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征探析
殷雅娟+潘晶+秦莹
摘要:文章以景颇族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视角,通过在土地利用方式及耕作程序的描述来分析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特征,包括土地利用的循环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生态性,以及土地利用的高效性,土地利用的因地适宜性。
关键词:景颇族;土地利用;生态性
景颇族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一个主体民族。“景颇一词为景颇支语,其意为“人”。有人认为原称“种颇”,是开采盐矿的人:也有人认为原称“珍彭”,是破鼓而出的人,只是后来才转称为景颇。景颇族支系多语言杂,但都称为景颇族。景颇族有景颇、载瓦、浪哦、喇哧、布罗等支系。
国内的景颇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据德宏州统计局的统计,州内的景颇族人口,至1994年底有11.81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2.4%:约占国内景颇族总人口的95%以上。其余的主要分布在泸水、耿马、澜沧、孟连和勐海等县。
一、景颇族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方式的划分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以时间为标准进行划分,以空间为标准进行划分,或者以生产工具为标准进行划分,本文以生产工具中的农具为划分标准将景颇族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刀耕火种”农业、铁犁牛耕农业,不同的土地利用阶段,人们利用土地的方式和状况也不尽相同。
(一)“刀耕火种”土地利用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前,景颇族的耕作方式处在原始的“刀耕火种”旱地农业的阶段,人们的生产方式粗放,土地的利用效率也很低。
刀耕火种农业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农业耕作方式,其耕作工序包括选地、开荒、播种、收获。1.选地:选地是其中的首要环节,景颇族在选地时通常有一个习俗,称为“梦地”。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时代的不断变化,这种习俗已经不复存在了。“梦地”就是在已经选好的土地上抓一小捧的土带回去,晚上睡觉的时候放在自己的枕头下面,第二天醒来如果梦的好的便可以去开地,如果梦是糟糕的就另选一块地再接着“梦地”。同时,人们在选地的时候也会特别选择树木和杂草比较茂盛的土地,这样以便于在种植的过程中作物能够得到更多的肥料。2.开荒:选好山地后进行开荒,一种是在农历一二月间把树木和杂草砍掉,这时正值旱地,雨量少,暴晒个把月直到晒干为止,大约在三月份将树木和杂草燃烧,同时用砍刀砍掉杂草做成“隔离带”防止烧地时毁坏其它的山地,烧过的草木灰即成肥料:3播种:开好荒后清理树根,播上谷种,用锄头挖土覆上,边挖边种。也有的在清理树根后,把土挖松、敲碎,然后用锄挖洞点种。还有的在清理树根后,用一种小尖嘴锄在灰烬上挖穴点种,一边挖穴一边把种子放人,第二个穴挖出的土,即覆在第一个穴上,穴距一般是13~16.5厘米,每穴种子7~10粒。除此之外,另一种开荒方式是首先将树木砍倒烧毁,清理树根,然后犁一道,等到三月间再犁一道,犁过的土块较大,我们可以把土块敲碎,这样有利于作物的种植,四月份的时候撒谷种。谷种长到约50天的时候可以薅一次草,这时的谷苗长到1 5尺左右高,隔一个月后再薅第二次。旱谷抽穗时要防守鸟害,时间约一个月。4收获:至八月份旱谷成熟开始收割。谷物产量第一二年可达籽种的五六十倍,有的达七八十倍,到第三年的时候杂草繁衍,土壤的肥力下降,如果薅草不及时,产量会直接下降到籽种的二三十倍,有的甚至连籽种都难于收回。因此,一块土地一般耕种二三年后就丢荒。
在刀耕火种农业下产生了伦歇制度,土地的轮歇时间各地有所不同,过去一般是12~50年轮一次,但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需求量的上升,土地的轮歇期逐渐缩短,8~9年或6~7年就要重垦一次。由于天然肥力日益减少,产量越来越低。人们为增加肥力,在旱地开荒后的第一年一般都不种谷子,而是种些豆类、棉花等作物,利用这些作物的根瘤菌增加土壤的肥力,这种方法称为“练地”。第二年种旱谷,第三年再种旱谷或玉米,然后抛荒。
(二)铁犁牛耕农业的土地利用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前铁犁牛耕农业已经产生,其耕作工序主要采取犁耕。与相邻的傣族大致相同,一般在农历一二月间犁田,犁田时需要翻土约10厘米,通常是前面的一头牛架在犁前,后面的人掌握犁田的方向。犁过田后,需要耙地一次,等到三月下旬到四月下旬整理秧田,秧田多在平坦有水源的地方。接着把地耙匀,如果耕种有需要的话一般会施一些绿肥,但是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施肥。等到五月就犁第二道田,然后耙两道。六月份需要备耕铲田埂,使用的农具通常是锄头,沿田埂铲齐,除去杂草。“然后犁第三道田,耙两道,随后包田埂,使田埂坚固,不溜水。接着便插秧。七月间薅秧一次,至十月间收割水稻。收割后在田间堆成堆,就地修整打谷场,打谷用自制的“连枷”或“勒日”。”
与此同时景颇人还十分注意间作和套种的,他们会在同一地里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如在玉米地里种上南瓜和葵花等,这样有利于增加收益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仅如此,他们更重视轮作和休耕。轮作,即在同一块地里不断变换种植的作物品种,以便恢复和尽量利用地力。例如,可于第一年种玉米,第二年种燕麦,第三年种小麦:或第一年种稗子,第二年种小春作物,第三年种燕麦等等,轮换进行。边远的土地经几年种植以后,地力消耗过大,就让其体耕数年,等地力恢复后再耕种。土地在休耕期间,即作牧扬。
二、景颇族土地利用的特征
(一)土地利用的循环性
上文“刀耕火种农业”的土地利用状况中提到“土地的轮歇时间各地有所不同,过去一般是12~50年轮一次,但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需求量的上升,土地的轮歇期逐渐缩短,8~9年或6~7年就要重垦一次。”这就充分体现了土地利用中的循环性。刀耕火种耕作方式下人们会依据土质而定进行土地的伦歇与休耕。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不仅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也使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以便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土地的需求。
(二)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景颇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了轮作和休耕。例如,可于第一年种玉米,第二年种燕麦,第三年种小麦:或第一年种稗子,第二年种小春作物,第三年种燕麦等等,轮换进行。边远的土地经几年种植以后,地力消耗过大,就让其休耕数年,等地力恢复后再耕种。土地在体耕期间,即作牧扬。在这样的耕作制度下,土地得到了很好的休息,为以后农作物的生长蓄积力量。这种耕作制度充分体现了景颇族在土地利用中的可持续性,在这种制度下,土地不仅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农作物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生长。
(三)土地利用的高效性
景颇族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注意间作和套种的,如在玉米地里种上南瓜和葵花等,有利于增加收益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土地利用中的高效性,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将土地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在考虑光照和农作物的生长的情况下,使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达到最大。
(四)土地利用的生态性
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虽然原始,但是却充满了古人的智慧,比如说在烧山砍树的环节,上述提到砍树的时候要等到树木长大而且枝繁叶茂,然后再将树木砍倒,树木烧掉后的草木灰用于土地的肥料,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土地利用中的“生态性”,不使用含有农药的肥料,而是将土地里的树木杂草合理的利用起来,砍掉树木后既能为后面的耕作扫除障碍,又能将烧掉的肥料利用起来。
(五)土地利用的因地制宜性
无论是“刀耕火种”农业、还是铁犁牛耕农业,不同的耕作方式、农作物都是因地制宜的结果,任何一种耕作方式的产生,都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着必然的适应性,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殊的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景颇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迁徙民族,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的气候条件下适合种植耐高温的作物。所以说,任何一种耕作方式或者农作物的出现都是因地制宜的结果。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土地是生存之本,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以便土地能够更好的满足人类的需要,土地利用由此产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使人们对于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更是景颇族人们的宝贵财富,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土地利用的“循环性”“可持续性”“高效性”等等,更要重视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尤其是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人地矛盾尖锐的情况下,更好的利用土地才变得更加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