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漆画中刻漆技法的探析
黄慧君
摘 要:传统漆艺髹饰技法丰富多样,其中刻漆是用不同种类的刻刀在漆面上进行刻线或刻面后,再进行贴金、银、填彩或撒螺钿屑等装饰手法的一种漆艺表现技法。
关键词:刻漆;技法;刻阴线;剔面留线
传统漆艺髹饰技法丰富多样,有髹涂、描绘、镶嵌、刻填、雕漆、磨绘、变涂、堆塑等几大类。其中刻填技法是指在漆面上用刀刻或针划出阴文,再填以金、银或彩的一类方法,包括戗金、雕填和刻漆。戗金者,多以点、线来表现画面,戗以金、银或彩,又可称为戗金、戗银或戗彩;雕填者,刀刻后填入彩漆,干后磨平,文质平齐;刻漆者,可刻线,也可刻面,刻后可填彩,但不求填平。明代黄大成所著《髹饰录》中将刻漆称为“款彩”,因《游宦纪闻》中写道:“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现今又将刻漆称为“刻灰”和“大雕填”。款彩在明代就已十分流行,通常用于装饰屏风,如明晚期的款彩楼阁园林图黑漆屏风。
刻漆需要通过具体的工具来呈现,刻漆的工具为刻刀(图1),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刻痕变化采用不同的技法,各有用途。刻漆通常使用月牙刀(图2)
和平刀,此外还有木刻刀、金石刀、勾刀等。月牙刀主要用于刻线,刀头宽约一指,虽不如锥子细小,但只要刻工深厚,可刻画极细的线条。平刀用于铲底。也可借用木刻刀进行制作,木刻刀有多种刀头,其中刻线一般用三角刀,可根据线条的粗细选择不同大小的刀头,圆口刀可以刻点,斜口刀用来刻划细线,平口刀铲地。钩刀可自制,弯度可以自己把握,用于刻线。金石刀又称篆刻刀,用以刻线和刻点,日本的沈金技法用的就是类似金石刀。除此之外,可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灵活变通选择或制作一些相应的刻划工具,如角刀、锥子、钢针,等等。
传统刻漆的胎板与一般漆艺的胎板有所不同,往往为了便于雕刻,传统多用猪血调灰,被称为“血料灰”,猪血是动物蛋白不能直接用来调制腻子,需经“起料”的工序,得到蛋白质钙盐的凝胶,俗称熟猪料、熟血料。刮浆用猪血瓦灰灰料有非常好的性能,使用中不翻、易刮,填小孔隙性能好,干后可以托住面漆,防止面漆下吸,减少面漆用量。但因猪血料操作起来不方便,现用合成漆灰。将腻子与白乳胶加适量水调和成糊状,调制过程中需不停翻铲,直到灰料质地粘稠适度,无颗粒,无气孔,方可涂到襯好布的木板上,用刮子刮平,厚度要适中,保证胎板上无布纹,干后磨平,使胎板平滑,为下一步涂漆做好准备。另外用不完的灰料可用塑料袋密封保存,方便下次继续使用。在灰地完成后,上涂漆可根据画面需要选择色漆,一般选择黑漆,一是因黑漆易干,方便涂下一层的漆;二是因黑色是传统漆艺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基色,具沉稳、厚重之感,易于衬托其上的各类镶嵌实物和表面肌理等,故传统刻漆多为黑色底。涂漆底程序繁复,第一道漆干后,方可涂第二道漆,如果涂漆时没有等前一道漆完全干就涂,则漆面容易起皱。因为刻漆与髹涂、描绘、镶嵌等技法不同,漆地要求较厚,故一般涂漆2~3层,最后将漆面磨平推光,即可进行刻漆制作了,需要注意的是刻漆的胎板不宜久置不刻,否则漆面太干不易运刀。
一、传统刻漆中刻阴线技法表现
刻漆通常使用专用刻刀进行,线条可分为阴线和阳线。用刻刀刻线,使线条呈凹槽状,是刻阴线;刻阳线则是依据线条用刻刀划痕并铲除旁临的漆面,使线条凸出漆面,具立体的视觉效果。早期漆艺中刻线装饰表现就已普遍,在扬州出土的针刻云纹漆罐和针刻填朱凤纹漆勺,均是西汉时期的漆器,以几何纹和动物纹装饰器表,图案繁而不乱,高雅优美,线条流畅,刚劲有力,是国内出土的针刻漆器精品。汉代针刻技术与刻漆属同种技艺,也被视为现代刻漆的鼻祖。
刻漆的制作程序通常首先将画好的原稿按原比例拷贝在准备好的胎板上,称之为置稿。置稿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将画稿粘贴在漆面上,使用刀具直接刻,刻后用湿布轻拭去剩下的稿纸即可;另一种方法是用拷贝纸将画好的稿子拷贝到准备好的胎板上,后撒上白色粉末,拷贝中使用硬笔描画的线条压痕会留住粉末,再用毛刷轻扫掉旁边多余的粉末,这样画稿便如白描般清晰可见。置稿完成后便开始刻纹,用月牙刀依线刻纹(图3),刻阴线技法是在线条两边走刀,后将中间预留出的漆线剔除,露出灰地,保留漆面。整幅作品刻完后,在呈凹槽的阴线中,再填以色漆或金、银极色,似国画的白描效果,且有工整细腻之感(图4)。《髹饰录》记载有“阴刻文图,如打本之印板,而陷众色”,形象地说明了刻阴线的形式如木刻的印板一样。刻线时要注意运刀的力道,一手持刀,
一手托刀,一是向下的压力,一是向上的托力,通过手的协调配合一同进行控制,线的走向主要靠手腕来控制,力道大小均匀,才能保证线条粗细、深浅的一致及一气呵成的韵律感。刻线时,需心无旁骛,走刀如下笔,刀锋跟着线条走,一根线条无论长短,均需一气呵成。刻长线条时,需整个身体一起运力,跟着刀移动,全神贯注控制力道,万不可马虎大意,这样刻出来的线条才流畅、圆润,具有张力,一泻千里,如画笔描绘而成。可以说刻线极其考验作者的耐心和刀法功力,往往半天刻下来便浑身出汗。初刻时,难以把握刻线的技法,容易出错。《髹饰录》中就有“款刻之三过”:“浅深:剔法无度之过;绦缕:运刀失路之过;龃龉:纵横文不贯之过。”即纹路深浅不一、刻岔了和线条交界处不连贯这三种毛病,说明了线刻技法的不易。所以,一般初刻时,宜细不宜粗,刻细了,还可再加宽;刻粗了,则难以补救。
二、传统刻漆中剔面留线技法表现
剔面留线是将线条留下,将多余的面铲平,使立体的线条凸显出来的表现技法,称为阳刻。剔面留线与刻阴线的技法、效果都不相同。
其惯常的程序是先用月牙刀在黑推光漆面上刻出双勾轮廓,先打单刀,后对阳纹,再用平刀将线以外的漆面铲平,剔除推光漆面,露出灰地。与刻阴线技法不同的是:剔面留线的预留线条宜粗不宜细,粗了还可再剔进行加工修改。完成后用老粉腻子闭塞灰地的毛孔,即《髹饰录》中记载的“粉衬”。在老粉地上刷一层薄薄的金胶漆,在漆未干极时贴金箔,用括金刀括实,便成了金地刻漆漆艺(图5);或罩染颜色,抹桐油定色,成为色地刻漆漆艺(图6);又或扫金胶漆后,不贴金、不敷色,撒螺钿沙屑为地,螺钿的白亮与线条的漆黑形成鲜明对比,格调高雅、稳重,别有一番风味(图7)。这便是《髹饰录》中所记载的:“又有各色纯用者。又有金银纯杂者。”
由于采用技法不同,剔面留线的画面效果与刻阴线各有千秋。刻阴线简单明快,走刀干净利落,线条或金、或银、或彩,如游龙般在漆黑的面上游走,酣畅有力。而剔面留线则多了面的装饰衬托,面或大、或小、或崎岖多变,烘托出线条的粗细、曲直、虚实与刚柔缓急。另外通过对面的罩染还能绘出物象的立体感,将形象有血有肉、灵活生动地表现出来。这种剔面留线漆艺往往比彩绘漆艺更有立体效果,装饰感更为强烈。
无论刻阴线还是剔面留线,全靠刻工勾、挑、刻、剔。刻漆题材不受限制,既可以是文人字画、也可以是装饰图案。表现手法既可以工笔重彩,也可以泼墨写意。刻漆时运刀如下笔,或流畅、或顿挫。线条似白描,或奔放、或秀气。线、面形成对比,相得益彰,以刀代笔,具有很强的“金石”韵味,是艺术性与技术性紧密结合的创作体现。
参考文献:
[1]骆鹏,李翔.扬州漆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乔十光.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漆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3]丛玲玲.中国漆器[M].黄山:黄山书社.2013.
[4]王世襄.髹饰录解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5]朱骏.漆器灰地[J].中国生漆.1992,(01):29.
[6]沈惠兰.扬州八刻[M].扬州:广陵书社,2006.
作者单位:
扬州生活科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