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理教学促思考习惯的培养
陈莉
摘要:思考习惯是学生个体成长或发展的核心素养品质。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提供学生思考的素材,交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诱发学生思考的乐趣。
关键词:思考习惯;思考意识;思考素材;思考方法;思考乐趣
思考习惯,指积久养成的能主动地对疑问或事物进行索本求源的心理活动行为。它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自觉性,指能自觉地思考问题;二是针对性,即针对某个问题或某种事物进行思考;三是深入性,指探索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教育研究表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其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三大素养中都蕴含着“思考”这一素养品质,可见,思考习惯是学生个体成长或发展的核心素养品质,本文从高中物理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1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
思考习惯是一种自觉性的心理活动行为,它的养成必须经历由有意识思考到无意识思考的发展过程。有意识思考,指源于某种任务驱使或出于某种动机而强制自己思考的行为,而无意识思考则是不受任何因素影响或制约的自觉性思考行为。随着思考行为的积久训练,有意识思考行为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为无意识思考行为,而无意识思考行为就是思考习惯。可见,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重在促进学生有意识的思考行为。
思考意识是促进人们有意识思考行为的重要方面:思考意识,指学生就思考这种素养品质对促进人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从而形成注重思考和勤于思考的思想观念。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首先,物理教学应借助知识的形成过程来渗透对学生思考意识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以思维为核心的科学课程,其中的知识与方法都是人们对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思考的结果。如“力和运动”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观点看似正确,有力作用,物体才能运动,停止用力,运动将会停止,而且吻合事实表象。然而深入分析,对运动的物体停止用力,运动并不是立即停止,而是要再运动一段路程,物体的运动越快,再运动的路程就越长,是什么因素导致的这种现象呢?原来是阻力这个因素导致运动的停止。这就是伽利略对“力和运动”问题思考的结果,并且以“斜面实验”揭开了“力和运动”问题的神秘面纱,同时为建立牛顿运动定律奠定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基础。这就是思考的力量!其次,物理教学中应借助介绍科学家通过思考而有所发现的史实来强化学生的思考意识。诸多科学家都具有善于扑捉物理事实而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思维品质,如牛顿以苹果从树上掉到地面的事实进行深入性的思考与研究,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玻尔依据a粒子散射实验以及巴尔末谱线公式进行猜想性地思考而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理论。在有关的课题教学中介绍有关科学思考的史实,既可以丰富课堂的知识内涵,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思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树立勤于思考的意识。
2提供学生思考的素材
思考习惯是集中思绪探究某个问题或某一事物的心理活动。一般说来,只要是人。他都有思维,都在不停地联想事物或思考问题,但其思绪往往是蜻蜓点水式地迅速跳跃,不能将思绪集中在某个问题或某种事物,其主要原因是他还不具备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腦海中没有储存的问题素材或明确的思考对象。可见,要促进学生的有意识思考,不仅要使学生树立思考的意识,还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促进学生有意识思考的问题素材。
物理课程学习中蕴含着丰富的问题素材,它可以是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解释,还可以是运用物理思想或方法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促进学生有意识思考行为的问题素材。作为思考习惯,从思考形式而言,它更强调课外乃至空暇时间的自由思考行为:从思考质量而言,它要求所思考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只需简单思考的问题无助于提升思维的品质,也无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另外,作为课程学习,它具有一定的学习任务,尤其要应对具有选拔性和竞争性的高考,解决课程学习中难点问题是学生现阶段的头等大事。因此,结合课程学习任务与高考要求来提供学生课外思考的问题素材,既可以促进学生课外的有意识思考行为以逐步养成思考习惯,又可以提升高考成绩。如“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问题,它既是课程学习的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课题学习后,教师就可以给出这样的课后思考题: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引起系统误差的因素有哪些?判定电流表内接或外接的依据是什么?设计怎样的电路才能消除系统误差?显然,这三个问题,其内涵丰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有益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思维,尤其后一个问题具有开放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诚然,对于上述三个问题,虽然高二年级的多数学生难以做到顺利解决,但对于促进学生的有意识思考以培养其思考习惯,则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至于寻求问题的正确结论,教师只需加以点拨即可。
3交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思维习惯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善于思考。所谓善于思考,就是指能确定正确的思考方向并能灵活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这也是在物理解题教学中着重强调的“思路”与“方法”。无意识思考行为是思考习惯的本质特征,它不仅会关注自己已洞察的问题,而且会联想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既会作横向联想,也能进行延伸探究,既会贯通已有的认知,又能充实并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从物理教学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角度考虑,教师应交给学生“联想、延伸、贯通”这三种思考方法。
联想思考,指针对某个问题或某种事物的特征进行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如“利用光的反射现象来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其中“科学放大”就是这个实验设计的主导思想。如果由“科学放大”这种特征能联想到“温度计”的设计和“电表的改装”,同时还能比较并辨析三者之间不同的“放大方法”,那么这就是一种优秀的联想思考。
延伸思考,指针对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开展追根究底的思维活动。如“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小灯泡的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通常的教学仅是引导学生分析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变化,然而实际上还蕴含着如下延伸性思考的问题:①为什么灯泡的电阻会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②导体的电阻由材料、长度、横截面三个因素决定,电流变化会引起哪些因素变化?当然,这些问题不属于课题目标要求,但学生能做这样的思考,这何以不是一种深化原有认知的过程。
贯通思考,指融会贯通地理解所学知识的思维活动。如平抛运动也属于匀变速运动,如果学生通过思考能认识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同样适用于平抛运动,而区别在于:公式右边两项之和,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是同一直线上两个矢量的合成,而在平抛运动中则是互成角度两个矢量的合成,前者适用代数法,后者要用平行四边形法,由于矢量运算麻烦,故而平抛运动通常分解为两个直线运动来处理。显然,这样的贯通思考,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技能。
顺便指出,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小结也是促进学生贯通思考的和归纳思考。
4诱发学生思考的乐趣
思考是一项艰辛的脑力劳动,然而诸多科学家会沉浸于思考活动而废寝忘食,其中有一个思考乐趣的原因。科学家因思考有所发现或发明而获得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又会衍生出愉悦的心理,而这种愉悦的心理就是思考的乐趣。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虽然在思考的过程中会思绪受阻而伴有紧张、焦虑、苦恼等情绪,但一旦思绪进入“柳暗花明”时,一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油然而生,这也是思考的乐趣。另外,每个人都有被他人认可或赞赏的精神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时,也会感到欣慰,感到快乐,欣慰和快乐,就是乐趣,而这种乐趣又会进一步诱发人们对思考活动的积极情绪,形成良性循环,从而逐渐发展为人们的精神需要,思考习惯就是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形成。
由上可知,诱发学生思考的樂趣,关键在于能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成就感。首先,思考的问题要难度适当。从促进学生的思考过程而言,教师设计的以引导学生有意识思考的问题,既要依据学生的学情,又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认知原理。还要注意设置一定的难度。如平抛运动是一种匀变速运动,而匀变速运动的过程特征是“相等时间里的位移变化相等”。在学习《平抛运动》课题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论证平抛运动中相等时间里的位移变化相等”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分析曲线运动的方法与技能,但其中是分析“位移变化”,体现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经过一定的努力思考和进行科学地论证,问题方可得以解决,这就是让学生获得苦尽甘来的体验。其次,搭建满足学生精神需要的平台。就问题思考的过程与结果,或让学生在课堂开展口头交流,或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汇编方式的书面交流。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肯定性评价,尤其对那些属于学生自主提出并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思考案例给予充分的褒奖,以满足学生充分认可的精神需要,进而诱发学生对思考活动的乐趣。
思考习惯是人们事业成功的必备素养。深邃的思想源于深刻性的思考,新的思想与方法源于对传统观点与方法的突破性思考,创造性的智慧源于创造性的思考,可见,思维品质是思考习惯的精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从形式上看是促进学生的思考行为,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摘要:思考习惯是学生个体成长或发展的核心素养品质。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提供学生思考的素材,交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诱发学生思考的乐趣。
关键词:思考习惯;思考意识;思考素材;思考方法;思考乐趣
思考习惯,指积久养成的能主动地对疑问或事物进行索本求源的心理活动行为。它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自觉性,指能自觉地思考问题;二是针对性,即针对某个问题或某种事物进行思考;三是深入性,指探索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教育研究表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其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三大素养中都蕴含着“思考”这一素养品质,可见,思考习惯是学生个体成长或发展的核心素养品质,本文从高中物理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1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
思考习惯是一种自觉性的心理活动行为,它的养成必须经历由有意识思考到无意识思考的发展过程。有意识思考,指源于某种任务驱使或出于某种动机而强制自己思考的行为,而无意识思考则是不受任何因素影响或制约的自觉性思考行为。随着思考行为的积久训练,有意识思考行为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为无意识思考行为,而无意识思考行为就是思考习惯。可见,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重在促进学生有意识的思考行为。
思考意识是促进人们有意识思考行为的重要方面:思考意识,指学生就思考这种素养品质对促进人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从而形成注重思考和勤于思考的思想观念。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首先,物理教学应借助知识的形成过程来渗透对学生思考意识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以思维为核心的科学课程,其中的知识与方法都是人们对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思考的结果。如“力和运动”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观点看似正确,有力作用,物体才能运动,停止用力,运动将会停止,而且吻合事实表象。然而深入分析,对运动的物体停止用力,运动并不是立即停止,而是要再运动一段路程,物体的运动越快,再运动的路程就越长,是什么因素导致的这种现象呢?原来是阻力这个因素导致运动的停止。这就是伽利略对“力和运动”问题思考的结果,并且以“斜面实验”揭开了“力和运动”问题的神秘面纱,同时为建立牛顿运动定律奠定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基础。这就是思考的力量!其次,物理教学中应借助介绍科学家通过思考而有所发现的史实来强化学生的思考意识。诸多科学家都具有善于扑捉物理事实而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思维品质,如牛顿以苹果从树上掉到地面的事实进行深入性的思考与研究,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玻尔依据a粒子散射实验以及巴尔末谱线公式进行猜想性地思考而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理论。在有关的课题教学中介绍有关科学思考的史实,既可以丰富课堂的知识内涵,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思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树立勤于思考的意识。
2提供学生思考的素材
思考习惯是集中思绪探究某个问题或某一事物的心理活动。一般说来,只要是人。他都有思维,都在不停地联想事物或思考问题,但其思绪往往是蜻蜓点水式地迅速跳跃,不能将思绪集中在某个问题或某种事物,其主要原因是他还不具备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腦海中没有储存的问题素材或明确的思考对象。可见,要促进学生的有意识思考,不仅要使学生树立思考的意识,还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促进学生有意识思考的问题素材。
物理课程学习中蕴含着丰富的问题素材,它可以是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解释,还可以是运用物理思想或方法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促进学生有意识思考行为的问题素材。作为思考习惯,从思考形式而言,它更强调课外乃至空暇时间的自由思考行为:从思考质量而言,它要求所思考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只需简单思考的问题无助于提升思维的品质,也无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另外,作为课程学习,它具有一定的学习任务,尤其要应对具有选拔性和竞争性的高考,解决课程学习中难点问题是学生现阶段的头等大事。因此,结合课程学习任务与高考要求来提供学生课外思考的问题素材,既可以促进学生课外的有意识思考行为以逐步养成思考习惯,又可以提升高考成绩。如“伏安法测电阻的误差分析”问题,它既是课程学习的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课题学习后,教师就可以给出这样的课后思考题: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引起系统误差的因素有哪些?判定电流表内接或外接的依据是什么?设计怎样的电路才能消除系统误差?显然,这三个问题,其内涵丰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有益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思维,尤其后一个问题具有开放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诚然,对于上述三个问题,虽然高二年级的多数学生难以做到顺利解决,但对于促进学生的有意识思考以培养其思考习惯,则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至于寻求问题的正确结论,教师只需加以点拨即可。
3交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思维习惯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善于思考。所谓善于思考,就是指能确定正确的思考方向并能灵活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这也是在物理解题教学中着重强调的“思路”与“方法”。无意识思考行为是思考习惯的本质特征,它不仅会关注自己已洞察的问题,而且会联想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既会作横向联想,也能进行延伸探究,既会贯通已有的认知,又能充实并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从物理教学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角度考虑,教师应交给学生“联想、延伸、贯通”这三种思考方法。
联想思考,指针对某个问题或某种事物的特征进行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如“利用光的反射现象来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其中“科学放大”就是这个实验设计的主导思想。如果由“科学放大”这种特征能联想到“温度计”的设计和“电表的改装”,同时还能比较并辨析三者之间不同的“放大方法”,那么这就是一种优秀的联想思考。
延伸思考,指针对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开展追根究底的思维活动。如“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小灯泡的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通常的教学仅是引导学生分析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变化,然而实际上还蕴含着如下延伸性思考的问题:①为什么灯泡的电阻会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②导体的电阻由材料、长度、横截面三个因素决定,电流变化会引起哪些因素变化?当然,这些问题不属于课题目标要求,但学生能做这样的思考,这何以不是一种深化原有认知的过程。
贯通思考,指融会贯通地理解所学知识的思维活动。如平抛运动也属于匀变速运动,如果学生通过思考能认识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同样适用于平抛运动,而区别在于:公式右边两项之和,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是同一直线上两个矢量的合成,而在平抛运动中则是互成角度两个矢量的合成,前者适用代数法,后者要用平行四边形法,由于矢量运算麻烦,故而平抛运动通常分解为两个直线运动来处理。显然,这样的贯通思考,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技能。
顺便指出,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小结也是促进学生贯通思考的和归纳思考。
4诱发学生思考的乐趣
思考是一项艰辛的脑力劳动,然而诸多科学家会沉浸于思考活动而废寝忘食,其中有一个思考乐趣的原因。科学家因思考有所发现或发明而获得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又会衍生出愉悦的心理,而这种愉悦的心理就是思考的乐趣。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虽然在思考的过程中会思绪受阻而伴有紧张、焦虑、苦恼等情绪,但一旦思绪进入“柳暗花明”时,一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油然而生,这也是思考的乐趣。另外,每个人都有被他人认可或赞赏的精神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时,也会感到欣慰,感到快乐,欣慰和快乐,就是乐趣,而这种乐趣又会进一步诱发人们对思考活动的积极情绪,形成良性循环,从而逐渐发展为人们的精神需要,思考习惯就是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形成。
由上可知,诱发学生思考的樂趣,关键在于能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成就感。首先,思考的问题要难度适当。从促进学生的思考过程而言,教师设计的以引导学生有意识思考的问题,既要依据学生的学情,又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认知原理。还要注意设置一定的难度。如平抛运动是一种匀变速运动,而匀变速运动的过程特征是“相等时间里的位移变化相等”。在学习《平抛运动》课题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论证平抛运动中相等时间里的位移变化相等”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分析曲线运动的方法与技能,但其中是分析“位移变化”,体现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经过一定的努力思考和进行科学地论证,问题方可得以解决,这就是让学生获得苦尽甘来的体验。其次,搭建满足学生精神需要的平台。就问题思考的过程与结果,或让学生在课堂开展口头交流,或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汇编方式的书面交流。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肯定性评价,尤其对那些属于学生自主提出并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思考案例给予充分的褒奖,以满足学生充分认可的精神需要,进而诱发学生对思考活动的乐趣。
思考习惯是人们事业成功的必备素养。深邃的思想源于深刻性的思考,新的思想与方法源于对传统观点与方法的突破性思考,创造性的智慧源于创造性的思考,可见,思维品质是思考习惯的精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从形式上看是促进学生的思考行为,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