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女性油画家情色题材绘画作品文化内涵探究

    摘 要:“情色题材”具有十分悠远的历史和传统,从原始社会人类艺术萌芽,到今天当代艺术的繁盛,它见证了人类艺术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女艺术家的出现只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随着女性意识的发展,一些女艺术家以莫大的勇气和魄力,在观念保守的中国社会从事情色题材绘画的创作。以女性视角,结合女性的思维方式、观看方式、行为方式、性格特点、情感倾向、价值观念等总览中国女性油画家的情色题材艺术创作,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两性格局和书写方式,以及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男女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分析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涵,对促进艺术史的完善、国人性观念的变迁,以及女性意识的发展和两性关系的改善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情色题材;女性油画;文化;内涵;现当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中国近现代至今的历史时空中,如果以女性画家为原点环顾这个时代,经济基础主要包括女性画家本身、与画家相关的其他社会成员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女性画家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中,“画家”和“女性”两种身份与他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与其相关的上层建筑主要包括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和观念、中国社会普遍的性观念和道德观,女性的性心理与性意识,以及政治层面的国家机器对女性画家及其情色题材绘画的态度等。以现代至今的中国社会作为样本来看,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与国际社会发生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女性画家及其社会关系与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態互相发生关系的同时,也不断地接受自身系统之外的社会成员、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进行着多层次的碰撞与交流,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层面的交流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尤其巨大。因此,研究中国现当代女性油画家情色题材绘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则需要对中国女性意识的成长与两性关系的改变等方面入手。

    女性意识就是女性的自觉,包括性别自觉、思维自觉和行为自觉等。性别自觉是指女性对自身性别充分认识和体验,并对其形象、价值和品格有充分把握,即女性自己对“女性”性别有全方位的理解、认同和自信,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生理方面指女性对自身生理特征充分了解并充满自信,特别是在与男性生理特征相比较的时候,能客观地认识二者的生理差异,并具有足够的性别自信;心理方面主要指女性对自身性别价值的认同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社会方面主要指女性对自身社会角色定位以及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的需求。思维自觉是指女性在性别自觉的基础上,看待事物、考虑问题、价值判断等思维活动,能够从女性自身出发,以女性的生理、心理、社会等特征为依据。行为自觉是指女性在性别自觉和思维自觉之后,在处事方式,行为特征上依然以女性自身为依据,不受男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父权制社会的宗法制度和“三从、四德”的纲常伦理长期作用下,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女性作为男人的附庸被限制在“家”的等级关系中,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缺乏独立人格和个性意识。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强化和渗透,特别是在国家意志的干预下,顽固的社会心理定势在传统女性的心灵深处种下了“天经地义”的屈从心态,在中国文化内部形成了畸形的心理结构。这种被民众普遍接受的,关于对女性的认识和定位的集体无意识,具有强大的惯性和稳固性,在没有外界文化冲击的情况下,依靠自我内部调整的自身进化无法形成革命性的变革。但清末民初的那场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与交流,彻底震动了中国社会各个角落,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世界,从知识体系到文化习俗,真正的女性意识从此萌芽,在持续多年的社会动荡中顽强地生长并日渐茁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治和文化环境更为开明和宽松,女性的权利得到空前的维护和保障。虽然距离真正的男女平等还有差距,但随着社会发展,女性权利和地位得到快速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中女性关于自身权利、地位、价值、意义的意识也快速提升,女性意识的觉醒呈现出爆发式的速度。

    这种变化映射到艺术领域,就产生了许多表现女性性格、情感、生活,表达女性情绪、意愿、观念,或者反映女性抗争与不屈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一大批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艺术家,一反之前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处于弱势地位,情色艺术史上从来都是男人描绘女人、又反过来供男人欣赏的这一被动局面。在女性开始追求自身合理权力与表达自身需求的同时,女性艺术家主动寻求适合表现自我的切入点,在自我突破的过程中,选择以身体和与之相关的意象作为表达自身意识的出发点,希望通过真实的身体找回女性的自我和尊严,建立一套不被男权左右的关于女性权利的新秩序,树立起女性的独立人格。可以说,身体是证明自身存在的基础,也是藉之摆脱男性语境的最终依仗。

    另外,当女性艺术家开始尝试表现自我,表达女性意识的时候,她们就天然地比以往涉足该领域的男性艺术家具有优势。她们能轻易地获得同性的共鸣和异性的惊诧。一方面,在过去男人们的眼中,或者男性艺术家的作品里,女性一直是一种被观看的“景观”,她们本身所具有的智慧、能力与情感全部被剥夺,余留的只是令人充满遐思的身体,往往被用来满足男性的情欲需求。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传统的熏陶下,男性早已不自觉地习惯于“观赏”女性和“消费”女性,即便在新的社会文化观念下,有些男性具备了尊重女性和平等看待女性的意识,但是“理解女性”的天分或能力却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学来的。另外,尽管男性画家描绘了女人的身体,甚至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解剖知识科学地掌握女性的生理构造,从而达到形体的准确与严谨,但他们毕竟无法感知女性的心理和情感。另一方面,女性艺术家作为女性群体的先觉者,她们深知中国女性几千年来的苦难和悲哀,深刻地了解她们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和渴望,同步地感受着她们的呼吸与心跳。她们的心灵承载了中国女性压抑多年的情感,这是她们的作品能够深入女性心灵、表现出女性精神和灵魂的根本原因,也是男性画家永远无法触及的神秘地带。

    女性意识伴随着女性的解放和女性权利的确立逐渐成长,与其相应发生变化的还有男性的权利、观念,以及男女两性的关系格局。在女性逐渐适应和接受新的身份确认的同时,男性也需要重新审视女性的身份、权利和地位,面对男女双方权利的新格局,重新考虑自身对待女性的态度和方法,以一种合宜的方式确立新的男女关系。这一过程如同其他思想和文化的变革一样,充满曲折和波澜:首先,绝大多数的普通男性不可能像思想文化领域的先觉者一样轻松地理解并愉快地接受这一变化,甚至许多保守的女性也缺乏对自身权利的自觉和勇气,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使得那些先觉的人们为女性权利而努力的过程充满悲壮的意味;其次,在打破旧有男女权利格局之后,建立新的男女关系的时候,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处方式给男女两性都带来了巨大的不适,面对权利,男性可能无法彻底理解和适应平等的关系,在权利释出上存在保守的倾向,而女性可能斗志昂扬、高歌猛进,不能接受循序渐进的缓慢,甚至出现过度主张权利的激进表现,于是,分寸与尺度成为争吵的主要原因,而不断地碰撞和磨合让整个过程充满了痛苦和不安。

    在艺术领域,特别是面对情色题材绘画的时候,社会对于男性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仍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与面对男性画家的情色题材艺术作品时的宽容乃至欣赏的态度不同,对于女性艺术家同样类型的作品,社会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观众和评论家持批评甚至谴责的态度,例如曾有官方机构拒绝展出申玲的部分性爱题材绘画。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势必引来批评和反对的声音,同时也促使更多心有不平的女性艺术家加入情色题材艺术的创作中去。这种固执的创作行为和不断面世的情色题材作品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意识观念,促进女性处境的不断改善。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作品中的男女两性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两性之间的感覺也随之出现了微妙的改变,可以说女性画家的情色题材绘画作品是中国现当代两性关系的直接见证。另外,情色题材绘画本身也是社会变革中,女性对自身以及与男性关系的思考和感受的自然表达,或欣喜、或彷徨、或自信、或迟疑,构成了特殊社会时期的一部女性心灵史。

    除却那些过分追求名利的低级的极端化的情色艺术,通常而言,女性情色题材油画侧重于讨论人性的本真、爱和欲的本质、女性自身的情感、趣味、生活,以及女性的权利、地位和男女两性的关系等。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差异,女性较男性而言,对家庭生活、生命自然等命题有着更多的感悟,对爱的情感更为敏感。一般而言,表达内心情感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绘画表现方式就是描绘情感的主体,即人自身。对女性画家而言,表达女性自身,没有比女性身体更好的题材了。也就是说,很多女性油画家创作情色题材作品的初衷也许并不在于情色本身,重点可能反而是情色后面更丰富、更深层次的东西。但就现在评论界的声音来看,观者在欣赏女性艺术家创作的情色题材作品时,首先看到的是画面的直观内容,而不是内涵,即在有色眼镜的作用下,作品本身的呈现形式掩盖了形式后面的内涵,导致对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误读。比如,很多文章解读民国女画家潘玉良时,往往对她的妓女出身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仿佛不提出身潘玉良的作品就没有任何价值一样。这种批评上的习惯或传统,仍然是站在男性的角度对女性艺术进行臆想式的评述,缺乏真正的女性意识的介入。

    总体而言,情色题材艺术作品对促进艺术史的完善、国人性观念的变迁,以及女性意识的发展和两性关系的改善都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事情却远远没有到圆满的地步,女性艺术家们作出的努力与其现实意义仍然不成正比。女性艺术家的创作行为和艺术作品,特别是情色题材作品,还远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解读。或许,只有当男女平等成为现实、人们能够从女性的角度去看待女性艺术作品的时候,女性艺术才会真正焕发自己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纪林林.论中国当代女性绘画中的“性”[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孟刚,陈纾.女性与女性艺术小议[J].时代文学,2010,(12):192—193.

    [3]刘达临,胡宏霞.中国性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17.

    作者简介:

    郑玉冰,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