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融资租赁现存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郭德平
摘 要:当前世界范围内,融资租赁已经是最重要的融资模式之一。在中国,融资租赁业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少重要成就,同时也存在若干问题和困惑。本文试图对中国融资租赁做一个总体性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图分析相关发展策略。本文认为,中国融资租赁处于高速发展和重要的转型期,只有不断改善外部环境,调整自身结构,创新融资方式,提高风险预防能力,加强人才建设,才能最终实现这一行业的合理化发展。
关键词:融资租赁;现状;问题;策略
1 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融资租赁的定位
国家相关部门没有忽略融资租赁行业的重要意义,早在2000年,国务院就将包括融资租赁在内的租赁行业定位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1]这一定位在当前仍然适用。可以说,这种来自行业外部的产业定位为融资租赁行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国内在对这一行业的划分却比较模糊,一部分划分到金融行业下,一部分被划归租赁行业下,这种情况既表明了这一行业的“边缘性”,也体现了我国相关部门在定位中的模糊性。
在当前条件下,我国融资租赁行业本身已经认清了自身作为一种“金融”业务的基本属性,已经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和营销手段,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租借”。因此,资金设备的协调者与投资营销的手段双重定位为我国融资租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和完善的可能,也成为一种激励该行业发展的力量。
1.2 我国融资租赁的行业结构特征
我国融资租赁的独特发展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从管理结构上,目前我国融资租赁(或金融租赁)由中国银监会和商务部两大部门分管。由此也形成了两个平行的系统。由银监会管理的融资租赁公司主要是由商业银行组成的融资租赁公司构成,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招商银行等都参与其中。它们占整个行业比重达42%。此外还有一些隶属于银监会的,由银行资本以外的资产体系形成金融租赁公司,如江苏金融租赁公司、华融金融租赁公司等,但所占比重不大。商务部管辖下融资租赁公司在数量上多大一百六十余家,但是市场份额不到一半,其中又以外资企业为主(120多家)。
2 我国融资租赁存在问题分析
(一)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显性不足:与国际融资租赁业的对比
首先,在融资租赁行业规模方面,中国和国外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007年美国融资租赁业规模为2500亿美元,中国仅为七八十亿美元,两者绝对值相差极为悬殊。其次,在涉及领域方面,世界范围内,工程机械租赁、飞机租赁和船舶租赁占据着主导位置。然而我国目前融资租赁涉及领域主要还是企业生产设备方面,在航空融资租赁业务则相对较少,这种融资租赁的单一性影响着该行业在我国的进展。再次,在融资租赁行业渗透率来看,尽管有所提高,但是仍不足5%,与此同时,世界发达平均水平却达到了10%~15%。这种较低的渗透率表明至少在目前,中国融资租赁并没有对整个经济全局形成决定性的影响。
(二)我国融资租赁的外部环境缺陷:从市场到监管
融资租赁的外部环境包括其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监管环境甚至社会环境等。从市场环境来看,尽管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早已确立,但是客观来讲仍然并不成熟,这主要体现在市场不可预测性大,从而导致的市场风险较大。融资租赁业对于风险问题是相当敏感的,这种情况下,流动资本和闲置设备的掌握者不愿轻易流向这一行业,这对于融资租赁行业发展不利。另外,尽管中小企业存在融资困难和设备不足等诸多问题,但是对于融资租赁这一相对新兴的行业仍然心存疑虑,也不愿在这方面更多留意,或无法了解相关融资租赁信息,这进一步加剧了该行业的市场处境。
此外,社会上对于这一行业的不了解、不关注,甚至在对该行业的认识中存在一定的误区,这些都影响着融资租赁的发展。总之,当前我国融资租赁的外部环境存在着若干漏洞,这些漏洞对于该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前提性”的,仅仅融资租赁行业本身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进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难题。
(三)融资租赁业内部存在问题
融资租赁业内部同样存在若干制约本行业发展的问题,首先,融资租赁准入制度的规定在银监会和商务部两个系统下的融资租赁公司有很大差别。前者往往要求至少1亿的注册资金,而后者外资进入仅需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对于内资则原则上没有资金要求,只要连续三年以上没有亏损而已。
第二,融资租赁的融资模式的简单性。融资租赁理论认为,该行业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自有和借入两大体系,前者包括注册资本和收益;后者则比较多,包括:银行贷款、同业贷款、信托资金、债券股票、国际融资等一些方式。目前我国在这一行业在具体实践中融资方式则相对单一,一般仅仅涉及银行贷款、信贷和一部分行业内部的拆借,所筹得的资金往往有限。另一个矛盾是,往往有银行背景的融资租赁公司自身实力雄厚,对于外界资本依赖不高,然而它们反而容易筹集到外部资本。其他一些融资租赁公司需要资金,但是渠道却有限,这种情况不利于中小规模的融资租赁企业发展。
第三,融资租赁行业风险问题。这个对于不同类型的融资租赁企业有不同意义,对于涉及融资租赁业务并不长的银行,目前仍处于从直接从银行发放贷款变为由支持租赁公司进行相关业务操作的阶段,由于管理经验和管理水平的不足,很容易造成承租企业拖欠租金,融资租赁公司内部资金周转困难,呆账、坏账增加等情况,这值得引起重视。
第四,融资租赁会计准则问题。我国在2007年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但是该准则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租赁业务在进行分类中比较主观,一些主张更多的是理念性的,缺少实际的操作化说明;租金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做法并不能很好的反应公司的经营状况等等。
第五,融资租赁的人才培养问题。目前我国没有建立起专业的融资租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建立需要设计金融学、会计学、法学等多门学科的共同努力。而我国在这方面建设上处于滞后地位,不能满足融资租赁行业发展需求。目前随着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结构日益倾向于银行系统,这方面对于国内而言仍然显得比较新颖,缺乏大量管理、操作的人才。
3 我国融资租赁发展策略反思
(一)我国融资租赁外部环境建设策略
我国融资租赁外部环境存在诸多问题,部分问题是能够通过短期努力加以解决的,有的则需要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长期的努力中加以解决。
首先,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企业对于融资租赁这一领域认识不清的情况,我们认为第一要有赖于融资租赁企业自身的宣传和营销活动。不少需要相关服务的企业找不到相关渠道,或了解渠道不愿贸然尝试,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上述手段加以克服的。第二,由于这种现象还涉及重视购买而轻视租赁的思想,如何实现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也是重要的。第三,是否可以通过相关部门的力量配合企业力量形成一个融资租赁的供需平台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实现信息的自由流动,从而使得人们在融资租赁信息方面实现共享。
其次,法律体系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融资租赁法》的正式立法,前文已经强调了该法律在国内融资租赁领域的重要意义,尽管存在不少操作中的困难,《融资租赁法》的建立将实现该行业法律体系的完善。其二,对于若干法律的重新调整,加强其细则规定。其二,法律实施问题,由于在具体法律实施中,将涉及融资租赁合同的约束力问题、相关理赔和索赔问题等等,情况复杂多变,涉及法律条文较多,只有在具体的实施中进行整合,才能够将相关法律精神贯彻落实。
再次,融资租赁监管体系的建设不应局限于国家部门。对于国家相关部门而言,要实现功能的重组和整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这一行业置于专门的管理部门下,以避免出现权责纠纷。此外,行业协会(本行业协会建设也是提高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社会舆论、主要服务对象应该成立相应的联合监督组织,在此基础上实现各方利益的权衡,并作为融资租赁项目的评估和审查的专家系统提供权威意见。
最后,政府与社会应该为该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利环境,这包括税收环境的改善、发展政策的倾向、社会关注和了解度的提升等等。当然,一切对融资租赁有利的发展环境应该以有利于整个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前提。
(二)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结构调整策略
针对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存在的结构问题,包括企业性质构成、经营领域、营业规模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不足往往与行业发展成熟程度有关,但是如果在调整中注意如下策略有所增益。首先,改善行业准入制度是重要的结构调整项目。本文已经论及当前融资租赁行业准入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目前的发展趋势是银行系统的融资租赁企业将占据整个行业的主导地位,因此不受资金限制或受限较小的非银行系统融资租赁企业所占份额将日益减小,这意味着准入门槛过高成为今后的突出问题。基于此,适度降低银行系统的此类公司准入门槛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相关部门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努力,目前准入门槛已经由5亿降低到1亿元。但是这一门槛仍显得较高,只要在确保基本的风险承受能力,保证相关参与者的权益不损害的基础上放宽门槛,才能激发更多的商业银行投入到该领域。当然,对于非银行系公司准入门槛可以适当提高,提高其风险抵抗能力。
融资租赁业经营领域相对单一,而且对于国际上涉及较多的航空、船舶租赁等并不算多,这一市场也显得比较广阔。仅从航空租赁来看,我国航空公司进行融资租赁时大多借助国外公司。这主要国内这一业务审批手续繁杂,相关法规不健全,承租人利益无法得到很好保证。为了提高国内航空租赁发展,只有简化审批手续,加强与国际接轨的法规建设,参与这一业务的公司也应拓展自己的长期融资能力和强化自己的信用建设,这是有能力进入更多融资租赁领域的必要条件。
我国融资租赁规模到目前仍然显得较小,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推动融资租赁规模的增长不能盲目,否则会造成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的急剧扩张和长期停滞,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三)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融资与风险预防策略
融资租赁的融资活动是业务不断扩大和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因此,对于融资模式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融资租赁在融资中可借助的手段很多,侧重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是目前我国融资租赁企业的共同特点之一,这对于长期融资是不利的,在目前条件下,发放债券、股票都是融资赁租赁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水平的有效途径。这些融资方式已经被使用,但是不占主流位置。另一方面,借助信贷公司的力量,实现租赁资产证券化也是目前,理论界和企业在实践中试图尝试的新办法。另外,如何使用国际融资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融资租赁的融资过程和租借过程无疑都存在着若干风险,特别是这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融资租赁的信用风险意味着承租人不能或不能全部按照相关合同履行而造成的风险。防范这类需要对于融资项目认真评估和选择,并在项目实施中通过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进行监管和防范。这需要完善融资租赁合同的相关制度,需要建立起承租人信用体系,需要融资租赁行业的参与者和涉及者(特别是各商业银行)强化自身管理和经营制度建设,保证自身运行的理性化和规范化。还需要相关会计制度的完善。当然,外部监管也是规避风险的重要因素。对于市场风险减小本身,并非单纯通过融资租赁业的努力能够实现的,这有赖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熟。
(四)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人才培养策略
融资租赁的人才培养是支撑整个行业进一步成熟的重要支柱,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促进该行业人才培养。第一,促进行业协会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行业的人才准入制度。由于融资租赁内容比较独特,理念比较新颖,需要专门人才才能够胜任。一个集研究、评估、监管、提供准入证件的行业协会是至关重要的。此外,作为一项准入制度,“融资租赁管理师”似乎并没有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认可,如何使这一准入体系深入人心,这是一个新兴行业得到认可的重要标准,也是本行业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体现。
第二,促进大学与融资租赁企业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建立人才培育基地。一般来讲,大学金融、租赁等课程大多对于融资租赁有所涉及,却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加以明确。实际上,融资租赁一方面作为金融衍生品隶属于金融,又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特征,在人才建设时可以考虑独立培育,同时借助相关融资租赁公司的财力,促使人才体系的完善。
第三,促进学术交流和理论更新,并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的不断进展是保证人才素质不断提高,行业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融资租赁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仍然处于对于对外国的学习和追赶中,仍然强调不断接轨国际。这意味着中国本行业理论独立的探索还相对薄弱,与国内行业实际联系不紧密。这导致相关人才在实践中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因此,如何建立基于本国国情的本土化的融资租赁学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问题。
4 结论
本文实际上试图对中国的融资租赁行业进行一个总体性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一些问题和相关发展策略。我们认为,我国融资租赁业当前发展速度迅速,发展前景广阔,在可预期的未来,必然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和金融信贷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该行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无论是法律环境、监管环境、行业内部结构还是整个与之相关的社会市场情境都处于剧烈的变化调整和不断磨合中。考虑到中国当前对世界的融入度日益提高,国外相对成熟的融资租赁企业在国内影响也日益增加,这都对国内融资租赁业提出了挑战。
面临若干挑战和机遇,中国融资租赁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发展脉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前文中提到了该行业应注意自身结构调整策略、注重融资和风险预防策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以保证该行业发展的活力。同时,外部环境因素对于融资租赁发展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加强该行业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管力度和完善监管渠道,政府和社会为之创造去更多的发展可能对于该行业进展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伴随着我国市场状况的改善和对融资租赁内涵和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融资租赁业将实现某种飞跃,这种飞跃将深深嵌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实现其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山.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财会月刊. 2010, No.550(18): 33-35.
[2]李晓红. 中小企业融资的最佳选择融资租赁[J].内蒙古统计.2004.6.
[3]申眼力.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6.
[4]王罗杰.中美融资租赁会计制度比较[J].资本市场.2002.11.
[5]潘玉萍. 航运企业船舶融资租赁财务问题探讨[J]. 经营管理者. 2010(12): 213.
[6]郑祖军,张玲. 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前景分析及对策探究[J]. 武汉金融. 2010, No.126(06): 17-18.
[7]史燕平主编:融资租赁原理与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8]李鲁阳、张雪松主编:融资租赁业的监管[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9]程东跃主编.金融租赁与企业融资[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0]李晓琳,文瑞. 融资租赁风控构建与完善之道[J]. 软件工程师. 2010, No.136(07): 37-38.
[11]马丽娟主编.信托与融资租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