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对油画创作《时空对话》的启示

    摘 要:作品《时空对话》结合并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些特点,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佛教艺术表现形式。创作作品通过分析感悟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形式美,进一步阐述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形式语言特征对笔者本次创作的影响与启发,并从构图的对称性和异时同图、夸张变形的艺术造型特征、颜色的搭配关系及色彩的“限制”使用这3个方面切入,进行基本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敦煌壁画;构图;造型;色彩

    0 引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比较混乱与残酷,南北对峙的分裂但却造成艺术上的精彩。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画家、文人思想家和哲学家,当时最盛行的玄学佛教也兴起。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文化环境是,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迷失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快餐文化当中,迷失在没有民族个性的时代当中。“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是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所提出的一个观点。世界是一个整体,由许多个体组成,每个民族都是一个个体。如果世界的艺术走向趋同性,趋同的大同化从而失去本民族的个性——民族性,那么对于我们的国家是一种悲哀,对于世界更是一种损失。我们的文字、服饰以及饮食所用的工具筷子,它们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古人將生活场景描绘在器物、墙壁之上,同时也刻在石碑上以作记录,流传了一代又一代。

    1 敦煌壁画的艺术特征

    1.1 对称性构图与异时同图

    人们对于美的感受经验是最直接的,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美也是最直接的,而影响艺术作品形式美的所有要素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结构形式的形式美感。我们通常所说的结构形式就是画面的构图,绘画的表现形式包括构图、造型和用色3个部分。在绘画的构图中要求有对称与均衡,但是绝对的对称是不可取的,只有使构图保持“均衡”和“相对对称”,才是完美的。对称是上下或左右形状相同、分量相同,有平静、稳重、安定之感,可以产生协调美。而均衡是指两种形状上下不一样,但在分量上是一样或接近的物体。比如同样重量的铁块和棉花,虽然体积相差甚远,但是在重量上保持了平衡。

    1.2 夸张变形的艺术形象(造型)

    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形象作为艺术表现而不是再现,就必须予以适当的夸张和变形。特别是宗教,凭借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创造理想的神及其活动的世界。敦煌壁画采取夸张变形的手法,创造出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刘勰说得好:“莫不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也。”其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存在的事物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不仅某些难以表达的事理,甚至普遍的形器,也正是借助于夸张的方法,才能突出其实质,发挥积极的艺术效果。

    1.3 色彩对比和谐与丰富,“限制”色彩的使用

    在绘画的色彩领域,能把色彩的鲜明美、和谐美、丰富美三者统一兼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体现绘画艺术色彩美感的3个原则。评价色彩效果的好坏就是取决于三种美感的统一和兼顾,缺一不可。敦煌早期壁画色彩之所以可以认定它是高级的,正是出于它具备了这3个条件。壁画绚丽的色彩效果,其所用颜色种类并不多,全部算下来不过9种而已,其主要颜色是土红、石青、石绿、青莲、黑、灰、白、浅肉色和紫灰色。从色彩的性能分析,其鲜明色彩的对比主要是运用土红色与石青、石绿的对比产生,这是画中色度最高的3种鲜明色。剩下的都属于“调和色”和“复色”构成的和谐色彩系列。

    2 作品对敦煌壁画的运用

    2.1 构图

    本次创作作品《时空对话》,借鉴了敦煌壁画对称性和异时同图的构图语言,运用到画面当中,在画面的右侧借取敦煌壁画295窟佛的造像,左侧则是与传统的形象相对比的现代的人物形象。现代人物与传统佛造像具有时空对比的感觉,同时也是对异时同图的相对应用。画面的空间处理有意做成环状时空隧道的感觉,现代人物形体被拉长,传统佛像的造型相对变小一些,如此便能很好地表现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

    2.2 造型

    敦煌壁画中既有佛、菩萨等神灵形象,又有供养人、故事画中的人物。虽然这些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与现实人物又不尽相同。现实人物形象富有生活气息,不同时代的人物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创作的初期使用泥土和乳白胶加水混合做一层基底,这种材料的使用目的是为了还原壁画的真实效果,还原一种在墙上绘画的感觉。而在画面中的人物造型的处理上,将现代的人物比例进行夸张,形体拉长延伸,同时将传统佛刻意缩小。在现代人物的衣着上做成块状的肌理效果,在佛的处理上则采用大面积的色块分布以作少许的区别。

    2.3 色彩

    颜色的限制对于绘画的人来讲是一种很高的修养,限制鲜明色种的过多使用,就是这种修养的重要体现。在颜色的使用上,本次创作严格限制只能用那几种颜色,起初笔者还不太明白,在后来慢慢实践的过程中才明白这个道理。从249窟的壁画中,将天顶画与壁画的用色作对比。当然,颜色的选择含有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就客观因素而言,许多纯度极高的颜料在当时还没有发明,不可能有今天颜料盒中如此齐全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鲁迅.且介亭杂文集[M].浙江人民出版社,1935:38-50.

    [2] 丹纳(法).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2005:1-89.

    [3] 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371.

    [4] 周大正.敦煌壁画与中国画色彩[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31-41.

    作者简介:赵静(1994—),女,山西大同人,本科,2017年毕业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7级研究生,主修美术学。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