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智甘为患者的一剂“良药”
赖谦++陈栎汀+余滢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是来自东方“岛城”的心理学博士,却将对医疗事业的一腔热忱洒在了西南大地上。
他走近千千万万的精神心理患者身边,与他们倾心交谈,为他们送上“良药”,而他最满足的就是得到患者的信任,听到病人的那一句:“谢谢你,刘医生!”
他,就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精神科)业务主任刘可智博士。
“最害怕身边没有比我强的人”
作为科室的第一名博士,刘可智并不担心“长江后浪推前浪”,反而渴望能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盟,能够提升整个团队的水平。“我最害怕的是身边没有比我强的人,这样大家都处在一个低水平,你自己也没有办法得到提高。如果有比我做得好的,我愿意给他做副手。”他心胸的开阔,由此可见一斑。
心理卫生中心(精神科)作为一个年轻的科室,住院条件和办公环境都比较艰苦,工资收入处于医院中下水平的现状,这样如何能吸引到优秀的博士呢?
首先就是靠着刘可智的真诚待人、礼贤下士,他不惜上下奔波,尽最大努力给他们争取更好的待遇,甚至比自己的事情还更尽心尽力;第二就是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的平台,看到学科发展的巨大潜力。刘可智为学科规划了未来的三大发展方向,一是疑难重症精神疾病的治疗;二是对健康人的心理促进和预防;三是为临床各科室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干预,即心身医学理念。
在刘可智的努力和人格魅力感召下,科室先后吸引了数名博士加盟,包括从事儿童心理发育学研究的博士陈晶、专注于“脑计划”影像学的博士雷威,以及主攻精神遗传学的博士向波等。“是刘主任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来到这里,开展我们的研究。”陈晶说道。作为心理卫生中心(精神科)重点引进的人才,陈晶和丈夫雷威放弃更好的就职条件来到泸州,开设泸州以心理学背景的精神研究和前沿精神医学“脑计划”的研究。在刘可智主任的带领下,和同事一起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西南地区心理卫生事业弥补不足。
“刘医生比家人更理解我们”
在刘可智的患者中,有一名50多岁的女性退休患者,由于患有严重的精神焦虑症,每天生活在焦虑、不安、恐慌中,发作时更是异常痛苦。自从她两年多前来到刘可智这里进行诊治,病情逐渐好转,现在来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在长期的诊治过程中,刘可智对她的理解让她十分感动,甚至形成了对刘可智心理上的一种依赖。有一段时间刘可智出国没有见到,她的病情正处于反复期,导致心里闷闷不乐,后来听老伴说刘医生回国了,在来找他看门诊的前一天晚上,她的心情就特别激动,看到刘医生后她的病就好了一半。
刘可智说,他所接触的各类病人,如一些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他们都有认知层面保持完好的时候,只要与他们正确地沟通,都是能够得到其信任的。很多患者来到诊室,经常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刘医生,你最理解我了,你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有时候我的家人都不理解我!”
“他严于律己,眼界开阔”
在心理卫生中心(精神科)行政主任张涛心目中,刘主任年轻有为、精明强干,工作积极,真正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西南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中,短短几年时间,亚专业发展方向、科研方向等渐次明了清晰,科室医、教、研发展劲头十足。
而刘可智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以病人为中心的态度一直都为他的学生所钦佩和学习。他的在读研究生李再芳说道:“老师的严于律己,开阔的眼界,与患者交流过程中细致的态度和言语一直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他们相信,在刘主任的带领下,泸州乃至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精神心理卫生事业会发展得更好。
在刚刚结束的西南医大附院首届职代会暨工代会上,院长杜一华做了题为《加快学科发展 注重内涵建设 为打造西部一流学科、一流医院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如何加快学科发展?加强内涵建设?笔者在采访心理卫生中心(精神科)这个年轻的科室后,对医院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
最后,在谈到当前医患关系比较敏感,如何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时,刘可智认为,在现代医疗体制下,医者不仅是要医治患者身体上的疾病,更要医“心”,去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合一的整体医疗模式。同时,在医务人员快节奏、强压力的工作状态下,对医务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了,他们才能很好地与患者沟通,取得更好的患者满意度。