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探讨

    【摘 要】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部分,在现代社会历史进程中越来越具有引领性的作用。由于民族音乐较早地进入了现代的学科建设体系,学科的研究使得它在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贡献不仅仅让民族音乐受益,同时让民俗学、历史学以及人类学等多学科都受益。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建设民族音乐学来推进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建设,让民族音乐获得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地位,并促进优秀的民族音乐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元素。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跨学科;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89-01

    作为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组员”,民族音乐的内涵很好地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及新文化的建设。同时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民族音乐也应当在融合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的基础上,更好地在加强民族文化主体性方面发挥作用。只有使富有各民族独特个性的音乐文化长久不衰,才能使“中国梦”早日实现。

    一、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定义

    民族音乐的概念有两层:第一是狭义概念,即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学;第二则为广义概念,它指的是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整体研究,也包括了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本文选择的是广义概念,这是因为,采用广义的民族音乐概念可以相对而言在比较宏观的理论架构中来认知、熟悉千百年来我国各民族音乐,其中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在很早就已经融入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新文化的建设经验中。

    民族文化主体性包括两方面的定义:民族文化、主体性,其中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及生活实践中所产生、创造出的既能体现民族特色的物质财富,又能反映民族特点的精神财富。而主体性是指个人以理性为出发点所获得的自主能力以及精神状态,因此民族文化主体性体现了一个领域对于民族特点的先导,也反映了文化上升期该领域对于民族发展的影响力。

    二、弘扬民族音乐,加强文化多样性建设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主体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音乐对于我国社会文化的引导都是非常明显的。《诗经》中的诗歌从前都具备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音乐旋律,只是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这些音乐失传了。歌唱家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受到很多听众的喜爱,但是在宋朝,苏轼的这首词也是有自己的旋律的。由此我们引发了一个课题,如何能够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使得它在民族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呢?

    我们一定要加强文化多样性建设,这不仅包括多民族音乐以不同形式、风格呈现给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影响,同时对于树立民族文化主体性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原生态”音乐在许多电视节目中亮相,得到了广大受众的热烈欢迎。我们要很好地传承不同形态的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从而保持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使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紧密整合,从而促进民族音乐对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作用发挥。

    三、紧密结合多学科研究,树立民族音乐的民族文化主体性地位

    现代人接触民族音乐共有四种方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网络环境、国际影响。如果有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断裂,音乐文化的记忆散失,那是我国的音乐在世界文化建设格局中的“失语”。因此为了更好地树立民族音乐的民族文化主体性地位,在我国很早民族音乐就进入了现代的学科建设体系,同时让许多相邻学科受益。

    民族音乐的理论贡献有:民间音乐概念、民间音乐和宗教、民族舞蹈、民族戏曲与绘画的关系,民间音乐同社会文化整体关系密切,这对我国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互补特别重要,也对精神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多元的文化背景来出发,大体上可将民族音乐文化观定义为:引导学生对当今世界不同的音乐文化形态了解、认识,来达到比较客观地对待世界多种多样的民族音乐的目的,我们也要秉承开放的文化心态,接纳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的音乐,从而很好地发挥民族音乐的民族性在民族文化主体性建设中的作用。

    我们要灵活运用世界上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各学科的优势融入到民族音乐的思维模式中,促进文化身份的“神似”,使得我国民族音乐在保留本民族特色风格、当地特点的基础上,具有“自然多元”和“人工多元”的不同特点。

    四、结语

    现今社会的文学和文化理论讨论里面,有许多学者常采用“失语”“无语”来彰显传统的文化艺术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困境。确实,如果不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将会对我国总体民族文化总体性造成缺失。只有很好地运用多学科研究互补,传承民族的“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才能使中国民族文化更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并作为未来子民的丰富遗产璀璨发光。

    参考文献:

    [1]李永瑞,章文光,于海波.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贺平.探究民族音乐多元性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2).

    [3]丁蕙.原生态民族音乐与交响乐的完美融合[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

    作者简介:

    杨凤桐(1975-),男,汉族,山东东平人,本科学历,职称:中级拟进副高职,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