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音乐形式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优势与途径
李艳红
摘要:公民的文明素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国家的形象,民族的声望。加强公民的文明素质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有耐心,讲究方式、方法,需要集社会各界力量,巧妙地运用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大力宣传、教育才能取得显著效果。而音乐教育形式就是众多教育形式中非常有效的一种。
关键词:音乐形式 荣辱观教育 优势 途径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为人类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还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许多传统美德,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每一名中国公民都应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讲文明、有道德的合格公民。可是,在许多公共场合,我们还经常听到一些不文明的言语,看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这不但令人大倒胃口,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国民文明素质水平还普遍偏低的现实。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小的有损个人形象,大的可损害国家的形象和民族声望,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因此,尽快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让大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明辨是非,区分美丑,净化社会风气,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帮助公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要持久地开展下去才能见成效。不能心血来潮就抓一阵子,过后连提都不提,不了了之,让群众有可抓可不抓的错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还要讲究方式、方法,靠简单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很容易造成群众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必须要巧妙地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见他对音乐教育功能的重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对音乐非常有研究,而且能善于运用音乐的人。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美蕴藏着强大的教育力量”。音乐教育就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多年的实践体会,谈谈利用音乐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优势和途径。
一、利用音乐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优势
(一)取材容易,内容丰富
我们拥有一大批各个历史时期反映热爱国、歌颂中华民族、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的积极向上的歌曲。早在二十世纪初,为了强国御辱,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兴办教育,搞实业救国。在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下,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的音乐教育人士大力推广学堂乐歌,并创作了一批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敌的爱国歌曲。例如《男儿志气高》、《扬子江》、《中国男儿》、《祖国歌》等等。特别是在抗日救亡运动时期,持续性的群众歌咏活动不断开展,以黄自、冼星海、聂耳等人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号召国人起来抵抗日寇侵略,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爱国救亡歌曲。例如《抗敌歌》、《旗正飘飘》、《救国军歌》、《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在“二为”方针的指引下,广大音乐工作者深入生活,积极挖掘素材,创作了一大批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民族团结,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音乐作品。例如《歌唱祖国》、《祖国颂》、《社会主义好》、《团结就是力量》、《学习雷锋好榜样》、《五讲四美新风吹》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创作迎来了繁荣的春天,富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的作品不断涌现,例如《春天的故事》、《爱我中华》、《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中国梦》等等。这个时期音乐的题材更加广泛,有表现祖国统一的,有公民道德建设的,有环保主题的,例如《七子之歌》、《日月与星辰》、《大中国》、《东方之珠》、《盼团圆》、《公仆赞》、《人民公仆》、《八荣八耻歌》、《公民道德歌》、《文明礼貌歌》、《家和万事兴》、《文明在哪里》、《地球你好吗》、《植树歌》等等。我们可以结合各阶段的活动主题,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二)记忆深刻,效果持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只要一提到思想道德教育,就会想起领导、老师或家长在唠唠叨叨地说大道理,至于说了什么,其实一句也没听进去。音乐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听觉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就拿记忆同样的内容来说吧,用音乐记忆明显优于语言记忆。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多年以前政治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雷锋同志的精神,当时老师说了些什么话,我们可能都记不起来了,但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教唱的那首《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并且张嘴就能唱出来。这是因为音乐是有规律的音响运动,音高、节奏、音色、速度、力度、和声、结构等音乐要素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在以后还多次重复听到,令人印象深刻。加上歌曲本身就是音乐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当然在记忆方面综合了音乐和语言的优势,这是其他学科不能相比的。保加利亚医生拉扎诺夫博士通过实验证实,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能使劳累工作了一天的人们身心得到放松,恢复平静,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记忆力也会大大提升,至少提高六至七倍。他的这种利用音乐帮助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被人们称为“超级记忆法”。我们不是科学家,也许医学方面、心理学方面的原因我们无法解释得很清楚,但音乐对帮助记忆有明显的优势确是不争的事实。
(三)容易引起感情共鸣,效果更明显
格式塔派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人类精神世界运动的起伏形态、节奏、延续过程以及不同性质的感情色彩强度与对立两极感情的变化都可以由音乐的旋律线、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表现要素加以比拟,经过大脑生物电力场,使人们通过音乐运动的结构去把握以之相对应的精神运动结构。所以听到热情、乐观的音乐就会使人奋发向上,听到气势宏伟、辉煌的音乐就会使人胸怀壮阔、坚毅刚强。抒情、宁静的音乐可以使人心平气和,热情、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精神焕发。我们都知道,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表演时,再加上艺术家们的倾情演绎,使欣赏音乐的人很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影响力更大,辐射力更强,这是任何语言也无法与之相比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我们听到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心灵会震撼,那时而壮阔、时而深沉、时而激昂的音乐带领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激情澎湃、如火如荼的抗战岁月,心中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为什么我们听到中国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歌唱祖国》,就会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浓浓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为什么我们听到万山红深情演唱的《公仆赞》,就会被歌曲中所赞颂的孔繁森同志的高尚品格深深打动,感动得热泪盈眶。
(四)形式多样,方法灵活
1.群众参与的形式多样:可以歌唱、可以演奏、可以欣赏、可以表演。
2.群众学习的方式灵活:有条件的可以由单位组织,请音乐教师辅导;条件差一点的,可以跟录音学,可以跟电视学,可以跟电脑学。
3.群众练习的时间、地点灵活:可以由单位统一安排时间集中练习;可以在家独自练习;可以一边工作一遍练习(要求安静,不允许出声的工作除外);甚至在家做饭、炒菜、洗澡的时候都可以练习。
4.参与的人员灵活,人数可多可少:人多时可以上百人、上千人、上万人一起合唱(奏),人少时可以几十人、十几人一起唱(奏),更少时可以是几个人的小组唱(奏)。
二、利用音乐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途径
(一)利用群众歌咏活动进行荣辱观教育
群众歌咏是一种集体歌唱形式,参与人数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最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熟练的开展群众歌咏活动的经验。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时期,党和政府都成功地开展了规模宏大,有声有色的群众歌咏活动,对宣传党和政府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群众歌咏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今天,我们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文明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当然首先要科学地运用好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具体措施如下:
1.各单位的组织者要制定好歌唱活动计划,定好活动的时间、地点,选好曲目,安排辅导人员定期教唱,形成制度,长期开展活动。
2.有条件的单位可组织合唱队,长期进行训练,提高合唱水平,扩大影响力,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歌唱活动,让大家在歌唱当中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3.有关政府部门要利用节假日,结合各个阶段的活动主题,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歌咏比赛,提高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公民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二)利用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音乐游戏活动进行荣辱观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文艺晚会、节假日娱乐活动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在文艺晚会或娱乐活动中穿插爱国主义歌曲、文明道德歌曲歌名竞猜、歌曲接唱等游戏节目,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会大大高,反响强烈。例如“歌名竞猜”游戏,有点像中央电视台的“开门大吉”节目,也是听音乐猜歌名,只是歌的范围要窄一些,主要是爱国歌曲和文明道德歌曲。“歌曲接唱”游戏,就是把参赛者分成两队,轮流接唱主持人唱出歌曲的下一句歌词,接唱正确次数多者为胜。通过这些音乐游戏活动让群众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中接受荣辱观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大力开展爱国歌曲、文明道德歌曲创作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歌词、歌曲创作
近几年来,广大音乐工作者和爱好音乐的人士,根据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要求,结合各个阶段的活动任务,创作了一些表现进一步深化改革,保持稳定繁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主题的歌曲,但参与创作的人数较少,作品的数量也不多,特别是合唱作品就更少了,有较大影响力的合唱作品更是凤毛麟角,严重制约了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大家唱来唱去都是一些老作品,因为新作品太少,创作质量也有很大的问题。就拿反映文明道德建设的歌曲来说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首艺术性、可听性较强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合唱歌曲,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一件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值得广大音乐工作者认真思考:是因为这一题材的歌曲太小儿科了,不入作曲家们的法眼?还是因为这一题材的歌词写得艺术性较差,不好谱曲?如果原因是前者那就是认识问题、态度问题,应该从思想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如果原因是后者那就应该从歌词的创作入手,进一步提高创作质量。只要我们找出问题的成因,想办法对症下药,那么很快就会有高质量的、反映文明道德建设的合唱作品问世。为此,我们也呼吁有关部门出台一些有力措施,加大对优秀音乐作品,特别是优秀合唱作品的奖励力度,刺激歌词、歌曲的创作,扩大爱国歌曲、文明道德歌曲的库容量,给人民群众更多的选择,进一步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加大对爱国歌曲、文明道德歌曲的宣传力度
各电视台、电台、广播站、报刊、杂志等媒体要大张旗鼓地播放、宣传爱国歌曲、文明道德歌曲。为什么港台流行歌曲、爱情歌曲能占领我们的校园、占满我们的媒体栏目,为大家所熟悉、传唱?我们这些表现社会正能量、写得优美动听的歌曲也一样可以成为流行歌曲,让人人会唱,人人爱唱,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样需要它们。以前的每周一歌栏目做得很不错,不知为何最近听不到了,建议保留这个节目,因为这个节目在一周之内重复播放同一首歌曲,人们很容易就能学会并记住。让爱国、文明之歌充满大街小巷,充满人们的生活空间,让广大群众在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中感受爱国的力量、正义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正是新闻媒体的重大社会责任。
总之,加强公民的文明素质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有耐心,讲究方式、方法,需要集社会各界力量,巧妙地运用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大力宣传、教育才能取得显著效果。而音乐教育形式只是众多教育形式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每一个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干部以及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正确、合理地利用好这一艺术形式,使人们可以用响亮、动情的歌声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情怀,用优美、感人的音乐清泉浇开播种在心田的文明道德之花。
参考文献:
[1]田晓宝,文思隆,石一冰.合唱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欧阳恩良,孙树文.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内化为公民的个人道德素质[N].光明日报,2006-12-04.
摘要:公民的文明素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国家的形象,民族的声望。加强公民的文明素质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有耐心,讲究方式、方法,需要集社会各界力量,巧妙地运用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大力宣传、教育才能取得显著效果。而音乐教育形式就是众多教育形式中非常有效的一种。
关键词:音乐形式 荣辱观教育 优势 途径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为人类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还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许多传统美德,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每一名中国公民都应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讲文明、有道德的合格公民。可是,在许多公共场合,我们还经常听到一些不文明的言语,看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这不但令人大倒胃口,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国民文明素质水平还普遍偏低的现实。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小的有损个人形象,大的可损害国家的形象和民族声望,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因此,尽快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让大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明辨是非,区分美丑,净化社会风气,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帮助公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要持久地开展下去才能见成效。不能心血来潮就抓一阵子,过后连提都不提,不了了之,让群众有可抓可不抓的错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还要讲究方式、方法,靠简单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很容易造成群众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必须要巧妙地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见他对音乐教育功能的重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对音乐非常有研究,而且能善于运用音乐的人。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美蕴藏着强大的教育力量”。音乐教育就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多年的实践体会,谈谈利用音乐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优势和途径。
一、利用音乐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优势
(一)取材容易,内容丰富
我们拥有一大批各个历史时期反映热爱国、歌颂中华民族、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的积极向上的歌曲。早在二十世纪初,为了强国御辱,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兴办教育,搞实业救国。在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下,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的音乐教育人士大力推广学堂乐歌,并创作了一批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敌的爱国歌曲。例如《男儿志气高》、《扬子江》、《中国男儿》、《祖国歌》等等。特别是在抗日救亡运动时期,持续性的群众歌咏活动不断开展,以黄自、冼星海、聂耳等人为代表的一批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号召国人起来抵抗日寇侵略,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爱国救亡歌曲。例如《抗敌歌》、《旗正飘飘》、《救国军歌》、《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在“二为”方针的指引下,广大音乐工作者深入生活,积极挖掘素材,创作了一大批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民族团结,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音乐作品。例如《歌唱祖国》、《祖国颂》、《社会主义好》、《团结就是力量》、《学习雷锋好榜样》、《五讲四美新风吹》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创作迎来了繁荣的春天,富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的作品不断涌现,例如《春天的故事》、《爱我中华》、《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中国梦》等等。这个时期音乐的题材更加广泛,有表现祖国统一的,有公民道德建设的,有环保主题的,例如《七子之歌》、《日月与星辰》、《大中国》、《东方之珠》、《盼团圆》、《公仆赞》、《人民公仆》、《八荣八耻歌》、《公民道德歌》、《文明礼貌歌》、《家和万事兴》、《文明在哪里》、《地球你好吗》、《植树歌》等等。我们可以结合各阶段的活动主题,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二)记忆深刻,效果持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只要一提到思想道德教育,就会想起领导、老师或家长在唠唠叨叨地说大道理,至于说了什么,其实一句也没听进去。音乐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听觉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就拿记忆同样的内容来说吧,用音乐记忆明显优于语言记忆。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多年以前政治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雷锋同志的精神,当时老师说了些什么话,我们可能都记不起来了,但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教唱的那首《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并且张嘴就能唱出来。这是因为音乐是有规律的音响运动,音高、节奏、音色、速度、力度、和声、结构等音乐要素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在以后还多次重复听到,令人印象深刻。加上歌曲本身就是音乐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当然在记忆方面综合了音乐和语言的优势,这是其他学科不能相比的。保加利亚医生拉扎诺夫博士通过实验证实,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能使劳累工作了一天的人们身心得到放松,恢复平静,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记忆力也会大大提升,至少提高六至七倍。他的这种利用音乐帮助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被人们称为“超级记忆法”。我们不是科学家,也许医学方面、心理学方面的原因我们无法解释得很清楚,但音乐对帮助记忆有明显的优势确是不争的事实。
(三)容易引起感情共鸣,效果更明显
格式塔派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人类精神世界运动的起伏形态、节奏、延续过程以及不同性质的感情色彩强度与对立两极感情的变化都可以由音乐的旋律线、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表现要素加以比拟,经过大脑生物电力场,使人们通过音乐运动的结构去把握以之相对应的精神运动结构。所以听到热情、乐观的音乐就会使人奋发向上,听到气势宏伟、辉煌的音乐就会使人胸怀壮阔、坚毅刚强。抒情、宁静的音乐可以使人心平气和,热情、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精神焕发。我们都知道,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表演时,再加上艺术家们的倾情演绎,使欣赏音乐的人很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影响力更大,辐射力更强,这是任何语言也无法与之相比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我们听到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心灵会震撼,那时而壮阔、时而深沉、时而激昂的音乐带领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激情澎湃、如火如荼的抗战岁月,心中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为什么我们听到中国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歌唱祖国》,就会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浓浓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为什么我们听到万山红深情演唱的《公仆赞》,就会被歌曲中所赞颂的孔繁森同志的高尚品格深深打动,感动得热泪盈眶。
(四)形式多样,方法灵活
1.群众参与的形式多样:可以歌唱、可以演奏、可以欣赏、可以表演。
2.群众学习的方式灵活:有条件的可以由单位组织,请音乐教师辅导;条件差一点的,可以跟录音学,可以跟电视学,可以跟电脑学。
3.群众练习的时间、地点灵活:可以由单位统一安排时间集中练习;可以在家独自练习;可以一边工作一遍练习(要求安静,不允许出声的工作除外);甚至在家做饭、炒菜、洗澡的时候都可以练习。
4.参与的人员灵活,人数可多可少:人多时可以上百人、上千人、上万人一起合唱(奏),人少时可以几十人、十几人一起唱(奏),更少时可以是几个人的小组唱(奏)。
二、利用音乐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途径
(一)利用群众歌咏活动进行荣辱观教育
群众歌咏是一种集体歌唱形式,参与人数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最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熟练的开展群众歌咏活动的经验。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时期,党和政府都成功地开展了规模宏大,有声有色的群众歌咏活动,对宣传党和政府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群众歌咏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今天,我们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文明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当然首先要科学地运用好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具体措施如下:
1.各单位的组织者要制定好歌唱活动计划,定好活动的时间、地点,选好曲目,安排辅导人员定期教唱,形成制度,长期开展活动。
2.有条件的单位可组织合唱队,长期进行训练,提高合唱水平,扩大影响力,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歌唱活动,让大家在歌唱当中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3.有关政府部门要利用节假日,结合各个阶段的活动主题,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歌咏比赛,提高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公民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二)利用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音乐游戏活动进行荣辱观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文艺晚会、节假日娱乐活动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在文艺晚会或娱乐活动中穿插爱国主义歌曲、文明道德歌曲歌名竞猜、歌曲接唱等游戏节目,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会大大高,反响强烈。例如“歌名竞猜”游戏,有点像中央电视台的“开门大吉”节目,也是听音乐猜歌名,只是歌的范围要窄一些,主要是爱国歌曲和文明道德歌曲。“歌曲接唱”游戏,就是把参赛者分成两队,轮流接唱主持人唱出歌曲的下一句歌词,接唱正确次数多者为胜。通过这些音乐游戏活动让群众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中接受荣辱观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大力开展爱国歌曲、文明道德歌曲创作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歌词、歌曲创作
近几年来,广大音乐工作者和爱好音乐的人士,根据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要求,结合各个阶段的活动任务,创作了一些表现进一步深化改革,保持稳定繁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主题的歌曲,但参与创作的人数较少,作品的数量也不多,特别是合唱作品就更少了,有较大影响力的合唱作品更是凤毛麟角,严重制约了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大家唱来唱去都是一些老作品,因为新作品太少,创作质量也有很大的问题。就拿反映文明道德建设的歌曲来说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首艺术性、可听性较强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合唱歌曲,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一件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值得广大音乐工作者认真思考:是因为这一题材的歌曲太小儿科了,不入作曲家们的法眼?还是因为这一题材的歌词写得艺术性较差,不好谱曲?如果原因是前者那就是认识问题、态度问题,应该从思想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如果原因是后者那就应该从歌词的创作入手,进一步提高创作质量。只要我们找出问题的成因,想办法对症下药,那么很快就会有高质量的、反映文明道德建设的合唱作品问世。为此,我们也呼吁有关部门出台一些有力措施,加大对优秀音乐作品,特别是优秀合唱作品的奖励力度,刺激歌词、歌曲的创作,扩大爱国歌曲、文明道德歌曲的库容量,给人民群众更多的选择,进一步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加大对爱国歌曲、文明道德歌曲的宣传力度
各电视台、电台、广播站、报刊、杂志等媒体要大张旗鼓地播放、宣传爱国歌曲、文明道德歌曲。为什么港台流行歌曲、爱情歌曲能占领我们的校园、占满我们的媒体栏目,为大家所熟悉、传唱?我们这些表现社会正能量、写得优美动听的歌曲也一样可以成为流行歌曲,让人人会唱,人人爱唱,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样需要它们。以前的每周一歌栏目做得很不错,不知为何最近听不到了,建议保留这个节目,因为这个节目在一周之内重复播放同一首歌曲,人们很容易就能学会并记住。让爱国、文明之歌充满大街小巷,充满人们的生活空间,让广大群众在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中感受爱国的力量、正义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正是新闻媒体的重大社会责任。
总之,加强公民的文明素质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有耐心,讲究方式、方法,需要集社会各界力量,巧妙地运用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大力宣传、教育才能取得显著效果。而音乐教育形式只是众多教育形式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每一个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干部以及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正确、合理地利用好这一艺术形式,使人们可以用响亮、动情的歌声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情怀,用优美、感人的音乐清泉浇开播种在心田的文明道德之花。
参考文献:
[1]田晓宝,文思隆,石一冰.合唱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欧阳恩良,孙树文.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内化为公民的个人道德素质[N].光明日报,2006-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