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解析“时间银行”的困境

    杨红艳

    摘 要: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对“时间银行”在信用、货币计量换算、通存通兑、货币存取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时间银行”在这些方面所存在的困境:信用存在风险、时间货币难以计量、难以实现通存通兑、时间货币存多取少,并且探究产生此困境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时间银行;困境

    中图分类号:F8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2-0128-03

    在跨入21世纪的同时我国也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时期,养老成为了人们不可回避、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在此以前,我国养老一般以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主。但由于上个世纪生育政策的实行导致了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421家庭越来越多,并且现代经济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离开父母异地工作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所以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问题凸显。而我国是未富先老,养老机构的数量有限,并且单一粗放的机构养老也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所以短时间内机构养老不可能成为养老的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一些新的养老模式,互助养老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其中“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备受关注。

    一、“时间银行”的概念

    美国学者埃德加·卡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时间美元”的概念,后来演化为“时间银行”。1990年第一家“时间银行”在美国成立,随后这种模式在全世界得到迅速的推广,时至今日,已经有1 000多家“时间银行”机构[1]。20世纪末,“时间银行”开始传入我国。“时间银行”体现的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济学思路,即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2]。“时间银行”类似于普通商业银行,只不过我们储蓄的不是金钱货币而是“时间货币”。卡恩认为,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同等时间的任何劳动都是等价的。因此,我们将时间作为计量标准,将每次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存入个人的“时间银行”账户,当日后自己需要服务时,可以从“时间银行”中换取别人对自己等价时间帮助,以时间换时间[3]。王泽淮认为,“时间银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时间银行”没有限制服务人群的年龄,任何年龄段的志愿者都可以将自己提供的服务储存起来,待以后需要时再支取;狭义的“时间银行”将服务限制为老年人群,专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然后储存服务时间,等到自己高龄时再换取低龄老人对自己的帮助[4]。在我国“时间银行”又被称为“时间储蓄”。

    二、“时间银行”发展困境解析

    (一)“时间银行”存在信用风险

    “时间银行”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遭受到了有一些质疑,如“它可靠吗?”“我们存入的时间能变现吗?”等等。但当我们将钱存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即使不是国有的商业银行时,也很少有此担忧。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少去担忧由于银行破产而导致存款的损失,因为银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具有社会公信力。由于商业银行在整个经济中地位非常重要,并且涉及面非常广,所以其成立、运行和破产退出都有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日常监管非常严格。2015年5月1日,国家《存款保险条例》正式生效。如果银行破产,50万元以下的存款都可以得到100%的赔偿。据央行测算,50万元的最高偿付限额覆盖了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也就是说对于普通老百姓基本上不用担存进去取不出来的情况。而“时间银行”并不是真正的银行,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所以得不到国家和证监会的保障,大多数“时间银行”是由社区来充当运营角色的,而单单的社区组织的公信力和能力不足以运行“时间银行”,社区领导换届、资金不足、志愿者减少等因素都会使得时间的支取成为一张“空头支票”。没有制度保证的“时间银行”是存在信用风险的,当下存入的时间极有可能在未来得不到认可。

    (二)“时间银行”的时间难以相互计量换算

    “时间银行”是从银行派生出来的,存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而“时间银行”正是发挥了商业银行的存取功能。不过二者存取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商业银行存取的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时间银行”存取的是服务时间,实质上是用自己的服务时间和其他人的服务时间进行交换,即时间和时间的直接交换,中间没有媒介,相当于商品交换早期的直接物物交换,只不过这里交换的不是物质而是时间。货币的价值具有标准性和统一性,所以如果不考虑由于存取时间不同而导致的价值变化,那么存取相同的数量的货币其价值是相同的。但劳动时间的价值往往是不同的,在同样的时间里,因为劳动强度与技术含量的不同导致了劳动时间的价值也是不同的,这样就造成了交换的不等价性。不等价交换会影响“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制定一个标准对各种劳动时间进行换算。由于服务内容和种类具有多样性,各种服务劳动又极具个性化而非标准化,所以我们要制定一个既考虑其公平性还要考虑其可行性的劳动换算标准,而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三)“时间银行”通存通兑难

    在现实中货币支取非常方便,可以跨地区支取,如在贵州市存入到北京市支取;也可以跨银行支取,如在工行存入到建行的取款机上支取。“时间银行”的供需一般局限于本社区范围内实现,如果離开了原来的社区而到了一个新的社区或城市,那么之前存入的“时间”等同于作废。即“时间银行”不能像银行一样实现通存通兑。银行的通存通兑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是银行经营的地区范围广,比如国有的工行其支行遍布全国,因此可以全国范围内跨地区支取;其次是技术和管理的支撑,比如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结算管理等等;最后是货币的价值在各个银行或地区之间是标准的、统一的,如100元人民币无论是在工行还是在农行,或者无论在贵州市还是北京市,它的价值都是确定的。而“时间银行”却很难满足这些条件。目前我国实行的“时间银行”基本上由社区为主体组织实施,而各个社区在操作运行时间银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在加上成本和管理的原因,没有实现全区或全国的联合网络,自然就不能实现“时间”跨地区的存取。此外各个社区的“时间银行”的具体操作方式和服务“时间”的认证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即“时间”这种货币的价值认证在各个社区之间是不统一的,因此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时间”这种货币的转移。“时间银行”要实现通存通兑还需要不断的摸索。

    (四)“时间银行”存在存多取少的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供需均衡是经济体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就是说,供给和需求在短时间内可以处于不均衡状态,出现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的状态,但长期内供和求必须要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时间银行”也不例外,长期中一样要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就目前“时间银行”在我国社区养老中的运行情况来看,很多人存入大量的时间,却少有人从中支取,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这为“时间银行”的长远发展留下了隐患。当时间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急转入支取大于存入的状况,即对“时间”的供不应求。当人们普遍无法从“时间银行”中支取到自己存入的服务时间时,那么“时间银行”就将无法运行下去。银行也会出现存多取少的情况,如我国的高储蓄率现象,但是只要银行不出现信用危机或发生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高储蓄率一般不会引起银行挤兑行为,从而影响银行的运行。目前我国的总体形势对“时间银行”存多取少问题的解决非常不利,据预测,2021—2050年我国老龄化处于加速阶段,老年人以每年620万的速度递增[5],而老年人是时间支取的主力军,一旦出现“时间”集聚性的大量支取,就会面临“收不抵支”的危险。

    三、解决“时间银行”发展困境的对策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时间银行”制度运行

    无论是从货币银行还是从国外“时间银行”的发展经验来看,国家立法都是保证其顺利运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在“时间银行”方面的立法相当缺失。国外在这方面一般是自上而下的,即先有政策规定再进行实践,所以“时间银行”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实施的。而我国正好相反,是先有各个地区的民间实践,然后再推动政府立法,所以“时间银行”进入我国已有20年之久,可国家还未从立法层面对其进行规范和保障。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确立“时间银行”的合法性、准入者的条件、会员的责任和义务、监管部门的职责、风险的判定和赔偿标准等等。此外,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开展地方法规的制定,在遵循宏观立法的前提下,结合本地的经济文化和“时间银行”的开展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时间银行”管理和运作的细则,规范“时间银行”的制度管理[6]。

    (二)提高“时间银行”的统筹层次

    现阶段,我国“时间银行”的实施是各个地区各自为政,依托社区和街道来完成。而各个社区的“时间银行”都是小规模的运作,相互之间没有联系,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无法实现“时间”的通存通兑。从国外实践来看,“时间银行”的统筹层次远远高于我国,比如英美两国的“时间银行”在全国有一个总行,各区的“时间银行”都要接受其的统一管理,当然各区可以根据本地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这样解决了通存通兑的问题,当居民搬离原地,原有的“时间银行”的纪录不会改变,到新的居住地后,只需要到当地的“时间银行”做地址变更登记就可以继续“时间”的存取。货币银行也是通過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的完善才解决相应的问题。比如,银联卡没有使用以前,在什么银行存入的钱只能在什么银行支取,我们不能拿着工行的卡到建行支取货币;而有了银联卡以后,我们就可以直接到任何一家银行的ATM机上支取货币。而中国银联直到2002年3月才成立。“时间银行”属于新兴模式,短时间在全国范围普及很难做到,自然全国范围的统筹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新事物从产生到成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一点一点地,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到大地进行尝试。“时间银行”先尝试在某个区进行统筹,再扩展到整个市区,然后地区,最后全国范围,这样逐层展开。统筹工作不是简单的扩大,更多的是实现资源的共享。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任何企业或组织的运行都会产生费用,虽然“时间银行”是一种低成本的运作模式,但也不例外,其运行也需要资金的支持。我们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扩宽资金来源途径。“时间银行”是一种社会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其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国家要将“时间银行”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之中,建立分摊机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财政分摊标准和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资金比例。但仅仅依托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拓展社会资金来源渠道才是“时间银行”长效发展的根本举措。国家应大力鼓励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加入“时间银行”体系建设,对其给予政策扶持、补贴及税收优惠;应积极引导社会慈善资金的投入。但是,“时间银行”要想长远的发展和壮大,就必须要建立市场化的资金运营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匮乏的问题。“时间银行”可以建立多层次的日常服务项目,采取有偿服务方式;充分挖掘社区潜在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服务项目,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等。

    (四)制定可行的“时间”定量换算体系

    我国一般银行存取的货币以人民币的形式存在,同样面值的人民币的价值是标准的、统一的,但“时间银行”存取的货币是以“劳动时间”的形式而存在,由于劳动的多样性,导致了相同的“劳动时间”价值的不一致性。马克思在论述商品价值中就指出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计量商品价值时以简单劳动进行衡量,如果从事的是复杂劳动,就需要将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因此代为购物一小时的简单劳动的价值就小于医疗护理一小时的复杂劳动的价值。这样我们就需要将可能涉及的服务按照所需的劳动强调和劳动技能划分为不同等级,不同级别的服务对应不同级别的换算系数进行计量。在制定换算体系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换算方法一定要简单可行,如果过于复杂就有可能影响其的可操作性,到最后无法坚持下去。二是同一总行下面不同分行对于同一类服务活动要统一换算标准,以免引起对换算标准权威性的质疑。换算体系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调整,才能达到科学性和规范性,具备通用性和普适性。对于“时间”的定量还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以服务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不考虑劳动强度和劳动技能的不同,“时间银行”的最早提出者卡恩认为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劳动的价值只能用时间来衡量,同等时间的任何劳动都是等价的。这种方法要求储户有足够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对服务的价值量不严格计较,这种较高的思想觉悟要在大多数储户中普及还需要我们努力。

    (五)完善“时间银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为现代银行的方便与便捷提供了保障,“时间银行”要实现通存通兑和数据化管理,同样需要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服务需求者和供给者的信息登记,到服务时间、服务事件、服务质量的管理,以及服务时间的兑换与转让,都非常的复杂和烦琐。传统的手工记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和丢失。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则能安全有效地记录时间需求者和供给者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需求者和供给者能够及时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信息匹配,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和统筹层次。“时间银行”应建立一种类似于“银联”的信息网络系统,让服务者在信息网络覆盖的区域内的各家“时间银行”都可以查阅到自己所需的服务信息和自己储存的“时间”,并通过不同“时间银行”进行服务时间的存取,方便服务者就近进行“时间”的储存和兑换。欧美各国“时间银行”的完善管理就体现在强大的网络系统上。现今是大数据、“互联网+”盛行的时代,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媒体技术和电子产品,为时间银行的发展提供有利途径。

    (六)多渠道解决“时间”供求不均衡的问题

    “时间银行”存多取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原因重要有两个:一是受到传统志愿服务观念的影响,只讲奉献不求回报,不好意思支取;二是银行里可以交换的资源种类有限,或服务专业化程度太低,没有相应的资源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要解决“时间”供求不均衡的问题就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通过海报、广播电视媒体、宣传会等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服务新理念进行宣传,鼓励人们在奉献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帮助。一个有爱的环境里,付出绝不是单方的,而是相互的,所以你在付出的同時接受他人的帮助,有助于互助互爱氛围的扩展。此外,宣传还应鼓励更多的社会养老服务人士加入“时间银行”的志愿者队伍,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和社区内的年轻人等。其次,筹集资源,丰富时间兑换内容。目前,大多数“时间银行”开展的服务主要集中在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参与社区活动、简单医疗保健等方面,关于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和其他专业性服务比较少,有些“时间银行”甚至没有相关服务内容。因此,应广筹资源,丰富服务的品种和内容。此外,还必须不断丰富扩展可提取的内容,如用时间换社区或社团举办的各种兴趣班、培训班等活动。最后,健全志愿者培训制度。志愿者是“时间银行”的主体力量,但志愿者自身水平不一,专业化程度低,因此要制定对志愿者的培训制度。“时间银行”可以成立下属培训机构,专门负责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或者和一些社会养老机构以及其他正规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或不定期地对志愿者进行个别指导。

    参考文献:

    [1] ?景军,赵芮.互助养老:来自“爱心时间银行”的启示[J].思想战线,2015,(4):72-77.

    [2] ?陈功,杜鹏,陈谊.关于养老“时间储蓄”的问题与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1,(6):67-73.

    [3] ?陈友华,施旖旎.时间银行:缘起、问题与前景[J].人文杂志,2015,(12):111-118.

    [4] ?王泽淮.时间银行——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新形式[J].社区,2003,(12):23.

    [5] ?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18,2.

    [6] ?李晓燕.我国志愿时间银行问题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0):94-97.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