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书质量为依托,创口碑和品牌双效精品

    王明舟

    

    

    

    口碑和品牌,对一个文化企业来讲,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特别对出版社这样的文化企业来讲,口碑和品牌的建立,离不开图书质量的依托。

    口碑和品牌,对一个文化企业来讲,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特别对出版社这样的文化企业来讲,口碑和品牌的建立,离不开图书质量的依托。近年来,过于浓重的商业气息严重影响出版行业的发展,一味追求市场、片面追求规模的现象十分突出,这必然造成出版物质量的下降。为此,北京大学出版社高度重视出版物质量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全流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多出精品力作保驾护航。

    一、把好稿源质量关,严格组织选题论证,合理控制出版品种规模,这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先决条件。选题质量是提高图书质量的源头。北京大学出版社近几年始终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实行严格的选题三级论证制度,不断优化选题结构,主动控制新书品种规模。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在新书品种比2012年下降11.6%的情况下,实现销售码洋增长13.74%。201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确定工作目标:“三升三稳两降”,核心就是图书质量有明显上升,新书品种下降10%,并保持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的基本稳定。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出版社实行选题三级论证制度,由总编室负责组织选题论证和选题管理。选题论证的第一个环节是编辑部门论证,各编辑部门分别组织部门编辑一起对本部门的选题进行初步论证,把那些内容缺乏创新、作者情况不理想、文化贡献不大、预计市场影响不大的选题首先淘汰掉。第二个环节是由社一级的编辑委员会论证,出版社设立人文类、社科类、自然科学类三个编辑委员会,分别由相关社领导、相关学科编辑部负责人、市场营销部负责人、社内资深编辑和特邀专家组成,就选题的文化含量、写作质量、市场预测以及作者情况等进行论证。在充分讨论和答辩的基础上,由编辑委员会成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选题做出评判,未获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的选题一律予以淘汰。第三个环节是社长、总编辑审核论证,社长、总编辑结合出版社的总体发展战略及产品线布局,对通过编辑委员会论证的选题进行最后把关,对每一个选题做出取舍。

    事实证明,三级论证、层层把关和集体决策,起到了相互制约、互为补充的作用。这既有利于集思广益,对每一个选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论证,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可以避免由于个人偏好不同或认识上的不足而造成决策失误,从而在确定选题的制度和程序上有效地实现对图书质量的严格把关。

    二、出版社成立了社长、总编辑共同担任组长的图书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这是保证图书质量的组织机构保障。图书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总编室主任、出版部主任、质检室主任、终审室主任、校对科主任等。其主要职责包括:(1)根据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政策法规,制定本社的质量管理方针、政策和质量目标;(2)负责制定本社总的质量管理计划,抓好以提高全社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质量教育工作;(3)综合全社的质量管理活动,协调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4)领导、组织和检查本社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5)批准本社的质量管理办法及有关质量管理的文件;(6)制定本社图书质量评优工作及奖励办法;(7)对重大质量事故的处理做出决定。

    在图书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部门对图书质量有了明确的分工和责任:总编室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有出版社日常性质量监督职责,对所有环节的质量管理进行监控;社领导对分工负责的业务领域和工作负领导责任;编辑部门的负责人和责任编辑等对稿件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负主要责任;校对科对书稿的校对质量负责;终审室负责全社图书的终审和成品质量检查工作;质检室负责全社图书的印前质检工作;出版部负责全社图书的印务工作,对图书印刷、装订质量负主要责任。

    三、建章立制,建立全流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坚持三审三校一通读、总编辑调审会审、印前质检、样书审查和成书质量抽检制度,这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制度保障。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实际,我们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全流程图书质量管理体系,即“三审、三校、一通读、一调审、一质检”制度。

    第一,坚持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总编室负责对三审流程进行监控,重点审核三审人员的资质与三审报告。没有经过三审加工的书稿,一律不准发稿。在编辑的岗位职责中,我们明确规定了三审的职责,使三审各有分工,互为补充,相互监督。每部书稿的清样至少要经过三个校次,质量不好的书稿应增加校次。三审三校后,责任编辑还须对书稿清样进行全文通读,再次对质量进行一次全面的加工检查。

    第二,坚持总编辑调审会审制度。对于不属于重大选题备案范围,但可能涉及敏感问题、热点问题,或者容易涉及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的书稿,以及重点稿件、重点编辑的稿件,在三审三校之后,再由总编辑或副总编辑亲自进行调审,个别稿件通过集体会审的方式,审查通过后方能安排出版。

    第三,坚持印前质检、样书审查和成书质量抽检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规定,所有图书发稿前必须经质检室进行印前检查,每本新书经印前质检合格签字后方能付印。责任编辑应将完整稿件、清晰的封面大样、发稿卷送交质检室,质检室应检查图书的封面、扉页、版权页、内容提要、目录、正文标题、书眉、前言(或序)、后记(或跋)等,并抽检部分正文,留存质检记录,并定期公布检查存在问题的图书及责编名单。责任编辑必须更正质检发现的问题后方可出片。图书批量装订前,责任编辑必须审查样书,改正差错后方可批量装订。对于成书质量抽检,每位编辑每年至少抽查一种图书,将上年度质检不合格编辑任责编的图书全部列入质检范围,每年成书检查数量在当年新书总量的10%以上,约150~200种。

    第四,坚持社领导主动参与质量检查工作。北京大学出版社规定,社领导必须承担一定数量的终审、调审、印前和成品检查工作,并将其作为社领导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规定社领导对所分管工作领域和联系部门的质量工作承担领导责任,如出现质量问题,首先追究社级领导的相应责任。

    第五,制定《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质量管理办法》,明确各工作环节责任,严格落实质量奖惩措施,尤其强调社长、总编辑和相关社领导的责任,以强化全社人员的质量意识。对相关责任人,除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外,在编辑资格、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据统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图书质量问题处罚84人次;2011年图书质量问题处罚78人次;2012年图书质量问题处罚41人次;2013年图书质量问题处罚39人次。其中绝大多数是印前质检和样书审查中发现的错误,成品书质量不合格的情况比较少。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图书质量问题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反映出随着近几年全社质量意识的增强,图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四、注重对编辑和校对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编辑素质和编校技能,打造高质量的编辑和校对队伍,这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关键。制度再好,流程再规范,也需要人去落实。三十多年来,北京大学出版社注重对编辑和校对队伍的培养,在编辑招聘、培训和使用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一,在编辑招聘方面,慎遴选、严录用。北京大学出版社招聘编辑人员,不仅要考查招聘人员的教育经历,要求国内相关学科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还要求招聘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而且招聘时要进行笔试和两次面试。在对招聘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文字能力测试后,再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期对其进行考查,最终决定是否聘用。

    第二,在编辑培训方面,重培训、严考核。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力开展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实行新编辑入职培训,安排社领导、资深编审、总编室、出版部、终审室等部门负责人授课,主要学习社情社史、政策法规和编辑常识;实行新编辑导师制,新编辑入职后社里安排一位资深编辑手把手指导,对新编辑加工的书稿进行重点审查,并就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其迅速提高业务能力;举办编辑沙龙,不定期邀请社内资深编辑分享编辑工作中的心得体会、经验案例;经常性和制度化的在职培训,常抓不懈,以此不断提高编校人员的业务水平。

    第三,在编辑使用方面,分学科、按专业,坚持专业化的用人制度。一方面,坚持审稿按专业对口分工负责的原则,制定《北京大学出版社跨专业选题管理办法》,原则上不允许跨专业加工书稿,以保证编辑加工的质量。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的终审室,建立专职终审制度,从社内遴选一批熟悉出版政策,有丰富编辑经验的老编审,经社长、总编辑委托专门从事终审工作,确保书稿在内容质量上不出现问题。事实证明,这项制度在正确处理敏感复杂问题和保证图书质量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老编审们的专业经验和敬业精神对全体编辑人员,尤其是新编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虽然近年来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质量有所提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远未达到所有产品百分之百合格的基本要求,未达到产品零投诉的标准,我们的质量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质量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出版社和出版工作者来说,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今后,北京大学出版社将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要求,进一步优化选题结构,狠抓图书质量,促进出版社的持续、健康、优质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