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猎奇心理研究社会新闻编辑的现状与特点

万霁萱摘要:自新媒体平台诞生之日起,媒体从业者就在寻找可以优化传播效果与增加传播价值的途径。由于受众地位的提升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使得受众的猎奇心理逐渐被传播者所重视,相应的,在以社会新闻为代表的新闻报道中频频出现猎奇新闻的身影。本文分析了当下媒介环境中社交媒体平台社会新闻的发展现状、编辑特点,以及新闻猎奇化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猎奇心理 社会化媒体 新闻失实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新闻的现状
通过对受众猎奇心理的把握可以达到引起受众阅读欲望的传播效果,这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都是通用的传播手段之一。由于受众与生俱来的猎奇心理,目前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中对于猎奇新闻的追逐热度持续高涨,社会新闻尤其明显。
一、标题党问题普遍存在。在新媒体时代,注意力经济引领媒体经济发展,为了片面的追求点击率、阅读数、转发量和点赞数等所谓的数据标准,标题党现象在社交媒体平台推送的社会新闻信息中泛滥。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标题中充斥着各种噱头,以抓取受众猎奇心理作为制作标题时的导向,制作完成的标题与正文相关性较弱,极大的影响阅读体验与信息获取。由于社会新闻本身的报道特点,内容多是关于社会奇闻异事、凶杀犯罪、安全警示等类别的事件报道。在标题党新闻中,由于事件本身内容的价值相对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能够更多地吸引受众阅读新闻,提高文章点击量,增加账号主题粉丝数量,加之社交媒体平台推送信息的管理制度仍不成熟等一系列因素,所以新媒体就成为了标题党现象滋生的主要阵地。
二、新闻失实问题严重。媒体要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占得先机,播发未经核实的信息来源和未经实地调查的信息,甚至是为了个人或是媒体的私人利益进行编造、有意引导,导致新闻失实问题频发。
以引燃社交舆论圈的“上海逃饭女事件”作为代表。事情最早起源于2016年2月6日篱笆网上的一个帖子《有点想分手了……》,次日KDS宽带社将其转载至微博。而《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的转载,标志着新闻媒体的介入,也为这个热门话题走向新闻事件提供了契机。上海姑娘到江西农村的婆家吃饭,由于房屋简陋、饭相不佳而吓得落荒而逃,感情破裂。这个事件中存在着很多满足受众猎奇心理的关键点,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地域纠纷、情感问题、贫富差距等。事件本身就具有先天的猎奇点,或者说是吸引眼球的关注点,自然很容易就在开放式、互动性极强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发酵。媒体相继进行转发式的“报道”,无疑进一步扩大了事件的影响,迅速形成舆论场,人们由最初的新奇吸引而逐渐上升为道德、人性等层面的深刻探讨,直至2月11日才有质疑事件真实性的声音出现。12日澎湃新闻和界面新闻的报道开始坐实此为假新闻,到了21日,相关“网络部门”查实整起事件系捏造虚构,这一事件在众多网友和媒体的热议中终于落下帷幕。
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社交媒体使用人群不断扩大的现在,诸如此类的新闻失实事件还有很多,这直接导致了信息泛滥、真假难辨的信息传播局面,失实新闻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手段不断地扩大影响,媒体形象和媒体公信力受损。
三、同质化多次传播现象常见。社交平台的社会新闻同样还呈现出了一种同质化、刷屏式的传播现象,其中尤以猎奇新闻为主。例如安徽卫视和北京卫视都曾报道过“男子鼓励女友蹦极,自己示范忘绑双腿”的视频新闻,由于视频极具看点和视觉冲击性,满足了受众的猎奇需求。该视频经过微博转载之后形成了热议,众多拥有着大量粉丝、影响力极广的所谓营销号也相继进行了转载,相关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话题榜。这代表着,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的同质化内容不仅限于平台自身产出的信息,还包括跨渠道内容的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社会新闻的编辑特点
社交媒体平台的社会新闻发展到现在,因为受到受众猎奇心理的影响呈现了新的编辑特点,其中以微信公众号的标题、排版、编辑风格表现的尤为独具一格。
一、标题的编辑特点。笔者通过对2016年8月阅读量排名前列的微信公众号热文进行统计,随机抽选了50篇社会新闻,将标题中经常呈现的特征进行统计,得出了表1中的数据。
首先是标题中充满紧急震惊或是猎奇点标识。在标题中,震惊、真相、央视、孩子、曝光等词汇出现次数较多,很多标题为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的眼球,一般都将类似于“震惊”“真相”之类受众最感兴趣的词语放在标题中,将这种词语作为标识,暗示作者内容的重要程度,从而使受众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紧迫感,在看到标题时会预判内容为重要事件,优先阅读。除此之外,“央视”的权威性根深蒂固,“孩子”对于家庭是重要概念,“曝光”则具有一定的窥私意味,诸如此类的词语都会使人们产生猎奇心理,进一步就会转化为驱使点击阅读的动力。
其次是标题中多含有强调语气的标点和词语。由表1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抽选的50个新闻标题中有41个带有标点符号,37个明确表达了感叹或是疑问情感,22个含有语气词。标题中出现标点符号,如表示震惊、惊讶和喜悦的“感叹号”,表示疑问、反问的“问号”,以及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就当前的情况来言,在标题中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标点符号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格,而表示语气的词语诸如“笑晕了”“天哪”等会与标点符号进行搭配使用。这种将感情色彩鲜明地注入标题的表现手法,因其在形式上比较突出,更是会直观地刺激受众阅读。
第三是关键信息故意缺失、隐藏。随机抽取的50个新闻标题中,将受众关注的关键信息进行故意缺失处理的有19个,可见这也是一个可以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措施。故意营造一种意犹未尽的效果,勾起受众的好奇心,这样的编辑风格也是针对受众的猎奇心理经过多次尝试之后形成的。
二、配图的编辑特点。就微信公众号而言,其点击链接的呈现方式是“标题加图片”,所以,除了标题之外,封面配图也成为了编辑重点之一。当前部分公众号一味地追求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配图多是与内容不符,非新闻事件现场图或者是为了博人眼球而配置低俗图片,借以引起受众的关注。这种现象多是存在于投机取巧的自媒体账号或是地方非官方账号中,这也凸显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于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内容的监管力度急需加强。
社交媒体平台社会新闻猎奇化的负面影响
一、信息泛滥。为了追求满足猎奇心理生产的新闻,除了通过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娱乐受众之外,新闻价值很有限,而大量恶搞、猎奇新闻的涌现只会加剧垃圾信息泛滥的情况。在目前阅读量排在前列的社会新闻中,猎奇新闻占据了多数,容易使人对类似新闻信息的推送产生审美疲劳,且其中有很多内容是一味追求猎奇而产生的假新闻、老新闻。如果不能妥善治理,将会对用户产生很大困扰,最终导致用户流失。
二、容易形成惡性竞争。依靠标题猎奇取胜的标题党新闻点击率居高不下,势必引起更大范围的经验复制,其中包括很多专业媒体都参与到了由“猎奇心理”主宰的大军中。部分媒体受到利益的诱惑,为了点击率和关注度而放弃了职业操守,华而不实的内容制作成为普遍取向,极易形成恶性竞争,使得其他真正有价值的好新闻因为阅读量不高而运营失败。长此以往,社交平台的新闻传播势必成为垃圾低俗信息的集中地,最终导致用户群体的大量流失。
三、媒体公信力下降。就媒体而言,受猎奇心理驱使的新闻编辑和发布,往往会忽视对新闻真正价值的考量,一味地追逐受众喜好,无限地满足受众的猎奇需求,却忽视作为媒体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其中尤以不加调查分析就求快转发的假新闻最为严重。这对于媒体维护媒介形象极为不利,会直接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下降,最终失去现有的社会地位。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声雨:《对新闻受众猎奇现象的剖析》,《新闻传播》,2016(1)。
2.王 雪:《浅析新闻媒体对新闻受众猎奇心理的把握——从“潘多拉效应”入手》,《才智》,2014(5)。
3.张强强:《以受众心理学解析美国洋葱新闻流行的原因》,《今传媒》,2014(4)。
4.杨志平:《猎奇心理:编辑先于受众》,《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7)。
5.鲁钟思:《由“潘多拉效应”看新闻受众猎奇心理》,《创新科技》,2015(1)。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