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闽南传统园林的营造理论

何志榕

摘要: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之中,闽南传承自中原的历史传统,并部分吸收了来自异域的文化传统,逐渐形成本土的特色,营造的实例太多,造就了一批营造园林的楚翘。这一批园林的营造实践者有所感悟,并形成有一定代表性的营造理论,其中有的与中国其他地区的营造理论不谋而合,也有由于特殊的地理、气象、历史等因素而形成地域特有的营造习惯。
关键词:古代传统园林;闽南园林;营造艺术;园林理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2-0000-00
Abstract: During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Minnan inherited historic tradition from the central China, and also absorbe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gradually formed its local features existing in many gardens . During that period, some excellent gardens produced a good batch of outstanding persons. Those practitioners of the gardens construction were inspired by the constructions and created some representative theories, which matched up construction theories of other areas of China, and also had the construction habit of the special geography, weather, history regionally.
Key words: Ancient traditional garden; Minnan garden; Construction Theory
1. 闽南传统园林发展脉络
闽南在地理上指福建南部,即现在的泉州、漳州及厦门三市,因具相同的文化渊源及相似的文化传统而统称闽南。闽南文化源于中原汉文化,传统园林艺术也是在早期由中原传入,在闽南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又融汇了世界各地多元文化及地域元素,而逐渐形成有别于中原的另一种园林景观特色园林。
西晋永嘉五年(311)中原政治动荡“五胡乱华”,世族“衣冠南渡”部分定居在晋江之岸的九日山下,这些人衍化为现在的泉州人。当时福建属于未开化地区,这些来自中原的人,将建筑、园林等中原传统文化带到这个荒蛮之地。唐总章二年(669),朝廷派陈政(616~677)带领数千山西上党县子弟兵,进入闽南平定山区土著的啸乱,并衍化为现在的漳州人。唐末五代,中原战乱,国家分裂。河南固始县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率领农民起义军入闽,统一福建,建立了“五代十国”中的闽国,而泉州则成为了福建的第二行政中心。中原文化就这样随人们的迁徙而不断地输入闽南。据考古发现,从西晋至五代,闽南的建筑材料、营造技艺等建筑园林相关技术与中原差别不大。
闽南的园林始于隐士的隐居,《泉州府志》载:“秦时有大道者,修真清源山左峰,后人供奉之,名为大道岩。”[1]这隐居地后来发展成为泉州著名的景区。隐士往往选择风景幽美之地,辟园结庐,现都已成了人们休憩游玩的旅游胜地。从西晋至五代,闽南园林属于初创阶段,由中原汉人带入,形式与中原一脉相承;从北宋至元代,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闽南泉州成为了中国最繁华的对外贸易港口,园林建设也达到兴盛阶段,这一时期闽南建设了一批大型的私家园林。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宗教信仰、肤色的商人定居泉州,带来了包括园林艺术在内的异域文化传统,闽南园林由于中原传统闽南化以及异域多元文化的融合,开始本土化的特色衍化。到了明代由于朝廷的海禁政策推行及明末郑成功短暂盘踞台湾,闽南的海外贸易一落千丈,停止了与外面世界的交流。随着闽南传统建筑的成形,园林本土化的衍化逐渐固化,闽南园林达到了成熟阶段,独具特色。
2. 营造特色
成熟阶段的闽南传统园林,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但越来越趋向小型化、家庭化、生活化,以小景取胜,颇有小家碧玉之风采[2]。这一阶段,闽南园林以书院园林及私家园林为代表,数量多、分布广且特色鲜明,如何乔远(1558~1631)的镜山书院、黄道周(1585~1646)的邺山讲堂、李光地(1642~1718)的榕村书屋、漳州的丹霞书院、永春吾峰山村的侯龙书院(图1)等。私家园林则有施琅(1621~1696)的“春夏秋冬四季园”(图2)、丁炜(1627~1696)的“回园”、郑运锦(1698~1765)的中宪第庭园(图3)、王国珍的“海珠堂庭园”(图4)、黄元礼的“尺远斋”(图5)、郑开禧的“可园”(图6)等。相对于江南园林来说,闽南园林平面布局较简洁,以小空间近距离的欣赏为主;园林均有湖石假山、掘池为景的做法,假山体量小巧,有池必有石桥,并以平板桥居多[3];建构筑物是构成闽南园林的重要元素,形式有:楼堂斋馆、亭廊轩榭、坊塔桥院、拱门石埕、长墙漏窗、石栏凳几等,风格均按闽南传统建筑做法,采用红砖、红瓦、白石、燕尾脊、水车堵、鸟踏等要素;大量采用石材,园林中的建筑、地铺、桥、池、花台等均采用闽南盛产的花岗岩;园林植物以乡土果树为主。闽南古厝里,即便没有专门营建园林,房前屋后只要有多余空间,便会植以瓜果树,这可以理解为农作生产结合居住的习惯;而在天井两侧摆设石桌并上置造型盆景及盆栽花卉的做法已成为一种定式,被认为是普通人家因条件不足,却向往园林生活的一种折衷选择;闽南的园林不单纯以观赏为主,多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乡土果树的大量运用,生活用的水井与园林结合等,常有一般家居生活的场景(图7)。
3. 营造理论
闽南各地方志或诗词中记载的闽南传统园林非常多,但能保存下来的却极少数。当前,业界对于闽南传统园林关注度不够,研究成果也不多,而关于营造理论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泉州已故文史专家陈泗东(1924~1994)曾写有《泉州古建园林杂谈》一文,文中提及“五因”及“园居”[4],因此进行深化研究,细读明清时期各园林营造者的营造心得原文,经过对其生平及园林实例的扩展研究,结合现存的闽南园林遗迹,发现这些论述尽管篇幅不多,但对闽南园林的影响不亚于《园冶》①对苏州园林的影响,可总结提升为园林营造理论。
3.1 五因论
明代泉州名仕何乔远(1558~1631)官至户部侍郎赠工部尚书,著有《闽书》等著作,在广西布政司任后,曾回乡在清源山兴建园林化的“镜山书院”施教隐居二十余年。林如源(1577~1648),字维清,被称为“布衣文仕”,为何乔远之表侄,林如源一生不参加科举,不入仕途,在老家马甲镇构筑有“五因别业”,在此潜心研读经典,著作颇丰。
“镜山书院”在清源山之赐恩岩稍下方,原系南宋资政殿学士李邴(1085~1146)结庐隐居之地,何乔远的书院建设因地制宜,陆续依山势而建,终成规模。书院四周荆棘为篱,拙木为扉,周边植荔枝百株,榕林为荫,藤萝交织,美材竹箭[5],简朴而不失幽雅。何乔远于西侧高地建一列三间土庐,题匾“自誓斋”;土庐西侧有清水一泓,题“漱枕”,分出一股被疏浚为九曲之水,与主泉相汇,形成瀑布,题“镜石”;北侧“不厌”石顶建一孤亭,素雅僻静;此外还建有供奉先贤圣像的“天听阁”等建筑。此后镜山书院一直是泉州士子的游学聚集地,直到清末废止科举,而慢慢荒落。“五因别业”因无具体的建设情况记载,则不甚明了,但以林如源的性格秉性,及马甲镇地处山乡的情况推测,“五因别业”应是一地处清辟、建设依山形地势、质朴无华的园林化草庐书斋之类。
何林二人互有走动,关系亦亲、亦师、亦友,感情至深。何乔远曾为“五因别业”题联:“因山,因水,因树,因石,且又因先人之迹,是为草堂;隐农,隐圃,隐钓,隐屠,何如隐诗酒之间,乃称真隐。”经分析研究后认为这是二人根据自身的造园经验总结而成的造园理论,林如源后来在《何司徒佳话》书中另总结为:“因山、因水、因树、因石,且又因先人之居,不为无因”,这与计成(1582~卒不详)《园冶》的“巧于因借”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的“因”有“利用”及“原由”的意思,也就是说造园之妙在于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巧以利用,不做没有原由的营造,园林各属性之间需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园冶》成书于何乔远去世的1631年,可见“五因”理论的提出早于“巧于因借”理论。而“五因”相对于“巧于因借”是更具体化的阐述,从另一角度来看,当时闽南营造园林的流行做法,无不以山、水、石、植物及建筑的巧妙组合取胜,这与后人总结的中国传统园林的四大要素:掇山、理水、建筑与植物,不谋而合。
3.2 三近论
明末漳州名仕黄道周(1585~1646)在家乡蛰伏期间于龙溪县江东桥畔的邺侯山麓蓬莱渡口创建邺山讲堂,黄道周治学严谨,初创讲堂就制定了严格的教规,先生与学生上下课均要遵循一套完整的礼仪。据传讲堂曾三易其地,方选该址,可见其对环境要求的严格,讲堂地处僻静,负峡临水而建,尽收自然山水之美景。讲堂由三近堂、兴善堂及乐性堂三组建筑组成,黄道周在此一边讲学一边营造学堂,不但教书育人,且笔耕不辍,著书颇丰,兼有营造感悟。
三近堂在峡中最早建成,临江而建,附有钓鱼台,堂内有轩庭曲廊,庭内植有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筑有砚山,三近堂负崖临水,远望峰峦迭起,近瞰江水滔滔,皆为奇景。与善堂在峡北,乐性堂在峡南为课堂,背负芙蓉峡,石林簇立,江水环之,亦是山奇水秀。黄道周在此留题有题 “蓬莱峡”“芙蓉峡”“道不绝风”“墨池”“游罄”等五处石刻。
黄道周在《三近堂记》②里解释“三近”之名的缘由:“或曰三近何居乎?以为好学力行知耻,而又曰近山近水近月。”他把治学理念总结为“好学”“力行”与“知耻”,将其对自然山、水、月品性的理解,对应其治学的理念,在《三近堂记》中又进一步解释山的品性:“山以积小高大,以为好学;腾踔坚确,以为力行;导水而行,遇坎而止,不宕不淫,以为知耻。”水的品性:“水以汇流慕海,以为好学;平科决险,以为力行;荡涤洁清,以为知耻。”月的品性:“月以资日争辉,以为好学;三旬考绩,以为力行;平满挹虚,以为知耻。”
既有治学的理念,又纳入近山、近水、近月的解释,故有了负峡临水的地理选择,因山就势的建筑,也可以理解为其营造讲堂的原则。而其后续的建设、环境的营造无不是围绕这个原则,借山水之自然景色融合月色之柔美,充满了画意,故邺山讲堂是一组融合自然与人文之美的园林景观建筑。
三近论之精粹在于园林地址的选择及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也即《园冶》的相地与借景。邺山讲堂现仅存废墟,而其所负的“峡”,也已淤积,但脚下的九龙江水静流,远山绵绵,皓月当空映在江面,仍是一副优美的图画。此地远离城市,又有水路直通漳府各地,在此建设书院首先是因优美的江景,临“峡”而建则是让书院融入这个港湾式地形,可多角度的借周边山景,使书院内外空间、远近景观相互渗透,构成秀美的山水画卷。
3.3 园居论
明代江苏太仓人王世懋(1536~1588)为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少卿,多才多艺,精通诗文,对园艺也颇有体会。他一生游历各地,潜心研究各地园林艺术,著有约七千字的《学圃杂疏》,论述了其对各种花木瓜果的多年研究,是一篇颇具影响力的古代园艺著作。
王世懋晚年归隐,在故乡筑有私家园林“澹圃”,在此隐居终老,澹圃的营建集合了其对园林研究的毕生心得,选址以地僻为胜,营造以自然为美,厌恶奢华的风格,在澹圃里以淡泊的水池为核心,稻田瓜蔬果木组景,建筑及叠石比例较少,以水景及植物景观取胜,很是契合“澹圃”的意境。这与江南的私家园林营造手法不太一样,把实际生产生活融入园林的设计与他在各地生活体验有关,王世懋的造园理念既受其旅途体会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发展和时代潮流的影响[6]。
王世懋在福建任提学副使时,曾著有约七千字的《闽部疏》,主要描述福建各地的民情风物,描述最多的为园林及植物。对于闽南园林部分着墨大概二千多字,可见其对闽南印象的深刻,其中写道:“泉州城大而土旷,士大夫皆散处。余以六月行部,人家多依原隰为园林。肩舆过其下,嘉瓜四垂,朱槿熠熠,绿柚扶摇于短垣之内,丹荔点缀于碧叶之间,令人目不暇给。”总结了当时泉州私家园林的“园居”特点,笔者通过调查闽南私家园林(特别是明清以后)遗存,发现种植乡土瓜果确是闽南园林的普遍做法,或许这种园林营造手法对其后来澹圃的营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所谓的园居,就是一种与家常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园林化居住方式,这有别于掇山理水的专门园林营造,是居住建筑轻度园林化的营造模式。在闽南的民居里,常看到一些具有园林景门窗特征的门窗;而前所说的在天井二侧摆设石桌并在其上摆放造型盆景及盆栽花卉(,也是园居的一种体现;闽南民居的房前屋后均有空余之地,这空地往往会设瓜棚、种果树,是一种农作与居住结合,而又具有园林意味的做法;在布局上也会有因地制宜,利用边角地块,布置园林小景的做法(图8)。这一类园居因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质朴无华的风格,甚至有点草根的味道,展现出了私家园林的另一种模式。
4. 小结
闽南传统园林的营造传承了来自中原的特色,历经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后,形成了有别于中国其他地方的营造特色。营造实例多,特色鲜明,富有地域风格个性,五因论、三近论、园居论是各代园林营造者根据自身经验,有所感悟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集成,在闽南园林的史海里,如茧抽丝、如野寻宝,并结合闽南传统园林的营造特点,而提炼这些园林营造理论,丰富了闽南传统园林的内涵与完整性。
注释:
①《园冶》是明代江南造园家计成,根据造园实践的理论总结,从造园的相地到施工环节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既有实际操作的实践基础,又有审美的理论高度,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论著。
②黄道周是明末漳州名仕,时而宦海时而治学,在家乡创建邺山讲堂,招徒授业,《三近堂记》是他在营建园林式的邺山讲堂后而写的感悟。
参考文献:
[1]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清源山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4:3.
[2]陈允敦.泉州古园林钩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2-3.
[3]李敏.福建古园林考略[J] .中国园林,1998(1):12-19.
[4]陈泗东.幸园笔耕录[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100.
[5]陈允敦.泉州古园林钩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52.
[6]李彬.王世懋澹圃造园思想初探[J].美与时代,2012(5):49-51.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