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高效生态混养模式试验

    安丽+朱永安+钟君伟+张龙岗

    克氏原螯虾又称小龙虾,原产于美国中南部和墨西哥北部,20世纪30年代引入我国,由于其适应性广、繁殖力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为充分利用池塘资源,发挥物种间的互利作用,提高生产效益,许多生产者尝试了克氏原螯虾不同的养殖模式。笔者为使养殖产量更加稳定,养殖经济效益更加理想,开展了克氏原螯虾与河蟹高效生态养殖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 试验方法

    1.1 池塘生态条件

    试验点选在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陈庄,选择3口池塘作为试验塘(编号1#、2#、3#),共计3.2 hm2,原作螃蟹养殖池使用。3口池塘相邻,进排水系统独立,东西走向,长宽比在3∶1以上,坡比1∶(2.5~3),池深1.8~2 m。土质为壤土,底泥10~15 cm。池塘内挖设宽1.0 m、深0.8 m左右的环沟,且每hm2池塘配置3.75 kW的设备。

    在池塘四周采用玻璃钢瓦和钙塑板等设立防逃围栏。围栏的高度为60 cm,其中20 cm埋入泥中。

    1.2 放养前准备

    3月干法清塘,保持池塘水深10 cm,使用块状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用量1 125~1 500 kg/hm2。3月26日进水20 cm,在池塘四周堆放腐熟的有机粪肥,用量3 000~4 500 kg/hm2。

    1.3 水草种植及螺蛳投放

    3月底开始种植水草,以沉水性水草伊乐藻、苦草和轮叶黑藻为主,水草的池塘覆盖率保持在50%左右。其中栽种伊乐藻750 kg/hm2,切成10~15 cm的小段,约10小段1束,种植于池塘周围的浅水处,保持竖间距1.5 m左右、行间距2 m左右,池塘覆盖率约20%。4月5日播撒苦草种子和轮叶黑藻芽孢,分别播撒12 kg/hm2和15 kg/hm2。每间隔5 m的空白区设置5 m的水草区,苦草和轮叶黑藻池塘覆盖率分别为15%。4月5日左右开始投放螺蛳,投放量为6 kg/hm2,可起到净化水质和提供天然饵料的作用。8月份投放第二次,投放量1.5 kg/hm2左右。

    1.4 苗种放养

    4月8日开始放养河蟹苗种。选择规格整齐、没有损伤、色泽光洁、无附着物的苗种,所有苗种在放养前均需用高锰酸钾浸浴消毒。放养规格为150只/kg的河蟹9 000只/hm2;4月14日放养规格为10尾/kg的鲢、鳙鱼600尾/hm2(数量比为3∶1);4月26日投放克氏原螯虾,各池放养情况见表1。

    1.5 生产管理

    1.5.1 合理投喂 养殖前期蟹苗多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如小鱼或轧碎的螺蛳等,日投饵量占蟹体重的6%左右,连续投喂1个月,期间逐渐添加了人工配合饵料,日投饵量由占虾蟹总体重的2%提高到5%,人工配合饵料的蛋白含量也逐渐增加(4、5月36%,6、7月38%,8-10月42%)。夏季6-8月份高温季节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防止河蟹摄入过多营养而提前进入性早熟期导致死亡,同时降低克氏原螯虾对水草的过度食用。投喂量占虾、蟹总体重的5%~6%。9月份的后期要多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淡、海水低值鱼类),让河蟹积累脂肪,这不仅让河蟹增重,还可使河蟹增重后在食用时口感更好。日投饵量以吃饱、吃完,不留残饵为原则,一般为池中虾蟹体重的4%~5%,可根据小龙虾、河蟹的吃食情况进行调整。每月在100 kg颗粒饵料中添加EM菌0.25 kg,连续投喂1周。每天投喂两次,一般是上午少,傍晚多。

    1.5.2 水质管理 试验池塘设有增氧设备,在养殖中后期,晴天时中午12:00开机2~3 h,阴雨天夜晚也要开机。4月水位保持在40 cm,水位较浅,光照充足,水温升高快,促进水草、虾蟹生长;5-6月,每半个月注水一次,每次20 cm左右,适时追施生物肥水宝,透明度保持在20~30 cm;7-9月,由于投饵量增加,水中有机物也大量增加,需更频繁地加注新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0~40 cm,同时每半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进行消毒;5月中旬以后,还需定期泼洒微生态制剂,用于改良水质。如若栽种水草过于茂盛需将其割茬,并及时捞出水面,以防止腐败,破坏水质。

    1.6 病害防治

    整个试验过程中,由于充分重视水草养护、池塘水环境改良、饵料优化组合、合理投喂及药物消毒预防等,因此整个试验过程未发生病害。

    1.7 收获

    克氏原螯虾收获时间从7月初开始到9月上旬结束,将达到上市规格的克氏原螯虾陆续捕捞上市;河蟹9月中旬开始捕捞,直到10月下旬;11月初即可抽水捕捞鲢鱼、鳜鱼。各池塘收获情况见表2。

    2 实验结果

    3口池塘克氏原螯虾总产量为3 492 kg,河蟹总产量2 429 kg。3口池塘河蟹和克氏原螯虾的平均总产量分别为1 613.8 kg/hm2、1 888.6 kg/hm2和1 999.5 kg/hm2。

    在利润方面,2#池塘经济效益最高,1#次之,3#最少。经济效益见表3。3口池塘克氏原螯虾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约为22.1%、31.0%和35.0%;河蟹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约为75.1%、66.3%和62.2%。

    3 小结

    克氏原螯虾与河蟹在分类上均属于甲壳动物,食性及生活习性相似,因此将两者进行池塘混养,一方面能充分利用池塘资源,另一方面能尽量发挥物种间的互利作用,以进一步提高池塘综合效益。克氏原螯虾和河蟹同属好斗物种,对隐蔽所都有很强的需求,经常会因争夺隐蔽所而引起激烈的种内斗争。因此处于生长关键阶段的蜕壳期易因争斗损伤造成死亡。为提高克氏原螯虾与河蟹成活率,一是要混养池塘栽培适量水草,为克氏原螯虾和河蟹提供隐蔽场所,构建足够的领域空间;二是在河蟹和克氏原螯虾蜕壳期间,投喂高蛋白含量的饵料,保证处于脱壳间期的克氏原螯虾和河蟹拥有充足的饵料,降低相互残杀的几率;三是降低克氏原螯虾的套养密度,减少对水草的过度利用和空间领域竞争。

    本次试验在经济效益方面,2#池塘最高,1#次之,3#最少。1#池和2#池的虾蟹生长速度及上市规格相接近,2#池中虽然河蟹产量降低了54 kg/hm2,产值减少3 780元/hm2,苗种与饵料成本等有所增加,但克氏原螯虾产量增长了355.5 kg/hm2,产值增加了7 821元/hm2,最终利润提高3 282元/hm2。3#池虾蟹生长速度及上市规格明显小于前两个池塘,苗种成本与饵料成本较高导致利润明显减少。本试验结果表明每hm2放4.5万尾克氏原螯虾幼虾和9 000只河蟹,虾蟹生长速度、上市规格,产量和效益都较为理想。

    克氏原螯虾又称小龙虾,原产于美国中南部和墨西哥北部,20世纪30年代引入我国,由于其适应性广、繁殖力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为充分利用池塘资源,发挥物种间的互利作用,提高生产效益,许多生产者尝试了克氏原螯虾不同的养殖模式。笔者为使养殖产量更加稳定,养殖经济效益更加理想,开展了克氏原螯虾与河蟹高效生态养殖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 试验方法

    1.1 池塘生态条件

    试验点选在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陈庄,选择3口池塘作为试验塘(编号1#、2#、3#),共计3.2 hm2,原作螃蟹养殖池使用。3口池塘相邻,进排水系统独立,东西走向,长宽比在3∶1以上,坡比1∶(2.5~3),池深1.8~2 m。土质为壤土,底泥10~15 cm。池塘内挖设宽1.0 m、深0.8 m左右的环沟,且每hm2池塘配置3.75 kW的设备。

    在池塘四周采用玻璃钢瓦和钙塑板等设立防逃围栏。围栏的高度为60 cm,其中20 cm埋入泥中。

    1.2 放养前准备

    3月干法清塘,保持池塘水深10 cm,使用块状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用量1 125~1 500 kg/hm2。3月26日进水20 cm,在池塘四周堆放腐熟的有机粪肥,用量3 000~4 500 kg/hm2。

    1.3 水草种植及螺蛳投放

    3月底开始种植水草,以沉水性水草伊乐藻、苦草和轮叶黑藻为主,水草的池塘覆盖率保持在50%左右。其中栽种伊乐藻750 kg/hm2,切成10~15 cm的小段,约10小段1束,种植于池塘周围的浅水处,保持竖间距1.5 m左右、行间距2 m左右,池塘覆盖率约20%。4月5日播撒苦草种子和轮叶黑藻芽孢,分别播撒12 kg/hm2和15 kg/hm2。每间隔5 m的空白区设置5 m的水草区,苦草和轮叶黑藻池塘覆盖率分别为15%。4月5日左右开始投放螺蛳,投放量为6 kg/hm2,可起到净化水质和提供天然饵料的作用。8月份投放第二次,投放量1.5 kg/hm2左右。

    1.4 苗种放养

    4月8日开始放养河蟹苗种。选择规格整齐、没有损伤、色泽光洁、无附着物的苗种,所有苗种在放养前均需用高锰酸钾浸浴消毒。放养规格为150只/kg的河蟹9 000只/hm2;4月14日放养规格为10尾/kg的鲢、鳙鱼600尾/hm2(数量比为3∶1);4月26日投放克氏原螯虾,各池放养情况见表1。

    1.5 生产管理

    1.5.1 合理投喂 养殖前期蟹苗多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如小鱼或轧碎的螺蛳等,日投饵量占蟹体重的6%左右,连续投喂1个月,期间逐渐添加了人工配合饵料,日投饵量由占虾蟹总体重的2%提高到5%,人工配合饵料的蛋白含量也逐渐增加(4、5月36%,6、7月38%,8-10月42%)。夏季6-8月份高温季节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防止河蟹摄入过多营养而提前进入性早熟期导致死亡,同时降低克氏原螯虾对水草的过度食用。投喂量占虾、蟹总体重的5%~6%。9月份的后期要多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淡、海水低值鱼类),让河蟹积累脂肪,这不仅让河蟹增重,还可使河蟹增重后在食用时口感更好。日投饵量以吃饱、吃完,不留残饵为原则,一般为池中虾蟹体重的4%~5%,可根据小龙虾、河蟹的吃食情况进行调整。每月在100 kg颗粒饵料中添加EM菌0.25 kg,连续投喂1周。每天投喂两次,一般是上午少,傍晚多。

    1.5.2 水质管理 试验池塘设有增氧设备,在养殖中后期,晴天时中午12:00开机2~3 h,阴雨天夜晚也要开机。4月水位保持在40 cm,水位较浅,光照充足,水温升高快,促进水草、虾蟹生长;5-6月,每半个月注水一次,每次20 cm左右,适时追施生物肥水宝,透明度保持在20~30 cm;7-9月,由于投饵量增加,水中有机物也大量增加,需更频繁地加注新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0~40 cm,同时每半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进行消毒;5月中旬以后,还需定期泼洒微生态制剂,用于改良水质。如若栽种水草过于茂盛需将其割茬,并及时捞出水面,以防止腐败,破坏水质。

    1.6 病害防治

    整个试验过程中,由于充分重视水草养护、池塘水环境改良、饵料优化组合、合理投喂及药物消毒预防等,因此整个试验过程未发生病害。

    1.7 收获

    克氏原螯虾收获时间从7月初开始到9月上旬结束,将达到上市规格的克氏原螯虾陆续捕捞上市;河蟹9月中旬开始捕捞,直到10月下旬;11月初即可抽水捕捞鲢鱼、鳜鱼。各池塘收获情况见表2。

    2 实验结果

    3口池塘克氏原螯虾总产量为3 492 kg,河蟹总产量2 429 kg。3口池塘河蟹和克氏原螯虾的平均总产量分别为1 613.8 kg/hm2、1 888.6 kg/hm2和1 999.5 kg/hm2。

    在利润方面,2#池塘经济效益最高,1#次之,3#最少。经济效益见表3。3口池塘克氏原螯虾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约为22.1%、31.0%和35.0%;河蟹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约为75.1%、66.3%和62.2%。

    3 小结

    克氏原螯虾与河蟹在分类上均属于甲壳动物,食性及生活习性相似,因此将两者进行池塘混养,一方面能充分利用池塘资源,另一方面能尽量发挥物种间的互利作用,以进一步提高池塘综合效益。克氏原螯虾和河蟹同属好斗物种,对隐蔽所都有很强的需求,经常会因争夺隐蔽所而引起激烈的种内斗争。因此处于生长关键阶段的蜕壳期易因争斗损伤造成死亡。为提高克氏原螯虾与河蟹成活率,一是要混养池塘栽培适量水草,为克氏原螯虾和河蟹提供隐蔽场所,构建足够的领域空间;二是在河蟹和克氏原螯虾蜕壳期间,投喂高蛋白含量的饵料,保证处于脱壳间期的克氏原螯虾和河蟹拥有充足的饵料,降低相互残杀的几率;三是降低克氏原螯虾的套养密度,减少对水草的过度利用和空间领域竞争。

    本次试验在经济效益方面,2#池塘最高,1#次之,3#最少。1#池和2#池的虾蟹生长速度及上市规格相接近,2#池中虽然河蟹产量降低了54 kg/hm2,产值减少3 780元/hm2,苗种与饵料成本等有所增加,但克氏原螯虾产量增长了355.5 kg/hm2,产值增加了7 821元/hm2,最终利润提高3 282元/hm2。3#池虾蟹生长速度及上市规格明显小于前两个池塘,苗种成本与饵料成本较高导致利润明显减少。本试验结果表明每hm2放4.5万尾克氏原螯虾幼虾和9 000只河蟹,虾蟹生长速度、上市规格,产量和效益都较为理想。

    克氏原螯虾又称小龙虾,原产于美国中南部和墨西哥北部,20世纪30年代引入我国,由于其适应性广、繁殖力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为充分利用池塘资源,发挥物种间的互利作用,提高生产效益,许多生产者尝试了克氏原螯虾不同的养殖模式。笔者为使养殖产量更加稳定,养殖经济效益更加理想,开展了克氏原螯虾与河蟹高效生态养殖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 试验方法

    1.1 池塘生态条件

    试验点选在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陈庄,选择3口池塘作为试验塘(编号1#、2#、3#),共计3.2 hm2,原作螃蟹养殖池使用。3口池塘相邻,进排水系统独立,东西走向,长宽比在3∶1以上,坡比1∶(2.5~3),池深1.8~2 m。土质为壤土,底泥10~15 cm。池塘内挖设宽1.0 m、深0.8 m左右的环沟,且每hm2池塘配置3.75 kW的设备。

    在池塘四周采用玻璃钢瓦和钙塑板等设立防逃围栏。围栏的高度为60 cm,其中20 cm埋入泥中。

    1.2 放养前准备

    3月干法清塘,保持池塘水深10 cm,使用块状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用量1 125~1 500 kg/hm2。3月26日进水20 cm,在池塘四周堆放腐熟的有机粪肥,用量3 000~4 500 kg/hm2。

    1.3 水草种植及螺蛳投放

    3月底开始种植水草,以沉水性水草伊乐藻、苦草和轮叶黑藻为主,水草的池塘覆盖率保持在50%左右。其中栽种伊乐藻750 kg/hm2,切成10~15 cm的小段,约10小段1束,种植于池塘周围的浅水处,保持竖间距1.5 m左右、行间距2 m左右,池塘覆盖率约20%。4月5日播撒苦草种子和轮叶黑藻芽孢,分别播撒12 kg/hm2和15 kg/hm2。每间隔5 m的空白区设置5 m的水草区,苦草和轮叶黑藻池塘覆盖率分别为15%。4月5日左右开始投放螺蛳,投放量为6 kg/hm2,可起到净化水质和提供天然饵料的作用。8月份投放第二次,投放量1.5 kg/hm2左右。

    1.4 苗种放养

    4月8日开始放养河蟹苗种。选择规格整齐、没有损伤、色泽光洁、无附着物的苗种,所有苗种在放养前均需用高锰酸钾浸浴消毒。放养规格为150只/kg的河蟹9 000只/hm2;4月14日放养规格为10尾/kg的鲢、鳙鱼600尾/hm2(数量比为3∶1);4月26日投放克氏原螯虾,各池放养情况见表1。

    1.5 生产管理

    1.5.1 合理投喂 养殖前期蟹苗多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如小鱼或轧碎的螺蛳等,日投饵量占蟹体重的6%左右,连续投喂1个月,期间逐渐添加了人工配合饵料,日投饵量由占虾蟹总体重的2%提高到5%,人工配合饵料的蛋白含量也逐渐增加(4、5月36%,6、7月38%,8-10月42%)。夏季6-8月份高温季节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防止河蟹摄入过多营养而提前进入性早熟期导致死亡,同时降低克氏原螯虾对水草的过度食用。投喂量占虾、蟹总体重的5%~6%。9月份的后期要多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淡、海水低值鱼类),让河蟹积累脂肪,这不仅让河蟹增重,还可使河蟹增重后在食用时口感更好。日投饵量以吃饱、吃完,不留残饵为原则,一般为池中虾蟹体重的4%~5%,可根据小龙虾、河蟹的吃食情况进行调整。每月在100 kg颗粒饵料中添加EM菌0.25 kg,连续投喂1周。每天投喂两次,一般是上午少,傍晚多。

    1.5.2 水质管理 试验池塘设有增氧设备,在养殖中后期,晴天时中午12:00开机2~3 h,阴雨天夜晚也要开机。4月水位保持在40 cm,水位较浅,光照充足,水温升高快,促进水草、虾蟹生长;5-6月,每半个月注水一次,每次20 cm左右,适时追施生物肥水宝,透明度保持在20~30 cm;7-9月,由于投饵量增加,水中有机物也大量增加,需更频繁地加注新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0~40 cm,同时每半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进行消毒;5月中旬以后,还需定期泼洒微生态制剂,用于改良水质。如若栽种水草过于茂盛需将其割茬,并及时捞出水面,以防止腐败,破坏水质。

    1.6 病害防治

    整个试验过程中,由于充分重视水草养护、池塘水环境改良、饵料优化组合、合理投喂及药物消毒预防等,因此整个试验过程未发生病害。

    1.7 收获

    克氏原螯虾收获时间从7月初开始到9月上旬结束,将达到上市规格的克氏原螯虾陆续捕捞上市;河蟹9月中旬开始捕捞,直到10月下旬;11月初即可抽水捕捞鲢鱼、鳜鱼。各池塘收获情况见表2。

    2 实验结果

    3口池塘克氏原螯虾总产量为3 492 kg,河蟹总产量2 429 kg。3口池塘河蟹和克氏原螯虾的平均总产量分别为1 613.8 kg/hm2、1 888.6 kg/hm2和1 999.5 kg/hm2。

    在利润方面,2#池塘经济效益最高,1#次之,3#最少。经济效益见表3。3口池塘克氏原螯虾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约为22.1%、31.0%和35.0%;河蟹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约为75.1%、66.3%和62.2%。

    3 小结

    克氏原螯虾与河蟹在分类上均属于甲壳动物,食性及生活习性相似,因此将两者进行池塘混养,一方面能充分利用池塘资源,另一方面能尽量发挥物种间的互利作用,以进一步提高池塘综合效益。克氏原螯虾和河蟹同属好斗物种,对隐蔽所都有很强的需求,经常会因争夺隐蔽所而引起激烈的种内斗争。因此处于生长关键阶段的蜕壳期易因争斗损伤造成死亡。为提高克氏原螯虾与河蟹成活率,一是要混养池塘栽培适量水草,为克氏原螯虾和河蟹提供隐蔽场所,构建足够的领域空间;二是在河蟹和克氏原螯虾蜕壳期间,投喂高蛋白含量的饵料,保证处于脱壳间期的克氏原螯虾和河蟹拥有充足的饵料,降低相互残杀的几率;三是降低克氏原螯虾的套养密度,减少对水草的过度利用和空间领域竞争。

    本次试验在经济效益方面,2#池塘最高,1#次之,3#最少。1#池和2#池的虾蟹生长速度及上市规格相接近,2#池中虽然河蟹产量降低了54 kg/hm2,产值减少3 780元/hm2,苗种与饵料成本等有所增加,但克氏原螯虾产量增长了355.5 kg/hm2,产值增加了7 821元/hm2,最终利润提高3 282元/hm2。3#池虾蟹生长速度及上市规格明显小于前两个池塘,苗种成本与饵料成本较高导致利润明显减少。本试验结果表明每hm2放4.5万尾克氏原螯虾幼虾和9 000只河蟹,虾蟹生长速度、上市规格,产量和效益都较为理想。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