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美术类技能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研究
唐志
摘 要:对应用型本科美术类技能课程考核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阐述了应用型本科美术类技能课程的培养目标,然后从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团队观念等方面分析了应用型本科美术类技能型课程考核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美术;技能课程;考核;改革
基于国内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一是社会各个行业需要大量的人才;二是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社会用人企业日益注重人才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而高校教育存在的最大不足之处是不符合社会的实际要求。因此,为了培养跟社会需要相符合的人才,高校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鉴于此,对于应用型本科美术类技能课程考核的改革显得十分迫切和有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美术类技能课程的培养目标
作为应用型本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类技能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更为注重倡导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这一技术性的创造活动是学生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统一,是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过程体现。如何还原美术类技能课程的本质,使得学生学习效果达到课程设置的预设要求,是应用型本科美术类技能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课程考核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其结果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作用。课程考核的思路、模式、方式、内容、主体,对应用型本科美术类技能课程改革中“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都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也进一步影响实际教学效果。但在实际中,应用型本科美术类技能课程考核存在重技法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以教师为权威等现实问题,同时考核形式过于单一、考核信度较低、考核结果公开度不够等,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目标模糊等现象,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进一步探索应用型本科美术类技能课程考核改革,对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专业创造性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美术类技能型课程考核改革的策略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的过程中紧紧地围绕能力测试
应用型本科美术类技能课程的培养重点是能力,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學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地统一实践项目与学生的就业方向,要求学生自主地选择关键项目的训练,教师结合学生项目的选择情况实施分组训练。如此一来,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且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然而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因此非常值得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并且,在实践训练中,教师的考核要紧紧地围绕学生的能力测试进行。
(二)改革考核的价值取向和理念
美术学科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现代、后现代艺术对于创作观念的强调,使得美术学科教学必须从单一的技法教学中解脱出来,认识到创造性比制作性更重要,即让开放与传承并举、多元取代单一。美术类技能课程的学习与创作是先于逻辑或超于逻辑,并通过实践而形成的个性产物,创造活动表现出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因此,在美术类技能课程考核改革中,必须遵循美术类技能课程的自身特点和特殊规律,重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重视学生美术能力向重视人文素养转型,重视制作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和创作个性转型,要求学生从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这不仅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差异化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在技能课程上真正想学、真正思考、真正体会,以实现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创意、自发学习的目的。
(三)改革考核的手段
1.应用电子考卷
以往的考核形式是纸质答卷,针对应用型美术类技能课程而言,纸质答卷难以对设计作品的生命力、色彩、美感、立体感进行呈现,也难以实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要求。因此能够通过PPT的形式让学生呈现美术作品与设计,以此充当考评的内容,占据相应的比例和分值。电子考卷在考核中的应用,不但能够对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进行考核,而且也能够监控实践的整个过程。
2.监控实践操作的效果及其过程
尽管以往重视考核技能,可是不重视考核实践的效果与操作过程。为此,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地监控应用型美术类技能课程的效果以及过程的考核,在平时的作业与考核当中使幻灯片、设计处理、作品图片占据相应的比重。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对实践操作的效果和过程进行监控,而且提供了直观性的设计和图片等,从而有助于教师将来对教学过程进行完善。
3.要求学生呈现技能训练成果
在考核技能课程的过程中让学生呈现自己完成的作品,具备下面的好处:一是为社会公众与所有的学生展示成果,提高专业知名度;二是实现了考核内容的充实;三是实现了考核形式的丰富。
4.应用分析评价的形式
分析评价涵盖下面几点:一是将评价指标应用于期末考试、实际操作过程、实训报告当中;二是在呈现技能型成果的过程中,师生一起对设计或者是作品的缺点和优点进行评价。
(四)改革考核的内容
对以往考核内容当中的实践报告与日常考勤进行保留,针对学生的纪律和出勤管理,仅仅可以通过日常的考勤进行评分,为此,保留的部分占据5%的分值。实践报告能够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总结实训技能,为此,保留的部分占据10%的分值,这要比以往的分值低一些。期末考核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占据30%的分值,不再应用以往的纸质答卷方式,有效地统一现场实作与电子试卷。这样,一是可以对每一届学生的技能成果进行保留;二是可以对学生制作技能成果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三是有利于下一届学生的参考和学习;四是可以在介绍学校及其专业的过程中展示技能成果;五是向市级和省级推荐优秀的技能成果,从而参与相关的比赛。注重考核实践操作技能,其占据35%的分值。在实训技能中重视考核学生日常的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操作当中,尽可能地要求所有的学生亲身操作。增设实践操作效果以及过程,这一部分占据20%的分值,设置该项目的好处:一是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二是后期管理学生完成的实践项目过程中,让学生熟悉掌握的技能和巩固基础知识。
(五)改革考核的要素与环节
相对于一般的知识学习,美术类技能课程更强调学生个性化的特征。它不追求结果的一致,更关注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想象力。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掌握与其所发生的情景有密切关系,因此,美术类技能课程考核改革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表现性。学生的学习和创作过程,能体现出他们对艺术风格兴趣的不同、观察表现的独特点、材料把握的独到之处和所具有的独特潜能等,能直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变化,从而体现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变化。只有对这种过程中的表现性变化给予及时地考核,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发展动向。在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创作过程表现性考核中,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动态,考核内容应包括参与意识、创新思维、合作精神、探究能力、操作技术、认知水平、交流表达能力等,不能仅仅通过作品来看学生的美术素养与个性特征。
(六)改革考核的模式
美术技能技法是探索方法、研究方法和获得方法的过程,目的在于让学习更容易、让工作更具效率。因此,本课题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提出态度·思维·技能·知识·素养五位一体的美术类技能课程考核模式。强调考核标准与非标准结合、灵活考核与基础考核相结合、学习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注重学生在学习与创造过程中的表现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关注学生学习的个人成长记录,注重个体学习与创造的质性考核,避免“一刀切”式的简单考核现象。在具体操作上,改变过去单一从作品卷面效果考核,主张课前准备、课堂讨论、课后创作、课堂测试综合考核,倡导以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和小组互评,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七)改革考核的主体
应用型本科美术类技能课程考核普遍以教师为权威,致使教师是唯一或者直接決定考核结果的考核主体,这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因此,在改革应用型本科美术类技能课程考核主体研究中,应积极建立由教师、学生和社会共同构成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主体,这既有助于把握教学起点,选择教学策略,又有利于发现、发展、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考核者与被考核对象之间的互动,尤其重视学生在考核过程的地位与作用,促使其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培养学生的创作性。坚持正确的考核理念,建立师生自评、教师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元化主体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使考核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等考核主体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交互活动,从而体现“考核主体互动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应用型本科美术类专业的办学时间不是很长,可是近些年以来,在普通本科美术类转型为应用型本科美术类之后,教学质量大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也显著地提升,这提高了就业率与社会满意程度。因此,持续地探究应用型本科美术类技能课程考核改革能够优化高校的教学改革,从而给广大的同仁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宇琼,郭春喜.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铜仁学院为例[J].学周刊.2015(17):33-34
[2]杨贤均,王业社,陈立军.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林业教育.2014(03):20-22
[3]岳舟,谢常清.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07):142-143
作者单位:
长沙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