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旱地玉米高产栽培新技术
王晓军
众所周知,很多的维生素与矿物质都蕴含在玉米农作物当中,可谓广大民众获取粮食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对于我国的北方区域而言,对比南方地区来说,北方的降水量呈现出不均匀的现象,存在着众多的干旱区域。所以,加强干旱玉米高产栽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十分关键。鉴于此,深入探讨和分析旱地玉米高产栽培新技术显得尤为必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1、确保抗旱品种、土壤及时间选用的合理性
为了提高玉米栽种产量的目的,应该确保所选用抗旱玉米品种的合理性。在此过程当中,玉米品种的科学选取十分关键。通常而言,优良的品种均存在良好的适应性特征,在生长环境与自然条件等方面均很苛刻。鉴于玉米的抗旱品种拥有很强的抗旱性优势。对比其他类型的种子,抗旱玉米品种具备很大的种子,较强的根茎伸长能力,所以生长的速度非常快。而抗旱玉米品种较密的叶脉、表面上较多的茸毛及叶片细胞原生质很强的粘性等特点,使其处于干旱情况下,水分的流失量更少。当遇到干旱天气时,气孔可持续开放,以此发挥出良好的光合作用。所以需结合当地的具体状况,选取优质的抗旱玉米品种,同时借助机械或人工选种的方式完成秕粒、病虫粒的剔除处理,并以种子相应的大小情况予以分级进行播种,确保玉米苗大小相同,有利于玉米的增产。
同时,保证土壤与时间选取的科学性也非常重要。进行旱地玉米栽种过程中,以秋收之后的土壤为首选,此时的土壤可提供给玉米生长丰富的营养物质。而玉米苗处于成长阶段的水分情况通样很关键,春、秋旱季带给玉米产量很大影响。所以应保证玉米栽种时间的科学性,在温度处于11-13℃范围内,便能实施播种,如此,一方面实现了玉米的需水和降水高峰处于同步的状态,减小了旱灾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达到增加玉米产量的效果。
2、做好深耕整地与玉米苗的栽培工作
进行旱地玉米栽种的过程中,应加大对耕深的管控力度,使其处于20-30cm范围内。假如干土层太厚,应实施整地处理,实现土壤的上虚下实,完成透气与优化土壤结构的任务,对玉米出苗十分有益,并且应做好挖掘灌水沟的工作,使玉米的水分变得更加充足。同时进行玉米苗栽培时,在选取质量合格的抗旱玉米品种、确保玉米最佳种植时间与种植土壤以后,需实施玉米苗的科学栽培。当玉米播种完毕之后,因为品种质量方面的差异性,亦或者受到机械碰撞因素导致的损失情况,产生缺苗问题,所以需按时进行查苗与补苗处理。当玉米出苗后,农民需要做好间苗和定苗工作,将弱苗予以去除,保留壮苗。定苗处理过程中,应该重视那些很弱的幼苗,适当增加浇水与施肥的次数,最终让弱苗可以追赶上正常的幼苗,经过如此处理,可以避免进行后勤管控的过程中由于玉米苗的不均匀生长导致运用多样化栽培方式的情况出现。
3、注重科学密植与施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以玉米栽种的经验作为有效依据,通常对早熟玉米品种进行密植处理,而很低的秸秆也适用于进行密植,并且那些更加肥沃的土壤也常用于密植。通常而言,早熟且平展型的品种处于4.4-7万株/hm2的区间中,而紧凑型的品种处于6.45-8.65万株/hm2区间中;至于中晚熟、平展型的品种处于4.4-5.28万株/hm2区间当中,紧凑型的品种处于6.4-7.2萬株/hm2区间当中。对于玉米栽种的方式,可以运用等行距种植的方法,通常的行距处于61-65cm区间中;还可以运用宽窄行种植的方法,宽行为70cm,窄行为30cm。
4、加大施肥科学管理的力度
进行玉米施肥管理时,分为种植之前、之后的施肥管理。种植玉米以前,应该系统了解与掌握所栽种玉米土壤的适合性,假如出现不合适的情况,应该做好土壤施肥的工作,使其自身的性能得到改进和优化,让土壤的资源变得更加适合和肥沃,在玉米生长的过程当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完成玉米栽种后,同样不可以忽视土壤的有效管控,应该加大玉米苗施肥管理的力度,对于此环节而言,应该禁止废料与玉米苗相接触,有效规避产生烧苗和死苗的情况,使玉米后期管理当中获得有效地保护。
5、凸显出玉米后期管控的作用
在玉米后期管控过程中,维系玉米生长的水分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针对干旱灾害与病虫害的问题,应该做好灌溉工作,使玉米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拥有足够的水分。并且借助相关保水剂,能够维持土壤的湿性。与此同时,还应该细致观测与分析玉米苗的生长情况,及时防治病虫害。鉴于旱地玉米相应的水肥条件与长势薄弱,使其抵抗病虫害的水平较低,易于遭受到侵害影响。因此,需要实施防治工作,结合各类的玉米病虫害类型,进而选用对应的防治方式,比如:针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涵盖了农业防治、生物、物理以及化学防治等不同类型的方法,以那些毒性较低农药作为首选。
6、重视及时收获工作的开展
为了增加旱地玉米的最终产量,还需要重视玉米成熟阶段的收获工作。在玉米自身的叶子开始呈现黄色或者干枯的时候,表明玉米籽粒是成熟的,此时可谓最佳的收获阶段,实现对玉米、玉米秆以及玉米苞叶的共同收获。一旦错过最佳的收获时期,也会导致玉米产量出现降低的情况。
(作者单位:151700黑龙江省明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