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现状与防治措施

    任凤琴

    摘 要: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农民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器。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带来环境的日益恶化。在分析农村主要污染来源的基础上,需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指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并不断加大治理农村环境的经济投入,从而找到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源;防治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农村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与此同时,化肥、农药、地膜等不合理使用、乡镇企业的不达标排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缺位等多种因素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农村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甚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进行。

    1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目前,我国农村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化肥污染、农药与农膜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乡镇企业污染等。

    (一)化肥污染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民为维持农田生产能力,更加依赖于增施化肥,从而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的程度。数据显示,2009 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5404. 4万吨。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而平均利用率仅为35%左右。研究表明,农田所施用的任何种的化肥,都不可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就化肥的利用率而言,氮为30~60%,磷为3~25%,钾为30~60%。用量过大,或使用虽正常,但由于其他自然或人为原因,都会使化肥大量流失。其结果是,一方面,未被植物及时利用而从土壤向下渗透到植物根系分布密集层次以下而造成土壤污染。另一方面,施用化肥过多的土壤会使农作物中的硝酸盐含量增加,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同时化肥从原料的开采到加工生产,总是带一些重金属元素或者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当前农业生产进入了"过量施肥--污染环境--土壤结构恶化--加大用量"的恶性循环,不仅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益,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药与农膜污染

    农药在防治有害病虫、减少损失、防止疾病传播和降低劳动强度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但是长期大量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以山东省为例,2003年全省农药使用量已达17. 1万吨,其中除30% ~40%被农作物吸收外,其余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和农产品,粮食农药检出率已超过50%。此外,山东省各地都在实施"白色工程",推广地膜种植覆盖,据统计山东一年消耗农膜24万吨左右,覆盖面积达150万公顷。然而农膜回收率极低,大量的农用膜残留在土壤中。由于农膜自行分解极慢,大量的残膜不仅会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阻碍农作物生长,且其随风飘扬对自然环境影响也日益突显。

    (三)畜禽养殖污染

    畜牧业是污染密集型产业,除排放甲烷、二氧化碳、臭氧等气体外,还产生污染物,致使周围空气质量下降,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源氨、氮含量增加。调查表明,山东省每年生产畜禽废物高达2亿多吨,含氮量约达200万吨。同时因养殖场规划或管理不合理,大部分畜禽养殖户只注重增效,忽视环境保护,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重视不够,造成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直接危害到周围居民身体健康。

    (四)生活垃圾污染

    由于部分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加上农村处理生活垃圾能力有限,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每年有超过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此外,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如塑料袋、废旧日常生活用品等,只能通过焚烧、乱扔直接排入环境中,不仅污染空气、土地、水,而且影响村民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制约当前新农村建设。

    (五)乡镇企业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这不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然而,乡镇企业在取得了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且绝大部分乡镇企业污染物处理能力差,没有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废水、废渣及废气的处理厂。加之乡镇企业数量多、工艺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已严重影响到农村环境,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加之企业环保意识淡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对农村环境造成巨大伤害。

    2 农业污染的防治措施

    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业污染,加快治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污染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从发展策略选择、治理机制构建、技术支撑强化、公众参与提升等方面逐步改善农村环境。

    (一)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也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其主要目的:一是减量化生产。通过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农用资料,或者用新型生产资料、技术来替代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以达到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数量,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二是废物资源化和再利用。主要是指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比如,可将农作秸秆等废弃物和家畜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或高效的有机肥料等。农业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具有天然的适用性,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的根本保证。

    (二)完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首先,完备政策法规。我国现有的环境政策特别是环境污染控制政策是在工业和城市污染的基础上建立的。常常把企业的承受力置于环境之上,导致相关的治理措施不够严格,对污染损害行为施加的压力不够。因此,当前农村污染治理必须以政府行政管理机制为主导,在对涉农项目环境立法的前提下,责成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制度、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防治农业污染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其次,健全、整合环保机构,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导致当前农村污染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农村环保机构的缺失。为此一是要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和安全监测网络体系, 从组织上确保农业污染防治的各项法律制度和措施得以实施;二是做好各级环保部门事权、财权和责任的明确划分与统一领导, 强化农业环境执法,做好农村污染防治规划;三是各相关部门要有机整合,随时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不定期开展旨在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的执法检查, 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再次,加大对农业环境保护的投入。农村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必须转变"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倡导"环境优先原则", 一方面,政府要增加环保设备和人员,开展高科技环境保护,制定更加长期连续性的生态补偿措施。另一方面,应建立起政策性融资为主、市场融资为辅的治污投融资机制,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三)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首先,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一是要引导农化品的施用。建立减肥技术体系、推广增施有机肥;推广生物农药、综合防治农业病虫害;妥善处理农业、农村废弃物,实行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同时还要实行乡镇工业污染源集中控制,推进乡镇工业的建设,减少农业环境外源污染。

    其次,充分运用经济激励手段。目前我国农村污染控制还没有明确的经济激励措施。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主导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奖励性和惩罚性措施两种,前者借助生态补偿机制将农村污染的控制纳入政府的"绿色支出",后者通过税收、排污费等经济杠杆控制农村污染源的排放,国外实践证明奖励性措施效果较好。我国要推广直接面向农民的"生态补偿"机制,抓好生产资料的利用的各环节,对积极采用环境友好的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的经营者或团体进行保护、奖励,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生产行为进行一定的经济惩罚,以引导农业良性发展。

    (四)加强公众参与机制建设

    广大农民既是面源污染的制造者,又是农村面源污染的受害者, 更是环保护的力量渊源和最终动力,是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充分重视农户在农村污染治理中旳地位和作用,按照理性化、有序化、组织化的原则鼓励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首先,发展农村文化生态,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和水平。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加强农村生态宣传教育,使农民意识到自身既是农村环境的建设者、维护者、享受者,同时也是破坏者。可结合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等挖掘生态思想,以培养、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或生态意识,努力提高环境主人翁意识和参与能力,转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其次,充分利用民间组织的力量,尝试创建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我国传统的政府主导型污染治理模式在解决农村内源性污染问题上存在诸多局限。尝试建立自主治理的新型农村环境管理模式,强调以农户为环境管理主体,具有监管成本低、信息完整、长效性等优势。因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村社区自治功能,恢复并扩大环境友好型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主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活动。通过创建农村环保合作社、环保小组和纳入环保规则的村民自治组织三级自主治理体系。由农户根据自己利益相互监督,可降低监管成本,同时能够避免政府集中控制所面临的信息不完全问题,从而促使农户长期采取环保行为,在控制农村内源性污染问题上具有长效性。

    参考文献:

    [1]谭绮球等.国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功经验及对广东的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08(4).

    [2]李俊良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山东省的生态省建设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2).

    [3]赵永宏等.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4]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J],环境保护,2007(1).

    [5]陈红等.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政府选择[J],求是学刊,2007(34).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办项目"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3CZXJ02);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资助项目"生态农业建设的伦理问题研究"(J13WA15)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