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生活德育提高德育实效
韩信强
【摘 要】实施内地西藏班教育,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是内地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工作,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我校结合内地西藏班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和落实生活德育管理方式,切实提高内地西藏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
【关键词】内地西藏班;生活德育;生活老师;习惯养成教育;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69-01
一、生活德育提出的理论依据
生活德育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生活化。生活德育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生活德育的生活化除了指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以外,还指德育应该不断丰富、充实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且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境界和爱国理念。”
二、推行生活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加强生活德育理念宣传,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为了切实推进生活德育的教育理念,我校在西藏班新生到校后的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周活动中,就通过生活教育管理等多个专题教育讲座,让学生初步了解和学习我校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育人理念。并通过晨会教育、班级生活文化布置、班级生活德育标语、生活德育主题班会、生活德育板报和生活自理能力展示比赛等形式,加强生活德育理念宣传,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
(二)生活德育管理队伍的保障。1.生活老师队伍。现在我们学校有一个近20人的专业的生活老师队伍,他们都是有着多年的生活经验的女老师,充分发挥女性细心、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善于与学生沟通的优势。本着严、爱、细的原则,为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专业、耐心的指导和管理。2.班主任队伍。我校内地西藏班,在每个班级配备专业的班主任老师队伍。并通过一系列的班主任培训和校内外的班主任德育交流,充分调动班主任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并要求班主任老师按照西藏班班主任工作职责和“七到位”的原则,积极开展班级管理工作。3.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学会自主管理也是实现学校“生活式”管理的重要途径。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管理积极性,学校组建大队部。对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难题,逐一整理,制定解决方案。
(三)生活德育的制度保障。任何的德育管理教育实施,都是以制度作为基本保障,我校西藏初中班的班级管理实施的是“星级管理”制度,就餐制度、卫生、健康保障制度、文明寝室制度、班主任、管理老师进寝室制度,在这种动态的星级管理制度下,让处于不同层面的班主任老师,在公平、公正的考核管理制度下管理班级。
(四)生活德育的领导力保障。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德育管理工作,每天不定时进寝室检查和指导寝室工作,根据出现的问题积极提出整改意见;充分调动生活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更好的提高了生活管理的实效。
(五)创设活动载体,积极拓展生活德育的育人方式。每年组织西藏班学生春、秋季和暑假外出实践也是我校“生活式”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一环。我们组织西藏学生到中华艺术宫、上海海洋水族馆、苏州乐园、上海文化博物馆、杭州宋城、上海野生野生动物园、常州恐龙园、西湖等地方参观学习。通过外出社会实践活动,达到增强见识,愉悦心情,释放情绪、有效警示的作用。学校主动与周边学校、社区等单位加强合作,开展互帮互学,进一步增进汉藏文化的融合。
三、实施生活德育的成效
自我校实施生活德育的育人方式,两年多以来,实践证明是切实有效的,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长足发展,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学生的学习风气越来越浓厚,学生也变得越来越阳光、自信、活泼、健康。
总之,内地西藏班德育应遵循西藏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坚持“严、爱、细”教育管理原则,从长远着眼,从细处着手积极探索实践“生活”式教育管理模式;针对藏族学生构建起塑造心灵的教育体系,特别注重健全人格与民族精神教育的统一,让全体藏族学生确立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民族团结好、祖国大家庭好的认识。通过各种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观”、“三个离不幵”“五个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初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维护民族团结、掌握建设本领的西藏毕业生。
参考文献:
[1]董宝良,喻本伐,周洪宇.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56.
[2]李劼.杜威“学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德育途径的评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84.
[4]陈善卿,张炳生,辛国俊.生活德育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2.
[5]胡萍.“加强内地西藏班德育是一项紧迫任务”的评述[J].中国民族教育,2007(4).
[6]董庆武.“内地西藏班班主任工作”的探索[J].西藏民族教育,2009,(4):131.
[7]吴晓云.“内地西藏班初中部德育实效性”的研究[J].西藏民族教育,20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