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游戏娱心至上
王英莉+段晓昀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政治环境日渐宽松,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商业大潮汹涌澎湃,在现实重压下深感疲惫的芸芸众生渴望从文艺作品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艺术被卷入全球化消费市场。于是乎,大众传媒的低俗内容不断增加,媒介暴力潜滋暗长,来自美、日的图像暴力扭转了中国观众审美趣味,进而改变了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并逐步同化了审美标准。
近几年,影像暴力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2007年2月,热播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停播,在接下来的两会上,很多代表基于此片的暴力提出动画片分级的建议;2013年,获得多项荣誉的《喜洋洋和灰太狼》《熊出没》因暴力失度等问题被新闻联播点名批评,动画暴力再度成为舆论热点。殊不知,《奥特曼》《蜡笔小新》在日本是限制级动画片,黄金时间不能播出;在美国《猫和老鼠》属于TV-Y7级别的动画,严禁7岁以下的儿童观看,而我们的频道却没有任何限制。
一、 当动画遇上暴力
从“活泼可爱、造型生动,反映中国传统价值观,制作精良、构思巧妙”的官方评价,到被紧急叫停,再到CCTV点名批评,“猫”“羊”“熊”的“出事”皆与暴力有关。当动画邂逅暴力,我们担心什么?
动画片是儿童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和影片类型。随着有线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以及网络电视的快速发展,人们观赏动画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时间更加灵活方便,动画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产动漫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动画生产国,但也因一些动画中存有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的镜头而饱受诟病。过度关注商业利益而忽视人文情感的暴力画面,影响着儿童的认知观念和价值判断,不得不让人忧虑又一例“三聚氰胺”添加剂。
暴力是指使采用强制手段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力量,总是和血腥、杀戮、打斗、死亡、痛苦、关押、绑架、破坏、体罚、战争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暴力史,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暴力总是伴随着荒蛮愚昧,作为人类原罪与战争紧密相连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暴力嵌合在正义和理想中,是人类本性的冲动,人类总是倾向于以暴力解决争端。展示暴力、崇尚暴力和批判暴力成为永恒的话题,在艺术领域,暴力也一直是美术、戏剧、影视的重要表达主题。
电影诞生初期,银幕空间就充斥着暴力。慢慢地,暴力与色情一样,成为影视一项不可或缺的美学任务。早期的动画片,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少年,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这些作品以道德训诫为主,画面温馨优美,甚少涉及暴力。可好景不长,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电视和电影展开竞争以来,动画片的色情和暴力就日渐膨胀;至90年代,媒介暴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呈愈演愈烈之势,如今暴力已广泛存在于各类风格的动画之中,成为情节推动和主题生长的重要手段。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美、日等发达国家就开始对媒介暴力进行研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1968年美国成立暴力起因与防治委员会,推行“暴力与媒介研究”工程。从全球四十余年的大量研究来看,媒介暴力虽不是生活暴力的唯一诱导因素,但确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是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这些研究的目的是怎样减少媒介暴力对社会的影响,而不是怎样杜绝暴力,因为动画暴力是现实社会在人文艺术中的一种反映,并不能完全消除。如今,令人担忧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表达暴力,而是创作者崇尚使用暴力解决现实冲突的思想观念,以及这种观念所建构的价值观。
二、 暴力·游戏,生命不死
这几年,我们把七八十年前美国的动画片,诸如《猫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创作手法和故事情节借鉴过来,创作出《喜羊羊和灰太狼》,赚得金钵满满,成为国产动画的“样板戏”。紧接着光头强-熊大熊二、鸡小龙-瘦高高等二元对立的角色跟风而上,它们追逐、作弄、嬉戏,玩得不亦乐乎,其他类型的动画片也裹挟着暴力、粗口接踵而来,国产动画片形势看似一片大好。
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喜羊羊等角色拥有金刚不坏之身,百毒不侵、无伤无痛,摔不死、烧不坏、炸不伤、打不破、撞不碎。灰太狼从高空摔下,毫发无损,喜羊羊被开水烫过,安然无恙,羊、狼之间的战争更像是一场永远都会回到起点的嬉戏或打斗游戏。在《熊出没》中,熊大、熊二为了保护森林,与光头强上演着永无止境的防守与进攻,光头强经历了无数种酷刑,被电得哇哇乱叫,被高空坠物砸扁了脑袋,从车上摔下来被碾压过去,结果总是活蹦乱跳。双方的对决中通常是受点惊吓,最多也就是外伤,不会有性命之忧。这些具有喜剧色彩的情节处理,使得暴力场面往往朝着啼笑皆非的方向发展,生死存亡的激烈搏斗变成娱乐观众的一场游戏。影视动画通过塑造生命不死的角色,将暴力游戏化、荒诞化,与快乐嬉戏联系在一起。
动画中这种被赋予了超现实意味的、生命不死的暴力行为,对儿童来说如同游戏一般,是好玩有趣的,掩盖了本身所具有的攻击力和破坏性。暴力影像在游戏化、浪漫化的过程中得到了释放和消解,使暴力叙述看似合情合理。“娱乐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宣泄,而暴力文化的展示可能起到这一作用。”[1]以游戏的形式在动画文本中展现暴力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今视觉文化的宣泄概念,在视听游戏中宣泄了观众“本我”潜意识中蛰伏的暴力情节,缓释了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实现感官愉悦。游戏化暴力成为当今中国动画追求戏谑性喜剧效果的重要表现手法。
对于这些游戏化的力,并不能更改暴力本质上的“恶”,虽成年人可以一笑而过,但对孩子们来说恰似裹着糖衣的毒果,不容忽视。特别是6岁以下的儿童,他们心智发育不成熟,几乎没有鉴别力,暴力再和“宣泄”联系在一起就有点牵强附会了。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暴力画面都不能完全规避暴力对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不能代替生活中的娱乐游戏。“考虑到动画片的受众主要是儿童,不合理的暴力镜头应该尽量减少和避免。”[2]同时,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告诉孩子动画角色烧不伤、打不死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如果孩子长期接触一些充斥着暴力的不良信息,那么在他的意识中会认为凭借暴力可以解决问题。就拿《虹猫蓝兔七侠传》和《喜羊羊与灰太狼》来说,在播出后不久,就有家长投诉说,动画片包含了太多暴力低俗的因素,孩子时常模仿剧中人物,对抗同伴、家长,动作粗鲁、语言粗俗。诚然,对于认知有限的孩子来说,会天真地认为人可以和动画角色一样受伤不流血、受暴不会死,于是他们就可能模仿镜头里的动作,漠视生命,造成现实的伤害。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过很多起,其中2013年江苏“烤羊”游戏伤害案最具代表性。
对未成年人来说,动画暴力起到了一种偶像示范作用,形成动力结构。对儿童危害最大的是可复制暴力,这种暴力的实施,需要行为者有动作能力和客观条件。当未成年人具备了施暴能力,而又有物质客观条件,一旦情景具有相似性,暴力被模仿再现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例如拳打脚踢,损坏财物,投毒放火,持刀具、锅铲、石块伤人,如此等等。2013年多家动画片制作和播出机构的联合倡议中就提到,避免在动画情节中出现将日常用品用于危险用途,英国也规定厨房用具、家用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不能作为暴力工具出现在儿童动画片里。迫于形势,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3年就透露要出台《国产电视动画片内容标准》,却胎死腹中。在官方标准还没有出台之前,当下的动画创作尤其应当限制可复制性暴力动作的过度表达。
娱乐文化对暴力的迎合,把商业利润建立在“受众本位”和人性“弱点”之上,潜藏着资本逐利的本性。暴力图像的宣泄功能,说到底,体现的是一种生命不死、游戏不止的娱乐精神。中国学者冯博一早在9年前就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常常纳闷我们何以从文革的专制压抑、80年代的人文启蒙与关怀,到90年代的破碎激情,以及当下‘娱乐至死的变化过程是如此的迅猛,我们的内心又是如何承载着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使生命就如此轻易地承受了这样一份儿‘轻?”[3]动画片理应为孩子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而当下动画却暴力癫狂得“魂不附体”,用鲁迅先生观察通俗文学的两个维度来看,就是“娱心”至上而“劝善”乏力。魂是什么?魂就是真善美,追求“善”才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好的动画作品,应该是充满爱的力量。”[4]上海炫动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电视动画部主任陈斌如是说。
三、 关于动画创作的几点思考
我国传统的美术片把国画艺术与动画技术结合在一起,创作出《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等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经典之作。但自从具有相当商业意味的《宝莲灯》(1999 年)之后,国产动画创作逐渐与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渐行渐远。随着市场逐渐成为动画生产的支配力量,其创作开始往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被日美动画的文化认同心理机制和审美标准塑造过的70、80后这代人,已逐渐成为国产动画创作的中坚力量,为了迎合市场、取悦观众,他们习惯于模仿域外动画的风格。表面看来,中国动画表现出了国际化的倾向,实际上却遗弃了民族精神,“形象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但却失去了意义的追索”。[5]
童话作家夏辇生①认为,解决动画暴力泛滥的问题,必须唤起动画创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动画片是孩子们的心灵鸡汤和精神食粮,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作者从一开始就必须把握好方向,提供健康的动画内容。”[6]今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42亿元的收入,超越迪士尼动画《超能陆战队》,稳居国内动画票房第一,做出了动画电影的中国味道和民族精神,吹响了国产动画“归来”的号角。鉴于暴力现象,笔者对国产动画创作有以下三点考量。
首先,打造内容积极向上的低幼儿童专属绿色动画,为孩子们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美国不但有严格的动画片分级制度,还制定了零六绿色动画标准,为0-6岁儿童提供安全可靠的动画片。我们创作动画片要有准确的年龄定位,打破“小孩子才看动画片”的传统思维,改变动画片的低幼定位,使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喜爱的作品,这也是今年中宣部的明确要求②。在各个年龄段的动画创作中,以7岁以下的低幼儿童专属动画片最为重要,而我们生产的很多低幼儿童动画,往往不注重这一年龄层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掺杂了暴力、低俗、危险等元素,有大龄化甚至成人化的倾向,“羊”“熊”两剧就是最好的例证。“羊”剧制作方原创动力负责人曾说:“喜羊羊受众定位一直是低幼儿童。”[7]如果按照美国的分级制,“羊”则属于TV-7级,不适宜于低幼儿童,而《虹猫蓝兔七侠传》《熊出没》《果宝特攻》等,应该被设置为 TV-PG或TV-13级,即需要家长陪同观看或仅限于 13岁以上儿童。
其次,我们的动画创作在娱乐感官的同时,不能忘却人文关怀的主旨,也不能遗弃传统文化。动画中的暴力元素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关键是我们通过暴力想表述什么。《超能陆战队》中的打斗是为了爱的拯救,体现的是人文关怀,于心灵深处的感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用勇敢、善良和执着,唤起温暖人心的侠义情怀。想想我们的“羊”和“熊”传递的正能量,是为了保护环境,体现互帮互助,传播传统文化吗?长期以来,我们的动画创作过多地追求思想性,传达教育意义,而当下又一味地暴力过度、娱乐至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面临“童年的消失”③危险。怎样真正的“寓教于乐”,将正面、积极的元素融入到娱乐中,做到思想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有益于儿童成长,才是最高境界。“教”要做到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就像《超能陆战队》中,小宏在逃避追杀的生死时刻还坚持红灯停车。另外,动画片创作也要体现传统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适合未成年人特点、展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动画片系列。”①因此,国产动画的长远发展,对美日的学习固然不可缺失,但坚持传承中华文化才是立足之本。试想,如果能用传统中国画的形式创作《喜羊羊》系列,再适当消减弱化暴力,将是一种怎样的精彩!
最后,巧妙处理暴力镜头。在动画的生产过程中,创作者要通过巧妙构思和技术手段尽量规避暴力元素以符合低幼动画的定位倾向,如果暴力场面无法避免,也要在画面上进行适当处理,隐去暴力的实施过程或血腥的暴力结果,减少视觉上的冲击。譬如《狮子王》用火光造成的投影来表示刀疤被土狼杀死分食,《白雪公主》里用山石的崩塌和鹏鸟的飞离象征老巫婆的悲惨结局,以及《火影忍者》暴力事件的黑镜处理。这些镜头处理得含蓄委婉,具有很强的暗示意味,类似于中国画“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利用观众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来补全故事内容。
总之,动画创作应如文艺座谈会上所要求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8]创作出优秀的民族动画,为儿童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
结语:暴力,在娱心中劝善
“主在娱心,而杂以惩劝。”②[9]鲁迅认为通俗文艺有两大主旨:一为娱心,二为劝善,亦即“在娱心中劝善”。艺术之“善”,“不仅在是表现一种形式、一种生命、一种情怀,更是在昭示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种态度。”[10]而我们当下的动画片创作,却一味地宣示暴力、乐扬人恶,让成人化的娱乐暴力过早过多地进入了儿童世界。一些影视作品拒绝说教的纷扰,使用揶揄的、戏谑的甚至是调侃的方法创作,热烈如一场拳击,或轻盈如一场游戏,解构崇高、消解责任,去掉可能产生的深度意义。但艺术作品有其社会功能,这种功能不是说教、不是娱心,而是艺术对自然、对人生、对世界的观照。归根到底,动画乃至其它影视作品,还是要靠真、善、美征服人心,使灵魂直立行走,让“人成为人”。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影视不能在暴力媚俗中失去精神。面对动画片暴力不止、娱心至上、审美偏离的现状,我们必须研究如何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欣赏空间,不断探索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扬长避短,创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在娱心中劝善”环境。消减暴力镜头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需要从各个方面努力并制定对策,社会、学校、行业等都应从自身出发,恪守各自的社会责任,将故事引领回归到人性的温情之上,娱心不忘劝善,守望社会、引导舆论、传承文化,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成长。此外家长的引导也必不可少,他们要帮助孩子对内容进行筛选,正确看待并评价电视中的暴力信息,劝勉向善,培养孩子对暴力镜头的免疫能力,承担起监护职责。
参考文献:
[1]吴娟.暴力美学真的那么美[J].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4(2):13.
[2][6]王昊魁.“动画暴力”悬在家长心头的“一把剑”[N].光明日报,2013-8-10(06).
[3]冯博一.暴力而且美学[N].周末画报,2006-04-12(06).
[4]孙丽萍.一位母亲斥国产动画“三宗罪”[N].新华每日电讯,2014-6-14(04).
[5]求是杂志文化编辑部编.生活与哲学文选 第五辑[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00.
[7]裘晋奕.《喜羊羊》被批太暴力 打斗场面将变脸[N].重庆晨报,2013-10-15(14).
[8]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J].电影艺术,2014(6):5.
[9]鲁迅.鲁迅作品7[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197.
[10]佚名.关于艺术之真善美问题的冷思考[EB/OL].(2015-11-10)[2015-12-15]http://www.ccdy.cn/yishu/pinglun/201504/t20150429_1093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