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的这句话,一语道破历史真相。

    唐末,黄巢起义失败后,藩镇割据的形势更加严重。唐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其实质是藩镇割据的再延续和再发展,只是换了个“称呼”。五代十国的实际情况是:在中原地区,以开封为都城(曾一度在洛阳)先后出现了五个朝代(梁、唐、晋、汉、周),史称“五代”,历时53年,先后更换了14个皇帝;同它们并在的是分散在南方和河东的地区,先后或同时并存着十个割据政权(不包括一些小的割据势力),史称“十国”,十国以西蜀、南唐和吴越较为重要。说五代十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更完整些的解读,不如说五代十国是历史时期与地域范畴二合一的称谓,这样表述啰嗦、好似更准确。五代十国的五十多年里,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厮杀,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在黄河流域最为严重。各割据者全是野蛮武夫,杀人视等闲,人命似草芥,华夏大地化为人间屠场。军阀混战中,甚至制造黄河决口事件。后梁为阻止李克用父子骑兵长驱南下,三次掘开黄河堤防,造成山东、河南一带连年水灾,使黄河流域耕地面积缩小,人民流离死亡,肥沃的中原变为贫瘠的灾区。鲁迅曾说:“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可以肥己时就肥己,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称尊处就称尊”。

    这就是历史。最早由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合力论”,认为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合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在历史合力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归根结底起决定作用,而在具体历史时期具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可变的。依恩格斯观点,推动历史走到五代十国大混乱时代的,其中的各种因素是什么呢?或许可以追溯到唐末,唐末的军事割据造成了尾大不掉,此外还有宦官独大、皇帝昏庸、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朱温带头称帝等各种因素。如果,进一步细究,唐末的军事割据局面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那么,还可以上溯到隋唐之际……历史就是这样,其中因素有必然、有偶然,有顺理成章、有偏不凑巧,有人为、也有天意。但是,谁也休想开历史的倒车。历史的决绝,不容商榷,甚至还有冰冷。五代十国,就是历史的“寒冰时代”吧。也许,用最简单的一句话便能解读历史: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289年的唐朝,和319年的两宋,中间夹着个53年的五代十国。如果把时间的焦距无限拉大,再跳出历史之外,回望奔腾的历史车轮,好像老天爷还是公平和厚爱人世间的。毕竟折腾个底儿朝天的五代十国,只是历史的短暂期,和平年代还是占了大多数。然而,再跳回到五代十国那个真实的大时代下,身处其间的人们,就生无可恋、苦不堪言了。所以,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时势造英雄”。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古人真是把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都说尽了。历史和人世间的因缘际会,便是如此这般。大时代下,天地间回响着凄苦哀鸣。如此时势,能造出何等英雄?惟有一帮“丘八”集结的乱世枭雄。然而,智慧的国人,还留着一句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也好,武夫们,你们打你们的。文人和艺术家却把自己“包裹”起来,沉浸在精神世界里悠然见南山,创造了一座又一座文化和艺术丰碑。五代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并且经济持续发展,南方各国君主重视文化、重用文人和文士,出现了南唐和西蜀两个文化中心。其中,以文学、绘画等艺术领域的成就最为突出。南唐中主李璟“多才艺、好读书”,后主李煜“雅善属文、工书画、知音律”。在南唐政权下,冯延已、韩熙载、李建勋、徐弦、徐锴等都得到了器重。吴越国罗隐的诗文,调高韵响,在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蜀词人韦庄,在五代,就作品数量和文学成就来说可称第一,他有54首诗收在《全唐诗》里。西蜀传奇道士杜光庭,著有一部传奇小说《虬髯客传》,据当代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考证,《虬髯客传》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贯休和尚,即禅月大师,著有《禅月集》。935年,后蜀创设翰林图画院,自此中国开始有了正式画院。宫廷画师黄筌尤精花鸟草虫,手法细致工整、色彩富丽典雅、禽虫形象逼真,今有《写生珍禽图》传世。其子黄居宷有《山鹧棘雀图》传世。父子二人画风,长期成为画院花鸟画创作的标准。南唐也在宫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画师云集、文事昌盛,重要画家有卫贤、王齐翰、周文矩、顾闳中、董源、赵幹等。画院外的徐熙,是足以与黄筌双峰对峙的花鸟画家。在中国美术史的殿堂,这些画家熠熠生辉、光芒万丈。其中,画家董源被尊为南派山水画开山大师。董源,或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人(今江西进贤县),自称“江南人”。他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时期,事南唐中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董入宋。

    他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山水初师荆浩、李思训、王维,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自然率真、布景淡远、秀润温婉;存世作品有《龙宿郊民图》、《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等。五代《画鉴》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如今,仅见“水墨”一样。董源也擅画牛、虎、龙及人物,他所画牛虎,“肉肌丰混,毛发轻浮,具足精神”。还流传一趣闻,李璟曾召冯延已议事,冯至宫门,逡巡不敢进,误以宫娥著青红锦袍当门立。细视之,乃琉璃屏上董源所画。但董源在画史上的贡献,还是集中在山水画上。董源生活的地方,是六朝萌发山水画的故地。东晋顾恺之,只把山水用来作人物画的背景,并未将山水作为绘畫讴歌的主题。南朝宋宗炳,将山水画向前推进一步,提出“畅神”是山水画的最高追求。随后山水画的发展,又回到裹足不前。在五代十国打得龙血玄黄之际,画家们被“逼上梁山”,有了避世移情的客观契机,开始着重探索发展、成熟完善山水画。至此,山水画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北派山水由荆浩挂帅,南派山水是董源掌印,山水画有了地域和流派之别。董源成为南方水墨山水画派的掌舵,有主、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董源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审美诉求,符合江南温润气质。简言之,必定是画家喜欢啥,才画啥。客观原因是南方自然环境,就是这般水秀清雅;还有一个是人文大环境,南唐政权下的一路文艺流派,都偏重于清新浪漫、率真天然、淡雅天青,文坛、诗坛、画坛均如此,以南唐君主李璟、李煜为首。

    有个极风情的掌故,很能说明南唐的文艺气息。相传南唐国主李煜,命宫女收露水染碧,制成衣服,颜色特别鲜明,称之“天水碧”。天水碧就是秘色。“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秘色宛若雨过天青。一袭长衫,天水碧色,挥毫落纸墨痕新,只有浪漫到骨子里的画家,才能画出如许山水。犹如董源名作《潇湘图》:天色苍茫的云水间,恬淡静谧,湖面辽阔,远山绵延。山水相连处,相依相偎,和谐圆融,顺势环抱;水气弥漫,混沌天成,乘云气而养乎阴阳。近水测畔,岸边有数人衣衫飘举挥手送别友人,情深款款溢于画面,道不尽的珍重复珍重。湖面小舟上的旅人,渐行渐远。水面依稀有舟船数叶,星星点点。湖水对岸,一群渔夫撒网捕鱼。收网时的欢腾,似乎能闻渔人呐喊、鱼儿挣扎,水花飞溅,动感逼真。远望,山上植被葱茏;细观,岸边芦苇荡漾,天地间流淌着宁静与安详,似冰弦独为月下操琴者一人拨弄。天地婆娑,我心沉淀,虚怀若谷,静观其变。撩人之情思,即便如许淹煎,也会欲大而藏于天下,化作一纸平淡天然……《潇湘图》传达的画里美景,画外诗意,便是如此这般。诉不尽的诗情画意,凝结在画作里,弥漫在画作外,没完没了,欲语还休。这样的山水画风,自然得到了一大批后世文人的盛赞。文人的特点,好听点表达是清高诗意,难听点阐释就是比较矫情。董源画里画外传达的味道,大大迎合了文人们的审美诉求,势必“能说会道”的文人们,格外力挺和吹捧董源山水。这一撮文人有:画僧巨然、沈括、苏轼、米芾父子、董其昌、王铎、元末四大家、明代吴门画派、清代“四王”等。顺理成章,董源其人其画,被尊为文人画系的骨干、南派山水画开山大师。

    不仅后世文人奉董源山水为典范,就是当朝皇帝也甚爱其画。据说李璟年轻时曾在庐山居住,颇爱那里的景致。他为了重现当年在庐山居住时的霁月风光,让董源画了一幅《庐山图》。董源就将五老奇峰、云烟松林、石泉清流和屋宇庭院,一一画下。李璟读画后,如临其境,将画挂在寝宫,如坠画中,不分此身彼身。董源作画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如此慑人。可惜后人只能从传说中,去想象董源此画的非凡魅力,也无缘亲见。这遗憾的余韵,更因无法得见真容,而震颤起心头的阵阵涟漪,烘托起董源画作的神秘。但后辈能够得见的,是董源画作里有一个“有趣的技巧”。这个技巧,沈括也发现了,并记载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中,书中提到:“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遠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这个绘画技巧,也运用在了《潇湘图》里。为了呈现山木多蓬勃蓊郁的景象,董源用浑圆的短披麻皴来表现江南山貌的质感,再用密密麻麻、有浓有淡的墨点,表现植被。这种绘画技法,倘若凑近细看,简直一堆麻子脸,看不出个所以然,全部都是密如雨点的墨点。然而,退远再看,绵延起伏的山势如龙行天上,树木繁茂,草地连天,一派江南温润秀丽的景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如诗如画。遗憾的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只发现了问题,未能阐释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和此绘画的技巧,被近一千年后的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一帮法国画家解答出来并大量复制和实践。他们是印象派艺术大师,马奈、莫奈、雷诺阿等。

    印象派代表作,以莫奈的《日出·印象》最为著名。以《日出·印象》为例,这是一幅户外海景写生画,画面笼罩在雾气交融的景象中。笔触非常快速,零乱,随性。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天空、水上、岸边,一切影影绰绰,给人一种瞬间疾驰过后,脑海残留的印象。笔调轻松、自由、活泼,是画家欢乐情绪宣泄时,形成的瞬间视觉感受。梗概之:此技法和此技法的秘密,就是为了用快速度的笔触“锁住”画面的光影和印象,而以粗放的大笔触作画。由于注重整体效果和情感表达,捕捉动感,从而加快了作画速度。所以画面缺乏修饰,忽略细节。与传统叫板,感受速度与激情带来的快感和冲击,再把这份感觉,呈现到画作里。这是画家对传统绘画进行的大胆革新,在艺术技巧上也是一次伟大创新。想来五代的董源,比法国那帮艺术浪子们,不知提前叛逆了多少春秋。人家董源早就实践过这种“只可远观、不可近看”的技法了,简直甩出法兰西印象派几条街。还好,董源在国际舞台上,也未曾被埋没。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已命名的310多个水星环形山的名称中,有15个环形山,是以我们中华民族的人物名字命名的。其中之一,就有我们的“叛逆鼻祖”,董源。

    作者简介:

    王彧浓,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