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类大学生声乐专业表演能力的重视与培养
熊婷
摘要:《综合艺术》课程是声乐实践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进一步提升声乐专业学生的表演能力,也是声乐课最好的艺术实践。通过实践不但可以加强对演唱技能的熟悉,也要提高了个人与集体在具体环境下“角色”的表演能力。本文从交通类大学生学习声乐目前存在问题,为了适应交通类大学音乐专业培养人才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和探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培养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交通类大学生 声乐表演能力 培养
各大综合类大学校基本都有开设声乐专业,开设《综合艺术》是为了重点培养学生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专业所需的文学知识、音乐理论和声乐的发声技巧基本理论知识,围绕交通类大学办学特点,具备声乐和文秘方面的知识,能在文艺团体、艺术学校、群众艺术馆站等相关文艺单位、机关部门从事声乐表演、教学的专门人才。声乐表演实践课怎样开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通过《综合艺术》课学习声乐表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声乐艺术一门集演唱和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声乐课堂上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手段,使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演唱技能。通常采取“一对一”、“面对面”,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互动。在很多声乐表演的学生眼中,声乐技巧的提高、音域的扩展、作品的难度、演唱的音量等,变成了他们非常看中的环节。相反,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情感、作品的二度创作、舞台表演能力的提升、声情并茂的演唱变成了空想。许多学生在舞台上无法进行准确的站位、走台、表演、如何表现作品,更多的是僵化和死板的演唱,这样的舞台演唱是令人痛心和难受的。
对于声乐表演能力的不重视,在交通类大学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没有学习声乐的氛围,导致声乐学生没有表演欲望。当然有些综合类院校开始逐步开设表演课程,但是基本上属于程式化的教授学生完成自己所演唱的作品。声乐艺术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之间的紧密关系愈加凸显,而只有声乐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把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进一步推动声乐教学的发展,进而增强学生的声乐表演实践能力。因为,声乐演唱不仅展示的是歌者扎实的演唱技巧和漂亮的音色,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塑造出一个音乐形象。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声乐表演能力
(一)声乐表演技能“模仿”能力
人类的表演行为认知,最初源于模仿,因为表演的核心是“行动”,模仿舞台上的演唱手势、眼神、站姿,一切表演最初都从模仿开始,一般课堂训练可以采用模仿训练进行。结合声乐专业的特点,选用不同风格作品为题材。能调动学生声音、语言、形体的综合表演模仿能力。第一,呼吸不仅是维持生命的必备条件,是声乐演唱中发声最基础的条件。“气为声之本”,“但得沙喉润响,发于丹田自能持久”。第二,发声基础训练必须注意字与声结合,使呼吸、位置、共鸣都为字的吐出、延长、收音服务,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著名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曲律》一书中提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把“字清”放在首位是有道理的,因为字咬不清,意思就含糊。第三,形体上模仿,要靠手、眼、面部表情,借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无声语言”。综合来说,模仿歌唱要以发声技巧为基础,掌握歌唱语言的构成以及发音规则,需要借助形体表演来美化作用,充分地发挥出身体共鸣腔体,发出美妙的声音,传达出歌唱艺术内涵。
(二)声乐表演进入声乐作品“角色”情感
著名教育家沈湘先生说过,“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是追求“入戏“到”“忘我”的最高境界,要用心去体会和诉说不同的故事“角色”融入情感的创作需要。德奥艺术歌曲大师弗朗兹·卢卡索维斯基强调教学语言的准确表达,并推崇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进入角色去用心歌唱。体会声乐作品的真正含义,要用内心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就不能机械的去唱歌。美国波士顿大学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凯瑟林提倡教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学生既要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要根据歌剧唱段体会角色、情节和内心的情感。总之原则“假戏真情”、“神贯始终”、“唱为主,动为辅”。再把握好演唱声音的同时,以演唱的形体为辅。做到心灵的投入,需要真情的流露
通过《综合艺术》课学习声乐表演应该注重声乐作品的“角色”的变化,按声乐作品中角色不同的特征(年龄、身份、性格),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上场形体动作要因情而发,并有律动感。在演唱时能够充分的进入所扮演的角色,这样才能做到“活灵活现”。《情寒新吟》中说:“戏无真,情难假。若无真情,演唱戏难;即有真情,幻作假情又难”。下场要懂谢幕规矩,掌声没有完就提前下场出现冷场,不能表现声乐作品的完整性。
声乐作品选择要适应交通类大学办学特点,合理的安排大家所熟知的中外传统民歌,这部分作品一般都具有各国家各地区鲜明的地域特点,而且旋律大多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容易被学生掌握。例如我国的各个地方民歌《茉莉花》、《请茶歌》、《玛依拉》等,外国民歌诸如《小夜曲》、《红河谷》等等。演唱作品时可以借鉴其本民族独特形体舞蹈动作进行表演。适当安排部分著名的中外歌剧经典唱段、大型声乐作品以及一些其它类型的声乐作品。例如,歌剧《伤逝》中的《紫藤花》、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除了这些朗朗上口作品以外,还有多种丰富演唱方式进行,比如表演唱 :江西民歌《斑鸠调》、戏曲越剧《红楼梦》中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重唱河北民歌《回娘家》、对唱《敖包相会》、音乐小品《过河》、音乐剧《雪绒花》中的《音乐之声》等,演唱这些作品都可以培养学生对剧情、角色定位、人物性格、内心活动等多方面的把握。学生在舞台上表演,要神韵贯穿始终,将心中所想变成眼中所见,再转化为声乐作品“角色”。只有做到真正能打动自己的演唱,才能够真正打动观众,赢得掌声和喝彩,成功的塑造舞台形象与角色。
(三)在“舞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
学生表演能力最终需要舞台实践来检验,让学生能够熟悉舞台,不再惧怕舞台。我们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
1.是用音乐会或者“音乐周”的形式来进行实践体验,专场汇报。来展示学生演唱水平,又让学生得到了“舞台”锻炼。与考试成绩挂钩,期末考试成绩排在班里的前百分之五十可以一对一上课,其余一对二上课。给学生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专业技能比赛。让学生参与校园、省级各项比赛和演出,多种形式和奖励方式去承载这部分的表演能力提高,比如学校组织的“专业基本功大赛”省里举办的“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这些都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比赛,成绩优异、专业突出的学生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增进友谊。
3.暑期社会艺术实践。暑期社会艺术实践是学生的第二学堂,让学生到群众中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积极参与百姓舞台商业演出,可以积累一定的社会关系,让学生挣得一笔不小的收入。从而提高学生对声乐表演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交通类大学声乐方向的学生在培养表演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参与表演体验,让每一位声乐学生都能从容不迫地站在舞台之上,准确的演绎和诠释演唱的作品,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能够带给观众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交融。声乐表演不是把声乐和表演简单的割裂,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表现,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华东交通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相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杨树声.如何学习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绍吉诺·贝基的面罩唱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02).
[3]朱琳.丽莉·雷曼声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J].中国音乐,2005,(03).
[4]黄莉.高师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表演能力的重视与培养[J].戏剧之家,2013,(07).
摘要:《综合艺术》课程是声乐实践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进一步提升声乐专业学生的表演能力,也是声乐课最好的艺术实践。通过实践不但可以加强对演唱技能的熟悉,也要提高了个人与集体在具体环境下“角色”的表演能力。本文从交通类大学生学习声乐目前存在问题,为了适应交通类大学音乐专业培养人才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和探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培养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交通类大学生 声乐表演能力 培养
各大综合类大学校基本都有开设声乐专业,开设《综合艺术》是为了重点培养学生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专业所需的文学知识、音乐理论和声乐的发声技巧基本理论知识,围绕交通类大学办学特点,具备声乐和文秘方面的知识,能在文艺团体、艺术学校、群众艺术馆站等相关文艺单位、机关部门从事声乐表演、教学的专门人才。声乐表演实践课怎样开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通过《综合艺术》课学习声乐表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声乐艺术一门集演唱和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声乐课堂上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手段,使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演唱技能。通常采取“一对一”、“面对面”,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互动。在很多声乐表演的学生眼中,声乐技巧的提高、音域的扩展、作品的难度、演唱的音量等,变成了他们非常看中的环节。相反,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情感、作品的二度创作、舞台表演能力的提升、声情并茂的演唱变成了空想。许多学生在舞台上无法进行准确的站位、走台、表演、如何表现作品,更多的是僵化和死板的演唱,这样的舞台演唱是令人痛心和难受的。
对于声乐表演能力的不重视,在交通类大学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没有学习声乐的氛围,导致声乐学生没有表演欲望。当然有些综合类院校开始逐步开设表演课程,但是基本上属于程式化的教授学生完成自己所演唱的作品。声乐艺术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之间的紧密关系愈加凸显,而只有声乐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把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进一步推动声乐教学的发展,进而增强学生的声乐表演实践能力。因为,声乐演唱不仅展示的是歌者扎实的演唱技巧和漂亮的音色,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塑造出一个音乐形象。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声乐表演能力
(一)声乐表演技能“模仿”能力
人类的表演行为认知,最初源于模仿,因为表演的核心是“行动”,模仿舞台上的演唱手势、眼神、站姿,一切表演最初都从模仿开始,一般课堂训练可以采用模仿训练进行。结合声乐专业的特点,选用不同风格作品为题材。能调动学生声音、语言、形体的综合表演模仿能力。第一,呼吸不仅是维持生命的必备条件,是声乐演唱中发声最基础的条件。“气为声之本”,“但得沙喉润响,发于丹田自能持久”。第二,发声基础训练必须注意字与声结合,使呼吸、位置、共鸣都为字的吐出、延长、收音服务,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著名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曲律》一书中提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把“字清”放在首位是有道理的,因为字咬不清,意思就含糊。第三,形体上模仿,要靠手、眼、面部表情,借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无声语言”。综合来说,模仿歌唱要以发声技巧为基础,掌握歌唱语言的构成以及发音规则,需要借助形体表演来美化作用,充分地发挥出身体共鸣腔体,发出美妙的声音,传达出歌唱艺术内涵。
(二)声乐表演进入声乐作品“角色”情感
著名教育家沈湘先生说过,“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是追求“入戏“到”“忘我”的最高境界,要用心去体会和诉说不同的故事“角色”融入情感的创作需要。德奥艺术歌曲大师弗朗兹·卢卡索维斯基强调教学语言的准确表达,并推崇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进入角色去用心歌唱。体会声乐作品的真正含义,要用内心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就不能机械的去唱歌。美国波士顿大学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凯瑟林提倡教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学生既要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要根据歌剧唱段体会角色、情节和内心的情感。总之原则“假戏真情”、“神贯始终”、“唱为主,动为辅”。再把握好演唱声音的同时,以演唱的形体为辅。做到心灵的投入,需要真情的流露
通过《综合艺术》课学习声乐表演应该注重声乐作品的“角色”的变化,按声乐作品中角色不同的特征(年龄、身份、性格),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上场形体动作要因情而发,并有律动感。在演唱时能够充分的进入所扮演的角色,这样才能做到“活灵活现”。《情寒新吟》中说:“戏无真,情难假。若无真情,演唱戏难;即有真情,幻作假情又难”。下场要懂谢幕规矩,掌声没有完就提前下场出现冷场,不能表现声乐作品的完整性。
声乐作品选择要适应交通类大学办学特点,合理的安排大家所熟知的中外传统民歌,这部分作品一般都具有各国家各地区鲜明的地域特点,而且旋律大多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容易被学生掌握。例如我国的各个地方民歌《茉莉花》、《请茶歌》、《玛依拉》等,外国民歌诸如《小夜曲》、《红河谷》等等。演唱作品时可以借鉴其本民族独特形体舞蹈动作进行表演。适当安排部分著名的中外歌剧经典唱段、大型声乐作品以及一些其它类型的声乐作品。例如,歌剧《伤逝》中的《紫藤花》、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除了这些朗朗上口作品以外,还有多种丰富演唱方式进行,比如表演唱 :江西民歌《斑鸠调》、戏曲越剧《红楼梦》中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重唱河北民歌《回娘家》、对唱《敖包相会》、音乐小品《过河》、音乐剧《雪绒花》中的《音乐之声》等,演唱这些作品都可以培养学生对剧情、角色定位、人物性格、内心活动等多方面的把握。学生在舞台上表演,要神韵贯穿始终,将心中所想变成眼中所见,再转化为声乐作品“角色”。只有做到真正能打动自己的演唱,才能够真正打动观众,赢得掌声和喝彩,成功的塑造舞台形象与角色。
(三)在“舞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
学生表演能力最终需要舞台实践来检验,让学生能够熟悉舞台,不再惧怕舞台。我们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
1.是用音乐会或者“音乐周”的形式来进行实践体验,专场汇报。来展示学生演唱水平,又让学生得到了“舞台”锻炼。与考试成绩挂钩,期末考试成绩排在班里的前百分之五十可以一对一上课,其余一对二上课。给学生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专业技能比赛。让学生参与校园、省级各项比赛和演出,多种形式和奖励方式去承载这部分的表演能力提高,比如学校组织的“专业基本功大赛”省里举办的“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这些都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比赛,成绩优异、专业突出的学生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增进友谊。
3.暑期社会艺术实践。暑期社会艺术实践是学生的第二学堂,让学生到群众中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积极参与百姓舞台商业演出,可以积累一定的社会关系,让学生挣得一笔不小的收入。从而提高学生对声乐表演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交通类大学声乐方向的学生在培养表演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参与表演体验,让每一位声乐学生都能从容不迫地站在舞台之上,准确的演绎和诠释演唱的作品,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能够带给观众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交融。声乐表演不是把声乐和表演简单的割裂,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表现,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华东交通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相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杨树声.如何学习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绍吉诺·贝基的面罩唱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02).
[3]朱琳.丽莉·雷曼声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J].中国音乐,2005,(03).
[4]黄莉.高师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表演能力的重视与培养[J].戏剧之家,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