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北京”“京师”与明成祖迁都

    贾若钒

    在明代的各类史料中,常常可以看到关于北京的各种称谓,如“京都”、“北京”、“京师”、“京城”、“京华”、“帝都”、“燕京”等,其中许多称谓或者包含众人对北京作为王朝都城的尊崇之意,或者是北京自古而来的美誉别称,但是其中三种的性质与其它名号截然不同,即“北京”、“京都”、“京师”,我们可以称之为“官方名称”,因为它们全部代表了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都”,正如羊城、星城是别名,广州、长沙才是这两个城市正式的名称一样。有意思的是,北京的这三个称谓都与一件事情有关,即永乐年间的明成祖迁都。

    从北平布政使司到北京(京都)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定都南京。是年8月,攻克元朝的首都大都,并将其降格为地方行政机构,在此设立北平府,作为北平行省,即后来的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的首府(相当于现在的省会)。

    行政地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北平地位重要性的减弱。虽然元朝被推翻,但他们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完全消失,“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为保证北平的安全,明廷先后驻扎了大量兵力在此,朱元璋更派遣自己最为信任的大将徐达承担了镇守北平的重任,“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洪武十七年(1385年)徐达病重而被召回南京,而此时驻守在北平的兵力已经达到十三万九千八百人,无疑是统治者除首都南京之外最为关注的省份,也是明王朝经略北方的重要政治、军事中心。

    洪武十三年,为进一步保证北平的安全,朱元璋将自己十分欣赏与看重的第四子朱棣,册封于北平,号燕王,“以燕旧京,择可以镇服者”。朱棣没订让朱元璋失望,在之后十几年里,他为守卫下朝北部安宁数次出征,立下汗马功劳。同时,这一切也为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军事基础。

    公元1403年正月,朱棣成功夺得皇位,在南京登基称帝,年号永乐。当月十三日,礼部尚书李至刚等言:“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庆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收使司,实皇上承运兴王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部之制,立为京都”。这一建议完全符合皇帝的心意,朱棣立即同意,“制日:可,其以北平为北京”,自此,北平由明王朝的地方政府上升为国都之一,是为京都,称北京。

    需要提出的是,其实在洪武年间已经有北京,明朝开国之初“都金陵,号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以开封为北京无疑是统治者为巩固北方的统治而采取的措施。而另一方面出于战略因素的考虑,朱元璋还提议过迁都,以“北平建都,可以控制胡虏……比南京如何?”因群臣对:“胡元起自朔漠,立国在燕,今已百年,地气已尽,不可困也,今东南兴王之地,宫阙已完,不可改图。传日:在德不在险”而作罢。但是在几十年后,他的这一想法最终由他的儿子朱棣实现。虽然现在距离北京成为真正的首都,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从北京到京师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强大的军事力量,又是成祖“龙兴之地”,北平布政使司在朱棣登基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京都,号北京。但是在地位上而言,仍旧是明王朝的都城之一(朱元璋的家乡凤阳也是都城之一,号中都),相当于陪都。这不是朱棣的最终目的,他所希望的是让北京代替南京,成为王朝的首都:京师(在明代“京师”这一称谓并非单单指代北京,因明代称其首都为京师。因此在成祖迁都之前,所谓京师,指的都是南京)。

    然而北京要成为京师,则远非半个月可以办到。帝国的首都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军事力量及崇高的政治地位外,还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行政体系、与王朝相称的城池宫阙,以及足够的经济实力,而这些并非朝夕可以成就,在没有充分的准备之前不可能迁都北京。但基于朱棣迁都的决心,对于北京的营建,在他登基之后的第二个月便立即启动起来。

    永乐元年二月三日,朱棣下诏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与南京应天府遥相对应。之后,陆续撤销北平布政司、按察司及北平都指挥使司,开始设立基本等同于南京六部的行政机构。最初置北京行部尚书二人,侍郎四人。不久即分置六部,称‘行在某部,又将原北平各部队俱隶北京留守后军都督府。在教育方面同样也按照南京应天府的建制,“旧制应天府设学,不设上元、江宁二县学。今既设北京国子监,以顺天府学为之。革大兴、宛平二县学,而以大兴县学为顺天府学”。四年,置北京兵马指挥司夜巡铜牌十面……关领夜巡,一如京师之例。六年,命礼部铸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印十四颗,印文并加“行在”二字;内府尚膳等监、惜薪等司、兵仗等局印凡十六颗,印文并加“随驾”二字。七年,设北京五城兵马指挥司。上谕吏部尚书日:“京师地大人众,君子小人杂处。故往往有作奸犯科者……今北京一兵马司,巡察不周,宜人京师之制,增置五城兵马司”。十年,升顺天府为正三品,官制视应天府。十二年,增置北京皇城夜巡铜铃如南京数。这一切都昭示着朱棣诏封的北京,不同于朱元璋时期所封的中都凤阳(那基本只是一个尊荣称号而已),而是在政治上真正将其提升到了“都”的地位,其行政机构除却官印前加“行在”二字,基本等同于南京的中央机构。

    除却行政构建外,在经济与城市建设方面,朱棣也毫不含糊,先是下令将江浙等富饶之地大量移民北京,充实北京人口,增加经济实力,如永乐二年,选江南各地无田粮并有田粮不及五石殷实大户充北京富户,附顺天府籍;永乐三年,徙山西太原、平阳、泽路、辽、沁、汾民万户实北京。同时积极开通漕运、调集人力物力,为运输物资、营建北京做好准备。

    永乐十三年朱棣正式下令营建北京城。十四年“诏天下军民预北京营造者分番赴工”,十七年“诏拓北京南城计二千七百余丈”,而在此期间,朱棣分别于永乐七年、十一年、十三年、十五年数次巡驾北京,每次停留时间大都超过一年以上。到迁都为止,朱棣几乎有一半时间都在北京处理政事。

    永乐十八年,历时数年的营建之后,北京宫殿将成,“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奚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九月初四,朱棣令皇太子及诸大臣“道路从容而行,期十二月终至北京”。九月二十三日。朱棣正式下令迁都,命行在礼部:“以明年正月初一始,正北京为师,不称行在。罢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隶后军都督府。罢北京行部,(并所属吏、户、礼、兵、刑、工六曹)直隶六部。各衙门印有行在字者悉送印绶监。令预遣人取南京各衙门印给京师各衙门用。南京衙门皆加南京二字,别铸印。”

    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北京正式成为京师,直到朱棣驾崩,其子继位,于洪熙年间又将北京改称行在,仍称南京为京师。这样的情况直到正统六年,明英宗朱祁镇再次罢称行在,定北京为京师,自此终明之世未再变更。后来的清王朝沿袭明制,同样以北京为京师,未曾更改。

    纵观明初历史,正是朱元璋一直以来对北平的关注及册封朱棣的决定,为北京成为王朝的首都提供了

    历史的契机,也最终成就了朱棣的帝王霸业。朱棣及其臣属步步为营,先是提升北京的政治地位、设立行政机构、加强安全防御,再调集人力物力扩充经济实力,营建城池宫阙,最终成功迁都。至此,北京也再次成功晋级,获得了帝国行政区划的最高专署名号,也是独一无二的称谓:京师。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