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疯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李玉簪
枣疯病又称“枣癌病”、丛枝病、扫帚病,是枣树上一种具有毁灭性的侵染性病害,枣树一旦感染该病,一般发病2~6年后即可整株死亡。近几年,枣疯病在沧县发生严重,并且呈爆发趋势,据沧县园林绿化局森防站技术人员调查,枣疯病在沧县枣区普遍发生,许多枣园的年发病株率在70%以上,给枣树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 症状特点
在沧县,枣疯病在金丝小枣、婆枣等品种上发病率较高,冬枣还未发现病株,病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枝条丛生、叶片黄化和花器叶片化。发病时花器退化,花蕾和花变成小叶(图1),小叶可抽生节间很短的短枝(图2),小枝叶丛生。先是树冠出现个别疯枝,然后布满全树(图3)。丛生小枝纤细、节间短、叶片小,冬季不易脱落(图4)。病枝上的叶片先是叶肉变黄,叶脉仍绿,以后整片叶黄化、叶缘上卷,暗淡无光,变硬变脆。发病晚的枝条尚能结果,病枝上枣果大小差异很大,果面着色不均匀,凹凸不平,凸处呈红色,凹处呈绿色,果肉组织松软,不能食用。
2 发病规律
2.1 病原
枣疯病由植原体(即类菌体)引起,病原菌侵入树体后,首先运行到根部,经过增殖后,通过韧皮部向上传导至生长点部位即发病。病原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转,春季发芽时由根部向树冠传导,秋季枝叶停止生长时,由树冠向根部传导。生长季节,树冠和根部都有病原,休眠季节末(3—4月),地上部病枝中基本无病原,而根部一直有病原。
2.2 传播途径
传播枣疯病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无性繁殖传染。无论病株做砧木还是做接穗,通过嫁接(包括枝接、芽接、根接)均能传病;染病树的根蘖苗可以随运输进行异地传播。二是通过传播媒介昆虫(如叶蝉)传播。叶蝉一旦摄入枣疯病类菌质体后,将终生带菌,可陆续传染许多枣树。寄生有媒介昆虫的绿化树种在异地种植时,可以将病原传播给当地枣树,引起枣疯病在当地的发生和蔓延。
2.3 发病过程
枣疯病发病过程可划分为5个病变期:叶变期、花变期、枝变期、疯树期和衰亡期(图5)。
2.4 发病条件
从调查情况来看,枣园生态环境对枣疯病的发生与蔓延起着重要作用。土壤瘠薄,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枣园,发病较重;杂草丛生,周围有松、柏树的枣园发病重。
在管理水平较高的枣区,由于及时清理了病树,减少了病原;有效地防治病虫,减少了媒介昆虫的数量,则枣疯病发病率低,扩散速度慢。
多年来沧县枣区极少发生枣疯病,其缘由并非盐碱地条件对枣疯病有抑制作用,而是生态环境和管理方式不利于枣疯病的传播蔓延。随着小枣生产效益不断下滑,枣农管理枣树的积极性下降,造成枣园管理简单粗放。与此同时,城乡绿化大量调入外地苗木(尤其是散生的松柏类大苗木),这些苗木很有可能携带枣疯病病原的媒介昆虫——叶蝉,成为枣疯病的直接传播源,为枣疯病病原的传入创造了条件,致使该病在沧县大面积发生。
3 防治措施
3.1 检疫
加强检疫执法,严禁枣疯病苗进入枣区。选择无病母株采集接穗、插条和繁殖根蘖苗。在当地绿化造林时,对来自枣疯病发病区的苗木,尤其是松柏类,要及时进行检疫和消毒,以清除传播枣疯病病原的媒介昆虫。
3.2 加强枣园管理,增强树势
加强枣园的水肥管理,合理修剪,适量负载,及时清除枣园内及周边的杂草,结合喷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强树体的抗病能力。
3.3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发放宣传画、媒体广播等方式,让老百姓了解枣疯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识,如不及时进行防治,该病会快速蔓延到其他枣树,影响自己和邻居的经济收入。
3.4 彻底清除枣疯病病株
在生长季节,对已发病的枣树,可采用草甘膦等内吸性除草剂,通过甲口涂抹或枝叶喷药的方式彻底殺死病株,不留根蘖,甲口宽度5厘米以上,喷药注意不要喷到周围健康枣树和作物上。
3.5 及时防治媒介昆虫,切断传播途径
叶蝉在疯病树吸食后到无病树上取食即可传病。在4月下旬、5月中旬、6月下旬,分别对枣树进行统一喷药。枣园周围尽量不种松柏类树种,若种植有松柏,10月份叶蝉向松、柏转移之后至春季叶蝉向枣树转移之前,向松、柏集中喷药,以降低虫口基数,减少侵染机率。药剂可选择10%(质量分数,后同)高效氯氰菊酯5 000倍液+10%吡虫啉3 000倍液混施。
(作者联系电话:0317-5205229)
枣疯病又称“枣癌病”、丛枝病、扫帚病,是枣树上一种具有毁灭性的侵染性病害,枣树一旦感染该病,一般发病2~6年后即可整株死亡。近几年,枣疯病在沧县发生严重,并且呈爆发趋势,据沧县园林绿化局森防站技术人员调查,枣疯病在沧县枣区普遍发生,许多枣园的年发病株率在70%以上,给枣树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 症状特点
在沧县,枣疯病在金丝小枣、婆枣等品种上发病率较高,冬枣还未发现病株,病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枝条丛生、叶片黄化和花器叶片化。发病时花器退化,花蕾和花变成小叶(图1),小叶可抽生节间很短的短枝(图2),小枝叶丛生。先是树冠出现个别疯枝,然后布满全树(图3)。丛生小枝纤细、节间短、叶片小,冬季不易脱落(图4)。病枝上的叶片先是叶肉变黄,叶脉仍绿,以后整片叶黄化、叶缘上卷,暗淡无光,变硬变脆。发病晚的枝条尚能结果,病枝上枣果大小差异很大,果面着色不均匀,凹凸不平,凸处呈红色,凹处呈绿色,果肉组织松软,不能食用。
2 发病规律
2.1 病原
枣疯病由植原体(即类菌体)引起,病原菌侵入树体后,首先运行到根部,经过增殖后,通过韧皮部向上传导至生长点部位即发病。病原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转,春季发芽时由根部向树冠传导,秋季枝叶停止生长时,由树冠向根部传导。生长季节,树冠和根部都有病原,休眠季节末(3—4月),地上部病枝中基本无病原,而根部一直有病原。
2.2 传播途径
传播枣疯病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无性繁殖传染。无论病株做砧木还是做接穗,通过嫁接(包括枝接、芽接、根接)均能传病;染病树的根蘖苗可以随运输进行异地传播。二是通过传播媒介昆虫(如叶蝉)传播。叶蝉一旦摄入枣疯病类菌质体后,将终生带菌,可陆续传染许多枣树。寄生有媒介昆虫的绿化树种在异地种植时,可以将病原传播给当地枣树,引起枣疯病在当地的发生和蔓延。
2.3 发病过程
枣疯病发病过程可划分为5个病变期:叶变期、花变期、枝变期、疯树期和衰亡期(图5)。
2.4 发病条件
从调查情况来看,枣园生态环境对枣疯病的发生与蔓延起着重要作用。土壤瘠薄,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枣园,发病较重;杂草丛生,周围有松、柏树的枣园发病重。
在管理水平较高的枣区,由于及时清理了病树,减少了病原;有效地防治病虫,减少了媒介昆虫的数量,则枣疯病发病率低,扩散速度慢。
多年来沧县枣区极少发生枣疯病,其缘由并非盐碱地条件对枣疯病有抑制作用,而是生态环境和管理方式不利于枣疯病的传播蔓延。随着小枣生产效益不断下滑,枣农管理枣树的积极性下降,造成枣园管理简单粗放。与此同时,城乡绿化大量调入外地苗木(尤其是散生的松柏类大苗木),这些苗木很有可能携带枣疯病病原的媒介昆虫——叶蝉,成为枣疯病的直接传播源,为枣疯病病原的传入创造了条件,致使该病在沧县大面积发生。
3 防治措施
3.1 检疫
加强检疫执法,严禁枣疯病苗进入枣区。选择无病母株采集接穗、插条和繁殖根蘖苗。在当地绿化造林时,对来自枣疯病发病区的苗木,尤其是松柏类,要及时进行检疫和消毒,以清除传播枣疯病病原的媒介昆虫。
3.2 加强枣园管理,增强树势
加强枣园的水肥管理,合理修剪,适量负载,及时清除枣园内及周边的杂草,结合喷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强树体的抗病能力。
3.3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发放宣传画、媒体广播等方式,让老百姓了解枣疯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识,如不及时进行防治,该病会快速蔓延到其他枣树,影响自己和邻居的经济收入。
3.4 彻底清除枣疯病病株
在生长季节,对已发病的枣树,可采用草甘膦等内吸性除草剂,通过甲口涂抹或枝叶喷药的方式彻底殺死病株,不留根蘖,甲口宽度5厘米以上,喷药注意不要喷到周围健康枣树和作物上。
3.5 及时防治媒介昆虫,切断传播途径
叶蝉在疯病树吸食后到无病树上取食即可传病。在4月下旬、5月中旬、6月下旬,分别对枣树进行统一喷药。枣园周围尽量不种松柏类树种,若种植有松柏,10月份叶蝉向松、柏转移之后至春季叶蝉向枣树转移之前,向松、柏集中喷药,以降低虫口基数,减少侵染机率。药剂可选择10%(质量分数,后同)高效氯氰菊酯5 000倍液+10%吡虫啉3 000倍液混施。
(作者联系电话:0317-520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