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乌托邦

    刘霞

    

    

    《疯狂动物城》是迪士尼影业出品的3D动画片,由里奇·摩尔、拜恩·霍华德及杰拉德·布什联合执导,于2016年3月4日中国大陆同步北美上映。北美上映首周票房斩获7370万美元,刷新迪士尼动画最佳开画记录,在中国大陆上映3天斩获1.5亿人民币,如此高的票房背后,还有着近乎“零差评”的强大口碑。这座“动物城”究竟有何神奇之处,能够取得口碑票房双丰收?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励志童话故事,有网友评价,在这部影片中,成年看到政治讽刺和阶级偏见,青年人看到追求梦想,儿童看到可爱的童话故事。

    该片讲述兔窝镇女青年兔朱迪前往大城市展开寻梦之旅,成为警察后与看起来一点都不和谐的狐尼克组成搭档,并破获一桩动物界大案的故事。动物城是动物们都向往的大城市,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兔朱迪正是被这种理想吸引着来到了这个追寻梦想的地方。而这座城市本身以及城市中的“人”与“人”关系,无一不暗含着巨大的隐喻。在小镇少女进城寻梦的情节下,隐藏着种族歧视与固有偏见的深层主题。通过层层隐喻,影片想要向我们传达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疯狂的”动物社会,人类社会才是最终的主题。

    一、“动物托邦”中的隐喻性

    《疯狂动物城》的英文名字是“Zootopia”,单从英文名中看可以更明显地发现影片的隐含主题:“Zootopia”是“zoo”(动物园)和“utopia”(乌托邦)的结合。所以“动物托邦”应该是影片更为准确的名字。“乌托邦”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原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理想中的社会:在那里,财产共有,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换言之,这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纷争的世外桃源。而影片中“动物城”的情况也正体现了这种设计:所有的动物不分种族生活在一起,食肉类动物与食草类动物一起玩耍,每个动物都能按照理想中的方式生活。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在“乌托邦”的外表下,动物城内暗流涌动,种族观念依然牢牢的禁锢着动物们,在羊副市长精心策划的阴谋下,食肉类与食草类动物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被激发。舆论声称食肉类动物无法消除“DNA中带有的兽性”,而给食草类动物带来威胁,在全市范围内引起巨大恐慌,动物社会面临着分裂。动物们苦心经营的和谐景象被如此轻易的击碎。而“动物托邦”的存在,究竟是鼓励性的“乌托邦”,还是讽刺性的“反乌托邦”?这是带给每个观众深刻思考的问题。影片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无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动物,都应该放下偏见,和谐共处,兔子不需要随身携带“防狐喷雾”,羊也不需要远离老虎,每一只动物都有享受适应自己体形的交通工具的权利,在动物城中自在地生活。

    偏见,是贯穿全片的核心词语,也是影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所在。兔朱迪因为是一只兔子,最好的归宿便是呆在乡下种地,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警察后,却依然因受到偏见而被分配为交通协管;狐尼克心地善良,却要承受来自“狐狸天性阴险狡诈”的偏见,索性放弃坚持,做起了暴利的生意……两位主人公受到的偏见都来自他们“外形”“天性”“基因”的影响,这种偏见的形成理由似乎无可辩驳却最为愚昧顽固。影片结局的反转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看似柔弱的羊副市长竟是一切阴谋的幕后黑手。这是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一切的种族歧视、地域偏见,都是社会中根深蒂固的陋习,当一个人因为其肤色、口音、样貌……等等客观与外在因素而被否定时,他所承载的是来自社会偏见的巨大不公,而这种不公正是由我、你、他,由社会的每一分子所构成。“历史上,美国因对土著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贩卖并对黑人实行血腥奴役、虐待和迫害华工等而臭名昭著。战后,在波澜壮阔的民权运动中,美国政府通过颁布《民权法案》(1964年)等‘肯定性行动(Affirmative Action),禁止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和歧视,同时出台一系列照顾少数族裔与弱势群体的政策,从而有力地改善了种族关系并促进了种族融合。但是,形形色色的种族歧视至今仍存在于美国社会,少数族裔始终处于美国的‘第三世界。”种族歧视是美国历史遗留的巨大问题,为社会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和谐因素,一直以来,美国政府提倡消除种族歧视,但在官方的美好愿景下,人们心中的结该如何化解?迪士尼的《疯狂动物城》用童话的手法表达了这一深刻的社会问题,兔朱迪与狐尼克最终都成为了他们想要成为的人,甚至萌发出了爱情的种子,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呢?影片结束后,这些问题在人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二、 动物形象的隐喻性

    仔细的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影片中的动物们都具有“反脸谱性”,动物的性格行为与他们的长相特征往往不相符。除了上文提到的羊副市长外,主角朱迪是只兔子,本应懦弱胆小,却勇敢热血;尼克是只狐狸,本应阴险狡诈,却真诚善良;体型较小的鼩鼱是黑社会老大,体型巨大的北极熊却是马仔……如此类的形象设置还有很多。影片刻意采用反传统的的形象设置,用寓言来解读现实,用反脸谱来反对种族主义,起到了意味深长的效果。

    (一)兔朱迪:追寻梦想

    兔朱迪是影片的第一主人公,来自乡下小镇兔窝镇,爸爸妈妈都是本分的农民,靠种胡萝卜过着平稳的生活,她还有上百个兄弟姐妹(暗喻兔子繁衍能力),在动物世界里,每个人都觉得兔子这种体型弱小的生物就应该本本分分地种胡萝卜。而朱迪却想成为一名警察。这是她的梦想,她人生的目标。为此,她承受着来自父母的反对、狐狸的嘲笑,哪怕成为警察后还要受到上司的压迫。这些不公的待遇来自于同一个问题:人们,有他们本应成为的样子吗?兔子就该种胡萝卜,狮子就该成为统治者吗?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中国古代社会中稳定的“世袭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人们的身份地位靠着“血缘”来维系。有没有一种血统生来高贵,兔子的血液里是否固有着“种胡萝卜”的DNA?答案是——没有。品行与能力才是决定一个人应该处在什么位置的因素。在兔朱迪看似简单的寻梦路上,有着对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探讨,每一个追梦路上的人们都是永不屈服的兔朱迪。

    (二)狐尼克:认清自我

    与兔朱迪相比,狐尼克似乎过早的屈服了。童年时的他相信善良待人别人也会善良待他,却遭到了一群预谋好的食草动物的莫名的殴打和羞辱,于是他真的朝着别人往他身上贴的标签那样的去发展,变成了一只左右逢源,投机取巧的市侩。在遇到兔朱迪以前,他是一身痞气的小混混,倒卖食品、偷税漏税,然而这却是他的伪装,“变坏能够保护自己”是他给自己的暗示。相比于一直勇于坚持自我的兔朱迪,狐尼克的成长似乎更让人心酸,但兔朱迪的出现让他逐渐找回了真正的自己,那个心地善良、渴望正义的自己。

    即便身为食物链上的天敌,两位主角在个性上依然惺惺相惜。在影片的结尾,假装身体出血的兔朱迪和狐尼克上演了一出将计就计,和开头童年的兔朱迪的话剧表演遥相呼应。仅用一个相同的“喷血”动作,影片委婉地告诉我们,深藏在兔朱迪和狐尼克身上的纯真和美好没有随着童年逝去。年少夸张的梦想甚至幻想,就像故事中的睡美人,当那个披荆斩棘的王子到来,便会张开她明亮的双眸。

    (三)树懒:幽默中的讽刺性

    树懒承包了影片中最大的笑点,当兔朱迪冲到车辆管理局查车牌号时,办事的却是行动迟缓的树懒。在他们懒洋洋的动作下人们哄堂大笑,影片却是利用树懒大大的讽刺了一把现实。生活中拖沓的行政流程,简单的手续却被不同的行政机关相互推脱,以及各种不合理的繁琐证明……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的行政机关。“树懒君”就这样上了头条,被大大的幽默了一把,被“黑”的行政机关也只能有苦说不出,《疯狂动物城》最大程度上做到了观众与影片的“心有灵犀”,幽默的调侃,在嬉笑中怒骂,还顺便捧火了一只吉祥物,让人不禁拍手称赞。

    三、 软文化的硬隐喻

    影片中有一个特殊的角色——超级巨星夏奇羊,原型来自欧美著名歌手夏奇拉。警局前台的豹警官是她的超级粉丝,连牛局长也在偷偷听她的歌,夏奇羊在动物城分裂的危机下呼吁大家保持理性。而在影片的最后,重归和平的动物城内举行了一场演唱会,夏奇羊演唱了一首《Try Everything》(尝试一切),正好切合了影片的主题:我们应该给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机会,给每个物种和平共处的机会,DNA不是不可跨越的物种差异,唯一的办法是努力尝试,不放弃交流。舞台上的老虎给夏奇羊伴舞,舞台下的豹警官对着夏奇羊激动大喊。影片将演唱会作为消弭动物间的裂痕的最后手段,实际上表达了“软文化”对“硬世界”的改变。20世纪60年代,由于种族冲突、女权运动和越战等问题,美国社会陷入分裂。正当大众对前途感到迷茫时,披头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以和平主义代言人的身份,介入美国的主流文化,他的《Give Peace A Chance》(给和平一个机会)被看做是反战的圣歌。超过10万的学生聚集在华盛顿,高声齐唱: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我们说给和平一个机会).

    美国尼克松政府收到来自反战运动的压力,最终从越南战场的撤军。列侬的歌是反战运动的产物,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反战运动,成为软文化改变硬世界的真实案例。而《疯狂动物城》中的夏奇羊,是动画世界的列侬,代表了动物们跨越物种偏见的希望。在美国大选年,《疯狂动物城》的出现,表达了民间对于种族融合、消除偏见与歧视的希望。给和平一个机会,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一个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疯狂动物城》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为和平所唱起的颂歌,它为物种间的和谐相处所作出的努力,都使它不再仅仅是一部关乎梦想与现实的迪士尼动画,在21世纪的今天,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