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晕听区治疗老年姿位性眩晕38例临床观察
范军铭 等
范军铭 赵京伟 焦 伟(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郑州450004)
摘 要 采用药物加针刺晕听区方法,以相同药物治疗为对照组观察针刺晕听区治疗老年姿位性眩晕的疗效,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总有效率55.6%,提示针刺晕听区为治疗老年姿位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主题词 眩晕/针灸疗法 头针晕听区老年姿位性眩晕多由脑动脉硬化引起,部分病人经扩张脑血管及中药活血化瘀药治疗后可缓解症状,但部分病人虽经药物治疗眩晕症状仍难控制,这类病人往往对抗眩晕药无效,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针刺晕听区对这类眩晕有明显疗效,自1997年3月~1999年3月共观察治疗38例,疗效理想,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选择及分组凡符合以下条件者可作为观察对象:①年龄在60~80岁之间。②眩晕仅出现于某种头部位置。③经颅三维多普勒检查提示椎不底动脉供血不足或动脉硬化。④有佐证脑动脉硬化的疾病之一:如眼底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中风、冠心病等。⑤排除美尼尔氏综合征、前庭神经炎、药物中毒、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无心衰、肾衰、感染等严重疾病。⑥经盐酸培他啶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盐酸氟桂嗪、眩晕停联合治疗5天眩晕不缓解者。
分组采用查随机表法将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2 一般资料共选择观察对象74例,观察组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79岁,平均65.5±4.1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30天,平均11.5±5.1天。对照组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78岁,平均66.1±5.1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41天,平均12.4±7.7天。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2 治疗方法观察组:①药物治疗:盐酸培他啶注射液500ml,静滴,每日1次;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加脉络宁注射液30ml,静滴,每日1次;盐酸氟桂嗪6mg,口服,每日1次;眩晕停25mg,口服,每日3次。②头针治疗:取双侧晕听区,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常规消毒后,取26号1.5寸毫针,斜刺进针,然后将针体沿皮下刺入,以200次/分的速度捻针,每次捻针3分钟,分别于针后、留针半小时和留针1小时时捻针1次,然后出针。每天针刺1次。
对照组:仅采用药物治疗(同观察组)。以上治疗,5天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治愈:眩晕症状消失。1周后随访无复发。好转:眩晕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6%,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见表1)。
讨论
姿位性眩晕又称位置性眩晕,是眩晕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眩晕仅出现于某种头部位置。姿位性眩晕分周围性和中枢性,老年人出现的姿位性眩晕大部分属中枢性的,多因脑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引起。由于椎不底动脉的粥样硬化和内听动脉、耳蜗动脉的硬化,常会导致脑干供血障碍而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部分病人表现为姿位性眩晕。临床上部分病人经扩张脑血管改善脑供血后症状可得以缓解,但部分病人虽经药物治疗仍难控制眩晕症状,这可能是由于缺血对前庭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造成了损伤,虽缺血得以改善而损伤了的前庭功能未完全恢复所致,头针晕听区有利于激发前庭神经的功能,尤其是中枢部分的功能,因此能有效地解除眩晕症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组所观察的病例中,大部分(共25例)病例首次针刺即刻即能减轻眩晕程度达50%以上。其中,少部分(5例)针刺1次后症状完全消失,但大部分病例,在针刺5小时以后,眩晕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反弹,次日针刺仍效果明显,颇类似于头针运动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情况。
本文观察结果表明,头针晕听区是治疗老年姿位性眩晕的特效方法,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疗效巩固等特点,但由于老年姿位性眩晕只是脑动脉硬化引起的一种特殊症状,即使眩晕症状消失而脑动脉硬化仍然存在,所以本文所谓的治愈仅指的是眩晕症状消失和近期内不复发,因此,从长远来看,眩晕即使控制以后仍需长期应用中西药物改善脑动脉硬化,以防眩晕复发。
(收稿日期:19990519,齐淑兰发稿)
范军铭 赵京伟 焦 伟(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郑州450004)
摘 要 采用药物加针刺晕听区方法,以相同药物治疗为对照组观察针刺晕听区治疗老年姿位性眩晕的疗效,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总有效率55.6%,提示针刺晕听区为治疗老年姿位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主题词 眩晕/针灸疗法 头针晕听区老年姿位性眩晕多由脑动脉硬化引起,部分病人经扩张脑血管及中药活血化瘀药治疗后可缓解症状,但部分病人虽经药物治疗眩晕症状仍难控制,这类病人往往对抗眩晕药无效,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针刺晕听区对这类眩晕有明显疗效,自1997年3月~1999年3月共观察治疗38例,疗效理想,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选择及分组凡符合以下条件者可作为观察对象:①年龄在60~80岁之间。②眩晕仅出现于某种头部位置。③经颅三维多普勒检查提示椎不底动脉供血不足或动脉硬化。④有佐证脑动脉硬化的疾病之一:如眼底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中风、冠心病等。⑤排除美尼尔氏综合征、前庭神经炎、药物中毒、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无心衰、肾衰、感染等严重疾病。⑥经盐酸培他啶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盐酸氟桂嗪、眩晕停联合治疗5天眩晕不缓解者。
分组采用查随机表法将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2 一般资料共选择观察对象74例,观察组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79岁,平均65.5±4.1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30天,平均11.5±5.1天。对照组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78岁,平均66.1±5.1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41天,平均12.4±7.7天。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2 治疗方法观察组:①药物治疗:盐酸培他啶注射液500ml,静滴,每日1次;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加脉络宁注射液30ml,静滴,每日1次;盐酸氟桂嗪6mg,口服,每日1次;眩晕停25mg,口服,每日3次。②头针治疗:取双侧晕听区,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常规消毒后,取26号1.5寸毫针,斜刺进针,然后将针体沿皮下刺入,以200次/分的速度捻针,每次捻针3分钟,分别于针后、留针半小时和留针1小时时捻针1次,然后出针。每天针刺1次。
对照组:仅采用药物治疗(同观察组)。以上治疗,5天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治愈:眩晕症状消失。1周后随访无复发。好转:眩晕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6%,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见表1)。
讨论
姿位性眩晕又称位置性眩晕,是眩晕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眩晕仅出现于某种头部位置。姿位性眩晕分周围性和中枢性,老年人出现的姿位性眩晕大部分属中枢性的,多因脑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引起。由于椎不底动脉的粥样硬化和内听动脉、耳蜗动脉的硬化,常会导致脑干供血障碍而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部分病人表现为姿位性眩晕。临床上部分病人经扩张脑血管改善脑供血后症状可得以缓解,但部分病人虽经药物治疗仍难控制眩晕症状,这可能是由于缺血对前庭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造成了损伤,虽缺血得以改善而损伤了的前庭功能未完全恢复所致,头针晕听区有利于激发前庭神经的功能,尤其是中枢部分的功能,因此能有效地解除眩晕症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组所观察的病例中,大部分(共25例)病例首次针刺即刻即能减轻眩晕程度达50%以上。其中,少部分(5例)针刺1次后症状完全消失,但大部分病例,在针刺5小时以后,眩晕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反弹,次日针刺仍效果明显,颇类似于头针运动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情况。
本文观察结果表明,头针晕听区是治疗老年姿位性眩晕的特效方法,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疗效巩固等特点,但由于老年姿位性眩晕只是脑动脉硬化引起的一种特殊症状,即使眩晕症状消失而脑动脉硬化仍然存在,所以本文所谓的治愈仅指的是眩晕症状消失和近期内不复发,因此,从长远来看,眩晕即使控制以后仍需长期应用中西药物改善脑动脉硬化,以防眩晕复发。
(收稿日期:19990519,齐淑兰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