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教学中迁移思想的运用
郑秀梅
摘 要: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让中职学生学好数学,数学教师就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要素”,灵活运用迁移思想;捕获生活知识迁移形成数学知识;用心选择、精心编辑练习,促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对迁移的概念介绍,并结合教学实践,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对如何运用迁移思想实施有效教学归纳出几种方法,最大限度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目的.
关键词:中职数学;迁移思想;方法应用;数学能力
引言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的作用是积极的就称为正迁移,有的作用是消极的就称为负迁移,从数学教育的目的看,追求的是正迁移,即通过“正迁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迁移思想的运用丰富了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有效,所以,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迁移思想,培养中职生有效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运用迁移思想.
1 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要素”,灵活运用迁移思想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很强,从初等到高等,数学知识构架就如一条螺旋上升式的链条,一环紧扣一环,旧知识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所以,教师在课程引入环节,最好做足功课,适当采用“类比”、“从具体到细节”渗透“包摄性”、“融会贯通”等方法实施迁移,自然地导入新课,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1.1 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迁移
迁移的首要方法是类比,许多数学知识都依赖于“类比”迁移思维.在讲解新概念、法则、定理的时候,主要运用类比思维模式,它使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把旧知识迁移成新知识.在中职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如果有两个知识点都具备着一些相同要素,就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迁移.如:从“锐角”三角函数概念迁移成“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从“传统定义”函数的概念迁移到“近代定义”;从圆的定义迁移到球的定义;从二元一次方程迁移到二元一次不等式等等.
具体方法如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与“等差数列”相比较,并找出其中的共同要素,用类比的方式实施迁移,“讲”关键处即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这样循序渐进的教与学,以新带旧,融会贯通,自然就加深了对数列整章知识的理解. 再比如,中职生对立体几何“二面角”的概念的理解往往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先复习一下角的概念等相关知识,通过“两个半平面与两条射线,交线与角的顶点”对比联想,产生迁移,从角的概念“触类旁通”地“迁移”到二面角的概念了.因此, 运用类比方法学习新知识,可以缩短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1.2 “从具体到细节”的认知特点为迁移提供可行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加工过程中存在总体特征优先现象,即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从整体中分化出细节,要比从细节中概括整体更容易些.如,初上“解析几何”,教师可以先举证初中的函数是怎样学习的,迁移到“解几实质就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从“整体到细节”迁移,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出现,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直线和圆锥曲线总体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先总后分,再有条不紊地学习具体的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迁移思维渗透“包摄性”的数学思想
迁移的效果受已知经验、概括水平限制.数学知识的精髓是数学思想和方法,无一例外,皆寓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包容性,因此,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一定还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之转化成学生内在的东西.例如初等代数的基本思想本质就是“数的运算律”,所以掌握了运算律,就能迁移到解方程、解不等式等相关问题.再如三角“诱导公式”,量多且杂易混淆,如能让学生明白“一切为了化简”、“等量代换”这些思想原理,进而归纳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口诀,学生就不用死记硬背繁多的公式,就能“信手拈来”任一公式.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之真正达到内外兼修.
1.4 加强各个知识点的横纵比较,“融会贯通”实现知识迁移
从小学到高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构架横纵联系错综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加强比较学习.比如一些表面不同的数学术语,实际上代表”本质相同的东西“,如果不加分析识别归纳,就会感觉知识点多而杂,容易混淆,学生学得吃力,就会失了耐性产生厌学心理.如空间“异面直线、线面、面面所成的角”,“两条向量的夹角”,“直线的倾斜角”等三个概念其实质就是“两条直线所成的角”,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相互阐释,顿然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因此教师不妨多举一些可以“迁联”的例子,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在“恍然大悟”中领会迁移思想的优越性,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2 捕获生活知识,迁移形成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许多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比如一些数学概念和定理、公理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肯去找寻,不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再妥善组织一下教学语言,就能把生活知识迁移成数学知识,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现象迁移形成数学公理或定理
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源之于生活,比如“潮起潮落”,“转盘中奖概率”等等生活现象,正是数学知识“活的源泉”,也是数学要研究的对象,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不难完成这个迁移活动.比如讲到“平面的基本公理1”时,教师可以先提问:要将一条直木板水平固定在光滑的墙壁上,至少需要几枚鐵钉?1枚行吗?2枚稳定吗?要不要3枚?学生不难从只用2枚铁钉就能把木板牢牢固定住,迁移成抽象的公理.再如,照相机的三角形支架迁移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的推拉门迁移到“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在讲到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时,教师可以举本班集体为例,首先,人是确定的,对个人而言要么属于本班,要么不属于本班,即为“确定性”;其次,互换位置但班集体不变,即为“集合元素具有无序性”;最后,任何两人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双胞胎也不相同,即为“互异性”.
2.2 数学“寓于生活”,生活语言迁移形成数学概念
人类生活千姿百态,语言丰富多彩,中国汉语是最典型的象形文字,许多字词往往能望文生义,比如数学名词:“集合”、“子集”、“交集”、“向量”、“锥体”等等,就是生活口语,稍加区别转换提炼,就能迁移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让学生对陌生的概念产生亲切感,印象深刻,自然也会记得牢固.例如,函数这一概念晦涩难懂,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信函、公函、涵洞”等名词入手,让学生很形象地展开联想,“函”的内涵是沟通二者之间关系的,从而迁移成中学数学中“最重要”、“最抽象”,也是最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函数概念,即函数就是数(自变量)与数(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先“曲解”概念,后回归概念最初的本意,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阐述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无形中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必能提高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3 数学“归于生活”,努力实现生活常识与数学知识的相互迁移
在《没有公式的数学》这一本书中,前苏联数学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用公式,不用严谨的证明一样能理解数学,而且还能直接感知数学,虽然严谨是数学的本质特征,但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这种特征,就把学生拒之数学的大门之外.”[1 ]中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作为一名中职教师,首先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数学,只有把复杂的数学内容迁移成浅显易懂的生活常识,或者把耳熟能详的生活道理迁移成数学结论,学生才能乐于学.比如,教师归纳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时,如果直接运用倒序相加法讲解公式,中职生可能没听几分钟就会失去耐心了,所以教师不妨让学生先计算“1到100整数之和”,然后再讲一则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学生听得兴致盎然,不知不觉中就把方法迁移到求和公式中.反之,学习了“概率”之后,教师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中奖”或者“赌博”规则,然后让他们利用概率的知识解释其中的规律,让学生彻悟“十赌九输”的科学道理,给中职生敲响警钟。相互迁移充分体现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解题更快更准确.
3 精心选择练习,促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知识过程中普遍存在迁移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完公理、定理或者公式及例题后,应该及时精心编辑一些相关练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控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使知识点产生迁移.例如,在讲授完利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y=sinx的图像后,可安排如下的几个练习题:利用“五点法”分别作①y=-sinx;②作y=2sinx③y=1+sinx的图像,通过图像的“平移、扩大或者缩小、翻转”等方法,把正弦函数图像迁移到其他复合函数图像,最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通过什么手段可以画出余弦函数的图像呢?作图过程中,从一演变到二到三……,充满动感,能有效吸引学生眼球,克服作图难的心理,还促使学生对“余弦函数的作图学习”充满期待.
4 结论
总之,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我们要牢记,“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师要尽量避免机械教学,多应用迁移思想传授数学知识,让学生学有道、乐于学.教师既要考查学生有没有掌握数学知识,还要重视数学理论、原理、思想、方法的灌輸,只有全方面的研究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促使学生情感、知识、技能得到迁移,这是中职教师的责任,也是中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靳兵.谈高中数学教学中迁移思想的应用[J].中学课堂辅导教学研究,2015(5).
摘 要: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让中职学生学好数学,数学教师就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要素”,灵活运用迁移思想;捕获生活知识迁移形成数学知识;用心选择、精心编辑练习,促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对迁移的概念介绍,并结合教学实践,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对如何运用迁移思想实施有效教学归纳出几种方法,最大限度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目的.
关键词:中职数学;迁移思想;方法应用;数学能力
引言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的作用是积极的就称为正迁移,有的作用是消极的就称为负迁移,从数学教育的目的看,追求的是正迁移,即通过“正迁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迁移思想的运用丰富了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有效,所以,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迁移思想,培养中职生有效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运用迁移思想.
1 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要素”,灵活运用迁移思想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很强,从初等到高等,数学知识构架就如一条螺旋上升式的链条,一环紧扣一环,旧知识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所以,教师在课程引入环节,最好做足功课,适当采用“类比”、“从具体到细节”渗透“包摄性”、“融会贯通”等方法实施迁移,自然地导入新课,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1.1 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迁移
迁移的首要方法是类比,许多数学知识都依赖于“类比”迁移思维.在讲解新概念、法则、定理的时候,主要运用类比思维模式,它使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把旧知识迁移成新知识.在中职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如果有两个知识点都具备着一些相同要素,就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迁移.如:从“锐角”三角函数概念迁移成“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从“传统定义”函数的概念迁移到“近代定义”;从圆的定义迁移到球的定义;从二元一次方程迁移到二元一次不等式等等.
具体方法如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与“等差数列”相比较,并找出其中的共同要素,用类比的方式实施迁移,“讲”关键处即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这样循序渐进的教与学,以新带旧,融会贯通,自然就加深了对数列整章知识的理解. 再比如,中职生对立体几何“二面角”的概念的理解往往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先复习一下角的概念等相关知识,通过“两个半平面与两条射线,交线与角的顶点”对比联想,产生迁移,从角的概念“触类旁通”地“迁移”到二面角的概念了.因此, 运用类比方法学习新知识,可以缩短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1.2 “从具体到细节”的认知特点为迁移提供可行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加工过程中存在总体特征优先现象,即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从整体中分化出细节,要比从细节中概括整体更容易些.如,初上“解析几何”,教师可以先举证初中的函数是怎样学习的,迁移到“解几实质就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从“整体到细节”迁移,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出现,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直线和圆锥曲线总体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先总后分,再有条不紊地学习具体的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迁移思维渗透“包摄性”的数学思想
迁移的效果受已知经验、概括水平限制.数学知识的精髓是数学思想和方法,无一例外,皆寓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包容性,因此,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一定还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之转化成学生内在的东西.例如初等代数的基本思想本质就是“数的运算律”,所以掌握了运算律,就能迁移到解方程、解不等式等相关问题.再如三角“诱导公式”,量多且杂易混淆,如能让学生明白“一切为了化简”、“等量代换”这些思想原理,进而归纳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口诀,学生就不用死记硬背繁多的公式,就能“信手拈来”任一公式.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之真正达到内外兼修.
1.4 加强各个知识点的横纵比较,“融会贯通”实现知识迁移
从小学到高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构架横纵联系错综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加强比较学习.比如一些表面不同的数学术语,实际上代表”本质相同的东西“,如果不加分析识别归纳,就会感觉知识点多而杂,容易混淆,学生学得吃力,就会失了耐性产生厌学心理.如空间“异面直线、线面、面面所成的角”,“两条向量的夹角”,“直线的倾斜角”等三个概念其实质就是“两条直线所成的角”,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相互阐释,顿然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因此教师不妨多举一些可以“迁联”的例子,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在“恍然大悟”中领会迁移思想的优越性,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2 捕获生活知识,迁移形成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许多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比如一些数学概念和定理、公理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肯去找寻,不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再妥善组织一下教学语言,就能把生活知识迁移成数学知识,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现象迁移形成数学公理或定理
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源之于生活,比如“潮起潮落”,“转盘中奖概率”等等生活现象,正是数学知识“活的源泉”,也是数学要研究的对象,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不难完成这个迁移活动.比如讲到“平面的基本公理1”时,教师可以先提问:要将一条直木板水平固定在光滑的墙壁上,至少需要几枚鐵钉?1枚行吗?2枚稳定吗?要不要3枚?学生不难从只用2枚铁钉就能把木板牢牢固定住,迁移成抽象的公理.再如,照相机的三角形支架迁移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的推拉门迁移到“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在讲到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时,教师可以举本班集体为例,首先,人是确定的,对个人而言要么属于本班,要么不属于本班,即为“确定性”;其次,互换位置但班集体不变,即为“集合元素具有无序性”;最后,任何两人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双胞胎也不相同,即为“互异性”.
2.2 数学“寓于生活”,生活语言迁移形成数学概念
人类生活千姿百态,语言丰富多彩,中国汉语是最典型的象形文字,许多字词往往能望文生义,比如数学名词:“集合”、“子集”、“交集”、“向量”、“锥体”等等,就是生活口语,稍加区别转换提炼,就能迁移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让学生对陌生的概念产生亲切感,印象深刻,自然也会记得牢固.例如,函数这一概念晦涩难懂,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信函、公函、涵洞”等名词入手,让学生很形象地展开联想,“函”的内涵是沟通二者之间关系的,从而迁移成中学数学中“最重要”、“最抽象”,也是最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函数概念,即函数就是数(自变量)与数(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先“曲解”概念,后回归概念最初的本意,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阐述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无形中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必能提高中职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3 数学“归于生活”,努力实现生活常识与数学知识的相互迁移
在《没有公式的数学》这一本书中,前苏联数学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用公式,不用严谨的证明一样能理解数学,而且还能直接感知数学,虽然严谨是数学的本质特征,但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这种特征,就把学生拒之数学的大门之外.”[1 ]中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作为一名中职教师,首先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数学,只有把复杂的数学内容迁移成浅显易懂的生活常识,或者把耳熟能详的生活道理迁移成数学结论,学生才能乐于学.比如,教师归纳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时,如果直接运用倒序相加法讲解公式,中职生可能没听几分钟就会失去耐心了,所以教师不妨让学生先计算“1到100整数之和”,然后再讲一则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学生听得兴致盎然,不知不觉中就把方法迁移到求和公式中.反之,学习了“概率”之后,教师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中奖”或者“赌博”规则,然后让他们利用概率的知识解释其中的规律,让学生彻悟“十赌九输”的科学道理,给中职生敲响警钟。相互迁移充分体现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解题更快更准确.
3 精心选择练习,促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知识过程中普遍存在迁移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完公理、定理或者公式及例题后,应该及时精心编辑一些相关练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控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使知识点产生迁移.例如,在讲授完利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y=sinx的图像后,可安排如下的几个练习题:利用“五点法”分别作①y=-sinx;②作y=2sinx③y=1+sinx的图像,通过图像的“平移、扩大或者缩小、翻转”等方法,把正弦函数图像迁移到其他复合函数图像,最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通过什么手段可以画出余弦函数的图像呢?作图过程中,从一演变到二到三……,充满动感,能有效吸引学生眼球,克服作图难的心理,还促使学生对“余弦函数的作图学习”充满期待.
4 结论
总之,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我们要牢记,“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师要尽量避免机械教学,多应用迁移思想传授数学知识,让学生学有道、乐于学.教师既要考查学生有没有掌握数学知识,还要重视数学理论、原理、思想、方法的灌輸,只有全方面的研究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促使学生情感、知识、技能得到迁移,这是中职教师的责任,也是中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靳兵.谈高中数学教学中迁移思想的应用[J].中学课堂辅导教学研究,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