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功能和属性分析

    魏超+ 张骁

    [摘要]微信是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具人气的应用产品之一。微信的基础架构是基于点对点传播的即时通讯,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在信息载体形态上,微信集合了所有形式的人类信息传播符号载体,可以实现移动智能终端的多媒体信息传递;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微信将人际间多媒体的信息传播从传统电信网络迁移至移动互联网络。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和API接口的开放,微信越来越具有媒体平台的性质。通过微信,个人和团体组织都可以实现一对多的大众传播,在微信公共平台上实现了众多移动互联网商业创新。

    [关键词] 微信;功能;属性

    [作者简介]魏超,张骁,北京印刷学院。

    互联网在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后,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传播网络,互联网产品的创新更迭大致可以纳入传播学的理论视野中进行分析,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互联网世界里信息传播活动的发展变迁,考察现有传播理论在数字时代的新发展。

    一、微信简介

    微信,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具人气的应用产品之一。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面向智能手机终端的即时通讯软件,支持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可以单聊及群聊;还可以根据地理位置找到附近的人,可以通过“摇一摇”“漂流瓶”进行陌生人交友;微信公众平台还为个人、团体、机构提供了一个媒体化平台,可以进行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活动。微信支持ios、Android、symbian等多种平台手机。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版本发布。433天后,微信用户即过亿。又过了3个月,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突破2亿。比起新浪微博当年的迅速发展,微信似乎势头更猛。随着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微信很快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

    自从人类传播活动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受众规模便是衡量传播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用户数量是腾讯公司开展一切业务的一项绝对优势。微信在移动终端上的迅速蔓延必然倚仗于腾讯7亿活跃用户的庞大基数。但是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一款应用产品的“创新与普及”速度如此迅速,其背后肯定还有更深刻的逻辑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微信功能形态的不断丰富,微信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传统IM的新特征,这种新的产品形态究竟意义几何?如果说微信不是传统的IM,那它是什么?

    从互联网产品分析角度出发,微信一直不断创新,产品简洁、易用,功能日益丰富,用户体验好,是一款优秀的应用。那么,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明确,微信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腾讯QQ在移动终端上的翻版和延伸,还是说是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产品?它在信息传播层面带来了什么样的创新与变革,究竟微信是不是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它的属性是什么,具有哪些特点和功能,能否发展成为一个区别于微博、SNS的媒介产品?

    二、微信的发展变迁

    微信经过多次更新,功能不断扩展,产品形态已趋于成熟。追踪微信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其发展路径经由单纯的移动IM延伸到社交网络,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微信更多地显示出走媒体化路线的特点,基于微信客户端的商业化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微信向移动互联网平台扩张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微信公众平台开放之前,其核心功能是“即时通讯”,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信息传递。其基本功能相当于传统的短信、彩信,只是信息不再经由移动通信网络传递,只需要开通移动互联网服务即可使用微信进行信息接收和发送。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特别之处在于信息符号形式更加多元化,呈现多媒体化特征。微信1.0只能发送文字和图片信息,2.0推出语音对讲成为微信最吸引人的功能之一,也是微信的支柱功能。微信2.5可以实现视频信息的发送,而微信4.2版本更直接地实现了手机终端的视频通话。就信息传播的路线而言,在点对点的信息传递方面,微信是一个完全的通讯工具,其突破意义在于将信息传播渠道由原来的移动通信网络迁移至移动互联网络。

    微信2.5版本以及3.0版本,主要引入了社会交往元素,使微信具备了社交工具属性。微信2.5版本加入“查看在附近的人”功能,微信将会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找到在其附近同样开启本功能的人,使微信用户能轻松找到身边正在使用微信的人。微信3.0接入“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这些新鲜的功能是此前的即时通讯工具都不具备的,使得微信顿时显得新奇、独特,引人注意。

    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是微信向媒体平台转型的关键一步。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采用了同新浪微博相似的名人战略,邀请影视明星及媒体品牌入驻该平台。微信用户成功添加名人的微信账号之后便可以不时收到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这种模式具有媒体化的订阅性质,一旦拥有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任何个人及团体机构即可以进行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活动。基于微信的公众平台,微信在B2C以及O2O商业领域试水,出现了许多新鲜的商业化尝试。这些都是基于微信的媒介属性,充分利用微信区别于大众传媒和传统电商的特征的结果。

    三、微信的三大功能与属性分析

    目前的微信主体上呈现出即时通讯、社会交往和社会传播三大功能,表现出不同维度的媒介属性,但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产品架构所呈现出来的新媒介特性才是微信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内核。

    1. 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微信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交流消息的终端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地传递文字信息、文件、语音与视频信息进行交流,代表有 MSN、QQ等。

    在微信之前,国外有一款手机即时通讯软件——Kik Messager非常流行。Kik Messager 的产品定位非常清晰:短信替代工具,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而非电信运营商的GSM网络发送信息。小米科技在国内率先推出了类似的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即时通讯软件——米聊,将KIK模式引入中国。随后国内多家互联网公司包括电信运营商都迅速推出各自的 “类KIK应用”,但是微信在后期的发展中将米聊等同类产品远远甩在了身后。

    微信最初以及目前最核心的功能仍是进行点对点的即时通讯。在实现点对点信息传递层面,微信是一个完全的通讯工具。

    在信息传播的渠道方面,微信的突破意义在于将信息传播渠道由原来的移动通信网络迁移至移动互联网络。在微信之前,移动终端的语音信息及视频信息的人际传播只能通过电信运营商的电话业务以及短信和彩信业务来实现。通过移动手机接打电话、收发短信息是两项分离的业务而且使用费较高。而PC终端的即时通讯虽然可以实现语音和视频的对话,但是有设备地理位置的局限。手机QQ虽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讯,但在微信之前它尚未实现语音和视频的即时通讯。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微信实现人际传播的信息渠道相对电信运营商有很大优势:只要两个人手机上都装着微信,就可以直接通话,没有漫游费,没有越洋电话费,只产生上网流量费。微信支持语音和视频通话使运营商倍感危机,担心微信会成为运营商的终结者:互联网公司直接做语音业务是迟早的事,运营商可以阻止skype,甚至禁止微信加载语音通话功能,但无法阻挡大势。

    在信息传播的符号形式上,微信可以进行文字、图片的传递,也可以进行语音对讲和视频通话,微信可以传递的信息形式集合了人类所有的信息符号载体,语音和视频对话的加入使信息传递形式更加多元,实现了信息载体形式的多媒体化。对传统电话和短信通信服务以及手机QQ都具有颠覆性。微信不断改进用户沟通体验,致力于还原面对面人际沟通的场景,实现了多媒体化互动沟通,提高交流沟通的质量。

    2. 加入社交元素的微信

    有数字麦克卢汉之称的保罗·莱文森把现存的媒介分为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旧媒介指互联网诞生前的一切媒介;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而新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如博客、播客、社交网络。以Facebook、开心网、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成为WEB2.0时代的一种重要的新新媒介形式。

    微信添加的“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以及“漂流瓶”使微信具备了一定的社交功能,但其还不能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社交网络——SNS。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现在,一般所谓的SNS,其含义还远不及“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如贴吧),根据爱好进行凝聚(如豆瓣网),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如Facebook、人人网),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等,都被纳入“SNS”的范畴。根据这个宽泛的理解,微信是具备社交属性色彩的。

    互联网世界的用户争夺即是用户关系网络的争夺。在众多关系网的重叠交叉中,都会出现一个核心的、稳定的关系网络——通讯录关系网。相较于SNS、微博客等,通讯录构建的是一个现实的、封闭的、稳定安全的熟人社交圈。基于通讯录的关系网在整个社交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封闭的熟人关系是微信能够迅速成长的基础,也是微信维护用户网络的根基。

    以人人为代表的SNS网络是通过“熟人的熟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社会关系来拓展用户关系,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用户网络。微信的社交功能不是基于通过现实人际关系的直接拓展完成的,而是基于位置信息和“摇一摇”“漂流瓶”这种偶然因素的匹配来完成的,无法形成稳定的网状用户关系。

    因此,在微信上并存着两类用户关系链:一是基于通讯录(包括手机通讯录、邮箱通讯录和QQ好友通讯录)的熟人封闭关系;二是进行陌生人交友的松散关系,而且这两个关系链是独立并行的。在微信朋友圈刚推出的时候,许多人认为这是微信走SNS之路的信号,但是“朋友圈”中所展示的照片和生活记录主要是为了那个封闭的关系圈中的好友能够更好地沟通交流,依然是指向熟人关系,即使用户个人可以将朋友圈上的私密照片设为公开。微信的两条关系链无法赋予微信社会化网络的属性。

    3. 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的微信

    微信的基础架构是一对一的即时通讯,但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使微信具备了面向大众进行信息发布的功能,呈现出走媒体化路线的趋势。微信公众平台在这种一对一封闭平台基础上的媒体化路线能不能走得通,会走向何方?

    任何个人和团体组织都可以申请开通微信公众账号,经审核开通成功后,微信公众账号即可以进行面向大众的多媒体信息的推送。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采用了同新浪微博相似的名人战略,邀请影视明星及媒体品牌入驻该平台。目前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已经集纳了数千个公众平台用户,包括影视明星以及各种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比如徐静蕾、黄晓明等当红明星,传统媒体代表有《城市画报》和广州的一个音乐电台栏目,网络自媒体代表有《蛮子日报》,还包括许多著名互联网博客;还有商业品牌推广账户,如星巴克等商业品牌也将微信作为营销推广的一个新平台。

    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个人用户添加公众平台为好友,建立通讯录好友关系,个人用户可以即时收到来自公众账号的信息推送。对微信公众账户的关注使微信个人用户和微信公众账号之间建立起类似RSS的订阅关系。用户对公众账号的关注是自愿行为,如果推送内容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可以随时取消关注,解除订阅关系。由于这种信息沟通是在一对一的人际传播上建构起来的,因此,在理想状态下,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精准传播。但是目前的微信平台仍无法测量这种精准传播的效用。

    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使微信具备了一对多的广播能力。一对多的广播能力有两种情形:一对多和许多个一对一。通过一对多,微信就具备了广播式传播的特征,微信公众账号作为传播者占主导地位,受众被动接收,具有单向传播特征。但是由于微信的点对点即时通讯的内核,公众平台与用户个人之间又建立起一对一的深度互动,传播者可以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个性化内容推送服务。应用于商业化应用,微信的价值在于可以真正实现精准化营销,使微信具备CRM(客户关系管理)的价值。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为微信的平台化建构了基础的传播结构。在媒体化路线上,微信无法通过封闭的关系实现信息的大面积传播,无法实现微博所具备的传播效率。但是微信开放了其API接口,为微信提供了不同于微博的媒体化路径——平台化。

    四、微信是移动互联网上的新平台

    虽然微信不是严格意义的“社交网络”,但是微信利用“摇一摇”和“查看在附近的人”等有趣的社交功能以及QQ的庞大用户基数迅速形成一个新的用户群体,在移动互联网终端迅速圈出一个领地,这是微信媒体化路线的受众基础。

    在庞大的用户基数上,微信选择开放API接口,将其平台化,充分利用其用户价值在移动互联网络上为大众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开放API接口在不破坏本身关系链的情况下导入适合微信场景的站外链接,支持从第三方应用向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分享音乐、新闻、美食、摄影等消息内容。例如,微信4.0与美丽说的合作,只接受美丽说的内容,不涉及关系链的整合,使微信具备了平台价值,这种站外链接也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雏形。

    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是微信向移动互联网平台转型的关键一步。虽然微信不具有微博的裂变传播效率,但微信公众平台对于信息的组织化和结构化利用完全有可能建立一种新的传播模式,为数字出版等领域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这种新的传播模式并不是要通过微信建立一个新的内容生产中心,而是给众多信息服务提供一个开放平台,微信的价值在于平台化。

    通过微信平台已经实现PC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对接,例如订阅《城市画报》的微信,在其推送信息中包含了《城市画报》在豆瓣网以及淘宝网的链接,可以阅读完整的内容文章,用户可以通过一个窗口跳转到多个互联网地址。

    微信在产生之初或许也没有预想到其平台化的路径,但今天的微信早已不简单是传统IM(Instant Messager)服务在移动终端的移植。微信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平台化的特征和属性。微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具备移动互联网的基因,并一定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