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初学的几种误区
吴思影
摘要:近几年来,学习音乐的人不断增多,学习声乐的人数更是剧增,每个声乐学习者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在问题产生早期及时解决,就不会影响后期的学习和发展。但是如果不能及早地意识到问题,任由其发展,就会在学习后期产生很大的问题,致使声乐学习的脚步停滞不前。
关键词:声乐初学 误区
一、模仿误区
声乐中,完美的音色需要通畅的管道、气息的支撑,横膈膜的良好控制,以及身体各部分的良好配合。很多声乐的初学者会模仿他人的声音,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弊端。模仿他人的音色可以帮助一些初学者迅速找到歌唱感觉。但是因为存在骨传导,初学者听到自己的声音和一些歌手的声音十分相似,而实际上,初学者发出的声音是不够科学的,一些细小的问题是自己注意不到的。比如在彭丽媛的《江山》一歌中,彭丽媛加入了很多哼的声音。而一些初学者会误认为那种声音是挤出来的,为了模仿彭丽媛,很多初学者挤着嗓子唱,在听觉效果上,初学者认为很像了,但实际上,初学者发出的声音是没有气息支撑,没有腔体共鸣的低质量声音,如果没有人纠正,长此以往就会使初学者产生唱歌用不上气息,嘴巴不能完全放松,唱歌时各部分状态不统一的恶果。因此,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学习他人音色要多听、多想,透彻地研究了他人的声音后再模仿,模仿后应该让自己的老师听,并对自己的声音加以评价和指导,这样才能在学习中稳步前进,不留后患。
二、颤音误区
基本上所有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都会听许多声乐作品,作品中歌者高亢嘹亮的嗓音和圆润的颤音都非常吸引人。一些声乐初学者急于拥有颤音,会自己抖嗓子模仿颤音,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一旦产生很难纠正,并且后期还会因为抖嗓子的坏习惯导致用不上气、声音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难解决。初学者应该知道,颤音的产生是由于气息的滚动,是自然的,不是嗓子的抖动产生的。颤音的原理是,保持口型不变,改变口腔容量并迅速还原,有规律地反复,形成颤音。这是需要老师指导的,初学者如果想学会,应该勤学多练,增强气息,并且要多问老师,唱给老师听,从老师那里得到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声音。
三、音色误区
很多声乐初学者注重声音音色的嘹亮,尤其是学习民族唱法的初学者,追求甜、脆,亮。初学者从自己的听觉中会感受到,自己挤着嗓子唱的时候声音很亮,实际则不然。追求亮的音色应该首先思考如何用气息支持自己的声音,没有气息的支持和声带拉紧的作用,声音是不可能真正透亮的。其次就是声音要挂住哼鸣的位置,可以用哼鸣带出声音,感受气息的支撑与位置的配合。初学者可以多录下自己的声音听听,感受一下自己的声音是否是松弛通畅的。也可以找自己的老师,唱给老师听。但是在初学期间,最好不要过多注重音色是否嘹亮,应首先注重基础的气息训练,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好的基础,就唱不出完美的声音。
四、状态误区
很多人在上课的时候都会有某个瞬间有比较好的状态,一般有了这样的状态老师就会告诉初学者。很多初学者都觉得那是偶然,所以觉得这样的状态却不容易持续。其实在某一个瞬间有了好状态就是要进步的前兆了,但是这个好的状态需要记住和保持。在上课时,应该每节课都录音。这样。在课下练习时,可以跟着录音,听听自己有良好状态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并且回忆当时为什么能唱出来这样的声音和唱出来这样声音的状态。在自己在课下练习时多练习这样的状态,反复这样就能在声乐学习中取得进步。
五、心理误区
事实证明,一个好的声乐演唱者不仅需要扎实的功底,丰沛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演唱时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很多声乐学习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上课时感觉很好,状态也不错,但是一上台,心理紧张,气息上浮,甚至是手脚发抖,导致视力无法完全展示。所以,声乐初学者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需要更多的舞台经验,多多上台演出、历练,在课下自己做好心理准备都是非常重要的功课。初学者可以告诉自己,自己唱的不好台下的人也不会记住,只要自己放松,发挥好实力就很好了。初学者上台后也不需要太过着急,可以尝试着享受舞台,不必过于着急唱完下台,站上台后调整一下心态,等自己做好心理准备再开唱,可以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水平。
六、身体误区
很多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因为不了解正确的发声方法,会不自觉地在身体某个地方使劲,导致力气没办法用在正确的地方,唱出来的声音或者过于挤,或者过于虚弱。还有一些初学者,记住了老师说的放松,所以就完全放松,哪里都不使劲,以至于声音绵软无力。初学者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声带在歌唱时需要拉紧,但是下巴是松弛的。唱歌时胳膊和肩膀是放松的,腰部和大腿是需要力量支撑的。学会运用身体,让身体与歌声相互带动,才能科学的发声,唱出动听的歌声。
学习声乐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切忌急于求成的心态,这样只会产生许多坏毛病阻碍学习进程。学习声乐应该沉下心,勤思多练,有问题多问老师。声乐是一门很抽象的学问,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初学者应多体会,多感受,找到属于自己的最舒服的状态才能唱出属于自己的音色。
摘要:近几年来,学习音乐的人不断增多,学习声乐的人数更是剧增,每个声乐学习者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在问题产生早期及时解决,就不会影响后期的学习和发展。但是如果不能及早地意识到问题,任由其发展,就会在学习后期产生很大的问题,致使声乐学习的脚步停滞不前。
关键词:声乐初学 误区
一、模仿误区
声乐中,完美的音色需要通畅的管道、气息的支撑,横膈膜的良好控制,以及身体各部分的良好配合。很多声乐的初学者会模仿他人的声音,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弊端。模仿他人的音色可以帮助一些初学者迅速找到歌唱感觉。但是因为存在骨传导,初学者听到自己的声音和一些歌手的声音十分相似,而实际上,初学者发出的声音是不够科学的,一些细小的问题是自己注意不到的。比如在彭丽媛的《江山》一歌中,彭丽媛加入了很多哼的声音。而一些初学者会误认为那种声音是挤出来的,为了模仿彭丽媛,很多初学者挤着嗓子唱,在听觉效果上,初学者认为很像了,但实际上,初学者发出的声音是没有气息支撑,没有腔体共鸣的低质量声音,如果没有人纠正,长此以往就会使初学者产生唱歌用不上气息,嘴巴不能完全放松,唱歌时各部分状态不统一的恶果。因此,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学习他人音色要多听、多想,透彻地研究了他人的声音后再模仿,模仿后应该让自己的老师听,并对自己的声音加以评价和指导,这样才能在学习中稳步前进,不留后患。
二、颤音误区
基本上所有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都会听许多声乐作品,作品中歌者高亢嘹亮的嗓音和圆润的颤音都非常吸引人。一些声乐初学者急于拥有颤音,会自己抖嗓子模仿颤音,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一旦产生很难纠正,并且后期还会因为抖嗓子的坏习惯导致用不上气、声音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难解决。初学者应该知道,颤音的产生是由于气息的滚动,是自然的,不是嗓子的抖动产生的。颤音的原理是,保持口型不变,改变口腔容量并迅速还原,有规律地反复,形成颤音。这是需要老师指导的,初学者如果想学会,应该勤学多练,增强气息,并且要多问老师,唱给老师听,从老师那里得到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声音。
三、音色误区
很多声乐初学者注重声音音色的嘹亮,尤其是学习民族唱法的初学者,追求甜、脆,亮。初学者从自己的听觉中会感受到,自己挤着嗓子唱的时候声音很亮,实际则不然。追求亮的音色应该首先思考如何用气息支持自己的声音,没有气息的支持和声带拉紧的作用,声音是不可能真正透亮的。其次就是声音要挂住哼鸣的位置,可以用哼鸣带出声音,感受气息的支撑与位置的配合。初学者可以多录下自己的声音听听,感受一下自己的声音是否是松弛通畅的。也可以找自己的老师,唱给老师听。但是在初学期间,最好不要过多注重音色是否嘹亮,应首先注重基础的气息训练,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好的基础,就唱不出完美的声音。
四、状态误区
很多人在上课的时候都会有某个瞬间有比较好的状态,一般有了这样的状态老师就会告诉初学者。很多初学者都觉得那是偶然,所以觉得这样的状态却不容易持续。其实在某一个瞬间有了好状态就是要进步的前兆了,但是这个好的状态需要记住和保持。在上课时,应该每节课都录音。这样。在课下练习时,可以跟着录音,听听自己有良好状态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并且回忆当时为什么能唱出来这样的声音和唱出来这样声音的状态。在自己在课下练习时多练习这样的状态,反复这样就能在声乐学习中取得进步。
五、心理误区
事实证明,一个好的声乐演唱者不仅需要扎实的功底,丰沛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演唱时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很多声乐学习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上课时感觉很好,状态也不错,但是一上台,心理紧张,气息上浮,甚至是手脚发抖,导致视力无法完全展示。所以,声乐初学者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需要更多的舞台经验,多多上台演出、历练,在课下自己做好心理准备都是非常重要的功课。初学者可以告诉自己,自己唱的不好台下的人也不会记住,只要自己放松,发挥好实力就很好了。初学者上台后也不需要太过着急,可以尝试着享受舞台,不必过于着急唱完下台,站上台后调整一下心态,等自己做好心理准备再开唱,可以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水平。
六、身体误区
很多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因为不了解正确的发声方法,会不自觉地在身体某个地方使劲,导致力气没办法用在正确的地方,唱出来的声音或者过于挤,或者过于虚弱。还有一些初学者,记住了老师说的放松,所以就完全放松,哪里都不使劲,以至于声音绵软无力。初学者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声带在歌唱时需要拉紧,但是下巴是松弛的。唱歌时胳膊和肩膀是放松的,腰部和大腿是需要力量支撑的。学会运用身体,让身体与歌声相互带动,才能科学的发声,唱出动听的歌声。
学习声乐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切忌急于求成的心态,这样只会产生许多坏毛病阻碍学习进程。学习声乐应该沉下心,勤思多练,有问题多问老师。声乐是一门很抽象的学问,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初学者应多体会,多感受,找到属于自己的最舒服的状态才能唱出属于自己的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