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乃明教授针刺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经验
●葛宝和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
摘要陈乃明教授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病主要与情志内伤和素体因素等有关,其中主要与肝肾的功能失常有关。其主要病机以阴虚为本,气、火、痰、瘀为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病变机制也不同;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肝郁火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三大证型;针刺治疗从肝肾入手,标本同治,以滋阴降火、疏肝补肾为主,并配合祛痰逐瘀、活血通络、益气养阴之法;处方选穴以经穴与经验穴、阿是穴相结合,以及以局部和远端配穴相结合为主,重视阿是穴,重用背俞穴,善取反应点;针刺操作注重治神与守神,推崇无痛针刺。
主题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针灸疗法名医经验
陈乃明老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在其30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症)的辨治有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经验,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从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到辨证分型、处方选穴、针刺操作都有其独到之处。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继承其学术经验,收获颇丰,现将其治疗经验要点整理报道如下。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陈老师认为,甲亢症在祖国医学中属瘿病的范畴,其发病主要与情志内伤和素体因素等有关。这是因为许多患者都曾受过精神刺激,几乎所有病人都有情志不畅的症状;素体因素即病人的体质和遗传因素,本病患者体质多偏于阴虚,家族史倾向明显。素体阴虚,又因忧思恼怒,久郁不解,或突受精神刺激,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气血凝滞,痰瘀互结而发为瘿病。另外,外感六淫、环境居处、饮食偏嗜、房室不节等也是本病发生的常见诱因。甲亢症属内伤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可见于全身多个系统,但其发病主要与肝肾的功能失常,特别与肝的功能失常有关,涉及心、肺、脾、胃、胆、大肠等诸多脏腑,正如沈金鳌所说的那样:"瘿之为病其症皆隶属五脏,其源皆由肝火"。
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以气滞、火热、痰凝、血瘀为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病变机制也不同。病变初起,以标实为主,主要表现为气滞、肝火,并见痰凝和血瘀,其中以肝郁火旺最为突出;病变日久,则逐步转变为以本虚为主,精、血、津、液等阴分俱伤,并见虚火上炎之象,以阴虚阳亢为主;病变后期以气阴两虚为主,甚至出现阴阳俱损之象,并伴有痰凝、血瘀等因虚致实之症。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又常常表现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相互影响的情况。
2辨证分型
甲亢症的表现几乎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一般以高代谢及心血管、神经和消化系统受累的表现较为突出,多数病人甲状腺肿大,很多人有突眼,血清中TT3、FT3、TT4、FT4增高。陈老师通过辨证把本病主要分为肝郁火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三大证型。
(1)肝郁火旺型:症见烦躁易怒、恶热多汗、心悸失眠、口渴引饮、多食善饥、便频量多、目赤肿胀,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本型属肝郁化火的实热证,常见于本病的早期和年轻体壮者。
(2)阴虚阳亢型:症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体倦乏力、心悸失眠、潮热多汗、目涩耳鸣、口干多饮、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本型主要是素体阴虚,虚火暗耗的阴虚阳亢型患者,是最常见的证型。
(3)气阴两虚型:症见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动则喘息汗出、口燥咽干、低热不退、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虚细无力。本型主要是患病日久,耗气伤阴,气阴两虚和年老体弱的患者。
3处方选穴原则
3.1从肝肾入手,标本同治
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针刺治疗从肝肾入手,以滋阴降火、疏肝补肾为治疗大法,配合化痰逐瘀、活血通络、益气养阴之法,标本同治。处方选穴以经穴与经验穴、阿是穴相结合,以及局部和远端配穴为主,诸穴合用共调脏腑之阴阳、共奏滋阴清热、化痰逐瘀之功效,共达全身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之目的。
3.2重视阿是穴,擅取反应点
导师特别重视阿是穴的应用。多数患者因甲状腺肿而致颈前部肿大,许多患者还因眼球外凸而呈突眼,故把颈部阿是穴作为主穴,并常用耳上阿是穴。颈部阿是穴位于肿大的甲状腺上,有化痰祛瘀、散结消肿的作用,针刺后可使甲状腺肿变软、缩小,以至消失。耳上阿是穴位于耳尖直上入发际约1寸处,有清脑明目、祛痰散结的功效,可使鼓凸的眼球消肿,并能改善视力。
擅取反应点是导师的另一特点。《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通过审视患者局部皮肤颜色的改变,用手沿经脉循行路线,特别是在腧穴附近轻轻触摸,寻找皮下结节、凹陷等反应点。一般高突、坚硬的皮下结节多属实性反应点,凹陷、松软的反应点多属虚性反应点,并以此作为辨证分析、选用补泻针法的参考。针刺时尽量选取反应点,特别是在背俞穴附近有反应点时,宁舍其腧穴而取反应点。
3.3重用背腧穴,取穴少而精
因本病属内伤性疾病,故导师在治疗时非常重视调理脏腑的功能,并根据其气机升降规律选穴,特别注重背俞穴的应用,常常重用肾俞、肝俞等俞穴。在用俞穴以阳引阴的同时还注意取募穴以阴引阳,共调脏腑阴阳的平衡。陈老师取穴少而且精,取肢体穴位时,常取单侧穴位针刺。这是因为陈老在针刺研究中发现,当用热补凉泻手法针刺一侧肢体穴位时,用红外热象仪观察到对侧的同名穴位在一定时间内也可出现相应的温度变化,说明了针刺单侧肢体穴位可使双侧的同名穴发生同样的变化。
3.4甲亢症的针刺处方
处方采用自拟的"甲亢方",处方如下。
主穴:太冲、肾俞、肝俞、大椎、颈部夹脊穴、颈部阿是穴(在肿大的甲状腺上)、合谷、内关、太溪、三阴交、足三里等。
肝郁火旺者加曲泉、期门等;阴虚阳亢者加阴陵泉;气阴两虚者加气海;心悸加心俞、厥阴俞、心平(少海穴下1寸处);多汗加复溜;失眠加心俞、神门;突眼加耳上阿是穴(耳尖直上入发际约1寸处)、光明;月经不调加血海、阴陵泉。
针刺方法:一般肾俞、肝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复溜、心俞、厥阴俞、神门、气海等穴用补法刺之,太冲、大椎、颈部夹脊穴、合谷、曲泉、期门、血海、光明、阿是穴等用泻法刺之,内关、心平等穴用平补平泻法刺之。
4针刺治疗操作要点
4.1注重治神和守神
《灵枢·本神》篇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还有:"粗守形,上守神"和"神在秋毫,属意病者"之说。古人把治神和守神作为针刺治疗的真髓和大法,说明了其在针灸临床的重要地位。导师在临床上也特别强调"神"、"意"、"气"、"志"的调整,注重治神和守神。治疗时以治神为先,首先消除病人对针刺的恐惧心理,使其坦然自若地接受治疗。治疗前,先让病人静卧或静坐休息一定时间,以定其神。治疗时一般使患者采取卧位,松开腰带以使气血畅通,并让其舌抵上腭、闭口,并作缓慢、均匀、自然地深呼吸。针刺治疗中不允许病人开口讲话,以防分神散气。操作时精神专注,仔细体会针下感觉和观注病人的反应,努力做到"慎守勿失"。进针时以做到《灵枢·终始》所云的"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行针时应达到《标幽赋》所说"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的境界。
陈老认为针刺治疗过程是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施治过程,因此,仅凭一方的努力是难以取得满意疗效的。正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病为工,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只有通过治神和守神,才能更好地调整患者的神和气,以达到理想的疗效。因甲亢症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故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调理其精神情绪,排除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因素,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取得疗效是非常重要的。
4.2强调无痛针刺,推崇弹针进针
导师认为无痛针刺是针刺取效的又一关键所在,针刺应以病人舒适为度,让病人在轻松中祛除病痛。在针刺操作时应尽量减少疼痛,以争取患者的配合。这是因为只有在平静舒适的环境中,针刺作用才更容易使脏腑阴阳趋于平衡,气血趋于条达畅通。他非常重视进针方法,除用常规的进针方法外,还常常采用弹针进针法,该方法进针快而轻,病人普遍反应痛感极轻。具体操作方法是,消毒后,以左手持棉球轻扶针身下部,以右手中指轻弹针尾(指与针接触呈90度角)使针尖迅速刺入皮下。然后再将针身刺入一定的深度,行使补泻手法,整个操作过程轻快而无疼痛。
4.3穴有主次之分,施术有先后之别
导师取穴特别重视穴位之主次,根据辨证和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确立主穴,施术时一般先针主穴,后刺配穴。导师非常重视背俞穴的应用,尤其注重补肾,凡需以补为主治疗时,肾俞常常是其针刺的第一个穴位。在本病的治疗中则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确立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如对肝郁火旺者,先针太冲、曲泉等穴,以泻其火;对阴虚阳亢的患者则先针肾俞、太溪等穴,以补其阴。
5典型病例
(1)患者女,30岁,因烦躁易怒、心悸多汗、多食善饥、便频量多半个月,于1997年5月5日就诊。查:甲状腺Ⅱ度肿大、质软,心率120次/min,双手细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查血FT3:12 pmol/L,FT4:45 pmol/L。诊断:甲亢症(瘿病),中医辨证属肝郁火旺型,治则:疏肝、解郁、降火。取穴:太冲、曲泉、期门、颈部阿是穴、合谷、内关、肝俞、心俞、颈部夹脊穴等。针刺以泻法为主。每体位留针30min,每日1次。针刺治疗1次后,病人即感到心悸、汗出减轻,心情舒畅。治疗3次后,心悸、汗出及多食易饥等症明显减轻。治疗10次后,症状及手颤基本消失,甲状腺肿缩小。半月后诸症消失,复查FT3:7.3 pmol/L,FT4:20.4 pmol/L。2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2)患者女,43岁,因心悸、乏力、多汗、消瘦、颈前肿大2年,加重半年,于1998年7月27日来诊。该患者2年前患甲亢症,服用他巴唑等药物治疗1年,症状减轻后,即自行停药。半年前因情志刺激,诸症加重,伴五心烦热、口干欲饮,月经已5月未行。查:甲状腺Ⅱ度肿大,质韧,双手细颤,心率116次/min,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查血FT3:14.4 pmol/L,FT4:43.5 pmol/L。诊断:甲亢症。中医辨证为阴虚阳亢型,治则:滋阴降火、疏肝补肾。取肾俞、肝俞、心俞、颈部夹脊穴、颈部阿是穴、太溪、太冲、气海、血海、内关、合谷、阴陵泉、复溜等穴,补泻兼施。针刺治疗5次后,心悸、多汗减轻。针刺10次后,烦热、口干减轻,体力增加,甲状腺肿变软、缩小。治疗20次后,诸症基本消失,月经来潮,甲状腺肿明显缩小,手颤消失。复查FT3:6.11 pmol/L,FT4:12.8 pmol/L。为巩固疗效,又连续治疗20次,诸症皆消,甲状腺肿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3)患者女,61岁,因心悸、乏力、多汗10年,加重6个月,于1998年9月21日就诊。患者于10年前患甲亢症,曾两次复发,一直以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自今年3月查体发现肝功能损害,即停止服药,症状加重,因不能再用药物治疗,故求助针灸治疗。查:甲状腺Ⅱ度肿大、质韧,心率112次/min,双眼微突,两手细颤,舌红少苔,脉细数。查血ALT:189 IU/L,GGT:245 IU/L,FT3:9.5 pmol/L、FT4:31.2 pmol/L。辨证为气阴两虚型,治则:益气、滋阴、降火。取穴:肾俞、肝俞、心俞、颈部夹脊穴、颈部阿是穴、耳上阿是穴、内关、气海、太溪、阴陵泉、光明等。针刺以补法为主。治疗5次后,病人自觉症状减轻,针刺10次后,体力增加,甲状腺肿变软,手颤减轻。治疗20次后,甲状腺肿缩小,突眼减轻,手颤消失,复查:血ALT40 IU/L,GGT71 IU/L,FT3、FT4正常(分别为4.9、24.9)。继续治疗20次后,诸症基本消失,查ALT20 IU/L,GGT44 IU/L。又针刺20次后,诸症消失,检查均正常。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6小结
陈老师通过对甲亢症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肾的功能失常有关,病机以阴虚为本,气、火、痰、瘀为标。本病主要分为肝郁火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三大证型。针刺治疗谨守病机,从肝肾入手,标本同治,以滋阴降火、疏肝补肾为治疗大法,配合祛痰逐瘀、活血通络、益气养阴之法,补虚泻实,调理全身脏腑阴阳及气血,使其重归于平衡和条达,处方选穴重视阿是穴,重用背俞穴,擅取反应点。针刺操作注重治神与守神,推崇无痛针刺。以上就是陈乃明教授针刺治疗甲亢症的精要所在。
(收稿日期:19990611,齐淑兰发稿)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
摘要陈乃明教授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病主要与情志内伤和素体因素等有关,其中主要与肝肾的功能失常有关。其主要病机以阴虚为本,气、火、痰、瘀为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病变机制也不同;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肝郁火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三大证型;针刺治疗从肝肾入手,标本同治,以滋阴降火、疏肝补肾为主,并配合祛痰逐瘀、活血通络、益气养阴之法;处方选穴以经穴与经验穴、阿是穴相结合,以及以局部和远端配穴相结合为主,重视阿是穴,重用背俞穴,善取反应点;针刺操作注重治神与守神,推崇无痛针刺。
主题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针灸疗法名医经验
陈乃明老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在其30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症)的辨治有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经验,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从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到辨证分型、处方选穴、针刺操作都有其独到之处。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继承其学术经验,收获颇丰,现将其治疗经验要点整理报道如下。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陈老师认为,甲亢症在祖国医学中属瘿病的范畴,其发病主要与情志内伤和素体因素等有关。这是因为许多患者都曾受过精神刺激,几乎所有病人都有情志不畅的症状;素体因素即病人的体质和遗传因素,本病患者体质多偏于阴虚,家族史倾向明显。素体阴虚,又因忧思恼怒,久郁不解,或突受精神刺激,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气血凝滞,痰瘀互结而发为瘿病。另外,外感六淫、环境居处、饮食偏嗜、房室不节等也是本病发生的常见诱因。甲亢症属内伤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可见于全身多个系统,但其发病主要与肝肾的功能失常,特别与肝的功能失常有关,涉及心、肺、脾、胃、胆、大肠等诸多脏腑,正如沈金鳌所说的那样:"瘿之为病其症皆隶属五脏,其源皆由肝火"。
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以气滞、火热、痰凝、血瘀为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病变机制也不同。病变初起,以标实为主,主要表现为气滞、肝火,并见痰凝和血瘀,其中以肝郁火旺最为突出;病变日久,则逐步转变为以本虚为主,精、血、津、液等阴分俱伤,并见虚火上炎之象,以阴虚阳亢为主;病变后期以气阴两虚为主,甚至出现阴阳俱损之象,并伴有痰凝、血瘀等因虚致实之症。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又常常表现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相互影响的情况。
2辨证分型
甲亢症的表现几乎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一般以高代谢及心血管、神经和消化系统受累的表现较为突出,多数病人甲状腺肿大,很多人有突眼,血清中TT3、FT3、TT4、FT4增高。陈老师通过辨证把本病主要分为肝郁火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三大证型。
(1)肝郁火旺型:症见烦躁易怒、恶热多汗、心悸失眠、口渴引饮、多食善饥、便频量多、目赤肿胀,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本型属肝郁化火的实热证,常见于本病的早期和年轻体壮者。
(2)阴虚阳亢型:症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体倦乏力、心悸失眠、潮热多汗、目涩耳鸣、口干多饮、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本型主要是素体阴虚,虚火暗耗的阴虚阳亢型患者,是最常见的证型。
(3)气阴两虚型:症见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动则喘息汗出、口燥咽干、低热不退、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虚细无力。本型主要是患病日久,耗气伤阴,气阴两虚和年老体弱的患者。
3处方选穴原则
3.1从肝肾入手,标本同治
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针刺治疗从肝肾入手,以滋阴降火、疏肝补肾为治疗大法,配合化痰逐瘀、活血通络、益气养阴之法,标本同治。处方选穴以经穴与经验穴、阿是穴相结合,以及局部和远端配穴为主,诸穴合用共调脏腑之阴阳、共奏滋阴清热、化痰逐瘀之功效,共达全身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之目的。
3.2重视阿是穴,擅取反应点
导师特别重视阿是穴的应用。多数患者因甲状腺肿而致颈前部肿大,许多患者还因眼球外凸而呈突眼,故把颈部阿是穴作为主穴,并常用耳上阿是穴。颈部阿是穴位于肿大的甲状腺上,有化痰祛瘀、散结消肿的作用,针刺后可使甲状腺肿变软、缩小,以至消失。耳上阿是穴位于耳尖直上入发际约1寸处,有清脑明目、祛痰散结的功效,可使鼓凸的眼球消肿,并能改善视力。
擅取反应点是导师的另一特点。《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通过审视患者局部皮肤颜色的改变,用手沿经脉循行路线,特别是在腧穴附近轻轻触摸,寻找皮下结节、凹陷等反应点。一般高突、坚硬的皮下结节多属实性反应点,凹陷、松软的反应点多属虚性反应点,并以此作为辨证分析、选用补泻针法的参考。针刺时尽量选取反应点,特别是在背俞穴附近有反应点时,宁舍其腧穴而取反应点。
3.3重用背腧穴,取穴少而精
因本病属内伤性疾病,故导师在治疗时非常重视调理脏腑的功能,并根据其气机升降规律选穴,特别注重背俞穴的应用,常常重用肾俞、肝俞等俞穴。在用俞穴以阳引阴的同时还注意取募穴以阴引阳,共调脏腑阴阳的平衡。陈老师取穴少而且精,取肢体穴位时,常取单侧穴位针刺。这是因为陈老在针刺研究中发现,当用热补凉泻手法针刺一侧肢体穴位时,用红外热象仪观察到对侧的同名穴位在一定时间内也可出现相应的温度变化,说明了针刺单侧肢体穴位可使双侧的同名穴发生同样的变化。
3.4甲亢症的针刺处方
处方采用自拟的"甲亢方",处方如下。
主穴:太冲、肾俞、肝俞、大椎、颈部夹脊穴、颈部阿是穴(在肿大的甲状腺上)、合谷、内关、太溪、三阴交、足三里等。
肝郁火旺者加曲泉、期门等;阴虚阳亢者加阴陵泉;气阴两虚者加气海;心悸加心俞、厥阴俞、心平(少海穴下1寸处);多汗加复溜;失眠加心俞、神门;突眼加耳上阿是穴(耳尖直上入发际约1寸处)、光明;月经不调加血海、阴陵泉。
针刺方法:一般肾俞、肝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复溜、心俞、厥阴俞、神门、气海等穴用补法刺之,太冲、大椎、颈部夹脊穴、合谷、曲泉、期门、血海、光明、阿是穴等用泻法刺之,内关、心平等穴用平补平泻法刺之。
4针刺治疗操作要点
4.1注重治神和守神
《灵枢·本神》篇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还有:"粗守形,上守神"和"神在秋毫,属意病者"之说。古人把治神和守神作为针刺治疗的真髓和大法,说明了其在针灸临床的重要地位。导师在临床上也特别强调"神"、"意"、"气"、"志"的调整,注重治神和守神。治疗时以治神为先,首先消除病人对针刺的恐惧心理,使其坦然自若地接受治疗。治疗前,先让病人静卧或静坐休息一定时间,以定其神。治疗时一般使患者采取卧位,松开腰带以使气血畅通,并让其舌抵上腭、闭口,并作缓慢、均匀、自然地深呼吸。针刺治疗中不允许病人开口讲话,以防分神散气。操作时精神专注,仔细体会针下感觉和观注病人的反应,努力做到"慎守勿失"。进针时以做到《灵枢·终始》所云的"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行针时应达到《标幽赋》所说"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的境界。
陈老认为针刺治疗过程是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施治过程,因此,仅凭一方的努力是难以取得满意疗效的。正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病为工,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只有通过治神和守神,才能更好地调整患者的神和气,以达到理想的疗效。因甲亢症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故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调理其精神情绪,排除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因素,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取得疗效是非常重要的。
4.2强调无痛针刺,推崇弹针进针
导师认为无痛针刺是针刺取效的又一关键所在,针刺应以病人舒适为度,让病人在轻松中祛除病痛。在针刺操作时应尽量减少疼痛,以争取患者的配合。这是因为只有在平静舒适的环境中,针刺作用才更容易使脏腑阴阳趋于平衡,气血趋于条达畅通。他非常重视进针方法,除用常规的进针方法外,还常常采用弹针进针法,该方法进针快而轻,病人普遍反应痛感极轻。具体操作方法是,消毒后,以左手持棉球轻扶针身下部,以右手中指轻弹针尾(指与针接触呈90度角)使针尖迅速刺入皮下。然后再将针身刺入一定的深度,行使补泻手法,整个操作过程轻快而无疼痛。
4.3穴有主次之分,施术有先后之别
导师取穴特别重视穴位之主次,根据辨证和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确立主穴,施术时一般先针主穴,后刺配穴。导师非常重视背俞穴的应用,尤其注重补肾,凡需以补为主治疗时,肾俞常常是其针刺的第一个穴位。在本病的治疗中则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确立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如对肝郁火旺者,先针太冲、曲泉等穴,以泻其火;对阴虚阳亢的患者则先针肾俞、太溪等穴,以补其阴。
5典型病例
(1)患者女,30岁,因烦躁易怒、心悸多汗、多食善饥、便频量多半个月,于1997年5月5日就诊。查:甲状腺Ⅱ度肿大、质软,心率120次/min,双手细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查血FT3:12 pmol/L,FT4:45 pmol/L。诊断:甲亢症(瘿病),中医辨证属肝郁火旺型,治则:疏肝、解郁、降火。取穴:太冲、曲泉、期门、颈部阿是穴、合谷、内关、肝俞、心俞、颈部夹脊穴等。针刺以泻法为主。每体位留针30min,每日1次。针刺治疗1次后,病人即感到心悸、汗出减轻,心情舒畅。治疗3次后,心悸、汗出及多食易饥等症明显减轻。治疗10次后,症状及手颤基本消失,甲状腺肿缩小。半月后诸症消失,复查FT3:7.3 pmol/L,FT4:20.4 pmol/L。2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2)患者女,43岁,因心悸、乏力、多汗、消瘦、颈前肿大2年,加重半年,于1998年7月27日来诊。该患者2年前患甲亢症,服用他巴唑等药物治疗1年,症状减轻后,即自行停药。半年前因情志刺激,诸症加重,伴五心烦热、口干欲饮,月经已5月未行。查:甲状腺Ⅱ度肿大,质韧,双手细颤,心率116次/min,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查血FT3:14.4 pmol/L,FT4:43.5 pmol/L。诊断:甲亢症。中医辨证为阴虚阳亢型,治则:滋阴降火、疏肝补肾。取肾俞、肝俞、心俞、颈部夹脊穴、颈部阿是穴、太溪、太冲、气海、血海、内关、合谷、阴陵泉、复溜等穴,补泻兼施。针刺治疗5次后,心悸、多汗减轻。针刺10次后,烦热、口干减轻,体力增加,甲状腺肿变软、缩小。治疗20次后,诸症基本消失,月经来潮,甲状腺肿明显缩小,手颤消失。复查FT3:6.11 pmol/L,FT4:12.8 pmol/L。为巩固疗效,又连续治疗20次,诸症皆消,甲状腺肿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3)患者女,61岁,因心悸、乏力、多汗10年,加重6个月,于1998年9月21日就诊。患者于10年前患甲亢症,曾两次复发,一直以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自今年3月查体发现肝功能损害,即停止服药,症状加重,因不能再用药物治疗,故求助针灸治疗。查:甲状腺Ⅱ度肿大、质韧,心率112次/min,双眼微突,两手细颤,舌红少苔,脉细数。查血ALT:189 IU/L,GGT:245 IU/L,FT3:9.5 pmol/L、FT4:31.2 pmol/L。辨证为气阴两虚型,治则:益气、滋阴、降火。取穴:肾俞、肝俞、心俞、颈部夹脊穴、颈部阿是穴、耳上阿是穴、内关、气海、太溪、阴陵泉、光明等。针刺以补法为主。治疗5次后,病人自觉症状减轻,针刺10次后,体力增加,甲状腺肿变软,手颤减轻。治疗20次后,甲状腺肿缩小,突眼减轻,手颤消失,复查:血ALT40 IU/L,GGT71 IU/L,FT3、FT4正常(分别为4.9、24.9)。继续治疗20次后,诸症基本消失,查ALT20 IU/L,GGT44 IU/L。又针刺20次后,诸症消失,检查均正常。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6小结
陈老师通过对甲亢症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肾的功能失常有关,病机以阴虚为本,气、火、痰、瘀为标。本病主要分为肝郁火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三大证型。针刺治疗谨守病机,从肝肾入手,标本同治,以滋阴降火、疏肝补肾为治疗大法,配合祛痰逐瘀、活血通络、益气养阴之法,补虚泻实,调理全身脏腑阴阳及气血,使其重归于平衡和条达,处方选穴重视阿是穴,重用背俞穴,擅取反应点。针刺操作注重治神与守神,推崇无痛针刺。以上就是陈乃明教授针刺治疗甲亢症的精要所在。
(收稿日期:19990611,齐淑兰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