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户制宜精准施策 带着感情绵绵发力

    陈阳霞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庄严承诺。围绕做好精准扶贫这篇文章,笔者多次到挂点的江西省定南县天九镇天花村进行专题调研,以自己结对联系的34户困难群众和脱贫典型为样本,探寻困难群众贫困原因,找准精准扶贫对策,打好老区扶贫攻坚这场硬仗。

    一、基本情况

    (一)天九镇天花村情况。天花村地处定南县东南部,为天九镇政府所在地,辖16个自然村、54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00亩、山林1.8万亩;现有农户1224户4346人,是全县人口最多的一个行政村。全村现有贫困户135户339人,低保户185人,五保户6人。贫困户占全村人口户数的11%,其中因病致贫94户、因学致贫20户、缺资金14户、因残疾及其他致贫7户,分别占贫困户数的69.6%、14.8%、10.4%、5.2%。脐橙、生猪是全村两大富民支柱产业,已发展有3个千亩连片脐橙基地、1个万头养猪场,蔬菜、苗木等特色产业近年来逐渐成为群众新的增收点,油茶、葡萄等产业崭露头角。

    (二)走访调查群众情况。重点走访调查的34户群众中,20户是笔者的“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结对联系户,5户是笔者结对的精准扶贫帮扶户,9户是梳理的典型贫困户和脱贫典型户;有困难党员1户、低保户3户、五保户1户、贫困户10户、一般农户11户、种养大户7户、就业脱贫户1户。34户农户中包含了低保户、贫困户、一般农户、种养大户等,基本涵盖了农村居民的常见类型,也包括了农村各种贫困典型户。从调查情况来看,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状况虽然在不断改善,但困难群众依然不少,且贫困程度比较深,其生存和发展状况令人堪忧、值得关注。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走访调查,当前定南的农村扶贫攻坚工作当中还有不少困难,并存在一些问题。

    (一)客观层面。1.自然条件差,生产资源匮乏短缺。定南县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小县,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80%以上,山多田少,土地贫瘠,连片、土层厚、土质肥沃的良田尤为稀少,低产冷浆田普遍存在。如天花村现有人口4346人,耕地仅1700亩,人均耕地不足0.4亩。同时,由于定南地处山区,目前全县仍有3138户15477人居住在库区、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生产生活条件差,亟需实施移民搬迁。此外,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全县5000多名农村居民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饮水安全问题。

    2.生产水平低,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定南作为传统农业县,长期以来以传统种植业为主,“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思想和习惯普遍存在,生产方式、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经营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3.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尚未完全改变。由于底子薄、基础差,一些设施的维护管理跟不上,农村基础条件仍存在不少“硬”困难。

    (二)主观层面。1.存在“小农”思想,脱贫致富意识不强。从调查情况看,不少贫困户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缺少发展动力,安于现状。特别是长期处于贫困状况的家庭,“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习惯躲在保障的“壳里”低水平缓慢爬行,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势,认为贫困群众就应该接受政府救济和社会救助。

    2.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就业创业技能。就天花村而言,全村贫困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占比达60%,大多贫困户文化素质较低,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难以掌握适应市场就业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导致生产效益低下,农业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能力差。

    3.产业发展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由于农民缺乏产业发展资金,农村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种养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群众从中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少,难以有效组织农民“抱团”闯市场,单家独户的农民往往在产销上与市场脱节,生产效益低下。

    (三)政策层面。国务院《若干意见》实施以来,农村住房、饮水、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村加快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就扶贫工作而言,还存在“短板”。一是综合施策多、个性扶持少。以往的扶贫项目往往是修渠、修路、建房等扶贫工程,而在扶持贫困户个体脱贫上缺乏精准举措,甚至没有充分考虑每个村的自然禀赋、比较优势和群众的发展意愿,在扶贫的内容和实施举措上未能细化到每家每户。二是治标举措多、治本办法少。目前整村推进扶贫的重点是改进贫困区域落后的基础设施,往往对产业扶贫包括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培训不够;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结对帮扶,也是慰问式扶贫居多,产业扶贫成为“硬伤”。三是“撒胡椒面”多、资金效益差。由于条块分割、资金分散,各类扶贫资金往往用在面上多,落实到点上少,影响了财政对农业投入资金的整体效益。

    (四)执行层面。有些部门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缺乏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实干定力,往往是在中央和上级有文件、有部署、有要求时“激动一阵子,热情一把火”,在平时工作中则又变成了是扶贫、民政部门几家的事,用心谋划、用力推动、用情关注不多,把自己当成了“配角”,常态长效的扶贫工作机制和格局尚未有效形成。有的干部扶贫能力不足,缺乏“三农”专业知识、技能或不懂市场,造成指导农民种养“班门弄斧”的情形。有的急功近利,往往选择扶大户、扶富户,搞“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

    三、对策建议

    针对农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应更加注重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建议以“五抓”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一)抓基础,完善设施条件。全面整合扶贫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落实搬迁扶贫。对地处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群众,按照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开展移民搬迁扶贫,有序引导贫困人口向县城、工业园区、中心镇或中心村搬迁转移。二是完善基础设施。结合各贫困村实际和需求,因地制宜制定扶持规划,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实施好重点生产区域农村公路提质工程,加快完善水、电、路、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保障水平。三是增强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中国保监会、国台办对口支援优势,深入开展农村住房保险等试点,扩大生猪、脐橙等农业生产险种保险覆盖面,提高贫困户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和灾后再生产能力。

    (二)抓动力,激活群众主体。贫困群众是扶贫的实施主体,只有激活主体,才能激发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加强贫困群众思想引导。坚持示范带动,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村“两委”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力量和坚强堡垒;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形成引领农村致富的“领头雁”。重视思想脱贫先导,注重对脱贫典型的宣传,并通过组织贫困户到富裕村、扶贫产业示范基地观摩、脱贫典型示范户给贫困户讲课等,引导群众摒弃“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意识,进一步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强烈意愿。二是加强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围绕生猪、脐橙、油茶等传统产业,以及苗木花卉、葡萄、草莓等特色产业发展,从掌握农业实用技能入手,在县职业中专开设面向农村学生及农民的实用技术专业课程,教育培训他们成为懂技术、有能力、会经营、知市场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根据市场需求,整合实施“雨露计划”、“订单”式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并推动、推介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工业、企业对接,实现稳定就业。

    (三)抓保障,兜住基本底线。调查中发现,天花村开创居家养老新模式,整合各类资金建设了被群众称为“农村廉租房”的老年公寓房,免费安置了24户五保户和贫困残疾人,较好的解决了无能力建房、无住房贫困户的住房难题。但从总体来看,农村社会保障仍存在覆盖面不宽、保障水平较低的问题,尤其是全县农村还有低保户2717户5129人、五保户207户236人,由于自身年迈、长期病痛、残疾(智障)等特殊原因,难以通过产业、就业实现脱贫。针对这类特殊困难群体,筑强织密政策“保障网”至关重要,需由政府按救助后人均年纯收入高于贫困线的保障标准,常态化、制度化实施系列救济帮扶,并结合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保障救济标准,确保这部分群众中不产生新的贫困户。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老有所养”;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对长期不住院治疗、慢性病致人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力的农户纳入医疗保险,减少并逐渐消除因病致贫返贫情况的发生。

    (四)抓增收,发展富民产业。结合县情、村情、户情实际,注重对全县69个贫困村3572户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实施产业扶贫,帮助其通过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在产业的确定上,突出以油茶为重点和特色,同时兼顾“家家可为、户户可做”的传统种养业,降低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门槛。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发展”的原则,专门扶持发展油茶、毛竹、蔬菜种植和牛、羊、家禽养殖等六种产业,重点支持油茶产业,争取每年新造油茶林1.5万亩、低产油茶林改造5000亩,到2020年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13万亩以上,切实帮助贫困户和黄龙病灾后转产户及时走出困境。在资金的支持上,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市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专门的资金补助和扶持政策,并将产业扶贫开发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扶持。如结合市里每年每个省级贫困村安排不少于100万元资金,县财政每年每个市、县级贫困村分别安排不少于10万元资金,加上干部每人每年每户一万元,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3000万元,专门用于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确保贫困对象优先受益。在产业的组织上,强化“龙头带动、基地联动、产农互动”,引导“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发展,实行一体化经营,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培育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着力破解农业龙头企业少、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进入市场难等难题。

    (五)抓执行,强化责任担当。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攻坚战,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下真功,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一是不断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通过深化整改落实形成服务群众的新机制,切实把扶贫攻坚责任、担当的压力层层传导下去,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坚强保障。二是实施一定五年干部结对帮扶。出台单位和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措施,将全县3572户贫困户和69个贫困村全部落实到“三送”干部和责任单位,按“5321”模式实行“一对一”、“点对点”结对帮扶,确保实现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双向全覆盖,做到“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三是加强干部“三农”知识和技能培训。突出能力需求导向,深入开展“干部学用技术”活动,增强其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并引导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四是加强科学考核和激励奖惩。把精准扶贫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加大贫困群众、脱贫群众直接参与干部评议的比重,促动各级各部门在扶贫工作中抓落实、出成效,真正形成扶贫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社会化工作格局。

    ■责任编辑:李佳佳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