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农村初中数学教研组建设个案研究
李祥涛 寇建周
[摘? 要] 农村初中的教研组建设,既存在客观条件的制约,又有一些待发掘的潜力. 文章结合苏北农村初中的特点,以数学教研组建设为个案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价值引导、机制保证、成长指向”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苏北农村;农村初中;初中数学;教研组建设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研组建设是一个容易忽视、看似无效实际上作用很大的一个问题. 笔者身处苏北农村,在外出学习过程中观摩了城里的教研组活动,以及同为农村的教研组活动之后,笔者深深感觉到农村初中的教研组建设,一方面存在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可待发掘的潜力,而只要立足于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立足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立足于农村初中可以挖掘的资源,结合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并努力将四者结合起来,就能夠取得较好的教研组建设效果. 本文试以笔者所在教研组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取得了认识与实践上的双重收获,在此做一总结,以期对同行提供积极的参考.
苏北农村初中数学教研组建设
个案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上来说,教研组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关键和保障,也是教师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主阵地. 教研组建设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但大量事实表明,如果只拘泥于理论认识,那在实践中是很难落地的,尤其是对于农村初中而言. 相比之下,农村初中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更不容易接受,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工作经验,而农村初中数学教研组建设的现状并不完全令人满意. 一般来说,农村学校一般生源相对较差,教师的信息也相对闭塞,通常情况下,数学教研组虽有定期的教研活动,但没有可行的教研计划,流于形式,多数教师整天忙于备、讲、考、评、补,对于教研,他们认为搞不搞无所谓.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每天都重复着高强度的低效劳动,数学教学质量徘徊不前[2].
面对这样的现状,笔者仍然选择对教研组建设进行研究,原因在于笔者认识到教研组建设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都是存在着现实且积极的意义的:
从理论角度来看,教研组建设是教师备课、上课的重要基础,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自己的“单兵作战”效果必然不如“兵团作战”,才能让自己不完全囿于自身认识,而身处一个开放的群策群力、集体备课、个人内化的教研情境当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才有可能得到可持续的提升,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从现实角度来看,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形,往往就是教师单兵作战之风太盛,加上农村初中对教师个体的考核机制比较“苛刻”,教师更加习惯个体竞争,这实际上影响了教师的潜力发掘,制约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很多教师长期喜欢在“刷题”“考分”中寻找成就感,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上也造成了消极影响,常常会让学生感觉数学学习就是拼命做题目.
而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教研组建设应当说是一个治标治本之策,因而当务之急,就是要寻找到教研组建设的有效途径.
基于农村初中实际开展教研组
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建设研究过程中,笔者选择的切入口是组内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时的心理. 因为教研组建设本质上是人的建设,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机制来促进组内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时,教研组建设才是有积极意义的. 研究发现:组内教师对于参加教研组建设实际上是有“矛盾”心态的: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有效的教研环境;二是他们对自己能否高效参与教研活动感到不自信,又或者是不愿、不敢在教研组建设中发挥作用. 而要改变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建立教研组建设机制非常重要. 有人基于实证研究,提出教研组建设的建议:加强价值引导,提高组织吸引力;增强学术感召力;扎实开展活动等[3]. 而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价值引导、机制保证、成长指向”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价值引导是指让教研组内全体教师对教研组建设形成共同认同的观念.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这节课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就跟教研组内的同事一起商量:这节课最理想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什么样的?而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笔者也跟同事们明确了:研究这样的一个问题,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够让我们自身的教学水平有所提升. 这样的观点获得了组内同事的认同,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能够做到畅所欲言.
机制保证是强调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允许出错、允许尝试,同时将组内同事在教研活动中的表现纳入考核——不扣分,只加分,同时择优向学校的教学简报推荐. 这种由下至上,再由上至下的氛围营造,可以让包括数学教研组在内的建设有一个良好的机制保证.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所在的苏北农村,虽然教师资源相对于邻近的城里存在一些差距,但毕竟日常的教学视野还是比较开阔的,教师虽存竞争心态,但并不排斥合作,因而只要有了良好的机制保证,教师的潜力是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的.
在“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这节课的研讨过程中,收集到的教师的真知灼见并不少:有的提出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应当由“动”至“静”地提供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实物,这样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关于等腰三角形的表象更加清晰;有的认为有了实物之后,最关键的就是数学抽象,只有学生高效完成将实际物体抽象成等腰三角形的过程,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的认为对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关键在于运用,但运用不是机械地解题,可以结合情境中的素材来编制问题,以让课堂前后呼应,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连贯……笔者以为,这样的认识其实就充实了教研组建设的内涵,使得教研组建设的核心内容得到了保证.
成长指向有两层含义:一是教研组建设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可以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长. 农村初中教研组建设必须有清晰的成长指向,才能吸引教师参与到教研组的活动当中来. 为了让组内教师的思考成果显性化,笔者将同事们拉进一些数学教学研讨群,让他们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看别人是怎样进行研究的,看别人是怎样将思考转化为研究成果的. 一旦教师有了自己的努力成果,如课题、论文等,他们就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就能够发现自身的成长,这种成长意识会传递给学生,从而让师生共处于成长的情境中,这也就为教研组建设提供了思想动力.
而为了进一步提供驱动力,笔者在组内还做了一个更细致的工作,就是让同事们将以前的备课思路与现在的备课思路进行对比,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那个环节去总结反思,这样更加容易形成认识,更加容易出成果.
农村初中数学教研组建设要坚
持教研文化立身
教研组建设固然以教师的教研活动为内核,站在教研组长的角度思考教研组建设,还需要思考建设机制等相关问题. 由于能力所限,笔者只能在苏北农村的视角下尽可能地占有理论资料,然后基于自身所在的教研组进行个案研究. 虽然说视角较小、范围相对较为狭窄,但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见微知著,还是取得了丰富的认识.
例如,教研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就要講究策略性. 比如在求得教师认同的时候,过多的理论说教都是没有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载体,也就是教学案例的研究. 譬如前文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就是很好的突破口,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教师有经验,有思路,只要他们愿意在教研活动中思考、发言,就能够形成有效的活动过程,从而支撑起教研组建设.
后来笔者进一步思考这一成功的关键,同时看同行有没有什么真知灼见,结果发现有同行在类似的研究中提出,应该从教研组文化建设的高度组织教研活动,并重点强调将教研课题的选择权交给教师,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要促使教师互相帮助、互相发现,要创设合作共进的教研氛围,并建立教研成果的传承制度等,这样就能够促进教研组的持续发展[4]. 笔者在实践中其实也有类似的思考,笔者以为,只有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真正从文化的角度来形成凝聚力,教研组的建设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而所谓的教研组建设文化,实际上就是组内教师对教研活动价值内涵的认同,这个认同的水准越高,教师的视角往往就越宽广,所设计出来的教案也就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从而反过来又为自身的专业成长提供强大助力.
由此可以认为:文化立身,是教研组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黄静芳. 对初中数学教研组建设的细节思考[J]. 福建教育,2017(33).
[2]李星明. 完善教研组建设? 提高教研水平[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8(z2).
[3]蒲大勇,胡同祥. 教研组吸引力源于学术感召力——基于《初中数学教研组建设的实证调查》分析[J]. 教育科学论坛,2016(22).
[4]姚晖. 教研活动:以教研组文化建设为依托——以北方交大附中数学教研组为例[J]. 中小学管理,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