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现状分析及提高对策

    [提要]公民法律素质是一国国民素质的一种体现,直接关系到一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也是一国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公民法律素质一直偏低。这将严重阻碍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应采取相应对策来培养与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

    [关键词]法律素质;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贺胜兰(1964-),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教育。(江西南昌33008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做出的治国理政战略部署,提升了法治地位,标志着党治国理政的新的起点,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我国公民法律知识相对贫乏,法律意识淡薄,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偏低,这些问题将阻碍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培养与提高我国公民法律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法律素质的基本涵义

    一般而言,法律素质是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是公民的内在观念范式和外在行为方式的统一。包含公民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认同、法律心态、法律习惯、法律行为、法律价值判断等各方面。

    二、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1986年实施全民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以来,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明显增强,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学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观念和习惯正逐步养成,但也要看到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的整体状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形势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我国公民的法律知识还较贫乏

    1.法律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实现司法公正,必须有一支具有丰富法律知识的高素质的法官、检察官组成的司法队伍。在我国的司法机关中,未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从业人员仍占相当比重,这种现象在基层司法机关尤为严重。很多法官、检察官是转业军人,在我国未实行司法考试之前进入了司法机关,目前这些人还有一大部分在岗,他们是在边干边学的过程中去了解和运用法律的。很多时候,他们是凭着自己的阅历、经验或内心的正义感而不是根据专业法律知识判案的。

    2.一般公民法律知识还较贫乏

    我国公民法律知识的贫乏体现在对法的内容,什么是违法及诉讼程序还不清晰,他们普遍认为法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应该由法律专业人士来掌握的。

    (二)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较淡薄

    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淡漠

    当公民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时,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的为数不多,大多是自认倒霉或是寻求法律之外的办法来解决。有些人对该尽的义务不尽,聚众围攻执法人员,殴打执法人员等,这表明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2.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公职人员依法行政意识还比较淡漠

    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公职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水平不高,仍然习惯于简单的行政命令,甚至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致使干群矛盾增多,影响社会稳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现象程度不同的存在,这严重影响了法律权威的树立;有些执法人员执法犯法,滥用职权索贿受贿,敲诈勒索;有的执法人员甚至与犯罪分子同流合污,充当地方黑势力的保护伞,严重践踏了法律的尊严。

    3.我国有些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不强

    我国有些企业法律观念淡漠,背弃诚信的商业法则,制假售假,甚至是有毒有害的食品,给社会公众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毒奶粉、苏丹红、毒馒头等事件的频频发生无不说明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的淡漠,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漠视法律,法律意识淡薄,忽视诚信立企,淡忘自己的社会责任,最终会被市场遗弃。

    (三)我国公民普遍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和热爱

    在日常生活中,公民合法权益被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发生纠纷后,要么私了要么以非法途径解决,有的甚至还酿成了悲剧。近年来依法维权的现象虽有所增加,但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这与法制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总之,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公民,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公民只有信仰法律、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法律才能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应采取相应对策来培养与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

    三、培养与提高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丰富公民的法律知识,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1.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作为公权力的代表,其言行举止代表了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也对人民群众学法、守法和用法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才能不断积累法律知识,从而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也只有领导干部自身的法律素质提高了,才会对社会大众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从而推动普法依法治理的各项工作全面顺利展开。

    2.法制宣传教育的关键对象是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使命。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抓住这个关键。在学生时代,抓住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普及教育,使他们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则,培养他们法律至上、依法办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对将来走向社会,抵制不良现象的诱惑,防止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3.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对象是农民。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近14亿人口有8亿多在农村,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都不高,法律素质就更低。在农民的意识里,法律只会约束人,而不会保护人。他们惧怕法律却不懂得自觉遵守法律,更谈不上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对农民的普法教育必须根据农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用法律知识武装农民,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二)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我国公民对法律的信仰还没有形成。而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主要取决于其经历。正如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言,“当民众从现行法律中找到公平、安全和归属感时,就会对法律充满信任、尊重,认为自己有独立的法律人格,他就会自觉守法、衷心拥护法甚至以身捍卫法”。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法律的正义性和权威性,才会形成对法律的信仰,进而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因而,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应做到: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司法公正。

    国家机关及其公职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直接影响全社会对法律的认识和信任。他们一旦违法乱纪,比一般人员违法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更为严重。国家机关及其公职工作人员如不严格守法,对全社会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将带来致命的消极影响,它会直接影响全体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最终会妨碍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

    而司法是解决纠纷、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制度防线。因此,公正司法对于培养和教化公民,使之产生对法律的敬仰作用巨大。每一个案件的公正审判,都能使人们对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形成积极的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公职工作人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质,忠实于宪法和法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通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司法公正的实践,不断提高公民对法律信仰和对法治的信心。

    2.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理工作。

    各级政府、各行各业的依法治理,既是公民学习依法治国理论的过程,也是公民参与依法治国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不仅能学到法律知识,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法治熏陶。

    (三)加大对违法犯罪者的惩治力度,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严格执法,对违法犯罪行为追究责任,让违法者无处遁形,以树立法律的威严。对违法犯罪责任的追究和制裁客观上会加大犯罪者的风险和成本,使违法犯罪者得不到任何的“好处”,客观上也促使他们知法和守法,维护法律的秩序,加强法律意识。

    (四)营造法治氛围

    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和文学艺术作品,对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有着特殊的号召力、凝聚力、说服力,所有的思想文化阵地和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宣传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意识、提示用法途径、倡导法治精神、弘扬诚信正气、鞭策违法现象,从而激励人们培养法律观念,使公民既能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又能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上官涛]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