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斑石鲷养殖技术要点

    张旭 钟鸿干 张海滨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俗称斑鲷、花金鼓、黑金鼓,属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鱼类(图1 ),自然资源稀少,无明显的盛渔期。分布于朝鲜、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属温、热带近海沿岸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或珊瑚礁海域。斑石鲷不仅体态优美,而且肉质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是一种具有养殖前景的优良经济鱼类。2014年山东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成功培育出斑石鲷人工鱼苗,为国内规模化养殖创造了条件。我单位联合三亚福联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引进斑石鲷鱼苗在海南省进行首次养殖。图1斑石鲷外形

    1南方地区养殖优势

    前期试验表明,在南方地区养殖斑石鲷,半年体重即可达到500 g,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成活率高、养殖成本低等显著优势。

    2养殖技术要点

    2.1放养密度

    斑石鲷的投放密度对长速的影响很大。密度稀,长速明显变快,见表1。

    2.2溶氧量

    斑石鲷对溶氧量的要求较高。当溶氧量低于4 mg/L时,有浮头、体色花纹变淡、发白的现象(图2)和摄食积极性减弱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生长速度,平均日增重只有1.03 g,而保持水体溶氧量高于4 mg/L时,平均日增重可达2.26 g。

    通过增加养殖池的散气石数量、加大换水量至每小时50%、减小投放密度等措施,可使养殖水体的溶氧量在餐前达到5.4 mg/L,餐后排泄高峰时间仍可达到4.3 mg/L以上。

    2.3投饵频率与投喂量

    南方气温高,斑石鲷中午摄食积极性很弱,所以一般情况下每天投饵2餐,饵料利用率较高。气温高、摄食性一般的情况下只投喂早上1餐,发病、台风天气等不良环境下不投饵(见表2)。投喂量根据气温、水温、鱼的状态、水质变化等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占鱼体重的1%~4%。

    2.4餐后排污

    残饵、鱼体排泄物是水质恶化的最大隐患,需及时排除,餐后1.5~2 h内务必排污。监测发现,喂餐1 h后,水体的氨氮含量开始升高,餐后1~1.5 h之间升幅最大,可升至餐前的2.5倍,餐后1.5~2 h之间升幅减缓,仍可升高至餐前的3倍,此时氨氮含量容易超过0.4 mg/L(见图3)。观察发现,氨氮含量超过0.4 mg/L时鱼体开始出现侧游、活动力减弱的不良状态。水质恶化容易导致疾病的暴发,养殖过程中,海水小瓜虫病暴发的养殖池,氨氮含量曾高达0.439 mg/L。

    2.5刺激隐核虫病防治

    刺激隐核虫病俗称海水小瓜虫病(图4)。暴发时,鱼体出现擦底、活动缓慢、不喜摄食的明显表现,严重时鳃丝失血、肿大、粘液变多、有白色色点附着、身体变白(图5)、少数会出现眼球外凸,死亡后眼球脱落(图6)的现象。严重影响鱼体的生长,需尽早发现,及时治疗。根据刺激隐核虫的生物学特性,晚间10点用药,

    甲醛150 mg/L和碘1.5 mg/L合用药浴,配合清晨搬池、减少投喂量、加大换水量等措施可有效控制。

    2.6高温天气

    水温高于31 ℃时,鱼摄食积极性减弱,开始浮头。可通过提高水位、加大换水量减缓水温升高速度进行缓解,同时,投喂量减少至1餐。

    3小结

    2014年我国突破了斑石鲷的人工育苗技术,不但填补了我国该品种繁育技术的空白,同时也拓宽了我国水产养殖的空间与模式,目前该品种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养殖。南方地区养殖优势较为突出,注重投放密度、溶氧量、投饵频率与投饵量、及时排污、应对高温天气等养殖技术要点,即可提高饵料转化率,加快生长速度,减少养殖病害的发生,提高成活率高,为上市占得先机。

    (收稿日期:2015-01-30)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