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中的构图和色彩语言研究
【摘 要】张艺谋导演对视觉语言的研究颇为深刻,他的成功之处体现于他的每一部作品中。中国电影不断完善艺术的过程中,电影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逐渐突出,不仅体现于表现电影的深层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审美诉求。
【关键词】张艺谋;视觉语言;构图艺术;色彩语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01-01
一、构图的表达
众所周知,张艺谋导演是摄影专业毕业的。所以对构图的关注和运用了如指掌,他非常注重电影构图的表意性,这在他创作之初执导的电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常常通过光影、色彩,角度等的变换营造出与影片主题相应的情感氛围,注重影像自身的表意性,并且通过突出图像的视觉表达性,让这种银幕下的构图,在表层影像的表现下更具画外之意,驱使我们深入影片的思索中去。
(一)重视空间的构图特征
观影者对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的整体评价尽管褒贬不一,可对他影片画面的构图却是始终给予好评的,毕竟作为摄影专业科班出生的张艺谋一直以来对摄影构图是不打折扣的。他认为读解构图是领悟电影视觉效果直接意义的有力手段,故而他特别注意视觉的表现性。
(二)减法构图
在张艺谋电影中,他所使用的构图常常为“减法构图”,而非“加法构图”。所谓“减法构图”,也就是用最简洁的拍摄方法来重点表现所想要传递出的思想,而这种手法类似于东方美学中“留白”,就是在很多镜头中,画面空间可直接划分为“人物”、“背景”这两个部分,只为了能够使整个场景干净,把观影者所能见的都清晰明白地置于眼前,让影片厚实且又具张力。
下面以张艺谋的电影《黄土地》为例来说明张艺谋导演对“减法构图”的运用。在电影《黄土地》中,张艺谋导演选择了静态感的拍摄方式,也就是在拍摄时始终不调换角度,非常平稳如一地让他想要展示的物象置于静止不变中,以如此的模式营造出一种时空停滞的电影画面,于是产生了非常美妙的写意境象。具体来说,既有将贫苦冷清却又无边无际的黄土地用镜头地表现出来如流水般的静谧,又故意将被人物影像以远景方式拍摄,表现出人物在无边无际的大山之下是那么的渺小,并且还传递出了人们对这方黄土地根深蒂固地守护。这样的一种“减法构图”,可以让观影者深刻地体验到黄土高坡的风情。
二、色彩的表现
电影从无色到有色,色彩对电影画面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一方面可以衬托视觉环境,另外一方面还可以为画面融入情绪,故而使得影片产生非一般的艺术魅力。
(一)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表意的作用,特定的色彩可以诠释特定的文化内涵
根据对张艺谋导演所执导的影片色彩语言的分析来看,张艺谋导演是十分喜欢“红色”此种色调的。在他的影片《红高粱》中,张艺谋导演对“红色”的运用可谓是“铺天盖地”“信手拈来”。比如影片中“颠轿”那的片段,红轿里坐着穿了一袭亮红色喜衣的新娘子,不仅是她的喜衣,就连她的喜鞋、头上的饰物,无一不是红色的,一种喜气扑面而来,代表了中国传统婚嫁追求的那种吉祥气息。
(二)色彩作为视觉修辞的基本元素,它的配置往往是据影片的主题而定,并由此而传递出浓烈的情感
1.纯色系
正如上文所说,张艺谋的电影总是对红色有着执着的追求,观影者喜好把唤作“偏爱红色的导演”,红色也就成为了张氏电影的独特风格。究其缘由,红色应该是全部色彩里最具有侵略性的色彩,它可以在快速地激发出观影者的情緒,比如影片《红高粱》中,除了上文所说的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婚嫁喜气的“颠轿”的片段,同时也有一些让人不忍直视的片段,而这一片段的视觉渲染依然是用红色来完成的。比如“剥皮”那个场景,满目的红色,可这种发腻的红却并不再是之前那种喜气洋洋,而是一种令人不忍,想迅速摆脱的生冷,也夹杂了对日军的愤怒和仇恨。
2.黑白与彩色的对比
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导演则大量运用了黑白和彩色这两种悬殊的色彩来表现主题,给观影者营造了一种很强的分辨感。可影片的成功之处也是影片给观影者带来新奇指出是,影片中对现实的故事用的是黑白的色彩效果,而回忆过去却用的是彩色画面,而这正与我们常规思维背道而驰。
张艺谋导演对视觉语言的研究颇为深刻,他的成功之处体现于他的每一部作品中能够恰到好处的用到构图和色彩语言,而这本身就正好可以给观影者带来视觉美感,从而调动观影者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胡艳歌.张艺谋电影中的视觉语言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2]李丹.张艺谋电影视觉修辞艺术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
[3]林邵峰.视觉英雄张艺谋[J].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盛萱(1978-),女,汉族四川江油人,硕士学历,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