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睢州二夹弦的艺术特色

时媛媛
摘要:二夹弦又名两夹弦,因为其主要伴奏乐器是用四根弦夹两束马尾演奏而得名。它的唱腔温婉柔美,旋律线条起伏对比不太大,拖腔极为流畅,板式很多变,有板腔和曲牌30多种,所以是一种板腔体的河南地方剧种,它和号称“一勾勾”的剧种四根弦血缘很相近,都是在“花鼓丁香”基础上发展而成。
关键词:二夹弦 艺术特色
二夹弦的唱腔音乐抒情优美、叙事性较强、缠绵婉转。与本剧种多以爱情戏、悲苦戏为主的表演形式有关,所以稍显激情不足,而音乐表现手法也与之相适应。它的曲调吸收了花鼓、琴书、梆子、坠子等民间戏曲或小调中的音乐元素,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创造揉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声腔。二夹弦在演唱技巧上以假声拖腔大本嗓吐字(唱词)。即字头咬字吐字清晰,拖腔利用鼻音和胸腔共鸣的有机结合来完成。与手工纺车的音色很相似,清淳流畅,这也就形成了二夹弦真假声频繁交替的声腔特色。
二夹弦内容以农村题材、扬善惩恶、情爱题材等题材为主,乡土气息,人情味很浓,多为表现爱情及宣扬伦理道德的剧目,是睢县及周边一些地区如太康、柘城、杞县、淮阳等地的群众文化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乡土艺术。它的唱腔和曲调都深受群众们的欢迎,它的演出剧目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声腔特点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及欣赏价值,因此,二夹弦有着较高的研究及传承价值。
河南睢县地处豫东平原之中心,总面积924平方公里,人口达80多万。睢县介于开封与商丘之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是连霍高速及京九铁路交汇地。这里人文荟萃,历史悠久。宋时有父子双状元、元时有兄弟三进士、清时有祖孙四翰林,是我国著名诗人苏伞的故里,更是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模任长霞的家乡。睢县人一向文明、朴实、遵礼节、待人接物和善大方、讲仁义、喜欢歌舞,每年一到节日都会有各种歌舞场面,俨然是一派天丰人和的乡土风情。所以使得各类的民俗技艺得能够生存和传承下来。
睢县为河南省最早传入二夹弦这一剧种并且成立二夹弦玩会班的。二夹弦这个剧种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在河南省黄河以北的滑县、山东荷泽等地发展成形,成熟以后流传到豫、鲁、苏、皖接壤等地区。而二夹弦在河南的传播和遗存可以说完全是在睢县。在睢县的二夹弦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是后台乡闫庄村二夹弦剧团(现名字已为睢县二夹弦剧团)和尤吉屯乡丘井村。这两个分支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主要一支为后台乡闫庄村。根据老艺人彭素鸾的回忆,后台乡的闫庄村二夹弦玩会班在1895年成立。二夹弦艺人彭素鸾(女)已88岁,实为现今在世的睢县二夹弦最早的传承人。据彭回忆,她的丈夫韩祖兴(已故)七岁时开始跟韩宝印学艺,韩宝印系闫庄人。而韩宝印的老师是现在黄河北滑县的岳老师,此人约为1820年左右出生,地址不详。韩宝印的家境非常贫寒,a他以坐地摊演艺为生,他是一位逢节庆,婚、丧大典等为人祝贺或祭奠的民间艺人。韩宝印对二夹弦情有独钟,无论是生、旦、净、丑还是红脸、花脸以及拉弦击乐他都无所不能,而韩祖兴正是得益于韩宝印的口授心传,得以学习二夹弦的全部精华,同时也继承了许多传统唱腔和剧目,时至今日有50多部戏都一直在传唱,而且还做了许多增补益善工作。老艺人韩祖兴、郭振东、彭素鸾、时运正、贾振东等在继承和保留传统唱腔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另一个分支是睢县尤吉屯乡丘井村戏曲玩会班,据老艺人郭振东回忆说尤吉屯乡丘井村的玩会班成立于1900年。它组建于清宣统年间,距现在已有百年历史。这个玩会班由该村的张玉春和陈化玉两人创办。根据二夹弦老艺人郭振东讲:陈化玉从小家里很贫穷,所以打小就跟随他的父亲在山东、河北一带逃荒要饭,这其中偶然的机会得以在当地拜师学艺,之后学会了二夹弦剧种的各种行当,后来回到家乡创办了丘井戏曲玩会班,他所收的弟子当中有开封第一任二夹弦剧团团长李学义、连孝志、连普备等入室弟子。山东荷泽二夹弦剧团在1958年来睢县表演期间,该团团长即著名表演艺术家黄云芝(艺名小白鞋)就亲自到陈化玉家拜访学艺,并称其为老师。
1958年在丘井、闫庄两个业余二夹弦玩会班的基础之上,合并成立了睢县二夹弦剧团。剧团成立之后不久,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剧团配备了音乐唱腔等设计人员,并且举办了数期戏曲学习班,并开设乐理课,教授演员识简谱,而且教他们用科学的方法练习发声。在当时文化县长蔡岫生把二夹弦的所有传统唱腔都收集起来,并且翻记成简谱,教青年演员学唱。可惜的是蔡岫生县长记的简谱现已无从保留,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导致原来的曲目统统不能唱了,所以剧团不得不停止演出活动,1968年睢县二夹弦剧团被撤销,演员不得已被下放回家,在这一年由政府主办的二夹弦剧团彻底解散。
由于农村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农民生活所迫,以韩祖兴、张新正、彭素鸾、马义生等人为骨干,睢县后台乡闫庄村二夹弦剧团在1970年得以重新组建,剧团的成立,使二夹弦极大收益,首先使大量传统的二夹弦剧目得以保留,传承了优秀的二夹弦声腔。其次也培养了一批二夹弦的传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堤乡二夹弦剧团成立,这使得二夹弦剧种得以壮大和生存。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是二夹弦剧种在睢县发展的黄金时期。后来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二夹弦剧团随后又进入了低迷时期,所以好多的二夹弦艺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他们热爱的艺术事业。时至今日,睢县后台闫庄村二夹弦剧团也面临着解体的危险。
参考文献:
[1]李国经.中国戏曲志·河南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2]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3.
[3]廖源.“草根”文化二夹弦综述[J].河南科技,2011,(05).
[4]段红霞.濒危剧种二夹弦艺术探源及现状的思考[J].大舞台,2010,(06).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