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民歌的渊源研究

薛伍利
一、陕南行政地理文化民俗概述
陕南地处中国西部地区,属陕西省的南部,北倚秦岭,与关中相望;南障巴山,与楚蜀相接,特殊的地理区位,使这里成为了南方的北方,北国的的南国。陕南地区,包括今商洛、安康、汉中三个地区,位于陕、豫、鄂、川四省的交界地带。境内除了少量的汉江、丹江流域为盆地外,大多数地域多由秦岭和巴山山地所组成。
陕南在国家行政管理上,姬周划归周南,先秦始置汉中郡,秦亡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迁居汉中为国,嗣后的汉、晋、魏、隋、唐、宋、元、明诸王朝,多将陕南各地称作“汉上”、“汉南”或“汉中”,常以南郑(今汉中市区)为城邑,特设汉中府治,陆续管辖其所属之梁州、褒州、洋州、金州、房州、商州诸种行政区内三十多个县域乡民,后又渐次将其原有房州区属的陨县、陨阳等县析出,划归湖北省属之鄂西府州域。延至清初康熙十三年左右,方把原有金州以其兴安州域、擢升为汉中府属同等地位,并将商州、洛南划归关中潼关军务防治区所谓“潼商道”辖。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又将商州各县划归关中道辖。此前二三千年间,行政管理基本属于陕秦范畴。
秦岭是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主要分水岭及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分界线。属黄河文化的秦地文化区位于陕南之北;属长江文化的楚地文化区位于陕南以南,故陕南的地域文化历史源渊,不追溯到黄河流域的秦文化,就要寻根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因地处陕南地区的南界和东疆,其中还有陕南的商洛、安康两地曾为楚国的辖地,因而楚国的文化文明,在陕南有明显的特征。
秦汉隋唐间的汉水南北,时属京都近郊的繁荣庶区。亦如《续修陕西通志稿》所引汉唐史志云:“汉中,楚分也,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伐山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信巫鬼,重祭祀,与巴蜀俗同。”(《汉书·地理志》)“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好祀鬼神,尤多忌讳,崇重道教,犹有张鲁之负。”)《隋书·地理志》)由此略知中古时期的陕南风习。
宋元明清间,楚蜀游民所携“下五省”原籍习俗,自然掺杂混合,使得沿山各县楚风漫淫。而丹江上游,早自汉高祖奠基“汉国”(汉中),发动巴蜀人北伐三秦,所迁巴中渠帅七姓徙居商洛始,各县民间自然信巫崇鬼,轻视医药,习于年终春节时歌唱秧歌(俗称花鼓调),装扮龙灯、社火、统谓之日“驱逐疫”,残存着上古社会中万物崇拜之遗风。
陕南属于北方方言区域,介于四川西南方言和西北官话过渡区。陕南大部分方言分布为中原官话秦陇片和关中片,明清以来大批的湖北移民在某些区域,尤其是山区带来了西南官话。
二、陕南民歌概述
陕南民歌是秦巴山区融合与民俗文化的一种民间艺术,这里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民间称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号子、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以及盘歌、儿歌等。
陕南民歌记录了人文历史变迁、时代生活情状、风土人情礼仪,它还负载了历史变化、风俗礼仪、道德规范以及传播知识技能的功能,成为社会教化的主要工具,其音乐性、文学性、哲理性、通俗性以及格律、方言声韵、声腔都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以及科学研究的价值。
陕南民歌以五声徵调式或羽调式或徵、羽交替式为主,基本内容按照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的分类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号子类。为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如“拉石头号子”、 “抬丧号子”、“船工号子”等;各类号子之唱词不十分固定,大多为即兴编唱,其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合”。
第二、山歌类。音域跨度较大的民歌,爱情题材居多,以七言四句为主,曲调以四句乐段为多。其次为二句和多句滚板式。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形式。男多用高腔演唱,高亢嘹亮,也有平腔演唱,豪放、雄壮,节奏自由,女皆以平腔演唱,拖腔缠绵,娓婉细腻。其歌有即兴创作的,也有世代传下来的,如:《打仙桃》、《小小脚儿红绣鞋》、《太阳落坡四山阴》、《郎在对门薅黄秧》、《清草起来去放牛》等。
第三、小调类。音域幅度较小,叙述性民歌。歌词以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六句为多见,一般为多段叙可形式,音乐多为单乐段结构。有本有章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十想》、《上茶山》、《吴幺姑》等。歌唱地点一般在屋里、院落。夜间、下雨天或农闲,三五结伴唱个不休。
第四、民俗歌。民风民俗中所用民歌。婚嫁中,一般有《哭嫁歌》、《娘训女》、《离娘床》等。丧葬中有孝歌,由孝歌师傅灵堂唱孝歌,歌者一般二至四人以上,带打击乐伴奏。歌哭不断,彻夜不休。也有“拜寿”、“修房造屋说吉利”等。还有劝戒歌,如《十劝贤良》、《戒嫖歌》、《耍钱调》、《懒媳妇》歌等,名目广泛。
近年来,国家开始注重非遗项目的的申请,目前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有:镇巴民歌、旬阳民歌、紫阳民歌、商洛民歌、汉江号子、安康花鼓子。
三、陕南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渊源梳理
陕南受蜀汉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影响,陕南民歌在演唱风格上,少用假声,多用高腔和平腔;在演唱方法上,还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颤音相结合的演唱技巧,情趣盎然,幽默达观,曲调委婉舒展,多有蜀楚之风。
其渊源与明清之际的长期战乱有关,时全国各地,人口锐减过半,以至于十室九空,大批田园荒芜。清初到清末,先后二百多年间,曾有江南的两湖,两广、巴蜀、江浙以及北方的秦陇、中州等地的大批流民,或强制、或自愿,日以千众的惊人数目流入陕南的秦巴山地,“圈地占产”,“插标为界”,“开辟农林”,“兴修水利”,“商贾结帮,列肆府县”,便一度使陕南各地的人口骤增,呈现出“五方杂处”,“十室九户皆外籍”,而土著居民甚少的新局面。各地大批移民的流入,对民歌的交融起到了重要作用。
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区文化以多元交错、综合融汇而成的复杂整体。这里仅依声腔变化、旋法走势及音阶律学等音乐特征来分,陕南民歌大概有如下几类进行渊源梳理:
第一、西部巴蜀色彩区。以宁强、南郑、西乡县为代表。此色彩区居民原著民较多,杂以川蜀移民,其中尤以羌、氏、巴、蛮各族久处于汉水南北之山川丘壑间,习以采集、渔猎、养殖、放牧为生、衣食俭朴,不尚积蓄,重生轻死,丧葬简陋,崇巫信鬼,蔑视医药、崇草敬木,尊山祀水,虽然早被汉化,可是犹留自然崇拜之残迹。洋县东部官沟间,巨型石质两性生殖器形与视草木津液为神灵等种传说与祭祀形式,即属其证;由于长期归川蜀管辖,宁强、南郑、西乡至今言含蜀韵;故民歌保留有明显的巴蜀色彩风韵,高腔居多,调式以商羽调式为主,徵调式为辅,旋法以随处可见的回旋音装饰为其重要特征。
第二、中部楚蜀色彩区。以镇巴、紫阳、白河、平利县为代表。宋元明清时南北移民,特别是明末清初的灾荒战乱中,川原地区不足十分之二三,遂于清代初后期两次移民填汉,有从鄂、湘、徽、赣、粤等地入大批农户,时被称作 “棚民”或“下五省人”,浸润改变着陕南风情。是故紫阳,白河等山麓丘陵,则多混合有“湖广”诸省的“下江”风尚。与之相应的各地民众日常生活中,早晚遵从的风土习惯,逐渐融合为独具当地特色的民歌,除此,明清时期,由南方楚蜀之地北上传入安康平利的弦子戏也十分流行。因此,此色彩区的民歌以
四声或五声徵调式较多,依次是:羽、商。其调式的交替也是“羽—徵”;唱腔中多有浓郁的“古楚音”,即外地人很难学会的微升do、微升re、微升so等中立音。
第三、东部秦楚色彩区。以商南、镇安县为代表。乾隆三十八年后,除了关中、蜀豫就近迁入,占据城郊者外,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及两广移民相继流入商洛,至今的城固、洋县农户,习近周至、户县;商州、安康,风近同州、华县;褒城留坝,音俏宝鸡、眉县;并将他们的民间歌曲与商洛本土的民歌融合。另外由南北上传入安康的旬阳、商洛的洛南、丹凤等地的花鼓戏,以及流行于安康的旬阳等地的越调戏等均深受南楚文化影响。由北方三秦之地南下传入的,有流行于汉中、商洛、安康各县的曲子戏和道情戏,均有陕南曲子和陕南道情之称。因此,此色彩区的民歌中既有秦戏曲音乐的影响,又有楚地高腔音乐的风格;如商洛的花鼓调多用关中戏曲特征的七声燕乐音阶,秦味甚浓;而商南、山阳等地的民歌多有羽调式的高腔。
四、结语
在通认的音乐学领域,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陕南民歌属于中国民歌七大区里的“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大区,在汉族民歌大区里又属于十小区一特区的“西南高原民歌支区”。而陕南民歌本身又可分为东、中、西三路比较明显的色彩区,每个色彩区又有互相重叠的现象,即便如此,头绪纷杂,实难厘清,本小文旨在抛砖引玉,给同仁们一个讨论批评的支点,让陕南民歌研究更加深入,得出更为精准的结论,使传承发展陕南民歌更加有力有效。
基金项目: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陕南民歌的数据库建立与演唱风格研究》项目的研究文章之一,项目编号:SGH12493.
参考文献:
[1]王涛.“三沈”与陕南渊源考[DB/OL].2008年6月7日,http://www.guoxue.com/lwtj/content/wangtao_ssysnyyk.htm,2014年4月2日。
[2]汪怡青.初论陕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发展规律[DB/OL].陕西文化,2012年1月。
[3]张会鉴,李厚之.陕南鸡心岭文化源流考[DB/OL].不详,http://hi.baidu.com/qbcshzy/item/722db76975b563166995e614,2014年4月2日。
[4]黄笙闻.陕南文化的历史地位面面观[DB/OL].中国民族宗教网,2013年10月16日。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