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戏曲曲艺出版的发展对策
【摘 要】 媒体融合发展时代,地方戏曲曲艺面临出版传承危机,典型个案研究或能带来启示。文章以广西文场为例,就当下地方戏曲曲艺出版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优秀的地方戏曲曲艺的出版经验,提出在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地方戏曲曲艺出版的发展对策。
【关 键 词】地方戏曲曲艺;广西文场;出版;发展对策
【作者单位】肖子娟,桂林贝贝特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3.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戏曲曲艺是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文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地方戏曲曲艺大多来自民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平民品质。一直以来,地方戏曲曲艺的出版发展非常缓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受众的兴趣点比较广泛和分散,地方戏曲曲艺面临更大的传播与传承的危机,许多历史悠久、有文化价值的剧种已经消亡或者正在消亡。2017年12月,文化部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结果:全国现有348个剧种,有19个剧种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纂《中国戏曲志》前已消亡。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地方戏曲曲艺艺人的流失、断层现象严重及不能满足受众的接受需求,地方戏曲曲艺的出版传承未能跟上时代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形势下,如何保护、传播、传承地方戏曲曲艺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中国地方戏曲曲艺种类繁多,笔者将广西文场作为地方戏曲曲艺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希望借由广西文场融合出版发展的研究为中国地方戏曲曲艺的出版、传播、传承总结出有效经验,带来有益启示。
一、广西文场的概况和传统出版情况分析
1.广西文场的概况
广西文场作为清唱剧类型的曲艺形式,具有近300年的历史。广西文场简称文场,又名“文玩子”,与清唱桂剧的“武场”相对而命名,流行于广西桂北地区,尤以桂林、柳州、荔浦、平乐、鹿寨、融安等地最為盛行。文场的演唱形式有“坐唱”“立唱”“走唱”等。根据唱本中的人物来决定演唱人数,每人承担一个角色。每个演唱者还要兼操一件伴奏乐器,主奏乐器是扬琴,另有琵琶、三弦、二胡、笛子、云板、碟子等,主要代表作有《琵琶记》《西厢记》《红楼梦》等。
100多年来,文场“耍家”们(亦称“耍友”,从事其他社会职业,是笃爱和谙熟文场的唱奏技术者)不满足于分角色坐唱的“耍玩子”的单调演出形式,他们以文场的剧目、唱腔为基础,仿效桂剧的演出形式,穿上戏装表演,俗称“文场挂衣”,也称广西文场戏,是广西诸多戏曲形式之一,主要代表作有《双下山》《崔氏逼休》《芦林会》等。
2008年,广西文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文场既是“唱故事”的曲艺形式,也是“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基于这个原因,笔者特选取广西文场作为地方戏曲曲艺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探讨。
2.广西文场的传统出版情况分析
(1)传统的音像资料和音像制品
随着老艺人们年事渐高,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稀少,广西文场的传播与传承面临很大的困难。广西文场的音像资料较稀缺,音像制品的出版物也非常少。20世纪80年代以前,广西地方戏曲的音像传播方式主要为录音磁带。1984年,中央艺术研究院为保留老艺术家演唱的经典唱段,组织拍摄了部分广西地方戏曲经典视频(存留下来较少)。1987年,何红玉老师(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应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邀请,撰文播讲了《广西文场十讲》。在此之前,中国唱片社出版的黑胶唱片中收录了广西文场两首曲目:《定能战胜顽敌度难关(根据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移植》与《百花盛开春满园(根据革命现代京剧〈龙江头〉移植)》。1983年,中国唱片社出版唱片《广西文场·五娘上京》;2008年,广西文场音像制品《奇山秀水美桂林》出版;2012年,音像制品《广西文场优秀传统曲(剧)目集》出版。这些成为目前广西文场爱好者和专家学者欣赏、学习、研究广西文场的主要音视频资料。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广西文场音像制品的出版停滞不前,没有新的突破。出版形式单一、内容贫乏、专业演员后继乏人等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广西文场的传承与发展。
(2)传统纸质资料和图书
广西文场的表演性较强,其纸质出版物以经典曲目的曲谱与曲词居多。1949年后,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将历年广西文场的经典曲目整理汇编后,有些出版成册,有些则整理翻印作为内部资料。理论研究类出版物则以广西文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何红玉老师的七本著作为主。
广西文场的内部资料主要包括:《广西文场音乐汇集》(桂林市曲艺队翻印,1962年12月整理),《广西文场音乐集》(荔浦县文化馆,1981年整理),《广西文场传统唱腔集》(桂林市曲艺队,1986年7月整理),《广西文场音乐汇集(油印本)》(桂林市文化站,1973年4月整理),《桂北曲艺资料之一 广西文场传统唱腔曲牌集(油印本)》(桂林市群众艺术馆,1982年整理),《广西文场传统剧目汇集二 (影印本)》(桂林市曲艺队编)。
广西文场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广西文场音乐》《珠还合浦:广西文场扬琴作品集》《山水清音 词韵:广西文场小调词集》《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广西文场》《音韵——广西文场音乐》《曲韵——广西文场音乐研究》《剧韵》。由此可以看出,广西文场的纸质出版传承状况不容乐观:数量不多、获取不易、著作者单一。
综上所述,广西文场传统出版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广西文场的传承与发展。
二、媒体融合时代广西文场出版的发展对策
媒体融合的本质是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理念。广西文场的表演节目在制作时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传播渠道,生成不同的传播载体,利用多种渠道同时分发,拓宽传播渠道,大幅度增加广西文场的受众群体。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在针对戏曲曲艺的传播与发展方面,提出“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等意见。
媒体融合时代对广西文场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出版工作者必须紧紧抓住时代的特点,结合广西文场的特色,为广西文场的融合出版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在继续加大广西文场传统出版的力度的同时,也需加速广西文场的数字出版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广西文场“现代纸书”
“现代纸书”为传统出版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结合的内容生产方式,是能满足读者多种需求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纸书。通过真实可阅读的纸质图书,配套附加资源与服务,引导读者在阅读纸质书后,再次为深度扩展内容付费。同时,通过强大技术手段抓取读者数据,与读者建立长期联系,持续为读者提供精准知识服务,将读者回流到出版社,形成新的消费模式。
广西文场的“现代纸书”可以尝试在每首曲目后加上二维码。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该二维码,跳转进入线上平台,就可以从手机上看到该曲目的相关文字、音频、视频等线上资源。这种交互功能的设计,能够充分挖掘广西文场的优质内容,扩宽盈利渠道,更能在线上与读者产生直接关联,获得该书的读者数据。出版社可针对每个读者进行精准画像,将不同的广西文场内容推送给不同读者,满足读者的精准需求,同时也能找到热爱广西文场、适合传承广西文场的优秀人才。
2.打造广西文场的数字学习平台,利用网络选择学习者和继承者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其他地方戏曲曲艺一样,广西文场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后继人才短缺的问题。
媒体融合时代,广西文场应打破传统出版观,搭建广西文场的数字学习平台,既可将广西文场特色曲目制作成广播音乐、MV、微电影,又可将广西文場的剧目制成动画版本等放到平台上。中国教育出版网的“戏曲跟我学”平台就是一个成功案例,该平台集合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及近百位各流派戏剧名家,汇集了经典戏曲、名家名段等优秀戏曲作品,以戏曲动漫、视频点播、口传教唱等方式呈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戏曲文化艺术。
建立广西文场数字学习平台,一方面,能解决广西文场爱好者想学习广西文场,但苦于找不到学习广西文场的老师、买不到广西文场的学习指导用书的难题;另一方面,又为广西文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传播者可以从庞大的网络用户中精准地找到广西文场的爱好者和潜在受众对象。
3.编订广西文场的数字教材,推进戏曲进校园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条件地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普通高中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中华优秀文化数字化建设与传承计划”将原创资源建设和服务推广融为一体,运用现代动画的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来演绎传统戏曲曲艺,将戏曲曲艺艺术中的人物塑造、表演形式、音乐舞蹈等有机地融入动画中,从而形成以戏曲曲艺体验课和戏曲教学课为主的“戏曲动漫大课堂”推广模式,深受中小学生和学校的欢迎。
戏曲进校园既关乎文化的传承,也关乎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教学已成为解决艺术教育均衡化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教材是连接数字化教学与学生的重要纽带。因此,在广西文场教材内容建设上必须强化新媒体技术应用的特点,形成核心内容资源,在出版社的自有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深度开发。可采用纸质教材数字化、多媒体数字教材、互动式数字教材和集聚式数字教材等方法。
4.搭建广西文场数字化平台
媒体融合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来自互联网,传统的演出传承方式显然是落后的。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广西文场,防止其传承在历史进程中流失,应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广西文场的戏曲表演、剧目抄本(口述本)、相关文献等进行存储、加工、传播,尽快实现广西文场的数据存储保护。要重视演出资料的录制、保存,依托数字化建设,打造广西文场数字化平台,包括出版平台、资源数据库、学习平台等。地方戏曲出版平台如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的“戏曲出版网”,其搭建了“戏曲动漫创作平台”“戏曲彩铃资源库”“戏曲地图”等内容版块,拓展了《戏曲博客》《戏曲论坛》《戏曲跟我学》等十多个栏目。
广西文场传播者应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平台实现有效的传播。目前,亚马逊、京东、当当网、淘宝等电商平台已成为大众购买图书及各类电子资源的主要渠道。但笔者在这几个平台上检索“广西文场”关键词时,发现相关纸质书和电子资源在这些平台上均无销售,只有亚马逊和当当网销售的两张中国曲艺名家名段珍藏片CD音乐中收录有广西文场的几首乐曲。淘宝虽有不少广西文场的纸质图书和音像资源出售,但大多是个人收藏或者二手资料,相关信息不够完整。
学苑出版社的戏曲史料文献专题数据库“梨园精舍——中国传统戏曲资源库”收录了民国戏曲书籍、民国戏曲报刊、戏曲剧本、戏曲脸谱、戏曲老照片、戏曲老戏单等内容,设置了统一检索、单库检索、繁简互检、对比阅读、关联阅读等特色功能。
可将广西文场按不同的曲调分成相应的版块,把各种曲调最新的演出视频审核上传到网上。出版社要重视对著名“耍家”表演的影像采集,可以历年来积累的丰富的戏曲类图书出版资源为依托,通过数字化加工、数据挖掘和内容重组,将其汇总整合成比较完备的广西文场数据库。搭建成的广西文场数据库应该是融广西文场文字、音频、视频、数字教材等于一体的多形态资源平台,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共享与传播。
5.建设广西文场移动客户端,扩大手机受众群体
以手机用户为主要传播对象,为手机用户提供专属服务,同时利用传统媒体作为传播补充。例如全国第一款戏曲APP“戏缘”,这款APP就是通过手机客户端打造出一个流淌在受众掌中的戏曲殿堂。在这个APP中还开设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在工作室里进行教学,戏迷可以与艺术家零距离互动。同时,“戏缘”APP还有效地利用当今流行的直播方式,进行戏迷打擂比赛。该APP使戏曲用户汇聚于此,这就是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的不同体验。
广西文场APP目的是普及广西文场的戏曲知识,吸引和扩大广西文场的观众,此APP是以经典唱段为主,插入了大量的戏曲知识,有剧种的简单介绍,有唱词和唱段介绍。唱段介绍中既包括唱段的情节背景,对曲牌、唱腔等简单剖析,还提出了该版本演绎的亮点。
对广西文场传承危机及出版传播新路径的研究或可对地方戏曲传承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无论是传统出版物、“现代纸书”、数字学习平台、数字教材、数字化平台,抑或移动客户端的传播,其目的都在于提升广西文场受众的接触频率,多维度地拓展地方戏曲的传播向度和广度,传承意义自在其中。综上几点,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全媒体形式来扩大地方戏曲曲艺的影响力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封晓东. 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抉择[J]. 大舞台,2012(11).
[2]石蓓. 地方曲艺的出版传承危局及数字化应对——以天津时调为例[J]. 现代出版,2004(1).
[3]张安华. 中国戏曲的新媒体化刍议[J]. 戏剧文学,2013(7).
[4]刘宇新. 让新媒体助推戏曲传播[J]. 人文天下,2015(18).
[5]白建松. 數字非遗内容的涵化效果研究方案初探[J]. 创意与设计,2016(5).
[6]邵振奇. 数字化浪潮下戏曲受众的阅读变化及戏曲传播的创新[J]. 中州学刊,2015(8).
[7]何红玉. 山水清音 词韵:广西文场小调词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夏兆冬. 新媒体时代下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播的新思路[J]. 美与时代,2015(2).
[9]李映月. 新媒体时代下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推广[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关 键 词】地方戏曲曲艺;广西文场;出版;发展对策
【作者单位】肖子娟,桂林贝贝特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3.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戏曲曲艺是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文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地方戏曲曲艺大多来自民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平民品质。一直以来,地方戏曲曲艺的出版发展非常缓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受众的兴趣点比较广泛和分散,地方戏曲曲艺面临更大的传播与传承的危机,许多历史悠久、有文化价值的剧种已经消亡或者正在消亡。2017年12月,文化部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结果:全国现有348个剧种,有19个剧种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纂《中国戏曲志》前已消亡。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地方戏曲曲艺艺人的流失、断层现象严重及不能满足受众的接受需求,地方戏曲曲艺的出版传承未能跟上时代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形势下,如何保护、传播、传承地方戏曲曲艺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中国地方戏曲曲艺种类繁多,笔者将广西文场作为地方戏曲曲艺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希望借由广西文场融合出版发展的研究为中国地方戏曲曲艺的出版、传播、传承总结出有效经验,带来有益启示。
一、广西文场的概况和传统出版情况分析
1.广西文场的概况
广西文场作为清唱剧类型的曲艺形式,具有近300年的历史。广西文场简称文场,又名“文玩子”,与清唱桂剧的“武场”相对而命名,流行于广西桂北地区,尤以桂林、柳州、荔浦、平乐、鹿寨、融安等地最為盛行。文场的演唱形式有“坐唱”“立唱”“走唱”等。根据唱本中的人物来决定演唱人数,每人承担一个角色。每个演唱者还要兼操一件伴奏乐器,主奏乐器是扬琴,另有琵琶、三弦、二胡、笛子、云板、碟子等,主要代表作有《琵琶记》《西厢记》《红楼梦》等。
100多年来,文场“耍家”们(亦称“耍友”,从事其他社会职业,是笃爱和谙熟文场的唱奏技术者)不满足于分角色坐唱的“耍玩子”的单调演出形式,他们以文场的剧目、唱腔为基础,仿效桂剧的演出形式,穿上戏装表演,俗称“文场挂衣”,也称广西文场戏,是广西诸多戏曲形式之一,主要代表作有《双下山》《崔氏逼休》《芦林会》等。
2008年,广西文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文场既是“唱故事”的曲艺形式,也是“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基于这个原因,笔者特选取广西文场作为地方戏曲曲艺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探讨。
2.广西文场的传统出版情况分析
(1)传统的音像资料和音像制品
随着老艺人们年事渐高,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稀少,广西文场的传播与传承面临很大的困难。广西文场的音像资料较稀缺,音像制品的出版物也非常少。20世纪80年代以前,广西地方戏曲的音像传播方式主要为录音磁带。1984年,中央艺术研究院为保留老艺术家演唱的经典唱段,组织拍摄了部分广西地方戏曲经典视频(存留下来较少)。1987年,何红玉老师(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应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邀请,撰文播讲了《广西文场十讲》。在此之前,中国唱片社出版的黑胶唱片中收录了广西文场两首曲目:《定能战胜顽敌度难关(根据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移植》与《百花盛开春满园(根据革命现代京剧〈龙江头〉移植)》。1983年,中国唱片社出版唱片《广西文场·五娘上京》;2008年,广西文场音像制品《奇山秀水美桂林》出版;2012年,音像制品《广西文场优秀传统曲(剧)目集》出版。这些成为目前广西文场爱好者和专家学者欣赏、学习、研究广西文场的主要音视频资料。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广西文场音像制品的出版停滞不前,没有新的突破。出版形式单一、内容贫乏、专业演员后继乏人等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广西文场的传承与发展。
(2)传统纸质资料和图书
广西文场的表演性较强,其纸质出版物以经典曲目的曲谱与曲词居多。1949年后,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将历年广西文场的经典曲目整理汇编后,有些出版成册,有些则整理翻印作为内部资料。理论研究类出版物则以广西文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何红玉老师的七本著作为主。
广西文场的内部资料主要包括:《广西文场音乐汇集》(桂林市曲艺队翻印,1962年12月整理),《广西文场音乐集》(荔浦县文化馆,1981年整理),《广西文场传统唱腔集》(桂林市曲艺队,1986年7月整理),《广西文场音乐汇集(油印本)》(桂林市文化站,1973年4月整理),《桂北曲艺资料之一 广西文场传统唱腔曲牌集(油印本)》(桂林市群众艺术馆,1982年整理),《广西文场传统剧目汇集二 (影印本)》(桂林市曲艺队编)。
广西文场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广西文场音乐》《珠还合浦:广西文场扬琴作品集》《山水清音 词韵:广西文场小调词集》《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广西文场》《音韵——广西文场音乐》《曲韵——广西文场音乐研究》《剧韵》。由此可以看出,广西文场的纸质出版传承状况不容乐观:数量不多、获取不易、著作者单一。
综上所述,广西文场传统出版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广西文场的传承与发展。
二、媒体融合时代广西文场出版的发展对策
媒体融合的本质是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理念。广西文场的表演节目在制作时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传播渠道,生成不同的传播载体,利用多种渠道同时分发,拓宽传播渠道,大幅度增加广西文场的受众群体。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在针对戏曲曲艺的传播与发展方面,提出“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等意见。
媒体融合时代对广西文场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出版工作者必须紧紧抓住时代的特点,结合广西文场的特色,为广西文场的融合出版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在继续加大广西文场传统出版的力度的同时,也需加速广西文场的数字出版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广西文场“现代纸书”
“现代纸书”为传统出版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结合的内容生产方式,是能满足读者多种需求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纸书。通过真实可阅读的纸质图书,配套附加资源与服务,引导读者在阅读纸质书后,再次为深度扩展内容付费。同时,通过强大技术手段抓取读者数据,与读者建立长期联系,持续为读者提供精准知识服务,将读者回流到出版社,形成新的消费模式。
广西文场的“现代纸书”可以尝试在每首曲目后加上二维码。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该二维码,跳转进入线上平台,就可以从手机上看到该曲目的相关文字、音频、视频等线上资源。这种交互功能的设计,能够充分挖掘广西文场的优质内容,扩宽盈利渠道,更能在线上与读者产生直接关联,获得该书的读者数据。出版社可针对每个读者进行精准画像,将不同的广西文场内容推送给不同读者,满足读者的精准需求,同时也能找到热爱广西文场、适合传承广西文场的优秀人才。
2.打造广西文场的数字学习平台,利用网络选择学习者和继承者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其他地方戏曲曲艺一样,广西文场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后继人才短缺的问题。
媒体融合时代,广西文场应打破传统出版观,搭建广西文场的数字学习平台,既可将广西文场特色曲目制作成广播音乐、MV、微电影,又可将广西文場的剧目制成动画版本等放到平台上。中国教育出版网的“戏曲跟我学”平台就是一个成功案例,该平台集合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及近百位各流派戏剧名家,汇集了经典戏曲、名家名段等优秀戏曲作品,以戏曲动漫、视频点播、口传教唱等方式呈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戏曲文化艺术。
建立广西文场数字学习平台,一方面,能解决广西文场爱好者想学习广西文场,但苦于找不到学习广西文场的老师、买不到广西文场的学习指导用书的难题;另一方面,又为广西文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传播者可以从庞大的网络用户中精准地找到广西文场的爱好者和潜在受众对象。
3.编订广西文场的数字教材,推进戏曲进校园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条件地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普通高中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中华优秀文化数字化建设与传承计划”将原创资源建设和服务推广融为一体,运用现代动画的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来演绎传统戏曲曲艺,将戏曲曲艺艺术中的人物塑造、表演形式、音乐舞蹈等有机地融入动画中,从而形成以戏曲曲艺体验课和戏曲教学课为主的“戏曲动漫大课堂”推广模式,深受中小学生和学校的欢迎。
戏曲进校园既关乎文化的传承,也关乎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教学已成为解决艺术教育均衡化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教材是连接数字化教学与学生的重要纽带。因此,在广西文场教材内容建设上必须强化新媒体技术应用的特点,形成核心内容资源,在出版社的自有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深度开发。可采用纸质教材数字化、多媒体数字教材、互动式数字教材和集聚式数字教材等方法。
4.搭建广西文场数字化平台
媒体融合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来自互联网,传统的演出传承方式显然是落后的。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广西文场,防止其传承在历史进程中流失,应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广西文场的戏曲表演、剧目抄本(口述本)、相关文献等进行存储、加工、传播,尽快实现广西文场的数据存储保护。要重视演出资料的录制、保存,依托数字化建设,打造广西文场数字化平台,包括出版平台、资源数据库、学习平台等。地方戏曲出版平台如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的“戏曲出版网”,其搭建了“戏曲动漫创作平台”“戏曲彩铃资源库”“戏曲地图”等内容版块,拓展了《戏曲博客》《戏曲论坛》《戏曲跟我学》等十多个栏目。
广西文场传播者应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平台实现有效的传播。目前,亚马逊、京东、当当网、淘宝等电商平台已成为大众购买图书及各类电子资源的主要渠道。但笔者在这几个平台上检索“广西文场”关键词时,发现相关纸质书和电子资源在这些平台上均无销售,只有亚马逊和当当网销售的两张中国曲艺名家名段珍藏片CD音乐中收录有广西文场的几首乐曲。淘宝虽有不少广西文场的纸质图书和音像资源出售,但大多是个人收藏或者二手资料,相关信息不够完整。
学苑出版社的戏曲史料文献专题数据库“梨园精舍——中国传统戏曲资源库”收录了民国戏曲书籍、民国戏曲报刊、戏曲剧本、戏曲脸谱、戏曲老照片、戏曲老戏单等内容,设置了统一检索、单库检索、繁简互检、对比阅读、关联阅读等特色功能。
可将广西文场按不同的曲调分成相应的版块,把各种曲调最新的演出视频审核上传到网上。出版社要重视对著名“耍家”表演的影像采集,可以历年来积累的丰富的戏曲类图书出版资源为依托,通过数字化加工、数据挖掘和内容重组,将其汇总整合成比较完备的广西文场数据库。搭建成的广西文场数据库应该是融广西文场文字、音频、视频、数字教材等于一体的多形态资源平台,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共享与传播。
5.建设广西文场移动客户端,扩大手机受众群体
以手机用户为主要传播对象,为手机用户提供专属服务,同时利用传统媒体作为传播补充。例如全国第一款戏曲APP“戏缘”,这款APP就是通过手机客户端打造出一个流淌在受众掌中的戏曲殿堂。在这个APP中还开设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在工作室里进行教学,戏迷可以与艺术家零距离互动。同时,“戏缘”APP还有效地利用当今流行的直播方式,进行戏迷打擂比赛。该APP使戏曲用户汇聚于此,这就是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的不同体验。
广西文场APP目的是普及广西文场的戏曲知识,吸引和扩大广西文场的观众,此APP是以经典唱段为主,插入了大量的戏曲知识,有剧种的简单介绍,有唱词和唱段介绍。唱段介绍中既包括唱段的情节背景,对曲牌、唱腔等简单剖析,还提出了该版本演绎的亮点。
对广西文场传承危机及出版传播新路径的研究或可对地方戏曲传承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无论是传统出版物、“现代纸书”、数字学习平台、数字教材、数字化平台,抑或移动客户端的传播,其目的都在于提升广西文场受众的接触频率,多维度地拓展地方戏曲的传播向度和广度,传承意义自在其中。综上几点,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全媒体形式来扩大地方戏曲曲艺的影响力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封晓东. 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抉择[J]. 大舞台,2012(11).
[2]石蓓. 地方曲艺的出版传承危局及数字化应对——以天津时调为例[J]. 现代出版,2004(1).
[3]张安华. 中国戏曲的新媒体化刍议[J]. 戏剧文学,2013(7).
[4]刘宇新. 让新媒体助推戏曲传播[J]. 人文天下,2015(18).
[5]白建松. 數字非遗内容的涵化效果研究方案初探[J]. 创意与设计,2016(5).
[6]邵振奇. 数字化浪潮下戏曲受众的阅读变化及戏曲传播的创新[J]. 中州学刊,2015(8).
[7]何红玉. 山水清音 词韵:广西文场小调词集[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夏兆冬. 新媒体时代下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播的新思路[J]. 美与时代,2015(2).
[9]李映月. 新媒体时代下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推广[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