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刻书中宋体字的形成与特征探析

苏林静?胡荣
【摘 要】 宋体字的形成丰富了中国古代汉字体系的内涵,在传承书法艺术审美意趣的同时,凭借其独有的“刀味”和蕴含的天然社会学意义,成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中极具代表性的产物。宋体字到明中后期发展成熟,并逐渐成为行业规范,这与其在古籍中所展现的适读性和匀整的版面肌理不无关系。明刻本中风格各异的宋体字呈现各式各样的版面特色,它所强调的规范与统一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内在气质。时至今日,宋体字仍然被大众所广泛推崇,历久弥新,展现了国人深厚的国民文化与精神内涵。
【关 键 词】宋体;明刻本;版面美学
【作者单位】苏林静,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胡荣,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5.022
从书籍设计的角度来看,文字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功能载体,其作为版面中承载最多关注的视觉要素,对读者具有一定感染力。自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在技术、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新生字体出现,扩展了旧字体的家族。如今,设计师可以从浩瀚的字库中选择字体。
宋体字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中极具代表性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法书的式微,并开始转向大规模复制语境下的行业标准化字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宋体字的诞生并非偶然,是印刷业在技术、观念和市场催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宋体字在明代十分盛行,发展演变也十分丰富,对明代书籍审美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宋体字形成的背景
1.字形准备——汉字的隶变和唐楷的程式化范本
宋体字脱胎于书法字体,宋体的萌芽、演变和完备离不开两种书法类型的影响。一是隶书,隶书的出现减弱了汉字与物象间的联系,实现了汉字历史上第一次笔画和字形的简化,概括后的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初步构建了汉字的框架结构,可以说隶书为宋体字提供了字形的基本布局。二是楷书,楷书受唐代尚法度人文观念的影响,是书法高度程式化下的产物,《辞海》解释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因此,楷书成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字体的不二选择。楷体随着宋代刻书业的兴盛,在刻刀的特殊技艺下逐渐趋于直线化,楷书的攲势转为方正稳重的平势,结体由中宫紧缩转为均匀布局,然而这样的字体风格在宋代并未成为主流。楷书仍是当时刻书业首要推崇的,其横竖细粗的笔画特征为宋体字构型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楷体向宋体的演变进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宋体仍然蕴含着传统书法意趣和精神,但在雕刻工具的一步步摸索与实践中,宋体字逐渐被烙上时代的特色。这种特殊性不仅是工具应用下的结果,也是刻工人为意识下通过对楷体的几何化表达,完成了对书法字体的终端释义所形成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刻字超越了单纯的技艺和手段,赋予了文字除审阅外的其他功能,具有了天然的社会学意义。
2.市场催化——追求效率、寻求效益的明代匠人思维
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繁荣,促进了商业出版的高度发达和阅读群体的不断扩大,图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商品经济不断冲击着文化事业,这就对印刷出版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商业化加剧了印刷行业的牟利和竞争,匠人们只有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刻字,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刻工把楷书中复杂、多曲折的顿笔和回笔处理为起笔和收笔的鳞,而楷书中的点画也被处理成短横或短竖。此类操作减少了奏刀次数,大大提高了产出的效率,客观上促进了宋体字的成熟和广泛应用。所以,在宋体字的名称尚未流传时,宋体字也被称作匠体字,这与它的来源是有关的。
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中有言:“横贵乎纤,竖贵乎粗。”这几乎成为中国历代书法字体所遵循的书写规范,也在以匠人为核心的宋体字形成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传统雕版印刷方式和雕版本身的材质特性也是当时刻工创造宋体字字形的考虑因素之一。明代刻书多使用长形木版雕版印刷,而木板的纹理一般都是横向的,这使得刻字的横向线条与木纹一致,而刻字的竖向线条与纹路交叉,极易断裂,因此,所刻字形呈横竖细粗的特征。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端点也容易磨损,由此出现了笔尾的三角装饰。横平竖直的笔画舍弃多余的回笔转折,宋体字以一种精致、典雅和简练的姿态出现,无一不体现了那时匠人追求时间、效率和速度的观念。
明代匠人在对宋体字的形制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三角装饰。该装饰以其特有的“刀味”成为宋体字独树一帜的视觉符号,承载着中国雕版印刷的文化内涵。最可贵的是它超前地与现代其他艺术形式具有一致的审美性,符合人们追寻的潮流。
3.观念转变——“佞宋”思潮和市民文化阶层的兴起
明代的艺术创作观念一直在师古和尚俗间徘徊。早期艺术崇雅占据了主要地位,宋元矩范的艺术市场遏制了造物的主观能动性,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冲击和心学思想笼罩下,艺术的审美功能凸显,但社会实用功能较弱。因此,晚明文人试图在崇雅与尚俗、师古与师心、追求自由与传统复古间寻找一种平衡,渴求呈现一种谐调美。
明人高濂在《尊生八笺》中写道:“燕闲清赏鉴·论藏书”,“宋元刻书,雕镂不苟,校阅不讹,书写肥细有则,印刷清朗,况多奇书,未经后人重刻,惜不多见。佛氏、医家二类更富。然医方一字差误,其害匪轻,故以宋刻为善”。可见,明代文人强烈的佞宋观念使其长期梭行于追求审美趣味与复古正统思想的双向选择间。除此,在嘉靖年间,政府曾下令严禁篡改旧版文字行格,这就使匠人们在翻刻古籍时格外注意模仿宋本的版式和字体。而刻印当代书籍不需要遵守旧式,加之刻工自身的操作习惯和效率意识,虽有意模仿宋版字体,却已脱离真正的宋版字,生成了新的字体面貌和版式风格。
宋体字作的兴起迎来大量文人学者褒贬不一的审美评价。清初蒲松龄《聊斋笔记·卷上》贬损其为肤廓字,“隆万时有书工,专写肤廓字样,谓之宋体。刊本有宋体字,盖昉于此”。钱大庸在《明文在·凡例》寫道:“古书俱系能书之士各随其字体书之,无有所谓宋字也。明季始有书工,专写肤廓字样,谓之宋体。”而明朝《状元图考·凡例》则尊崇“字贵宋体,取其端揩庄严,可垂永久”,充分说明了宋体字在社会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这些评价体现了明代艺术领域两种对立的审美观。宋体字的兴起使古籍字体在版式上丧失了以往的个性和自成一派的风格,但对雕版字体而言,我们不能一味地以字帖的标准衡量,字画如写的观念在大规模复制背景下不合时宜。书籍的主要功能是向读者高效地传达信息,机械图案式的宋体字正因其清晰可辨和便于阅读,在古籍翻阅中形成了一条明晰的视觉线路。
从明代艺术观念的视角来看,文本易读性这一书籍首要的社会功能造就了汉字书法艺术和刻字实用技艺的分流,富有深厚的美学特征和神韵的书法字体与追求分明的阅读视效和工整的印刷字体间的审美对立在明代尤为明显。
二、宋体字所构成的版面美学
1.文字群形成的匀整版面肌理
明代刻工在生产实践和阅读实践中选择了宋体,这与宋体字字群所形成的排列均匀、整齐分布和充盈饱满的版面效果是分不开的。宋体字作为一种典型的方块字,其编排是一种匀整颗粒状的正向叠加,实现了具有均匀感的考究文字排列,体现了明刻本的优雅气韵。而在明视距离下,宋体字因其字面尺寸较大,可以使笔画设置得更为疏阔,清晰程度更高。此外,宋体字所构成的文字群灰度较其他字体高,产生的视觉效果强烈,以其明显的阅读节奏避免了读者持续阅读下产生的视觉疲劳。
2.几何衬线强化文本的适读性
文本在书籍版面构筑中占据了相当面积,文本的易读性和适读性无疑是做书人必须重点斟酌的要素。从现代平面设计的视角来看,宋体字与西方衬线字体如出一辙,横细竖粗、浓淡相宜和轻重错落的笔画结构设置和尾部的三角装饰构成有别于楷体的鲜明视觉特征,具有细腻、高格调的视觉特点。宋体字形的粗细差别明显,拉大了笔画的间隔,并且在笔端和笔尾设计特殊的强调符号,具备比其他字体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宋体字形成的文本易读性较高,无论是竖向还是横向阅读,都易于换行,防止了因清晰度低而造成的行间阅读错误。
3.风格各异的宋体字呈现的不同版面美
由于技术发展和社会进程的加速,明刻本各个时期所展现的版印呈现了不同的风格,每个时期刻本的字體面貌也都不尽相同。就字形结构来说,能够代表古代版刻宋体字较高水准的阶段是明末清初这一时期。明代后期,官刻、私刻和坊刻出现一派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宋体字良品颇多、风格各异,其中存在肥体和瘦体两种基本的字体风格。依据其细节上艺术特点的不同,笔者将其分为三种版面基调。
(1)中正端庄
方正平直是宋体字的基本特性,绝大多数明刻本字体均具有这一特点,但在匠人自身意识和工具的影响下,宋体字出现笔画粗细、结构形态等的差异,造成了宋体字间的风格迥然。明万历年间刻本《三才图会》字形工整挺拔、撇画拉长,笔画粗细差别较小,笔尾装饰角显著,转折处刀刻考究,保留了传统书法艺术的意蕴与审美趣味,以其饱满的字形、笔画间的合理布局,形成了富有节奏感的书籍版面。毛氏汲古阁于明末刻的《孙可之集》的宋体字方正平稳,结体匀称开阔,笔尾装饰角不明显,捺脚偏重,所成的字体笔画清晰、整体性好。可见,宋体字的笔画经过科学的几何化处理后形成了统一的风格,版面也因此显得格外简洁有序。
(2)疏朗开阔
扁宋体因其趋于扁形,字体中心被压低,结构宽松舒展,故具有舒张大气、疏朗开阔的特性,对当时明末的刻书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明万历时期张鹗翼伊蔚堂刻的《全唐诗话》中宋体字整体呈扁方状,字体横画加长,竖画缩短,笔画横竖粗细基本一致,由于字体棱角分明,显示了超群的力量感,版面给人以磅礴大气之感。明新安王元所刻的《古乐府》中宋体字字形规整,撇捺多做斜切处理,弧度减缓,小字双行部分的宋体字字形颀长,有些许刻板的视觉感受。硬朗锋利的笔画处理显现了浓郁的“刀味”,版面充斥着浓郁的俊朗与壮美气质。
(3)端秀清丽
长形宋体笔画粗细均匀、中宫扩张,转折点设计精巧,字体呈纵势,外形较接近仿宋体。长形宋体曾一度为明刻本中除方形宋体外主流的雕版字体。明崇祯时期的刻本《数述记遗》中宋体字字形瘦长、中宫开阔,有效拉长了视觉效果,避免了笔画间的堆积感,字体笔画偏细,横竖粗细几乎无异,打破了古代汉字遵循的一般规律。字体各部分笔画间的穿插避让,也使得版面风格婉约清秀。明万历四年,凌氏桂芝馆刊《两汉隽言》文本使用粗细两种字体,粗体宋体字具有方形宋体和仿颜体的特征,捺脚舒展伸长、布局饱满,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和程式化。小字部分宋体尤为狭长,字形修长含蓄,笔画纤细却结体挺拔,转折处的装饰凸显字体的硬朗。明吴兴凌澄初刻《晏子春秋》中宋体字字体结构和比例舒适细长,由于字号偏小、行距较宽,文本编排使得版面更清新利落。
三、宋体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1. 典型印刷文字体现的科学模件化
德国学者雷德侯在《万物》中对汉字系统的模件化构成进行了阐释,汉字的五万个单字全部通过选择并组合少数模件,而这些模件则出自相对而言并不算庞杂的两百多个偏旁部首。笔画是构成汉字体系的基本元素,汉字的单个笔画即可视为汉字构件成分中的单个模件,这些大量的模件经排序组合形成一个文字集合,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基本组合形式,即上下组合式、左右并列式和内外组合式。
宋体字在汉字演进过程中推动了汉字模件体系的规范化,有助于古籍系统中印刷文字的大规模复制。汉字的书写过程由起笔、行笔和收笔组成,因此,每一笔都有一个轮廓清晰、首尾连贯的形状。如果将单个图形元素看作模件,宋体字对笔画形状制定规则,对结构比例进行约束,但形成的模件系统又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比例关系也更加科学、精准。读者在阅读感知过程中能够首先感知简洁、辨识度高的空间划分,其中没有过多装饰冗杂的信息。
2.字体形态对人文精神产生的指向性
宋体字于唐宋滥觞,于明清盛行,前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演绎中,宋体字的形态特征和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不仅影响着书籍面貌,还间接对华夏民族的人文道德产生了指向性。
明项穆撰《书法雅言》“规矩”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天圆地方,群类象形,圣人作则,制为规矩,故曰规矩方圆之至,范围不过,曲成不遗者也,大学之旨,先务修齐正平,皇极之畴,首戒偏侧反彼,且帝王之典、漠、训、语,圣贤之性道文章,皆托书传,垂教万载,所以明弃伦而淑人心也,岂有放僻邪侈,而可以昭荡平正直之道者乎”,书籍正是“垂教万载,明彝伦而淑人心”的主要载体。我们说,古人论字,间论其人,正所谓“字如其人”。楷书因其“标准,整齐可为‘楷范”,故称之为“楷”,字里行间透露了中国人“中正、仁德”的情操和气节。中国人常道,我们写的是“方块”,之所以称汉字为方块字,是人们几千年来对汉字体系得出的一般结论。纵观字形变化的各个时期,任何一种字体都具有方正的特性,尤以宋体字为代表,字形四棱方正、横平竖直、对称均衡。这些特质与千百年来人们所推崇的堂堂正正的国民文化不无关系。由此可见,宋体字的精致内涵牢牢扎根于中华民族舒展大气的精神气质之中,宋体字的形态特征和文化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