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群文理论研究“空心化”

    崔玉杰

    

    

    摘 要:本文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对群众文化领域理论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目前群文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理论的“空心化”现象。同时,笔者对这种现象的成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缺少科学化研究方法是主要原因之一,建议更多地引用科学研究方法如统计学理论,还提出了其他对策建议。

    关键词: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统计学

    1 群众文化领域理论研究工作现状分析

    群众文化这一概念具有双重意义。从文化的大概念看,群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对,是由老百姓创造、参与、发展的一种文化形态。“这一古老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几乎贯串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渗透于各个时代世界各地民族的生活、生产活动之中。”自1953年文化部《关于整顿和加强文化馆、站工作的指示》颁布以来,群众文化便在其基础之上,形成了行政层面的概念,并通过文化(群艺)馆这一行政机构的设立,确保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推动。60余年间,文化(群艺)馆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着作用,以丰富公众业余生活,发挥美育作用,提升公众艺术欣赏水平与基本文化素质为目标,通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

    但长久以来,群众文化领域的理论水平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一方面,相关著作还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但作者当时聚焦的社会环境在近20年间发生了巨变,其指导意义在当代能发挥的作用存在疑义。也就是说,无论是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抑或是群众文化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近20年来都并未产生具有指导性与全局性的群众文化理论著作,业界反映某地、某馆群众文化工作做得好,往往也是以“活动多”“活动新”为重要标准,但“活动多”与群众文化工作应起到的社会效益有多么强的联系,并未有人做过相关研究。

    另外,研究方式与方法过分单调。在CNKI网站(中国知网)中,在期刊部分搜索“群众文化”这一关键词,可以发现近5年的论文发表量呈迅速增长之势,特别是自2011年起,年均论文发表量稳定在3000篇以上。

    翻阅上述文献,不难发现这些文章主要由几类组成,而其中两大类文章占了全部文献的90%以上。一是结合当前国家文化政策与群众文化工作进行的分析与讨论,既包括问题分析,也包括前景讨论;二是针对某项业务工作(如合唱、广场舞等)或某一特定地区、特定人群在群众文化工作大背景下的作用分析。这两类文章在撰写过程中较易形成“三段式”的汇报风格,以表明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此种情况在各省市的论文中屡见不鲜。

    但事实上,无论是宏观上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前景,还是从最开始的年度活动策划与方案申报,到各项工作所依附的相关预算、人员安排、宣传周期、参与人群以及后续反馈等诸多细节,相信一线文化(群艺)馆工作人员对此都会有最真切的体会。在笔者看来,抛开文章作者自身知识水平的因素,其对于基层公众的调研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各项活动、各类人群所反映的数据的运用过于简单,这也是如今论文千篇一律、理论水平低下,出现“理论空心”类论文的重要原因。例如,缺乏反例研究及数据分析,都是群众文化难以成为真正社科学科的因素。在群众文化领域的论文写作中,除了与政策结合,与社会科学相关理论相联系外,更要主动与自然科学特别是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以数字的直观运用与科学分析,作为各项活动社会效益的佐证,形成较为完整、健全的科学运行体系。只有不断讨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才有机会迎来群众文化的春天。

    2 在当前的群众文化理论界,普遍缺乏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或者说缺乏已在社科领域被其他学科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

    自说自话的理论推导只能狭隘地得出自身理论重要性的论点。在上文中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到大多数群文理论中,得到的不过是三段式的成果,即“群众文化很重要”“政府应当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更加努力,发挥更大作用”。这样的结论,从研究方法到理论推導过程,都很难具有科学的说服力,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1 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使得群文领域的研究成果很难被其他学科引用,群文学科的理论建设陷入了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

    目前的群众文化理论建设,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按照目前较为认可的研究分类,群众文化归属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是公共服务的研究范畴,属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分支。在当前的社科类研究中,较为主流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大类,而具体的研究方法则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民族志研究法等数十个类别。通过对以往群文类论文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群文理论研究人员较为习惯使用调查法、访谈法等相对易于操作的几类研究方法,而其他研究方法鲜有涉猎。即使这样,由于缺乏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其所使用的调查法、访谈法也不具备十分的严谨性。

    以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调查法为例,很多省市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都惯于使用问卷调查这一研究方法,对公众满意度等参数进行调查研究,但使用问卷调查这一方法时,是有一定原则的:相关原则,即问卷中除了少数几个提供背景的题目外,其余题目必须与研究主题直接相关;定量准确原则,即问卷如果要收集数量信息,则应注意要求调查对象答出准确的数量而不是平均数;选项穷尽原则,即问卷中题目提供的选择答案应在逻辑上是排他的,在可能性上又是穷尽的;非导向性原则,即问卷中所提出的问题应该避免隐含某种假设或期望的结果,避免题目中体现出某种思维定式的导向。还有简洁原则、礼貌原则、方便原则、拒绝术语原则、适合身份原则等。以非导向性原则为例,在一些群艺馆(文化馆)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您对我馆工作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以下哪几个方面?”“吸引您到馆参与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哪些?”这类具有导向性的问题,这样的调查问卷所得出的结果在严谨性上是禁不住推敲的。

    2.2 没有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其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具备科学性

    以在群文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问卷调查法为例,在选取被调查人的过程中,可以视为研究过程中的样本抽取。那么在样本的抽取过程中,是具有一定的原则性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随机原则。例如,在文化馆评估过程中,评估指标中有“公众满意度”这样的指标,要求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据笔者了解,各馆在完成此项指标的过程中,均以到馆参加馆办活动的公众作为抽样样本完成问卷调查。到馆参与文化活动的人,其本身已经在享受各级群艺馆(文化馆)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在抽样样本中,属于已获利人群。如果对这些人进行问卷调查,难以保证其公正性与中立性。

    笔者认为,正确的抽样样本选择方法应当是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公众进行无差别的普遍性抽样问卷调查,如果想要达到较大的样本数量,可对辖区内多个区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例如,对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的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应对市内各区、滨海新区、郊区、远郊区、山区等各个区域进行抽样,才能保证其公正、随机。如果想要控制样本数量,降低其数据分析难度,笔者建议选择某一社区,对社区居民进行无差别化的问卷调查,也可以保证一定的随机性与公正性。

    造成抽样样本不科学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上级对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标准中“公众满意度”这一指标要求达到90%以上,如果在普遍性的问卷调查中想要达到这样高的指标,其唯一的抽样办法就是在已获利人群中进行。

    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透彻的说明,我们选择一个相类似的指标进行对比,即电视剧的收视率调查。根据百度发布的“CSM(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52城电视剧收视率调查”,目前排名较为靠前的电视剧收视率为0.375%~1.815%,很难看到某一电视剧的收视率达到5%以上。当然,电视剧收视率调查使用的并不是问卷调查,而是以电视机接入设备的点播率为依据。比较的意义在于说明类似的普遍性调查如果不在已获利人群中进行抽样,是很难达到较高指标数的。一味追求高指标数据,是制度顶层设计中的瑕疵。

    2.3 数据处理不科学、不严谨,其得出的结果往往是不准确的

    在当今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有实验、调研所得到的数据,都应当引入统计学概念对数据进行检验。统计学是数据分析的基础,统计学可以使数据分析更加系统化。

    笔者再用一个例子来说明统计学的应用对群文理论建设的重要性。

    不久前,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对“天津市青年公众群体和老年公众群体对话剧的喜爱程度差异”这一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基本数据如表1所示。

    在青年组中,喜爱话剧的人数占问卷总人数的65%;老年组中,喜爱话剧人数占问卷总人数的52%。如果不进行数据分析,只看数据本身,很容易得出“青年群体比老年群体更喜爱话剧”这样的结论,但是,作为更为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应当对这样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检验方法是广泛应用的卡方检验,卡方检验的意义在于检验统计样本的实际观测值与理论推断值之间的偏离程度。

    运用SP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统计分析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图所示结论。

    可以看到,经过科学的统计计算,青年组、老年组两组数据的“精确Sig值(单侧)”即P值为0.118。根据卡方检验理论,如果两组数据P值大于0.05,则说明两组数据不具备统计学的显性差异,也就是说,青年组及老年组喜爱程度的不同,是由抽样样本个体差异累计得来的。不能简单地说青年组比老年组更喜爱话剧,这两组的喜爱程度在统计学上是没有差异的。

    这也就意味着,在类似话剧类活动的策划实施中,应当认识到不能只以青年群体为主要目标群体,还要兼顾老年群体的需求,应当将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在统计学中,除了上例提到的卡方检验,还有T检验、费舍尔检验以及相关性检验等多种检验方法。以上各个检验方法在群文理论建设中都会有相应的应用。同时,统计学的引入还能提升调查研究中的设计方案科学性,如变量的设立、样本的正态分布、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的收集等,这也将保证群文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以及与社科其他学科的互通互用。

    3 提高群文理论研究水平的几点建议对策

    3.1 提高对群文理论建设的重视程度

    在目前的群文领域,在各级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中,存在重活动、轻理论的趋势。大家都热心于策划组织各项群众文化活动,而相应的理论建设、调查研究却很少得到重视。对于理论建设的漠视,致使本领域很难出现具有较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因此,建议各级文化馆的主管部门在不断开展各项惠民活动的同时,积极推出、大力扶持理论建设及调查研究工作。

    3.2 加强对于理论研究人员的培训与培养

    据笔者观察,在各级的群艺馆(文化馆)中,真正的社科类专业背景的理论研究人员远远少于各艺术门类的专业干部,研究人员的不足也是没有理论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同时,目前群文领域的理论研究人员普遍对科学的研究方法不熟悉,掌握不全面,这就需要文化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对理论人员进行培养与培训。通过培训,让更多的研究人员掌握更多更科学的研究方法,鼓励更多的学科交叉研究,不仅仅是统计学方法的引用,其他的社科类学科都应当与群文学科互相借鉴引用,改变自说自话的尴尬地位。例如,对于群文领域的财政投入研究应当与财务、税务相关学科联合;群文政策的制定应当视为公共服务政策评估;群文活动的效能分析应当与管理学项交叉等等。正是由于以往群文领域的相对封闭,其他学科与群文学科存在隔阂,这显然与当前的研究趋势不符。因此,建议文化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引领多省市联合参与大型的理论调研工作,通过有分量量的课题研究,帮助理论人员提高水平。

    3.3 借助高校、研究所等領域外专业机构,尽早完成群文学科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仅仅依靠群文领域内的研究人员,想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理论水平,难度是比较大的。应当推动各个高校与研究所的馆校(所)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研究所的高水平研究人员较为聚集的优势,激发其对群文相应课题的研究兴趣,促使其合作完成研究项目。正如本文第一部分的文献研究中所指出的,近几年,群文领域进入越来越多社科研究人员的研究视野,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因此,应当进一步推动这一趋势,借助研究机构的力量,早日完成群文学科的建设,使群文学科真正成为社科领域的重要学术分支。

    参考文献:

    [1] 胡守勇.建国六十年群众文化研究综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6(5):22-28.

    [2] 刘金兰.管理统计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晓雨.论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D].郑州大学,2014.

    [4] 李明.文化的社会功能视野下新时期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