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剧目联合制作

    陈龙

    【摘 要】剧目制作是表演艺术院团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建立科学和现代化的剧目制作体系,提高自身的艺术生产水平,越来越成为表演艺术院团关注的焦点,而联合制作是剧目制作的一种形式,是开拓思路、提高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舞台艺术;科学管理;联合制作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10-0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文化院团和企事业单位走向市场。由过去政府负担院团的所有开支、院团负责生产文化产品转向把院团推向市场、通过激发院团的创作活力,来提高它们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由经济进步带来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同时文化市场上产品的数量也在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可以说,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战略机遇期。

    文化市场包含许多不同的方面,其中舞台剧目由于集合了众多其他的艺术门类,又采用实时呈现的方式,因此一直是投入较高、过程较复杂、最能给观众以冲击力的综合艺术。由于长期以来,文化院团的剧目生产大多是执行上级的文化政策和生产任务,在体制上越来越僵化,主要体现在不能跟随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及时调整创作的方向;生产管理方式较为落后,对社会效益的考量不够。

    由于国内外舞台剧目体系成长的时间、体制等的不同,已被欧美实践多年且广泛接受的制作人、制作团队制度正在逐步被引入国内,由于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院团僵化的管理方式以及不完全且时间短的市场开放,国内的剧目制作基本还停留在要么以高成本原版引进,要么由于创意和经验的不足而呈现随意拼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状态,又或者只是为了完成某些既定的创作任务。众所周知,剧目原版引进的成本高昂,不仅包括文化创意的版权费用,也包含了为了实现版权方对艺术呈现的要求而不得不引进昂贵的设备甚至演员和工作人员所花费的费用等,而且当最后一笔款项支付完毕,项目结束以后,不仅能否盈利是个未知数,而且对国内团队积极影响十分微弱。而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艺术生产,大部分都是调动现有资源,以现有模式、不计结果地生产剧目,也难以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一些院团逐渐开始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比较早期的可以追溯到1995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尝试了制作人制,将“制作”这一概念提了出来。

    所谓剧目“制作”,是指把戏剧演出经营建立在市场经济的规律上,利用现代管理科学,综合社会、经济各方面因素,明确经营、权责、投入与产出、利益和风险等事务,调动各种资源,最终将剧目作为生产的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剧院团作为艺术生产的主体,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艺术创作,而创作的成果,就是可以上演的剧目;创作成果的质量,则体现为上演剧目的评价、复演率、社会效益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为经济效益。好的剧目能为院团带来好的口碑,好的口碑可以带来剧院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为院团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实现剧院的良性发展。艺术生产部门是每一个院团的核心部门,没有剧目创作成果的院团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

    在现代剧目艺术生产体系中,制作这个概念,已经越来越被艺术生产的主体和客体所接受。欧洲老牌国家不仅在戏剧、音乐等艺术领域有着很深厚的文明传统,并且也体现在哲学思辨领域。早期的工业革命让他们更重视科学和效率,这不仅体现在工业和科学中,也体现在社会众多的管理层面,其中剧场和剧目制作管理也随着艺术本身及科学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越来越合理和高效,综合表现在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剧目制作体系,包括创意、立项、行政、运营、财务再到最后剧目呈现及产品收尾的全过程。企业和经济管理是如此,剧目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的产品也是如此。高度的以市场为中心和创作自由、明确的分工体系和科学的管理考核制度、完善的产业链条等构成了剧目制作的核心。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在文化生活中的消费比重也开始上升,虽然还远未能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总量,也使剧场这块蛋糕的份额不容小觑。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外剧目开始进入中国,寻求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文化艺术方面的准入制度都是相对严格的,中国也不例外,因此寻求国内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就成了国外剧院和运营团体的首选,也正因为此国内运营方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如果说过去的原版引进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话,那么如今国内的一些大的剧院团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艺术鉴赏力和经济实力,同时也在谋求加入到国际高端剧目制作的大家庭中。然而这个行业多年为国外所垄断,短时间内要想在国际演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因此,“联合制作”就成为了学习经验、提高自身、树立品牌、进入国际艺术市场的新途径。

    在“剧目联合制作”中,剧院、剧团双方或多方集中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投资、共有版权、收益分成、风险共担,这其中不仅包括了中国院团和国外院团的联合制作,也包括了国内不同院团的联合制作。剧目联合制作的主体是有合作关系的不同院团,客体是剧目本身,手段是通过科学地管理体系进行艺术作品的制作。其直接成果是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剧目,而间接成果也包括版权版本、市场号召力和观众口碑、汲取的经验教训等。

    对于国有院团来说,非盈利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但绝不是不盈利,如果能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其他效益,那对于剧院团本身的发展来说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轨道。相反,如果在盈利性上效果不佳,即使社会效益再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剧院团的艺术生产要吸取现代管理思想,不能只重公平忽视效率。剧目是院团艺术生产的产品和成果,那么生产产品的过程,即科学的剧目制作体系的建立就成了剧院团在生产改革上的重中之重。只有将生产环节以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的原则进行整合,才能制作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剧目产品。

    剧目艺术生产的制作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仅包括了最初的创意、设计、服化道制作、排演、演员、行政等费用,有时甚至要专门为了一个剧目而新建或改建演出场所。如果这些费用全部由一家制作方负担的话,那么相当于进行了一项风险投资,或多或少具有了赌博的性质。但如果由几家机构联合起来,各自负担成本的一部分,则可以将两条或多条小船捆绑在一起,风险承受能力大大增强。其次,联合制作的模式,对各方都是有利的,对本地制作方而言,可以在联合制作中迅速提升自身的水平、熟悉行业规则、提高自身影响力;对外来制作方而言,可大大降低打开新兴市场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有助于以较低的投入获取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收益。同一个制作成果,可以循环在各制作方的主场进行演出,这也增加了演出的场次,增加了所有有形及无形资产的使用次数,提高了使用效率,使同样单位的投入能够获得相对更多的回报。

    联合制作有诸多的优势,虽然它已不是新鲜事物,但目前业内对它的研究和重视程度还较低,但它却能为文化院团和机构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优势并存的是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制作各方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上的差异导致的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的不同,而给项目带来的沟通问题,以及在项目策划和选题上如何达到一致、在项目风险控制上各方如何把控等。相信随着剧院团市场化的不断加强和剧目制作科学化的不断加深,对联合制作的研究和应用也会越来越多,联合制作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也会越来越为国内的文化机构所熟悉,并能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翔.关于戏剧制作人的思考[J].戏剧,2006(3).

    [2]陈平.剧院运营管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