病率呈升高的趋势,因此必须足够重视该病的防治工作。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概述肉牛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肉牛;肝片吸虫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饲养管理;驱虫
中圖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11-0118-02
1 流行特点
1.1 病原概述
肝片吸虫的虫卵呈淡黄褐色椭圆形,如同姜片虫卵,随宿主粪便排至体外,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十多天后就会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侵入中间寄主(即椎实螺科动物)体内,经过30天左右的发育变成大量的尾蚴,然后就会从螺体内钻出,附着于水生植物上或者在浅水面上变成囊蚴(即后尾蚴)。当牛、羊或者人食入囊蚴后,其会侵入小肠,并在脱囊后逸出,通过肠壁侵入肝脏,并在肝胆管内定居,逐渐发育为成虫,并在该处产卵。一般来说,从宿主食入囊蚴至虫体发育成熟产卵需要大约3~4个月的时间。宿主体内寄生的成虫能够生存11~12年之久。
1.2 发病机理
病牛体内的虫体主要是采食血液、肝组织细胞以及胆汁,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量降低,引起贫血,且无法给组织供给足够的氧,造成全身缺氧,此时机体为使血氧浓度提高,就会促使呼吸频率增加,且呼吸强度加深。同时,虫体会消耗大量宿主营养,引起营养不良。
另外,虫体在发育过程中还会不断分泌有溶血作用的毒素,导致血浆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肝脏无法使过多的胆红素被代谢,就会出现肝前性黄疸,加之肝脏本身的病变也会引起肝性黄疸,进一步加重发病症状。
1.3 发病因素
感染牛的发病情况与其发病日龄、营养状况、感染虫体的数量以及牛场管理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牛营养状况良好时,具有较强的抵抗疾病的能力,感染虫体后会有较长的潜伏期,加之对虫体分泌的毒素有一定的免疫力,会表现出相对较轻的症状,而犊牛由于免疫系统没有发育完善,体质较弱,感染虫体后会表现出相对明显的症状。
2 临床症状
肉牛因年龄、体况以及感染虫体数量不同,会在临床症状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牛刚感染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随着感染虫体数量的不断增多,开始表现出食欲不振,反刍逐渐减少,机体日渐消瘦,皮毛干燥,发生贫血,黏膜苍白,部分发生腹泻,下颌、眼睑、胸部以及腹部皮下发生水肿。另外,犊牛感染后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肝脏被严重损坏时会造成死亡;妊娠母牛感染可能会发生流产。
3 实验室检查
3.1 粪便检查
取5 g病牛排出的新鲜粪便于烧杯中,添加100 mL清水,搅拌均匀后使用60目筛过滤,滤液要放入另一个干净的烧杯中,经过30 min静置,倾去上清液,再在沉淀物中添加适量清水,充分混合后再次静置、沉淀,如此反复操作4次,直至上层液变得透明,倾去上清液后吸取沉淀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粪样中存在较大的黄褐色虫卵,呈长卵圆形,虫体前端较窄,后端较钝,且具有小的粗隆;卵壳表面光滑且薄,呈半透明状,可分为两层,卵内含有一个胚细胞和大量卵黄细胞。
3.2 其他检查方法
对于急性病牛,不易在粪便中检查到虫卵,此时可采取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如皮内变态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者间接血凝试验等,也可通常检测血浆酶含量进行诊断。
4 防治措施
4.1 药物治疗
硫双二氯酚(别丁),病牛每次按体重口服100 mg/kg,并配合按体重口服10mg/kg左旋咪唑;或者按体重使用80~120 mg/kg,平均分成2份,每次口服1份,每次间隔24 h,并在第三天口服15 g干酵母片,连续使用3~5天,食欲、反刍有所恢复,经过1个月即可康复。
硝氯酚(拜耳9015),病牛可每次按体重灌服3~5 mg/kg,间隔1个月再使用1次,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氯苯唑(肝蛭净),病牛每次可按体重使用10~15 mg/kg,制成10%混悬液后灌服,康复后机体膘情能够恢复。
丙硫苯咪唑(阿苯达唑片),病牛每次可按体重口服10~20 mg/kg进行治疗,其他牛可按体重服用8 mg/kg来预防发病,如有需要可间隔1周再使用1次。病牛口服该药后,95%不会被肠道吸收,可直接作用于肠内的成虫、虫卵,使其在24 h内通过粪便排出。
丙硫苯唑(抗蠕敏),病牛按体重一次性内服15~17 mg/kg,基本上能够将体内99%的成虫驱除。
碘醚柳胺,驱除成虫和6~12周龄未成熟肝片吸虫都有效。双酰胺氧醚,对1~6周龄肝片形吸虫幼虫有高效作用。
4.2 加强饲养管理
避免牛群到潮湿、阴凉的低洼水坑或者沼泽地带放牧,尽可能选择干燥的草地作为牧区,首选是通风向阳的地带。对于在潮湿、低洼地带收割的牧草,要完全晒干后才可饲喂。尽可能使牛群饮用流动的河水,这是由于死水非常容易滋生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而舍饲牛群最好供给深井水或者自来水,能够有效预防发病。
4.3 预防性驱虫
4.3.1 驱虫时间
在该病流行的地区,要制定合理的预防性驱虫计划,特别是放牧牛群更要注意,且采取圈养也可能通过供给草场上的草而发生感染。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区每年适宜进行2次驱虫,第一次在3~4月进行,第二次在9~11月进行,如果当年雨水较多,还要在夏季进行1次预防性驱虫。
4.3.2 驱虫药物
常用驱杀肝片吸虫的药物有:硝氯酚,采取深部肌肉注射,但无法驱杀童虫;丙硫咪唑,即可驱杀成虫,还可驱杀一些童虫;三氯苯唑,采取口服,对成虫和童虫都能够有效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