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 要: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跨专业应用型新型学科,在教学中实践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湖北美术学院近几年一直专注于本专业的实践课程的探索,以其实践课程改革成果为例,研究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以人文课程为学科基础,丰富专业结构,大幅提升实践课程比例。采用“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导向”的实践课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四年学习中形成阶梯状的学习模式,形成别具特色的一体化的实践型课堂,同时探讨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实践平台的搭建等问题,用以培养宽阔文化视野、掌握现代产业理念和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课程改革;自我教育;项目导向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研究述评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跨学科新型专业,旨在研究文化政策、文化经济学、博物馆学与艺术史和管理学相结合的问题,是为适应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具有宽阔文化视野、掌握现代产业理念和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为目标而设立的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中国最早设立于2004年。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但在各高校的发展势头迅猛,从2004年至今全国已有近200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中包括综合类高校、综合性艺术院校、单科类艺术院校。由此可以看出,各艺术院校纷纷依托自有资源、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创新思路呈现出多样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但近几年专业发展迅速,造成全国各院校培养情况良莠不齐,出现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不明确等问题。在这些院校的教育经验中,应当确立符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建设课程体系。更应当有一个良好的与社会交流互动的平台,整合地方资源优势,与市场接轨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运用中,共同促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规范化发展。本文就以湖北美术学院艺术文化管理专业为例,分析研究实践课程建设中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与教师团队建设等问题。

    二、湖北美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情况分析

    随着全国艺术市场的逐渐完善、湖北及各地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湖北美术学院作为华中地区唯一一所专业性美术类院校,于2006年在美术学系正式申请艺术管理专业,于2016年正式更名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用于专门培养艺术产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培养艺术展览的策划、艺术品投资、拍卖行或画廊管理等新型工作的专业人才。美术学系坚守培养学科精英的理想,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为全国各地输送优秀毕业生,并获得了良好口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激励着教育者们不断反思与修正。如何解决实践和理论教学的问题?人文价值的培养和市场需求如何取得平衡?实践课程如何设置?课程改革如何进行?近几年,湖北美术学院教育者将改革重点放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上,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三、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2015年,为更好地适应多变的艺术市场,培养社会所需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美术学系教师们决定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新的教学大纲以本学科人文教育为基础,充分发挥师资力量,优化专业课程结构,适当提升实践课程比例,增加跨学科专业课程。一年级以基础课部课程与美术史课程为主的通识教育;二年级为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实践课程有120课时;三年级为专业方向课程,增加了近10门主干核心课程,其中实践课程为120课时;四年级除3門专业主干课之外,实践课程为400课时。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行了以下方案:

    第一,大幅提升实践课程的比例:之前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上偏重于艺术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中理论知识过多而代替了实践参与,忽视学生学习的感受。新的教学大纲更合理地提升了实践课程比例,课程内容从实地考察到策划项目丰富多样:艺术考察、暑期实践、专业实践、博物馆考察等。例如,二年级增设博物馆考察周,由老师带领学生在湖北省内博物馆调研,实地考察本地博物馆文物保护、博物馆藏品陈列、博物馆经营管理等情况,指导学生从更专业的视角来考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教学上一改以往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方法,增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将理论知识内化吸收。另外,实践课程教学阶段呈现阶梯式发展的结构,因材施教,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与现有专业知识水平设置符合教学规律、学习规律的实践教学课程,逐渐完善具有美院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教学整体。

    第二,丰富专业课程结构:国外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较早,课程设置也相对成熟,从伦敦大学文化与创意产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来看,对三个年级不同的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设置合理,结构清晰。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众多学科领域,学生既可以获得相关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能熟悉文化产业的政策,具有开阔的艺术视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是研究文化政策、文化经济学、博物馆学与艺术史和管理学相结合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修订中,也考虑到本专业特殊性,课程不再是简单的“艺术”培养模式,而是艺术+管理+整个文化产业相结合。尽可能挖掘本专业在本地区的教学优势,纳入更多跨专业课程,使课程结构更加多样化。先后在二年级和三年级开设主干课程:博物馆考察、艺术法、艺术市场学、艺术展览专题、20世纪中国美术思想专题、中外美术批评比较等,在教学上采用实地考察、项目导入、理论讲授、专家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已邀请台湾联合报活动策划总监赖素铃女士、合美术馆馆长鲁虹教授、湖北美术馆策划部主任夏梓女士等,来我校授课讲学,并引入更多前沿艺术理论与现象,使学院教育与艺术前沿保持一致。

    (二)人文课程奠定稳定的学科基础

    美术学系建系之初即本着“教育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指导思想,注重人文学识的培养与浸润,传递丰富而开放的艺术史论知识。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应用类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时,教育者们并不赞成一味地否定理论课程。在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既重视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更注重专业人才的艺术素养,利用已有的教学优势与资源,用以支撑人文专业所具备的艺术传承的高度。从二年级至四年级的专业中,由美术学系教师开设专业课程包括:写作基础、美术心理学、经典文献导读、艺术史与收藏专题等跨专业理论课程,最大化地发挥我系师资力量。另外,为让学生获得更好地教育资源,鼓励多学科间的互动,我系在教学改革中增设客座教授讲学周,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名师讲学,先后已有清华大学陈池瑜教授、北京大学李淞教授、浙江大学沈语冰教授等专家以不同形式授课讲学。通过人文学科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不断地提供价值观和信仰基础,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评判当今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

    (三)多元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近几年实践课程中,将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导向”的实践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如此一来,教师是课程设计者,也是参与者。从自我研究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发展为自我实践型学习探究专业特点,再到参与实际项目认定职业目标,让学生在四年学习中形成阶梯状的学习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导向”的一体化的实践型课堂。

    第一,美术学系学生论坛——自我研究型的实践课堂。

    二年级学生的实践课程,由三位专业教师带队进行艺术考察活动。今年艺术产业管理专业选择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考察,考察前由教师指导,根据本专业方向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小组。到达目的地后由学生带着问题去调研考察,通过实地访谈、文献整理、图像收集、调研等多种形式实地考察并深入研究。各小组根据调研结果并撰写4000字以上的考察报告,考察题材多样,有的学生研究陕西当地文化创意产品情况,或以青铜博物馆布展设计为题,由学生主导从兴趣入手,调动起极大的学习热情。在调研中遇到问题时,老师也会适时提供协助。在今年举办了“拾金之旅——美术学系首届学生论坛”,艺术产业管理的学生以详实的考察数据、影像、圖片、调研报告等多种途径,呈现近三周的教学成果,其中《给湖北省博物馆的谏言信》获得学校大奖。看似没有教师参与的考察课程,实际上是通过学生自我学习,让他们学会实地调研和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初步了解认识全国各地艺术产业行业现状。通过教师引导,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养成良好的专业阅读习惯,夯实专业基础,走向专业学习成长的第一步。

    第二,创意市集活动——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课堂。

    在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开始参与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主干理论课《艺术市场学》就采用这种方法,在课程前期,教师先进行专业知识讲授。课程的作业交由全班同学独立策划并举办“湖北美术学院创意市集”活动。2016年的主题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的主题为“千宅百态——湖北美术学院第二届创意市集活动”,文化产业管理同学按个人意愿分成不同的工作小组:创意小组、后勤小组、布展小组等各司其职。整个活动的调研、策划、经费预算、设计、宣传各个环节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定期召开“策划会”,各组同学热烈地进行着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在活动执行中遇到困惑的时候老师会适当地进行现场教学。项目完成后召开讨论会由学生进行讨论与反思,最后由老师进行活动总结,鼓励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并指出改进意见。这项活动已经举办了三年的时间,在校内也造成了良好的影响,激励着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迄今为止整理了三万字的策划书与详案,准备集结出版。在课后由任课教师综合学校、学生等各方反馈情况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家施瓦布提倡教材和教师的课堂讲授都应该充满“不确定性的案例、差异性的解释和构成学院里的焦点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不是向学生直接灌输既成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理解学科的本质。在活动最后,教师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整理与分析,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自我内化吸收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体会专业特点感受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不确定性,认识专业特点。学生们在共同合作中,更好地了解团队协作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认识自我,由此学生的个人能力获得最大的发展,为学生以后的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做好充分的专业与思想上的准备。

    第三,美术学系系史文献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现场教学。

    2016年成功举办的美术学系史文献展,全部由三、四年级学生作为实践课程作业来完成,同时也作为他们的毕业展展出。这次展览梳理湖北地区美术史家们的理论与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美术学系史研究迈出的重要一步。前期筹备了近一年的时间,不同于以往的实践内容,这个项目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综合能力。这次展览分别由专业老师带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策划主体。按照不同专业特点进行分工,实行学生分组合作,学生之间更像是“同事”的合作关系,并与老师交流讨论办展方案。前期经过深入调研,分别走访了美术学系的老教授们,通过了解美术学系历史发展制定了展览方案。展览采用文献记录的方式,按照时间脉络将美术学系的发展分为回首(1920-1994),奋进(1994-2016),展望(2016~)三部分,分别从教学工作、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学生风采等方面梳理了美术学系的历史和文脉,同时还陈列出了一些老照片和教具等实物。展览体现了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是我校艺术产业管理实践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在高年级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反思与批判能力的培养:对系美术史书写的方法、展览呈现的学术效果等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发言,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及思辨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参与从项目策划到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学生们在之前的合作基础上,达到了更高的默契度。通过现场教学,以实践为师,在相互合作中实现了相互探讨、协同合作与知识共享,从而获得对专业的见解,比低年级学生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在项目中,通过模拟社会属性的工作情境,让学生确立了未来的专业身份,设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第四,建立校企结合校外实践的长效机制。

    实践教学除了拥有良好的校内实践环节,教师们也努力在立足于本土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加强与艺术类商业机构、艺术类民办机构的合作,逐步打造出适宜于在校学生实习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参与到文化馆、艺术中心等文化产业管理第一线,丰富专业实战经验。此举一方面增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教学促进本地艺术的发展。目前,艺术产业管理教研室与楚天181创意产业园、湖北佳和艺术博物馆、湖北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合作事宜都在进展中。

    (四)实践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在构建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对教师又有着更高的要求,创建一支教学实践兼擅、专业与业务素质等高、结构合理的实践型教师团队,是整个体系可以正常实施运转、实现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直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确保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同时,谋求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教师们近年多次参加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举办的年度交流活动,还参与了南京艺术学院主办的艺术管理工作坊项目。在与各兄弟院校进行教学科研方面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不同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除参加理论研讨外,文化产业管理教育者们也正在探索着更有效地对教学有利的成长机遇。

    另外,除了内部强化培养实践课程教师,也通过院系的各种平台邀请艺术工作者来我系讲学,把专家“请进来”,聘请具有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的文化产业管理专家充实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作为青年教师的“实践导师”,亲身传授实践和教学经验,培养实践与学术过硬的带头人,以此来建设一支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近几年邀请合美术馆馆长鲁虹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凌继尧教授等专家来系授课。这样一种以学校教学为本、充分赋权的教学管理方式,极好地适应了跨专业艺术实践教学的灵活与多变,实现了社会与学校实践机构合作的长效机制。

    四、结语

    经过这几年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上采取相应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们逐渐成长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学科与专业都需要依靠几代人的打磨,在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完善的地方,我们要认真研究加以对待并思考其策略,以便更好地应对纷繁复杂的艺术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晶.追求人文的高度——大众化教育语境下对美术学系教育模式的思考[J].学院美术.2014,(02):66-69.

    [2]任珊珊.艺术管理学科本土化进程中为西用的教学模式——湖北美术学院艺术管理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学院美术,2014,(02):78-80.

    [3]徐丹丹.艺术管理实践教学途径探索[J].学院美术,2014,(02):81-82.

    [4]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Z].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4.

    作者简介:

    刘晓畅,硕士研究生,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讲师。研究方向:西方美术史与艺术教育。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