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铁枝木偶戏概述
邵言言 张伟峰
【摘 要】本文从揭阳市木偶戏的概况、帮派、传承和创新三个方面介绍揭阳市木偶戏发展演变状况,希望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揭阳木偶戏的现状,加强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揭阳市;铁枝木偶戏;帮派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06-02
一、揭阳市的木偶戏概况
揭阳市铁枝木偶戏是广东省揭阳市的汉族传统戏剧艺术,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般认为,潮汕地区的木偶戏是在北宋灭亡之后由南渡的中原遗民带入潮汕地区的。当时传入潮汕地区的木偶戏并不是今天的铁枝木偶戏,而是叫作皮影戏。清末,皮影戏表演“木偶戏化”,改传统影现为形现,这一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铁枝木偶戏”。它融合了“昆曲”、“梆子腔”、“弋阳戏”等戏曲的特点,又扎根于潮汕大地的文化土壤,采用了大量的潮汕当地的素材和“呱册”,逐步形成了今天潮汕地区为人所熟知的“铁枝木偶戏”。
(一)表演剧目
揭阳市的木偶戏,是以潮汕方言为表演语言、以潮汕八音锣鼓等作为表演乐器、以传统戏剧剧目和当地素材作为表演剧目的一种地方戏剧,其剧目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表演剧目是由全国各地经典戏剧剧目改编而来的木偶戏剧本。它们直接采用“人戏”的剧本进行表演,一般不会有自己的编剧团体。此类剧目和其他剧种中的著名曲目是一样的,可以是昆曲或者京剧里面的剧本。剧本较忠于故事本身,可以看作是单纯的用木偶戏艺术演绎一个故事。
第二类表演剧目是根据编剧团体新编出来的潮剧剧目改编而成的。其剧本内容可以是某个改编过了的历史掌故,也可以虚构一些历史人物的历史故事。如著名剧目《三篙恨》,讲述的是孤女白玉凤合家因洪水遇难,白玉凤在江上求生之际,遇上了趁洪水发死人财的黄家公子黄金龙,被黄金龙用竹篙连打三下,夺走身上百宝箱。后被捕鱼人江良救起,义结金兰并送往余姚城寻找未婚婆家。洞房之夜,发现未婚夫婿竟是江上夺命三篙的黄金龙。白玉凤带发修行。后江良探亲,得悉原委,劝玉凤告官。黄家母子连夜纵火欲杀江良。在经过一番隐忍之后,白玉凤终于反抗,与江良密谋,状呈出巡御史,终报大仇。诸如此类的剧目还有很多,如《刘明珠审玉芝兰》《白兔记》《告亲夫》等。
第三类表演剧目是根据一些当地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这类剧目是写潮汕地区或者揭阳市的故事。如最有名的《苏六娘》,讲的便是发生在揭阳荔浦的故事。揭阳荔浦苏员外女儿苏六娘自幼寄读于西庐舅家,后与表哥郭继春暗生情愫,私定终身。苏员外不知内情,又将六娘许给了饶平杨子良,后杨家逼亲,苏六娘投榕江自尽。又如《辞郎洲》讲的是发生在潮州凤凰山和饶平红螺州的起义故事。这些剧目都是木偶戏地方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表演形式
说唱演一体是揭阳市木偶戏表演的突出特征。木偶戏艺人演出时,要一边操控木偶在台前表演,一边说唱。这与传统的舞台人戏表演不一样,它更注重于台前台后的掌控,以及与木偶动作的配合。比如清唱时,戏中的花旦或小生出场,木偶的动作侧重于手部和腿部,活动幅度小,动作轻缓。说唱时,戏中的丑角出现,手部动作是较为明显而快速的。通过这些动作的变化,能够更好的渲染出现场的气氛。
一人同饰多个角色也是揭阳木偶戏的特点。木偶戏艺人在表演前,应该熟悉整个剧本的所有角色所有唱词。表演时,艺人经常一个人分饰两到三个角色,即需要同时操控两到三个木偶,还要唱台词。
(三)表演准备
表演乐器一般可分为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类。其中管乐器主要有大小唢呐、笙、笛;弦乐器有琵琶、月琴、筝、胡弦;打击乐器有大鼓、低音鼓、斗锣(又称曲锣、班罗,数目八至二十四面不等,但必须是双数)、深波、钦仔、抗锣、苏锣大钹、小钹。在木偶戏表演的过程中,各种剧场都有着相应的使用乐器。如表演男女幽会私情场面时,会选择古筝、胡弦、月琴等;表现追赶或者逃亡场面时,会选择喇叭、短笛;表现战争场面时,会选择打击乐器,如深波,低音鼓等;在表演开始的大合奏时会加入一些打击乐器,如斗锣、大钹、苏锣等。
表演同时还需要许多辅助类道具,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戏台布置道具和表演辅助道具。戏台布置道具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戏台搭建所需道具,包括厚木板(长约一米,宽约0.4米,铺戏台地板所用)、长竹竿(要足够长和粗,该地区木偶戏没有形成自己表演剧院或场地,需要戏班临时搭建)、三色纸、幕布、梯子等;第二种是表演小戏台所需要的布置工具,这些工具大多是要特制的,一般为幕布3块(分上、左、右三个方向,每块上面皆有潮绣花纹,多为龙凤图案,若为金丝线花纹,价格每块在一万以上)、地毯一张、迷你桌案一套等。
表演的辅助类道具主要有13尊基本木偶(或者大于13尊;状元夫人和状元木偶必备,其他可自行换饰品)、饰品若干(主要包涵生、旦、净、末、丑的所有服饰和帽子)、铁枝若干(作为操控木偶所用)、椅子若干、神台和香炉(开戏之前祭拜行业神所用)、茶具和饮水用品、音响和喇叭等。
木偶戏演出时间有淡旺季之分。淡季为四月到七八月,其余时间为旺季。表演场次一般为早上一场,下午和晚上各两场。根据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表演地点,没有形成固定的木偶戏表演戏院。或者在“老爷宫”前,或者在邀请者的家里,或者在村寨的空地。节日神诞庆祝一般都会有木偶戏表演,时间是以神诞时间为准的。如揭阳普宁地区农历12月24日“谢神”日,吉时为晚上八点,则需要在晚上八点开始表演,表演地点为神庙前的空地。如果邀请木偶戏表演的人是普通村民,一般是私人事情,多为红白事。若是“红事”,则表演时间一般为邀请人所定,地点在其家里;若为“白事”,则多为“回灵戏”,表演地点一般在“公厅”。
二、揭阳市的木偶戏帮派概况
(一)帮派管理
揭阳市的木偶戏帮派没有形成官方组织,表演团体都是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一般是一名资金充裕、对木偶戏有兴趣又比较了解的人出资购买木偶戏的表演物资,然后通过各方面的途径,组织一批有共同爱好的人形成木偶戏帮派,发起人即为帮主。帮主负责帮内一切人事活动,木偶戏帮派成员只需听从“帮主”或者“司鼓”的安排即可。在木偶戏帮派中,尊从着位置决定地位的原则。坐在台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资历较浅的人,叫中剧。左侧的人叫副剧,是操纵偶人的第二把手。位于台上右侧的叫正剧,是戏班的核心人物,现在揭阳普宁一带流行的方言中,还把持正剧的比作一个单位的负责人等。
一般而言,木偶戏帮派对艺人没有约束,甚至帮派之间的人员是可以经常流动的。揭阳地区的木偶戏帮派成员在八到十人之间,多的不超过十二人,少的五六人也是可以。因此,为了自身的发展,各帮派帮主都支持木偶戏艺人流动的措施。
揭阳市木偶戏帮派因为是私人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的文化传播集团或公司,所以木偶戏表演艺人的收入,是按劳分配的,且淡旺季的收入也不完全相同。在旺季普通成员一般收入在两万左右,而帮派的老大或者帮主,收入则在六七万左右;在淡季一般成员的收入在五千左右,帮派老大或帮主的收入,则在一两万之间。虽然木偶戏表演的收入不多,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据该地区的木偶戏表演艺人反映,虽然近年来木偶戏观看人数减少,但是他们被邀请演出的次数却基本还是相同,这样的表演次数保证了木偶戏艺人的收入,不会出现收成不好的年份,基本上普通成员一直能够保持一年两万到三万之间的收入。
(二)行业神灵与禁忌
揭阳市的木偶戏帮派一般奉“太子爷”和“雷林元帅”作为神灵,定期祭拜。有两个祭拜时间:一个在表演当天;一个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帮派成员会进行聚会祭拜神灵,祭品主要是瓜果,不能是荤腥,尤其是牛肉。祭拜后帮派会员举行聚会,同时进行“抄公堂”仪式,即对过去一年木偶戏表演工作进行总结,帮派人事调整、内部奖罚都会同时进行。
木偶戏帮派成员不能吃牛肉,尤其在表演当天,绝对不能吃牛肉。在祭拜行业神的时候,也不能将牛肉作为贡品。上香的时候必须特别注意,点燃的香一定要稳稳当当的插到神前香炉中,若是香没插稳,不可拔出来再次插香。此外,在这个时候祭拜行业神,一般不希望被外人围观。表演当天最忌讳打碎碗等瓷器,打碎了瓷器的成员,当天不能上场。
三、木偶戏的传承与创新
揭阳市的木偶戏师承可分为自学成才和师徒相传两种形式。在早期的木偶戏传承中,是由一名老师傅同时教导若干个徒弟,这些徒弟只需向师傅交纳米粮等日常生活用品即可。后期,这种师徒相传的方式无法维持,便多以自学成才为主。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艺人们大胆将木偶戏“折子戏化”,在表演的时候,打破以往全剧展示的方式,选择了剧本中较为精彩的一折或几折进行表演,将木偶戏和剧本的精华,用最短的时间展现出来。同时在帮派管理方面,木偶戏帮派也发展出了人员流动的管理模式,不再拘泥于帮派之别,创新出一种流动的、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这种人性化还表现在该行业从最开始禁止艺人吃牛肉,到现在只有表演当天和祭拜当天才禁食牛肉。这也是木偶戏艺人敬畏祖先和尊重生命的一种体现。
揭阳市的木偶戏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几乎形成了一村一帮派的繁荣景象。但是随着人们娱乐生活的多样化发展,木偶戏表演市场日益萎缩,不少木偶戏帮派都陷入缺少经费、缺少观众、缺少收入的窘境。一些高难度表演技艺也面临失传,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郭红军,赵根楼.中国木偶戏史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2]陈义敏,刘俊骧.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3]邓琪瑛.海峡两岸潮州影系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邵言言(1985-),女,汉族,广东广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专职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张伟峰(1993-),男,广东揭阳市普宁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文系2013级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课题“广东木偶戏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14Y39)(主持人李铭建);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主持人张均)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